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科學(杠桿、滑輪)有關的題目
1.杠桿的長度=支點到作用力的垂直距離;
2.甲的效率為n1=6m/10,乙的效率為n2=7m/11,則甲乙效率比為n1:n2=(6m/10)/(7m/11)=66:70;
3.線首先接在動滑輪的中間的連接框的鉤子上,然後繞過定滑輪,再向下繞過動滑輪,只用三分之一的力就可以拉起重物,F=90/3=30N,而拉力用了40N,所以效率n=30/40=75%.
② 初三科學杠桿題,在線等
甲,你都知道是杠桿原理還不會答么?越往更不力臂越短,要產生相同力矩所需要的力就越大.還有,我要說明的是,這里容易是說要壓斷所需要的力較小,不是人的感覺容易,你可以親自操作試試
③ 關於《杠桿的科學》能提什麼問題,字數50左右,最好有對問題的解釋 哦
一)杠桿的三要素認識 師:要研究杠桿。首先必須知道杠桿上有三個重要位置。(出示教材撬石塊的圖片,邊演示邊講解) 我們人要使力的那個點,叫用力點,如剛才剪刀拿的部位,圖上人手用力往下按的部位。 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如圖上用小石塊墊著的部位。 阻止你用力,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如奶粉盒蓋子、大石塊和我們所用的工具相接觸的地方。 (二)認識更多的杠桿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認識杠桿和其它簡單工具的區分。 師:(出示蹺蹺板圖)你能找出這個杠桿中三個位置分別在哪裡嗎? 生:中間的那個點是支點。 用力點、阻力點分不清。 師:蹺蹺板的一邊是用力點,那另一邊就是阻力點。跟據圖所示,小男孩應往下用力,所以說小男孩的這一邊 是作為用力點,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吧! 生:同意。 師:(出示壓水井的壓桿圖片)你能找出這個杠桿中三個位置分別在哪裡嗎? 生:我找到了三個點:壓桿最外端手壓的地方是用力點,邊緣起支撐作用的是支點,在裡面和活塞相連的是阻 力點。 師:(出示一釘有鐵釘的木板)誰能幫我拔出鐵釘? 一生上講台用手拔,拔不出。 生:羊角榔頭 師:(出示羊角榔頭)試試用羊角榔頭拔釘子(一生上台操作,拔出鐵釘。) 師:其實這個裝置也是杠桿,是變形後的杠桿,生活中許多時候都是應用變形杠桿的。 師:能說說羊角榔頭拔釘子時,杠桿的三個位置在哪裡嗎? 生:上台指出支點、用力點、阻力點。 師:我還有一東西——鉗子,這是不是杠桿呢? 生:這是杠桿。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鉗子有支點、用力點、阻力點。(學生上台指出) 師:出示剪刀,這個是杠桿嗎?為什麼? 生:這是杠桿,因為剪刀的剪口是阻力點,把手的地方是用力點,圍著轉動的那是支點。 師:天平是杠桿嗎? 生:天平是杠桿。因為它也有支點、用力點、阻力點。(上台指出) 師:出示螺絲刀,螺絲刀是杠桿嗎? 生:不是吧,因為我找不出那三個點。 師:出示擀麵棍,認識它嗎? 生:不認識。 生:認識,是用來做餃子時擀麵用的。 師:這是擀麵棍,它是杠桿嗎? 生:不是杠桿,因為擀麵時,找不出它的三個點。 師:從剛才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判斷一個物體是不是杠桿,只要看這種機械是否有三個點,如果能找到這三個 點,那這種機械一定是杠桿。不能找出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的不是杠桿。
④ 杠桿的科學在於什麼地方 3天內給我答案。
杠桿原理科學的地方在於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省力或者省距離
⑤ 杠桿的原理(科學)小學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⑥ 科學課杠桿原理實驗步驟
用木棍做一個起重機 就行了 支點.主動臂.阻力臂
⑦ 求杠桿長度的科學題
38萬km*60000萬億億kg*9.8N/kg除以60kg*9.8N/kg+38萬km=答案
太多了
就是杠桿的力學平衡,地球重*月地距離=人重*(杠桿長-月地距離)
⑧ 一道初三關於杠桿的科學題
代表物理量的符號:
m1—秤舶質量,m』1—假秤礫質量,m2—秤桿和秤盤的總質量,m3—貨物的實際質量,m』3—貨物的標稱質量,a—定盤星到提紐的距離,b—秤盤到提紐的距離,C—過秤桿、稱盤質心的鉛垂線到提紐的距離,d—2.5千克秤星到提紐的距離
秤盤空載,真砣置於定盤星時的平衡條件秤
m2gc=m1ga
盤掛2.5千克物體,使用真砣時的平衡條件
m2gc=m』3gb=m1gd
假砣置於2.5千克秤星時的平衡條件
m2gc+m3gb=m』1gd
從(1)、(2)、(3)式消去c、d,解出m3
m3=1.96千克
⑨ 一道科學題,有關杠桿的
杭州動物園上演了一幕現代版的「曹沖稱象」。一位周姓老師用彈簧測力計測出了大象的質量。橫桿的中點掛在起重機上,彈簧秤與鐵籠分掛兩邊,據中點分別為6米和5厘米。當周老師豎直向下拉彈簧測力計時,起重機把大象連同籠子擔起。在桿處於水平位置時,彈簧測力計示數為250牛。若事先稱得鐵籠的質量為0.6噸,大象的質量為多少?(g取10N/kg)
解:據杠桿的平衡條件有:250牛*6米=(M+600Kg)*10N/kg*5厘米
所以 M= 250牛*6米/10N/kg*5厘米 -600Kg=3000Kg-600Kg=2400Kg=2.4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