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收支與貨幣供給關系圖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由於匯率是隨著市場變化自動調節的,因此,無論國際收支是處在順差還是逆差狀態,市場機制都會自動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這種調節機制可從下面的分析中看出。
在圖1中,由曲線LM和曲線ISo的交點Eo決定了初始的均衡產出為Yo,均衡利率為io。
在圖2中,均衡點Eo處於國際收支平衡曲線BPo的右下方,這表明該國經濟出現了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逆差會使匯率下降,從而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國際收支狀況改善,IS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出口增加,順差增加或逆差減少。由此,達到國際收支平衡的利率水平會下降,BPo向右下方移動。曲線移動使均衡點靠近國際收支均衡曲線。這個過程繼續進行下去,ISo曲線移至IS1,BPo曲線移至BP1,國際收支平衡實現,新的均衡產生,新的均衡點為E1
Ⅱ 利率和匯率是如何影響貨幣供給的
提高利率,一般就會抑制貨幣供給,因為借錢的成本高了,沒有人借錢,一般匯率就會升值。
匯率升值就會使本國產品競爭力下降。
Ⅲ 用經濟學原理的供求關系解釋,人民幣匯率變動如何影響稅收。最好有圖解。
匯率表示兩種貨幣的兌換比率,人民幣匯率上升,即用同樣多的人民幣可以兌換更多的外幣,可以購買更多的商品,那麼企業盈利增加,國家經濟發展,最終可以增加國家稅收
Ⅳ 每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和什麼有關
並不是地區越發達貨幣越值錢。
匯率決定有好多原因,比如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如果一國處於貿易順差,那麼該國的外匯會增多,導致外匯市場上的外匯的需求小於外匯供給,從而外匯就會貶值,即匯率(直接標價)下降,反之本逆差會導致本幣大量流出,外匯市場上本幣供給過於求,就會是本幣貶值,匯率上升。下面介紹一下匯率的決定理論,相信會幫助你理解這個問題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
購買力平價理論規定,匯率由同一組商品的相對價格決定。通貨膨脹率的變動應會被等量但相反方向的匯率變動所抵銷。《The Economist》推出的「巨無霸指數」,就是一個很經典的案例。如果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包在美國值 2.00 美元一個,而在英國值 1.00 英磅一個,那麼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為1英鎊兌2 美元。如果當前市場匯率是1英磅兌 1.7 美元,那麼英磅就被稱為低估通貨,而美元則被稱為高估通貨,且此理論認為未來匯率將趨向於2美元兌1英鎊的平價匯率變化。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主要不足:
A) 它假設商品能通過自由貿易輸出,且不計關稅、運輸等成本。
B) 它對服務等商品不適用。
二、利率平價理論(Interest Rate Parity,簡稱IRP)
利率平價理論規定,一種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升值(貶值)必將被利率差異的變動所抵銷。如果美國利率高於日本利率,那麼美元將對日元貶值,貶值幅度根據防止無風險套匯而定。未來匯率會在當日規定的遠期匯率中被反映。在我們的例子中,美元的遠期匯率被看作貼水,因為以遠期匯率購得的日元少於以即期匯率購得的日元。日元則被視為升水。
但這一理論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
A) 利率平價說沒有考慮交易成本。
B) 利率平價說假定不存在資本流動障礙。
C) 利率平價說假定套利資金規模無限。
Ⅳ .匯率變動與貨幣幣值的關系是怎樣的
匯率變動對應著貨幣的貶值和升值。
相關介紹:
上浮(appreciation)與下浮(depreciation)是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變化的兩種形式,在該制度下貨幣匯率隨時常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當外匯求過於供時,其匯率會由下往上升高,稱為上浮,意味著該國貨幣升值。當外匯供過於求時,其匯率就會由上往下降低,稱為下浮,意味著該國貨幣貶值。如果中國貨幣持續上漲就會影響匯率上浮的下浮。
(5)匯率和貨幣供求圖擴展閱讀
當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時,表示使用本國貨幣資金的成本上升,由此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供應相對減少;另一方面也表示放棄使用資金的收益上升,國際短期資本由此趨利而入,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應相對增加。
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導致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反之,當一國利率水平低於其他國家時,外匯市場上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則會降低本國貨幣的匯率。
一般來說,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造成的巨額財政收支逆差和通貨膨脹,會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會減少財政支出,穩定通貨,而使本國貨幣對外升值。
Ⅵ 略論貨幣供給量與匯率的關系
人民幣匯率跌落說明人民幣貶值了,人民幣匯率上升說明人民幣升值了。匯率決定是否貶值!
Ⅶ 政府管制匯率影響供給曲線嗎
肯定會影響的吧,而且影響還會很大。
比如,人民幣匯率低,同等面值外幣就能換更多的人民幣,也就是外幣來中國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這樣可以增加國外出口。雖然表面看對國內供給不會有太大影響,但企業出口多,盈利多了,才可能貨物便宜,這樣又能增加國內的購買需求。
匯率實際上已經變成一個工具,像稅收和貨幣供應一樣,使政府可以通過其來實現經濟目標。 財政政策對匯率的影響:
1、每一個國家都有可以干預外匯市場以控制其貨幣幣值的央行
為了有利於經濟狀況的改善,央行可以控制有關國家的貨幣供應增長。
2、政府幹預的原因:
穩定匯率波動
確定隱含匯率波動邊界
對暫時的匯率動盪做出反應
(1)穩定匯率波動
降低匯率的不確定性來增加國際貿易
穩定幣值可以消除能夠引起幣值大幅下跌造成的金融市場的恐慌情緒和投機活動
(2)確定隱含匯率波動邊界
貨幣管理當局會進行干預以逆轉貨幣的向上或向下的過度波動趨勢
(3)對暫時的匯率動盪做出反應
貨幣管理當局會進行適當的干預,使幣值脫離暫時性的動盪。
3、直接干預
美聯儲對美元直接干預的做法是在外匯市場上進行操作。
將儲備的美元兌換成其他外幣,給美元帶來貶值壓力,「用美元淹沒市場」 將外幣兌換成美元,會形成美元升值壓力,希望美元走強。美聯儲對英鎊進行直接干預,也在外匯市場上進行操作。用美元兌換英鎊,使英鎊的需求增加,曲線向外移動。打壓英鎊,用英鎊兌換美元,使英鎊的供給曲線向外移動。
當中央銀行之間齊心合作時,直接干預的效果最明顯,如果所有國家的央行同時用同一種方式提升或打壓美元,就可以對美元施加更大的壓力 對外匯儲備的依賴:央行直接干預行為的可能效果取決於可以使用的外匯儲備 非消毒干預與消毒干預。
非消毒干預:央行干預外匯市場沒有調整期貨幣供應時。
如:美聯儲在外匯市場上以美元兌換外國貨幣以試圖提升外幣(打壓美元),美元供應會增加
消毒干預:央行干預外匯市場,同時在國債市場執行抵消性的行為
如:美聯儲干預外匯市場,同時在國債市場執行抵消性的行為,結果美元供應不變
消毒與非消毒干預都需要兌換同樣的貨幣,區別在於消毒干預需要進一步
採取措施以不改變美元的供應量。
4、間接干預
(1)中央銀行通過影響決定幣值的因素間接的影響貨幣幣值
e=f(△INF, △ INT,△INC, △GC, △EXP)
央行可以影響所有這些變數,這些變數又可以影響匯率
跟直接干預相比,對這些變數的干預可以對即期匯率產生較為持久的影響 使用間接干預一般傾向於關注利率和政府控制。
(2)政府對利率的調整
當國家經歷了嚴重的資本外逃時(會導致嚴重的貨幣貶值壓力),他會通過提高利率進行間接干預,阻止過量的資本外流,並因此限制貨幣比值下降的壓力,但對本國借款者造成負效應並削弱經濟。
5、作為政策工具的干預
為控制經濟,政府可以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目標,同時還可以利用影響本國貨幣的幣值來影響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