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配重式投石機如何製做
通過製作一個很粗的桿臂,這樣是不會折裂了,但是對重量影響太大,而重量不合理則使桿臂達不到以較高效率投出彈丸所需的速度。由堅硬實木製作的笨重的桿臂,其輕便和效率當然比不上由木頭,獸筋和獸皮復合的桿臂。前者在拋石時必然會較為遲緩,而後者相比之下就較為快捷而有彈性,就好像一個鋼制彈簧。
當希臘人完美的投射器製造技藝已經失落,人們只能用低效的設計取而代之。假如上古時代巨型投石機的製造技術能按其完美原樣保存,中世紀那笨拙的配重式投石機(Trebuchet)根本就不會得以普及。配重式投石機的威力乃是籍由回轉臂一端的巨大配重使另一端抬起,帶動其上安裝的擲彈帶以投射石彈。至於射程,配重式投石機不管有多大,由於只是依賴配重工作,與依靠螺旋型緊緊扭曲的巨型筋腱絞索彈性的投石機相比,其效率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毫無疑問,假如後者能以其完美的形態保存下來,那麼大炮的引進將會推遲很多——因為早期大炮的作戰效果比起上古最好的投射器械來曾長期明顯落後。
2. 古代的投石機的圖片和原理
投石機那是用杠桿原理做的
杠桿(投石機)的支撐點不在中心,而是在杠桿的1/8或1/9處,比數越大,用的力量和達到的速度就越大,相對的石頭的重量就越小。
投石機(杠桿)的短處綁頭非常重的東西(雖然這邊短,但重,所以杠桿失去平衡短這一邊往下垂),長端頂處有一長繩和一個放石頭碗,拉長繩把碗拉下來,繩子綁好固定,把石頭放在碗處,必要時砍斷繩子,短端的重力把長端訊速往上揚,把石頭拋出去。
很簡單的比喻就是蹺蹺板,
當一個胖子坐在一邊,另一邊可以要三個小朋友一起坐上才能和胖子平衡,但是如果其中兩個小朋友突然走開,只有一個小朋友坐著,那那個坐著的小朋友一定會被彈飛的。
也就是,胖子就像是投石機那個固定綁在頭面的重物,小朋友就是坐在投石機放石頭的碗那裡,三個小朋友能與攔子衡就像那根長繩(板機),兩個小朋友突然走開(砍斷繩子)。。。
3. 投石機設計圖,結構是什麼
CrowDrow就不用考慮了!矢量圖形軟體用不著! 建議用PS AI這些,特別是AI對於畫筆的支持非常到位,最好是再配一塊手繪板 直接實現電腦手繪!市場價在1500左右(實用型的),Paint也很不錯,更加專業的繪畫軟體!畫設計圖什麼的肯定要找支持畫筆豐富的軟體來搞!還是強烈推薦AI!
4. 投石車圖紙
最簡單的就是利用杠桿原理
確定一個支點,拿個杠桿,在一頭放上投擲物品,另一頭突然用力
記住,最佳射擊角度是斜上45度角.
5. 這個投石車的杠桿原理解析圖,誰能發一下,石頭是重力還是動力
動力和重力不是一種力。
重力可以作為動力,
6. 投石車的製作材料,工藝等流程是怎樣的
材料:硬質木材,鐵塊,鐵板,釘子,螺絲,脹管,牛皮,繩索,柴油發電機,電池組,電動機
工具:尺,量角器,鉛筆,橡皮,木線,刨子,電鋸,斧子,錘子,螺絲刀,梯子,叉車,吊車
工序:
1、畫出設計圖
2、按圖紙切割木料
3、分部分拼裝
4、總裝,將每部分拼到一起
5、到開闊地試驗
原理:杠桿原理,長端用皮套裝載的石塊,短端安裝鐵塊配重並繞上數十匝繩索。發射時,繩索帶動齒輪組轉動,通過齒輪加速後帶動杠桿運動,將石塊拋出。
7. 古代投石機原理是杠桿原理,是省力還是費力啊
古代投石機原理是杠桿原理,是省力。
投石機一端裝有重物,而另一端裝有待發射的石彈,發射前須先將放置彈葯的一端用絞盤、滑輪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時上升,放好石彈後放開或砍斷繩索,讓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彈也順勢拋出,此種拋石機經由伊斯蘭地區傳入中國而被稱作「回回炮」。
到了14世紀中期,有的拋石機能拋射將近1000磅(約454公斤)重的彈體,威力巨大。近代試驗表明,吊桿長50英尺(約15.2米),平衡重錘為10噸的拋石機能將200到300磅(約90-136公斤)的石彈拋射約300碼(約274米)的距離。
可以投擲一個或多個物體,物體可以是巨石或火葯武器,甚至是毒葯、污穢物、人或動物的屍體,達到心理戰的目的,那些污穢物同時也是最早的生化武器。
(7)配重杠桿投石車結構圖擴展閱讀
在拋石機長期的實踐經歷中,炮的射擊瞄準方法到宋代發生了轉折性的變革,由直接瞄準法變為間接瞄準法。宋代以前,炮手們操作拋石機時,都是先將炮座對准目標,由「定炮人」目測距離,判定方位決定方位角和炮梢的高低。
需要向高處仰射時,就將炮的前腳墊高;如向低處俯射時,便將炮後腳墊高。待瞄準定位完畢,把石彈放入炮桿後面的彈窠內。然後,根據目標遠近確定拽炮索人數,遠則人多,近則人少。
每個拽炮人都握住炮索,依照統一口令,同時猛拽炮索,後面彈窠內的石彈騰空飛起,射向目標。這時「定炮人」觀察彈著點,修正偏向,再次瞄準射擊,直至擊中目標,這種與敵人面對面的瞄準射擊方法在古代算是方便易行的了。
但有兩大缺點:一是容易暴露自己的炮位,被敵炮反擊;二是在守城戰斗中,狹小的城牆上擺不開許多炮,況且一門炮要用數十人乃至上百人拽放,佔地很大,同時又妨礙其他兵士作戰。
為改變這種狀況,1126年,中國古代著名的炮兵專家陳規在德安守備戰中,創立了戰炮間接瞄準法,即把炮架在城牆內,使城外敵人無法看到。各炮的「定炮人」站在城上,用口令指揮城下各炮施放。這種間接瞄準法是世界炮兵史上一項偉大的創舉。
8. 投石機結構
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D%B6%CA%AF%BB%FA%BD%E1%B9%B9%B5%C4%CD%BC%C6%AC
9. 球古代投石車的設計圖或草圖.
拋石機是古代巨型投射型兵器,主要通過重力杠桿牽引繩兜拋射石塊和火球等物攻擊敵群和堅固城堡,是中世紀最令敵恐懼厲器。拋石機種類繁多,其中腳踏起重輪型拋石機結構最復雜,體積最大、威力最大。發射時,需4人同時在腳踏輪內踩踏起重輪回收超長拋竿和重力箱。為追求最大限度威力,拋石機大多體積龐大,多以可拆卸的塔架結構組裝固定在原地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