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4昆明)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採用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調節平衡時,都應該使它
(1)杠桿左端上翹,右端下傾,應將杠桿右端螺母向左邊移動一些,並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掛上鉤碼,正確調節使杠桿再次平衡.此時掛在杠桿上的鉤碼施加的動力、阻力方向恰好與杠桿垂直,掛鉤碼位置所對應的刻度值就等於力臂.
(3)在做「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時,在杠桿O點位置兩邊分別掛上數目不等的鉤碼,通過移動懸掛鉤碼的滑片的位置,並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重新保持水平,是錯誤的,掛上鉤碼後,不能再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平衡.
(4)甲組只通過三組特殊的數據,即動力和動力臂與阻力和阻力臂都是9、7、6就得出結論,過於片面;實驗應該至少在三次以上,且數據不要是幾個特殊的數字,這樣才能分析確定出實驗現象中的普遍規律.
而且甲組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類似的不同的物理量之間相加,是沒有意義的.
乙同學分析所有實驗數據後認為杠桿平衡的條件是:動力×動力臀=阻力×阻力臂,是正確的,科學的.
(5)正在使用的用扳手擰螺母、用釘捶拔釘子,能用較小的動力克服很大的阻力,使用時動力臂大於阻力臂,因而它們屬於省力杠桿;
而在使用用鑷子取砝碼時,杠桿受到的阻力較小,動力臂小於阻力臂,因而是費力杠桿.
故答案為:(1)水平;左;
(2)垂直;力臂;
(3)錯誤;
(4)乙;甲.
(5)鑷子.
⑵ 如圖所示是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1)實驗前,將杠桿中點置於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調節
(1)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是為了便於測量力臂.
(2)分析表中的實驗數據,發現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F1、F2、L1和L2分別表示動力、阻力、動力臂和阻力臂,杠桿平衡條件可表示為:F1L1=F2L2.
(3)要使翹翹板轉動,可採取的做法是:男孩不動,女孩向遠離支點方向移動(或者女孩不動,男孩向靠近支點方向移動;或者女孩不動,男孩蹬地,減小男孩對蹺蹺板的壓力);
故答案為:(1)水平;便於測量力臂;(2)F1L1=F2L2;(3)向遠離支點方向移動.
⑶ 如圖所示,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若杠桿左端下傾,則應將右端的
(1)杠桿重心左移,應將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均可)向右調節,直至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重心移到支點處,使杠桿重力的力臂為零,這樣就使杠桿自重對杠桿的平衡不產生影響;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便於測量力臂.
(2)初中物理實驗進行多次測量有些是為了求平均值,使測得的數據更准確,如用刻度尺測某個物體的長度等實驗進行多次測量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小誤差;
有些是為了尋找普遍規律,如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探究物體所受的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探究使用定滑輪的特點等實驗進行多次測量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普遍規律.
故答案為:(1)右;使杠桿自重對杠桿的平衡不產生影響;便於力臂的測量;(2)①③.
⑷ 如圖所示是探究桿杠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1)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是什麼______;若杠桿在使
(1)實驗中,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避免杠桿重力對杠桿轉動的影響;二是便於測量力臂的長度.
(2)杠桿左端低、右端高,說明重心偏左,為了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節;平衡螺母只有在調平這一環節使用,在後面的實驗過程中不能移動.
(3)實驗序號1中力與力臂的乘積不相等,故第1組實驗數據是錯誤的;
若動力臂錯了,則有:F1L1=F2L2,即2N×L1=1N×0.1m,得L1=0.05m,則動力臂記錄值比實際值比偏大.
故答案為:(1)便於測量力臂;右;右;不需要;(2)1;偏大.
⑸ 如圖所示是探究杠杠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1)本實驗調整杠杠在水平方向平衡的好處是______.(2)若在實
(1)實驗中,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避免杠桿重力對杠桿轉動的影響;二是便於測量力臂.
(2)杠桿左端低、右端高,說明重心偏左,為了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節;平衡螺母只有在調平這一環節使用,在後面的實驗過程中不能移動.
(3)實驗序號1中力與力臂的乘積不相等,故第1組實驗數據是錯誤的;
(4)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故答案為:(1)便於測量力臂;
(2)右;不能;
(3)1;
(4)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⑹ 如圖所示是某班同學小組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1)實驗開始若發現杠桿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
(1)杠桿右端低左端高,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或將杠桿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
(2)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因此杠桿平衡條件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杠桿平衡條件:動力乘以動力臂等於阻力乘以阻力臂.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豎直作用在杠桿上時,力臂是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傾斜拉動杠桿時,力臂小於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
(4)如果將兩邊的硬幣以相同速度同時勻速向支點移動的過程中,當在相同時間內,右端的硬幣先到達支點,左端的硬幣在支點的左側,杠桿會向左傾斜.
故答案為:(1)左;(2)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3)方向;大小;(4)向左傾斜.
⑺ 如圖所示是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1)在使用前若發現杠桿左端高右端低,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
(1)為了避免杠桿重力對杠桿平衡產生的影響和便於測量力臂,在杠桿兩端安裝螺母,達到便於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要求;發現杠桿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應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也可將杠桿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此後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不需要旋動兩側的平衡螺母;
(2)分析兩組數據:
實驗序號1中,F1L1=2×20=40,F2L2=1×10=10;∴F1L1≠F2L2;因杠桿是平衡的,這組數據有錯誤;
實驗序號2中,F1L1=1×8=8,F2L2=2×4=8;∴F1L1=F2L2;杠桿平衡時的這組數據有正確;
更新數據後,動力與動力比的積=阻力與阻力臂的積,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故答案為:(1)左;不需要;
(2)1;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⑻ 如圖所示是我們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圖.實驗結束後,通過分析數據,有的同學指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1)測量力的工具:彈簧測力計;
測量長度的工具:刻度尺;
(2)實驗步驟:
①取下一側的鉤碼,用彈簧測力計斜拉杠桿,使其保持水平平衡,讀出測力計的示數,並用刻度尺測出力臂;
②改變彈簧測力計斜拉的角度,重復①中實驗步驟,多測幾次;
③尋找力與力臂間的關系.
故答案為:
(1)彈簧測力計;刻度尺;
(2)①取下一側的鉤碼,用彈簧測力計斜拉杠桿,使其保持水平平衡,讀出測力計的示數,並用刻度尺測出力臂;
②改變彈簧測力計斜拉的角度,重復①中實驗步驟,多測幾次;
③尋找力與力臂間的關系.
⑼ 在如圖所示的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發現杠桿右端下傾,應將橫樑上的螺
(1)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杠桿的右端下傾,平衡螺母向左端移動;實驗前調節橫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好處是可便於直接讀出力臂的大小.
(2)因為彈簧測力計與鉤碼在同一側,所以方向應豎直向上.讀圖可知OA=2OB,所以F=2G=2×3×0.5N=3N.若彈簧測力計斜拉,則力臂變小,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其讀數將變大.
(3)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知:左邊=5G×4L=20GL,右邊也應是20GL,所以可以在第5格處掛4個鉤碼;
故答案為:(1)左;便於讀出力臂的大小;(2)3;變大;(3)在A處掛五個鉤碼,5處掛四個鉤碼.
⑽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採用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調節平衡時,都應該使它在______位置
(1)杠桿右端上翹,左端下傾,應將杠桿右端螺母向右邊移動一些,並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掛上鉤碼,正確調節使杠桿再次平衡.此時掛在杠桿上的鉤碼施加的動力、阻力方向恰好與杠桿垂直,掛鉤碼位置所對應的刻度值就等於力臂.
(3)在做「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時,在杠桿O點位置兩邊分別掛上數目不等的鉤碼,通過移動懸掛鉤碼的滑片的位置,並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重新保持水平,是錯誤的,掛上鉤碼後,不能再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平衡.
(4)甲組只通過三組特殊的數據,即動力和動力臂與阻力和阻力臂都是9、7、6就得出結論,過於片面;實驗應該至少在三次以上,且數據不要是幾個特殊的數字,這樣才能分析確定出實驗現象中的普遍規律.
而且甲組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類似的不同的物理量之間相加,是沒有意義的.
乙同學分析所有實驗數據後認為杠桿平衡的條件是:動力×動力臀=阻力×阻力臂,是正確的,科學的.
(5)正在使用的用扳手擰螺母、用釘捶拔釘子,能用較小的動力克服很大的阻力,使用時動力臂大於阻力臂,因而它們屬於省力杠桿;
而在使用用鑷子取砝碼時,杠桿受到的阻力較小,動力臂小於阻力臂,因而是費力杠桿.
故答案為:(1)水平;右;
(2)垂直;力臂;
(3)錯誤的;
(4)乙;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