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貨幣政策與匯率問題
1、緊縮的貨幣政策,會使利率上升,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這是對的。你認為隨後後出現「大量外國資本會流入,外匯市場上人民幣數量減少,人民幣會升值」是不對的。前後沒有因果關系,市場上本幣減少,外資不一定會大量流入。
2、國際貿易赤字會導致本幣貶值,本幣貶值後,又會刺激出口。這是市場自身規律。
3、你這里說的所謂升值與貶值都是指對外升值和貶值,就是人民幣對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升值或貶值。貨幣政策不是本幣對外升值和貶值的直接原因,貨幣政策的變化只產生輔助作用。
4、貨幣政策是一國的內部政策,會對本幣在國內的價值升降產生影響。如果採取寬松貨幣政策,市場上的流通貨幣會增加,引起通貨膨脹,人民幣對內會貶值(俗話說的「錢毛了」)。如果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市場上的流通貨幣會減少,抑制通貨膨脹,人民幣對內會升值(俗話說的「錢結實了」)。
❷ 關於固定匯率制下的貨幣政策無效
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圍之內。這種制度下的匯率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浮動匯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是相對於固定匯率制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匯率的上下波動幅度,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化自由浮動。在這一制度下,外匯完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種特殊商品,匯率成為買賣這種商品的價格。
不同的匯率制度在面對國際資本流動對本國經濟產生影響的時候表現不同。一般而言,選擇浮動匯率,主要由市場力量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而選擇固定匯率,則需要政府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
希望採納
❸ 固定匯率制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問題
中國貨幣政策獨立性日益彰顯(圖)
2010-10-20 04:27:00來源: 證券時報(深圳)跟貼 0 條 手機看新聞
證券時報記者 賈 壯
央行在意想不到的時間推出了意料之中的一項政策——加息,很顯然,這是沖著通脹去的,即將公布的9月份通脹數據很有可能超過了外界的預期,實際的通脹壓力或許比想像的要大。
由於物價漲幅的回升,自今年2月以來,中國已連續7個月出現「負利率」的情況。8月份CPI回升至3.5%,創下年內新高,也是2008年10月之後的最高點。更值得擔憂的是,通脹有日趨惡化的趨勢,一方面是占據CPI統計最大權重的食品價格節節攀升,另一方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反彈也帶來了輸入性通脹壓力。
央行對通脹的擔憂從貨幣政策委員會三季度例會的表述可以看出端倪,在例會後的新聞稿中,央行表示:「我國經濟運行態勢總體良好,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但管理通脹預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依然艱巨。」與以往例會的表述明顯不同的是,此次例會將「防通脹」提到了首位,並且著重強調了任務的艱巨性。
中國經濟的強勁走勢也為央行宣布加息增加了底氣。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稱,今年6—7月之間,相關部門一度擔心經濟會過度下滑,但隨著8月份經濟運行數據的反彈,以及預期中9月份數據可能會繼續反彈,調控當局對於經濟繼續下滑的擔憂暫告消退,多部委加碼房地產調控也說明了這一點。
今年上半年開始的房地產調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進,但進入三季度以來,蠢蠢欲動的房價開始逐漸吞噬已經取得的調控效果。因此,國務院再次出台更加嚴厲的調控措施,各部委也陸續推出相應舉措,而要想從根本上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必須收緊銀根。應該說,房地產調控效果不彰是促使央行收緊貨幣政策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加息的理由可以找出千條萬條,但央行昨日宣布加息還是讓絕大多數市場人士大跌眼鏡,原因是目前中國加息缺少必要的國際環境。首先,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暫緩刺激政策的退出步伐,美、歐、日等經濟體甚至在原有政策基礎上增加了刺激的力度;其次,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寬松貨幣政策製造了大量流動性,這些流動性充斥全球市場,四處尋找投資標的,中國此時收緊貨幣政策將會繼續刺激熱錢流入。
基於以上判斷,多數市場人士得出結論,中國短期內不會加息,但實際的情況卻與預期完全相反。目前來看,中國調控當局的決策思路與研究機構的分析框架有明顯差異,在現有的環境下宣布加息,說明中國央行在執行貨幣政策過程中更加重視在復雜國際環境中的獨立性,著重以國內經濟因素作為決策參考。
國內的因素不僅僅是居民消費價格快速上漲,還有潛在的資產泡沫壓力。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稱,由於實際利率正隨著通脹預期的升高而在負區間內越陷越深,信貸控制並不足以控制資產價格通脹。隨著量化寬松的到來,流動性的湧入會進一步升高。如果中國仍使用目前的政策組合來應對全球量化寬松的大環境,最大的風險可能並不是製造業部門相對美國或其他亞洲經濟體失去競爭力,而是過度投資和資產泡沫。
當然,中國在匯率政策方面的靈活性也為增強貨幣政策獨立性創造了條件,魯政委稱,6 月19 日進一步深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人民幣兌美元彈性的恢復,已消除了其對利率政策的制約。 (本文來源:證券時報 )
❹ 緊縮貨幣政策為什麼不利於匯率基本穩定
緊縮貨幣政策,減少貨幣的流通量,這樣匯率就會升高,它不可能穩定下來的
❺ 為什麼固定匯率制度 資本自由流動與獨立貨幣政策不能同時實現,請舉例(三種組合)。
固定匯率制度是國家間貨幣採用固定兌換比率進行交換的制度。一國政府把本國貨幣的價值固定對應單一其他國家貨幣,或一攬子其他貨幣,或者另一種衡量價值,
例如黃金,固定匯率制度可以分為1880-1914年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1944-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稱為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兩個階段。
經濟學上一直存在蒙代爾的三元悖論,也就是一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自由流動這三者不能同時存在,最多隻能選擇其中兩個。
對中國來說,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可以理解為中國是否有加息(降息)、降准(升准)等主動權、是否受外部環境干擾等;匯率的穩定性是人民幣到底是穩定還是大幅波動;資本的自由流動是相對資本管制來說的。
以中國香港為例,香港實行的聯系匯率制度,也就是港幣和美元掛鉤,美元兌港元的匯率始終保持在1:7.80,同時香港又是世界性金融中心,金融對外開放幅度非常之大,即香港同時選擇了資本的自由流動和貨幣匯率的穩定性,那麼在三元悖論下,香港就失去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當美聯儲加息或降息的時候香港往往得被動跟隨。
(5)匯率貨幣政策三不可能兼容擴展閱讀:
固定匯率體系的主要優點是減少了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一個想穩定其物價的高通貨膨脹國家可以選擇加入固定匯率體系來恢復央行的信譽。
固定匯率有時會變得不穩定,匯率水平會突然變化。如果一個國家迫於市場壓力放棄原先的目標匯率而實行新的匯率,則被稱之為匯率的再安排。之所以實施匯率再安排,有時是為了解決長期性的經常項目赤字或盈餘。匯率再安排可以是本幣的升值,也可以是本幣的貶值,但如果對匯率的再安排過於頻繁,那麼匯率制度將喪失了可信性,而且浮動匯率制度的內在不穩定性仍然存在。
❻ 貨幣政策對匯率的影響
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改變貨幣的供求關系來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這些政策在影響宏觀經濟的同時,必然要影響到匯率的走向。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期,會因為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目標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政策側重點。
1、寬松性與緊縮性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改變貨幣的供求關系來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當中央銀行認為經濟處於衰退期時,就會採取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的方式,或者同時降低央行的基準利率,以刺激商業信貸行為,實現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而如果經濟過熱,中央銀行就可能減少貨幣供應量,或者同時採取加息的措辭,以此來減小通貨膨脹的壓力,保證經濟的正常穩步發展,因為過快的經濟增長會產生大量的經濟泡沫,或者產生過多的銀行潛在不良信貸,為將來的經濟發展埋下隱患。
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會有不同的貨幣政策傾向,中央銀行會綜合考慮經濟運行各方面的因素,決定時採取寬松性還是緊縮性貨幣政策。
比如2004年之前的十幾年間,由於美國經濟出現了明顯增速減緩甚至部分行業的衰退跡象,且還受到了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的拖累,為了刺激經濟復甦,美聯儲在2001年後經歷了連續13次降息,將美聯儲的基準利率從6.50%降低到了1.00%,其中多次採用了50基點的降息幅度,1.00%的利率水平在六大非美貨幣中都只能算低息貨幣;直到2004年6月,美國經濟復甦的跡象愈發明顯,為了控制美國經濟復甦過程的正常發展,同時抑制美國房價的走高壓力,美聯儲開始宣布加息,這一加息就是連續17次,每次25基點,直到2006年的8月9日才暫停加息,而基準利率已經提升到了4.25%,較開始提升利率之前的1.00%翻了4倍多。
美聯儲這十幾年間向我們展示了典型的寬松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對美國經濟也起到了美聯儲預想的效果。但是並不是所有央行的政策都那麼管用,日本由於在10年內出現了4次明顯的經濟衰退,銀行遭遇信貸危機(銀行有錢不敢放貸,企業需要貸款卻貸不到),此時,即便是日本央行在1999年將日元的基準利率降低到了零利率,也最終沒能對日本經濟產生明顯的刺激,直到2004年下半年,隨著美國經濟的率先復甦,才帶動日本和其他經濟體經濟步入復甦,日本央行也在2006年的3月宣布結束寬松性貨幣政策。
2、強勢貨幣和弱勢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最重要的職能是穩定貨幣匯率,但在本幣與外幣的比率中,不同國家的中央銀行也會因為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選擇性採取強勢貨幣和弱勢貨幣政策,也可在不同的階段採取不同的強弱貨幣政策。
幾十年來,最堅持強勢貨幣政策的貨幣莫過於美元,即便是在經濟衰退期,美國政府雖然有時候不得不在實質上採取了一些非強勢貨幣的手段,但20多年來,總的來說美國財政部長和美聯儲主席都是偏向於支持強勢美元政策的。在口頭上,美國官員一致都是堅持強勢貨幣政策不變的,因為只有強勢的美元貨幣政策,才能在經濟衰退期盡量穩定留在美國的大量國際游資,不至於因為經濟衰退而給美國經濟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同時,由於美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是能源(比如石油等)、勞動密集型日用品(如內衣、紡織品等)和低值易耗品等,美國採取強勢貨幣政策有利於國內消費者購買到更廉價的商品。過去幾年,我們在關注外匯新聞的時候,經常性地可以聽到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已經於2006年年初退休)支持強勢美元的報道。
而最堅持弱勢貨幣政策的貨幣莫過於日元,由於日本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日元的弱勢有助於日本企業在海外有更好的競爭優勢,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每當日元持續上漲的時候,日本央行和財務省官員經常站出來講話聲稱要干預外匯市場日元的走勢,特別是在2003年,日元和其他非美貨幣一致上漲的時候,日本央行多次對日元的走勢進行了實質性的干預,干預資金至少超過20萬億日元,這還只是日本央行已經承認的部分干預數據。而對於大家不怎麼關注的挪威克朗,實際上是弱勢貨幣政策另一個代表。
❼ 克魯格曼三元悖論和蒙代爾不兼容性定理有什麼區別
蒙代爾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model)對開放經濟下的is-lm模型進行了分析,堪稱固定匯率制下使用貨幣政策的經典分析。該模型指出,在沒有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下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動匯率下則更為有效;在資本有限流動情況下,整個調整結構與政策效應與沒有資本流動時基本一樣;而在資本完全可流動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時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但在浮動匯率下,則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爾三角」理論,即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
三元悖論(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二者的內涵其實是一樣的!克魯格曼在蒙代爾的理論基礎上畫出了一個三角形,稱其為「永恆的三角形」,清晰地展示了「蒙代爾三角」的內在原理。因此二者本質是一樣的,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❽ 論匯率與貨幣政策的關系
一國貨幣價格(此處我認為用價格更合適),即與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單純來講,一國央行實行寬松貨幣政策,市場資金供應充足,市場利率下降,使該國貨幣匯率下降,貨幣貶值;反之,該國貨幣升值。
但這一切都是兩者間簡單的關系,而且其影響結果也是短期的而非長期。因為貨幣價格變化不僅受到本國與他國市場利率的影響,也受到本國與其他國家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比如我國採取緊縮政策,造成市場資金短缺,促使貨幣市場利率相比其他國家要高,自然吸引一部分外資入境,使人民幣匯率升高。而且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穩定向上,對於外資的安全性也有保障,同樣加快外資流入,推高人民幣匯率。但如果一國央行推行寬松政策,導致貨幣貶值,在一定時期內,同樣吸引外資入境,達到一定程度時,也會推高該國貨幣匯率,當然這多半是經濟強國才可能會出現此情況。並非一國央行大量投放基礎貨幣,即所謂加大印鈔速度就會導致該國貨幣貶值,要關注央行的整體操作,即一方面投放基礎貨幣,一方面是否在公開市場業務等方面回籠貨幣做對沖操作。同時,投資者的盈利預期也是推高貨幣價格的重要因素。比如日元在前期因貨幣寬松政策導致日元匯率下跌。但下跌程度過大,使投資者認為日元已跌至較低水平,就開始大量購入日元,在短期內反而推高了日元匯率。k另外,一國貨幣價格與該國的貿易狀況也互相影響,如該國貿易順差導致本貨升值,該國貿易逆差導致本貨貶值,而本貨貶值又促進貿易出口。無論一國實行緊縮與寬松政策,都是一個量變導致質變的過程,所以,一定要辯證地看待貨幣政策與匯率的關系,並要結合該國國內經濟形勢與國際間貿易狀況。同時還要參照其他國家的經濟狀況與貨幣市場利率的狀況,他國貨幣的主動貶值程度也對我國貨幣價格有影響。另外,一國外匯儲備的大量減少,也會使投資者對該國貨幣匯率變化產生下降的預期,在市場上大量拋售該國貨幣,導致該國貨幣加速貶值。
所以說,貨幣政策並不能單純影響該國貨幣價格,有很多因素互為因果。經濟學研究對於過去與現在的的經濟問題能夠提供可靠的分析,但對於未來的經濟狀況,由於受到大量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只能依據現有的數據和理論,不斷調整經濟政策,保持經濟發展的穩定,並針對國際經濟變化做相應調整。
❾ 在開放經濟與固定匯率體系下實施貨幣政策是否有效
你好,網路團隊為你解答:
你所提的問題可以用蒙代爾的不可能三角理論解釋,根據蒙代爾的三元悖論,一國的經濟目標有三種:①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②匯率的穩定性;③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但是 一國不可能同時實現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穩定以及資本自由流動三大金融目標,只能同時選擇其中的兩個。也就是說,資本完全流動(也就是開放經濟)的固定匯率之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約和限制。進一步說,貨幣政策的效果也受了很大的削弱。例如,在通貨膨脹情況下本國應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提高利率,但這會使國外資本流入,央行為維持匯率固定需要投放資金去沖銷外匯,而銀行等金融機構很容易獲得國外熱錢,這將導致無法達到收縮銀根的目的。也就削弱了貨幣政策的效果。因此開放經濟下固定匯率實施的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也可以看成是無效甚至適得其反
❿ 為什麼固定匯率制度 資本自由流動與獨立貨幣政策不能同時實現
假設資本自由流動,匯率固定,政府採取貨幣政策提高國內利率r,使其大於世界利率R,此時存在套利空間,則外國資本會迅速進入,使得國內利率下降,直到恢復世界利率。因而國內貨幣政策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