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去杠桿會導致資產價格下降
我又不是什麼去杠桿兒,會導致資金價格下降。
❷ 如何理解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積極穩妥去杠桿
積極穩妥去杠桿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當前,杠桿率高企弱化了實體企業的投資能力,加大了債務違約風險,亟須多措並舉去杠桿,為產業轉型升級、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提供必要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應堅持市場化路徑,充分發揮經濟主體的能動性。
從短期看,應針對企業的債務結構分類施策,合理運用金融市場工具,逐步化解存量債務風險。一是支持適應市場發展並有持續經營能力、但暫時存在資金流轉困難的企業以債務轉移或置換等方式降低債務負擔。可由債務企業的關聯方或有意對負債企業進行重組的企業購買並承接債務;也可給予增信安排,通過發行長期公司債券置換短期債務。二是積極探索市場化、法治化的債轉股實施方案,推動企業債務重組。引入第三方評級機構,選擇有較好發展前景但面臨周期性、暫時性困難的企業,以及雖然債務負擔較重但運營正常的企業,以企業價值為核心,適時將部分債務轉化為優先股或普通股,並建立市場化退出機制。需要注意的是,應警惕惡意逃廢債現象。同時,加大僵屍企業出清力度,杜絕其搭債轉股便車。三是推進實體企業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金。以有穩定現金流、系統性風險較小的大中型企業為主,通過結構性融資安排將存量資產轉化為可交易對象,提高資金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合理匹配資產和負債期限,最大限度地發揮資產的效益和價值,以優化劣,分散風險。同時,進一步探索做市商制度,提高做市商的積極性和做市能力,增強資產證券化產品二級市場流動性。化解債務風險方式的選擇,應遵循市場規則,由債務雙方協商決定,切忌搞「拉郎配」。應依託資本市場的價格發現和價值回歸功能,由市場對證券化產品合理定價,防止在債務重組過程中出現虛抬資產價格和過度投機行為,並制定配套措施,防範可能出現的風險。
從中長期看,應逐漸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擴大直接融資所佔比重。一方面,在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的框架下,商業銀行應嚴格落實資本金管理制度,構建信用風險評估體系,通過風險權重調整、優化授信結構等方式提高抗風險能力。同時,嚴控影子銀行規模和表外業務風險,從源頭控制企業部門杠桿率。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推動債券市場發展。通過首次公開發行(IPO)、再融資、發行債券等途徑加速股權、債權資本形成,幫助企業優化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化解債務風險,引導社會資本向優質企業集中。同時,改革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監管框架,為各類經濟主體投融資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從根本上看,企業去杠桿要建立在宏觀經濟穩增長的基礎上。這就要求追加企業貸款或擴大赤字,但二者均有導致不良債務增加的隱患。因此,應保持穩增長和去杠桿的平衡,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企業經營環境,逐步優化企業債務結構,消除經濟泡沫化風險隱患。一方面,通過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有效的信用管理,清除資金向實體企業流動的障礙;以預期管理降低匯率波動等外部因素帶來的不確定性,為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拓展空間。另一方面,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將企業去杠桿和優化全社會杠桿結構結合起來,優化債務在政府、企業和居民間的分布。同時,加快稅收制度改革,降低企業稅負;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企業活力,提高資本回報率。
❸ 中國中央銀行,證監會出台了哪些去杠桿的政策
去杠桿方式有以下幾種:
1)控制基礎貨幣,目前來看央行以穩定資金為主;版2)准備金權率調節貨幣乘數,加准可能性不大,但非銀和銀行同業存款暫不繳准,後續需關注;3)收窄利差,抬高負債成本。措施包括上調逆回購、SLF、MLF等流動性工具利率,拉長投放久期等,這是央行自16年3季度至今一直在做的操作,從負債端倒逼市場去杠桿。4)風險准備金制度與規范杠桿率,16年一行三會也出台了相應政策。5)MPA直接控制規模擴張,使得表內和表外資產負債擴張可控。
❹ 去杠桿有多難,連央行與財政部都吵架了
中國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與新中國同日誕生,地位之尊不言而知。而中國人民銀行的歷史則比較復雜,雖然一直叫著這個名字,但自1948年成立到80年代中期,實為部分經營銀行業務的國家銀行之責,直至1984年1月1日,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國家中央銀行的職能,其商業銀行業務由同日成立的中國工商銀行繼承,這才應該算中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
所以,市場人士通常調侃說央行是媽、財政是爸無不道理,標準的老夫少妻搭配。正如夫妻間沒有不拌嘴的,央行和財政相互之間吵吵鬧鬧的歷史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的,追溯到有中央銀行開始的30多年前,也頗為正常。
普通人只知道央行是釋放流動性的源頭,殊不知財政存款也是另一股可以釋放出流動性的蓄水池,財政收入、名目繁多的基金、按赤字計劃發行的國債等,都存在央行表報上。所以,才有李博士早幾年就說財政要盤活存量,這兩天又說要加快財政資金支出進度、解決存量資金閑置的說法。財政只要支出了,就相當於增加廣義貨幣,對減輕央行流動性壓力不言而喻。
這次央行和財政互懟,客觀說,央行還是略占理的,她是看著信用投放急轉直下,諸多企業因流動性斷裂而違約甚至倒閉,系統性金融風險近在眼前,捉急啊!
在央行看來,貨幣不能大放水,就算放了也解決不了結構性問題;對銀行來說,則面臨整體的表外資產回表內,導致傾巢之下沒有完卵,各家銀行紛紛惜貸;站在財政部角度,則是地方隱形負債太多,又管不了地方政府,你丫銀行也跟著一起幹了不少壞事,所以也不想管。
這種情況下,內心戲都是想讓對方去穩信用,不要讓自己最後擦屁股。恰如本刊早在這場曠世之懟之前,就提出的「都在甩鍋,誰來接盤?」這一發聾振聵的對天當歌!
文章指出,當前這種囧境無非是三個層面導致:一是表外理財,銀行甩鍋不管,到期不續;二是地方政府對各類平台風險的甩鍋;三是監管只顧政治正確,政策層層加碼,不考慮緩沖,其實也是對過去監管弱化存在的問題甩鍋。
所以說,目前的僵局,不僅是貨幣政策抬,財政、監管同時都得抬。特別是商業機構自己造出來的幾十萬億的表外,也不能當甩鍋俠,不管了。現在表外之前穿透後的主體,多多少少還有一些白名單,自已還要制定回表的計劃,穿透後多多少少還有白名單,不能當甩鍋俠。
好吧,現在央行、財政部都出來公開表達過觀點了,負責監管的銀保會,也該你們出來走兩步了。難道不知道嗎,整個市場眾望所歸、同仇敵愾地一致認為:這鍋,其實應該銀保監來背。
❺ M2增速下降反映去杠桿已見成效是真的嗎
2017年M2增速下降,反映出在去杠桿和強監管持續推進的形勢下,銀行資金運用更加規范,金融部門內部資金循環和嵌套持續減少。當前的貨幣信貸和經濟運行情況為主動去杠桿提供了較好的時間窗口。隨著去杠桿的深化和金融進一步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比過去低一些的M2增速或將成為常態——
短期內,M2增速的變化受季節性和監管政策的影響較大,但結合近10年來貨幣結構變化以及金融創新等因素來看,M2保持較低增速可能成為常態。
❻ 2017年貨幣增速再創歷史新低了嗎
據報道,1月12日,2017年度貨幣金融數據出爐,顯示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較大,與此同時,受去杠桿和金融監管逐步加強等因素影響,金融部門內部資金循環和嵌套減少,廣義貨幣(M2)增速僅為8.2%,創下新低。
專家表示,隨著去杠桿的深化和金融進一步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比過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為新的常態。同時,隨著市場深化和金融創新,影響貨幣供給的因素更加復雜,例如貨幣市場基金快速發展對存款的分流作用可能持續存在等。M2的可測性、可控性以及與經濟的相關性亦有下降,對其變化可不必過度關注和解讀。
希望中國的經濟增速可以保持!
❼ 我國今年以來去杠桿的成績如何
今年6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6%,同比降低0.4個百分點。
截至6月底,全部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64.9%,分別較年初和去年同期下降0.7和0.6個百分點。到6月末,中央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是67.8%,分別較年初和去年同期下降0.3和0.6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