1. 兩個國家彼此間貨幣匯率不同,會出現什麼問題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從短期來看,一國的匯率由對該國貨幣兌換外幣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外國人購買本國商品、在本國以及利用本國貨幣進行投機會影響本國貨幣的需求。本國居民想購買外國產品、向外國以及外匯投機影響本國貨幣供給。在長期中,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對價格水平、關稅和限額、對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偏好以及生產率。
(1)國際收支。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該國貨幣匯率上升;如果為逆差,則該國貨幣匯率下降。
(2)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率高,則該國貨幣匯率低。
(3)利率。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則匯率高。
(4)經濟增長率。如果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則該國貨幣匯率高。
(5)財政赤字。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則其貨幣匯率將下降。
(6)外匯儲備。如果一國外匯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
(7) 者的心理預期。者的心理預期在目前的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匯兌心理學認為外匯匯率是外匯供求雙方對貨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體現。評價高,信心強,則貨幣升值。這一理論在解釋無數短線或極短線的匯率波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8)各國匯率政策的影響。
2. 是什麼原因造成各國貨幣匯率不一樣
這涉及兩個體系。
國際貨幣體系,是支配各國貨幣關系的規則以及國際間進行各種交易支付所依據的一套安排和慣例。 迄今為止,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從國際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
世界上首次出現的國際貨幣制度是國際金本位制,1880-1914年的35年間是國際金本位制的黃金時代。在這種制度下,黃金充當國際貨幣,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比例決定,黃金可以在各國間自由輸出輸入,在「黃金輸送點」的作用下,匯率相對平穩,國際收支具有自動調節的機制。由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參戰國紛紛禁止黃金輸出和紙幣停止兌換黃金,國際金本位制受到嚴重削弱,之後雖改行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但因其自身的不穩定性都未能持久。在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沖擊下國際金本位制終於瓦解,隨後,國際貨幣制度一片混亂,直至1944年重建新的國際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資本主義世界各國都出現了劇烈的通貨膨脹。戰後,歐洲各國經濟實力大大削弱,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黃金儲備迅速增長,約占當時資本主義各國黃金儲備的3/4。西歐各國為彌補巨額貿易逆差需要大量美元,出現了「美元荒」。國際收支大量逆差和黃金外匯儲備不足,導致多數國家加強了外匯管制,對美國的對外擴張形成嚴重障礙,美國力圖使西歐各國貨幣恢復自由兌換,並為此尋求有效措施。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由44國參加的「聯合國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這個協定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是: (1) 以黃金作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實行「雙掛鉤」的國際貨幣體系,即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 (2) 實行固定匯率制。 (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預先安排的資金融通措施,保證向會員國提供輔助性儲備供應。 (4) 會員國不得限制經常性項目的支付,不得採取歧視性的貨幣措施。這個貨幣體系實際上是美元——黃金本位制,也是一個變相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
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種種缺陷也漸漸地暴露出來。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外匯收支逆差大量出現,黃金儲備大量外流,導致美元危機不斷發生。1971年8月15日美國公開放棄金本位,同年12月美國又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1972年6月到1973年初,美元又爆發兩次危機,同年3月12日美國政府再次將美元貶值。1974年4月1日起,國際協定上正式排除貨幣與黃金的固定關系,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國際貨幣制度又一次陷於混亂,導致國際金融形勢動盪不安。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舉行會議,達成了著名的「牙買加協定」。同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二次修正案》,並於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制度牙買加體系。
同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二次修正案》,並於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制度牙買加體系,其 主要內容是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 匯率安排多樣化、多種渠道調節國際收支。
牙買加體系的實行,對於維持國際經濟運轉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多元化國際儲備貨幣的結構為國際經濟提供了多種清償貨幣,擺脫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對美元的過分依賴;多樣化的匯率安排適應了多樣化的、不同發展程度國家的需要,為各國維持經濟發展提供了靈活性與獨立性;靈活多樣的調節機制,使國際收支的調節更為有效與及時。
但是牙買加體系也存在缺陷,其中較為突出的有:一是多元化國際儲備貨幣格局下,儲備貨幣的發行國可以享受到「鑄幣稅」等多種好處,同時在多元化儲備貨幣安排下國際上缺乏統一而穩定的貨幣標准,很容易造成國際金融的不穩定;二是以浮動匯率制為主體,匯率經常出現大起大落,變化不定,加大了外匯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際貿易活動,極易導致國際金融投機的猖獗,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負面影響更為突出;第三,目前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並不健全,各種調節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全球性的國際收支失衡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國際貨幣制度仍有待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3. 匯率變動的影響
(一) 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收支的影響
匯率變動會引起進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化,從而影響到一國的進出口貿易。一國貨幣的對外貶值有利於該國增加出口,抑制進口。反之,如果一國貨幣對外升值,即有利於進口,而不利於出口;匯率變動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如同其對貿易收支的影響。
(二)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一是對貿易品價格的影響;二是對非貿易品價格的影響。
(三)匯率變動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匯率變化對資本流動的影響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本幣對外貶值後,單位外幣能摺合更多的本幣,這樣就會促使外國資本流入增加,國內資本流出減少;二是如果出現本幣對外價值將貶未貶、外匯匯價將升未升的情況,則會通過影響人們對匯率的預期,進而引起本國資本外逃。
(四)匯率變化對外匯儲備的影響。貨幣貶值對一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影響;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動會影響一國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影響儲備貨幣的地位。
(五)匯率變動對一國國內就業、國民收入及資源配置的影響。當一國本幣匯率下降,外匯匯率上升,有利於促進該國出口增加而抑制進口,這就使得其出口工業和進口替代工業得以大力發展,從而使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國內就業機會因此增加,國民收入也隨之增加。
(六)匯率變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小國的匯率變動只對其貿易夥伴國的經濟產生輕微的影響,發達國家的自由兌換貨幣匯率的變動對國際經濟則產生比較大的,甚至巨大的影響。
(3)不同儲備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動擴展閱讀:
一國金融管理當局根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幣值對比的變化,以使本國貨幣匯率朝著有利於本國經濟的方向變動,有時採取提高或降低本國貨幣平價水平,使本國貨幣升值或貶值,以此來調整匯率。
匯率調整不同於市場匯率的上漲或下跌,市場匯率的變化取決於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的變化,是匯率對外匯供求關系的一種被動適應。
而匯率調整主要是金融管理當局出於某種政策目標,或根據本幣值的實際變化而對法定匯率所作出的主動調整。同時,匯率調整與市場匯率變化又有密切的聯系。
4. 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匯率決定的基礎是什麼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有哪些舉例說明
金本位制度下:兩種貨幣之間含金量之比,即鑄幣平價就成為決定兩種貨幣匯率的基礎。
紙幣本位制度下: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是紙幣本位下決定匯率的基礎。而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則是在其產生之日起由各國政府所規定的。
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
1.國際收支: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大於支出時,在外匯市場上表現為外匯的供求大於需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外國貨幣匯率下降。
2.相對通貨膨脹率:一國出現通貨膨脹意味著該國貨幣代表的價值量下降,因此,國內外通貨膨脹率差異就是決定匯率長期趨勢的主導因素。一般而言,相對通貨膨脹率持續較高的國家,其貨幣在外匯市場上將會趨於貶值。
3.相對利率水平:相對利率水平導致借貸資本的供求變化,主要影響短期匯率,對長期影響十分有限。
4.市場預期:只要市場上預期某國貨幣不久會下跌,那麼市場上立即就可能出現拋售該國貨幣的活動,造成該國貨幣的市場價格立即下降。
5.政府的市場干預:例如當一國貨幣匯率處於較高水平而影響該國國際收支改善和經濟發展時,該國中央銀行就會向外匯市場拋出本幣而收購外匯,從而使本幣匯率下跌,以達到擴大出口和推動國內經濟發展的目的。
6.經濟增長率:一般來講,高經濟增長率在短期內不利於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行情,但從長期看,卻有力支持者本幣的強勁勢頭。
7.政局變化:發生戰爭,政局動盪的國家的貨幣會貶值。
大概就是這樣了!
還有什麼不清楚,可以留言我~
5. 貨幣之間的匯率是如何來的人民幣對美元,人民幣對日元都不同,但這些都不可能無中生有,都是如何來的
各國根據自身國情來發行貨幣
各國的貨幣是根據各國的黃金儲備來定的
在同等貨幣量M2的基礎上 儲備高的 貨幣值錢
6. 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是依靠什麼標準定的
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說、購買力平價說、匯兌心理說、貨幣分析說和金融資產說,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匯率的決定因素進行了分析。
國際借貸說是美國經濟學家葛遜在1861年提出的,他以金本位制度為背景,較為完善地闡述了匯率與國際收支的關系。他認為,匯率的變化是由外匯的供給與需求引起的,而外匯的供求主要源於國際借貸。國際借貸可分為流動借貸和固定借貸。流動借貸是指已經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固定借貸是尚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只有流動借貸才會影響外匯的供求。在一國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流動借貸中,如果債權大於債務,外匯的供給就會大於外匯的需求,引起本幣升值、外幣貶值。相反,如果一定時期內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債務大於債權,外匯的需求就會大於外匯的供給,最終導致本幣貶值、外幣升值。
購買力平價說是20世紀20年代初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率先提出的。其理論的基本思想是:人們需要外幣是因為外幣在其發行國國內具有購買力,相應地人們需要本幣也是因為本幣在本國國內具有購買力。因此兩國貨幣匯率的決定基礎應是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之比。購買力平價理論是最有影響的匯率理論,由於它是從貨幣基本功能的角度分析貨幣的交換比率,合乎邏輯,表達簡潔,在計算均衡匯率和分析匯率水平時被廣泛應用,我國的換匯成本說就是 購買力平價說的實際應用。
匯兌心理說是1927年由法國巴黎大學教授艾伯特·阿夫塔里昂根據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思想提出的。他認為,匯率取決於外匯的供給與需求,但個人之所以需要外匯不是因為外匯本身具有購買力,而是由於個人對國外商品和勞務的某種慾望。這種慾望又是由個人的主觀評價決定的,外匯就如同商品一樣,對各人有不同的邊際效用。因此,決定外匯供求進而決定匯率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們對外匯的心理判斷與預測。
貨幣分析說認為匯率變動是由貨幣市場失衡引發的,引發貨幣市場失衡有各種因素:國內外貨幣供給的變化、國內外利率水平的變化以及國內外實際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化等等,這些因素通過對各國物價水平的影響而最終決定匯率水平。貨幣分析說最突出的貢獻是它對浮動匯率制下現實匯率的超調現象進行了全面的理論概括。
金融資產說闡述了金融資產的供求對匯率的決定性影響,認為一國居民可持有三種資產,即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和外國債券,其總額應等於本國所擁有的資產總量。當各種資產供給量發生變動,或者居民對各種資產的需求量發生變動時,原有的資產組合平衡就被打破,這時居民就會對現有資產組合進行調整使其符合自己的意願持有量,達到新的資產市場均衡。在對國內外資產持有量進行調整的過程中,本國資產與外國資產之間的替換就會引起外匯供求量的變化,從而帶來外匯匯率的變化。
7. 不同國家之間的貨幣匯率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呢
本人並不是專業人士,但是我見到過這樣一段文章,覺得他說的和LZ提問的關聯比較大,也是我了解這方面只是的一個起點。
在1997年中國銀行獨家推出了遠期結售匯業務的時候,對外公布遠期四個月美元的結匯價格高達8.4以上,甚至有達到8.5的時候,比正常的8.27左右的結匯價格高出了許多。當時正值亞洲金融危機開始,亞洲許多國家的貨幣受到沖擊而大幅度貶值,人民幣貶值的謠言四起,中國銀行公布了如此高的遠期結匯價格,許多不明白遠期價格形成機制和計算方法的公司都不理解,擔心這是人民幣貶值的前奏,或代表了人民幣貶值的趨勢,因為他們認為,如果人民幣不貶值,今天結匯價是8.27,四個月後也是8.27,那麼中國銀行能提供四個月期的結匯價為8.4,到時如果市場價格低於8.4,中國銀行肯定會虧錢,銀行又肯定不會做虧本生意,說明四個月後人民幣的匯率起碼要貶值到8.4以上。其實這是由於許多公司不理解遠期外匯買賣價格是怎麼樣形成和計算的。
比如說在三個月後要將美元兌換成日元,要怎麼樣做呢?方法有兩個,一個是現在將美元兌換成日元,把日元存定期三個月,另外一個方法是現在先將美元存三個月定期,到期後再連本帶息兌換成日元。這兩種方法獲得的日元一定是一樣的,否則市場就會出現套利的機會。但是美元和日元的利率是不同的,所以兩種方法所使用的匯率水平也不同,第一種方法使用了即期匯率,而第二種方法使用的是遠期匯率。所以遠期價格主要是即期匯率加減兩種貨幣的利率差所形成的。如果把美元(即第一個貨幣或數值不變的貨幣)當作是A貨幣,而把日元(即第二個貨幣或數值變化的貨幣)當作是B貨幣,它們的遠期計算公式是:
遠期匯率=即期匯率+即期匯率×(B拆借利率-A拆借利率)×遠期天數÷360
從這個計算公司可以看出,在即期匯率確定的情況下,遠期匯率主要與這兩種貨幣的利率差和遠期的天數有關。而遠期匯率如果B貨幣的利率高於A貨幣的利率,公式中的中括弧值為正數,遠期匯率就高於即期匯率,稱為升水,中括弧值稱為升水點;如果B貨幣的利率低於A貨幣的利率,中括弧值為負數,遠期匯率就低於即期匯率,稱為貼水,中括弧值稱為貼水點。而在兩種貨幣的利率都確定的時候,遠期期限越長,升水點或貼水點就越大,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價差也越大。
比如說美元一個月期的同業拆借利率為2.46%,日元的利率為0.11%,美元/日元的即期匯率為120.45,用這些因素就可以計算出一個月期美元/日元的遠期匯率了:
一個月期美元/日元匯率=120.45+120.45×0.11%-2.46%×30÷360=120.45+-0.24=120.21也就是說,美元/日元一個月期貼水24點。
同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1997年時中國銀行的遠期結匯價格高達8.4以上了。當時人民幣資金市場緊缺,人民幣同業拆借利率高達兩位數(假設為13%),而美元的同業拆借利率不到5%,以此計算四個月期美元/人民幣的遠期匯率為
四個月期美元/人民幣匯率=8.27+8.27×13%-5%×120÷360=8.27+0.22=8.49
所以,當年確信人民幣匯率不會貶值的進出口公司,利用中國銀行公布的較高的遠期結匯牌價,紛紛將未來出口收入的外匯與中國銀行簽定遠期結匯協議,在別的公司還只能用8.27的即期牌價結匯時,他們已經可以享受到8.3、8.4甚至高達8.5的遠期結匯牌價辦理出口結匯,不到一億美元的出口收匯,這些公司通過中國銀行「外匯錦囊」中的遠期結匯業務額外獲得了數百萬元人民幣的匯兌收入。同樣,在1999年,由於擔心美國經濟出現通貨膨脹,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多次提高了美元的利率,使美元的同業拆借利率高達6.5%,而人民幣的同業利率大幅度下降到3%左右,使中國銀行的遠期結售匯牌價由大幅度的升水變為大幅度的貼水,四個月期的遠期售匯價格不到8.2,較近8.3的即期售匯牌價貼水了01,許多需要購買美元支付進口需要的公司又紛紛與中國銀行簽定遠期售匯合同,同樣的售匯金額,節省了數百萬元人民幣的購匯費用,極大改善了公司的經營效益。
遠期匯率的計算公式是國際金融市場上比較重要和有用的一個計算公式。通過計算公式我們可以發現:A/B貨幣對於遠期匯率與A、B這兩種貨幣匯率的未來變動趨勢沒有一點關系,遠期匯率貼水(低於即期匯率)並不代表這兩種貨幣的匯率在未來一段時間會下跌,只是表明A貨幣的利率高於B貨幣的利率;同樣,遠期匯率升水也不代表貨幣匯率在將來要上升,只是表明A貨幣的利率低於B貨幣的利率。遠期匯率只是與A、B這兩種貨幣的利率和遠期的天數有關。掌握這點對我們運用遠期業務防範匯率風險十分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