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實際匯率是固定的,那麼這個固定的實際匯率是1么
在絕對購買力平價說下成立,因為e=p/p* q=ep*/p 所以q=1
其中,e是直接標價的匯率,q是實際匯率,p是本國價格,p*是國外價格
㈡ 現實當中購買力平價成立的條件
現實當中購買力平價成立的條件是:國際間的貿易必須完全自由;有的商品價格均呈同幅度的變動;物價為影響匯率的唯一因素;影響購買力的因素只有貨幣數量而已。
購買力平價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前者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等於本國與外國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間的比率;後者指不同國家的貨幣購買力之間的相對變化,是匯率變動的決定因素。
(2)當購買力平價成立時實際匯率穩定擴展閱讀:
購買力平價的作用
購買力平價匯率用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現行的貨幣匯率對於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會產生誤導。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對於美元貶值一半,那麼以美元為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將減半。
可是,這並不表明墨西哥人變窮了。如果以比索為單位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保持不變,而且進口貨物在對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並不重要(因為這樣進口貨物的價格將會翻倍),那麼貨幣貶值並不會帶來墨西哥人的生活質量的惡化。如果採用購買力平價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㈢ 為什麼購買力平價是決定長期匯率
購買力平價是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目的是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購買力平價匯率與實際匯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在對外貿易平衡的情況下,兩國之間的匯率將會趨向於靠攏購買力平價。購買力平價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前者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等於本國與外國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間的比率;後者指不同國家的貨幣購買力之間的相對變化,是匯率變動的決定因素。
購買力平價匯率用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現行的貨幣匯率對於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會產生誤導。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對於美元貶值一半,那麼以美元為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將減半。可是,這並不表明墨西哥人變窮了。如果以比索為單位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保持不變,而且進口貨物在對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並不重要(因為這樣進口貨物的價格將會翻倍),那麼貨幣貶值並不會帶來墨西哥人的生活質量的惡化。如果採用購買力平價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㈣ 購買力平價成立,實際匯率1.1 則名義匯率怎麼變 很著急啊啊
要理解也很簡單,按照絕對購買力平價的理論,名義利率就是由購買力之比決定的,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影響,那麼它就會自動調整到正確的位置,你在任何時點對他進行測量都不會有偏差...這其實是驗證的關系(願你給個好評喲~~)
㈤ 求解:如果購買力平價成立,真實匯率總是等於1
對的,真實匯率實際上是商品數量的兌換比例,如果購買力平價理論成立,實際匯率是等於1的;
實際匯率:在名義匯率的基礎上,根據兩國之間相對價格調整後的匯率
公式為:s=(S×P)/P*,其中s表示實際匯率,S表示名義匯率(直接標價法下),P*表示外國價格水平,P表示本國價格水平
例如同樣一張桌子在美國價格為50美元,在中國價格380元,此時美元兌人民幣的名義匯率為1美元兌換6.5人民幣;則實際匯率=6.5*50/380=0.855,相當於美國一張桌子可以兌換中國0.855張桌子
但是由於外貿壁壘,外貿成本,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存在,現實中購買力平價幾乎是不會出現的,歷史上曾經用巨無霸指數來研究過實際匯率;
巨無霸指數:假設全世界的麥當勞巨無霸漢堡包的價格都是一樣,並將各地的漢堡包當地價格通過匯率換算成美元售價,就可以比較各地購買力水平的差異
假設一個巨無霸漢堡包在美國的售價為2.5美元,在英國的售價為2英鎊,此時對於英國來說,購買力平價匯率應為2.5÷2=1.25,但如果此時英鎊兌美元的匯率在1.5,則其被高估了(1.5-1.25)÷1.25=20%;
同樣如果在中國巨無霸漢堡包的售價為10元;此時對於中國來說,購買力平價匯率應為10÷2.5=4,即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0.25;但如果此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0.2,則人民幣被低估了(0.25-0.2)÷0.2=25%
所以實際情況往往是不符合購買力平價理論的
㈥ 為什麼相對購買力平價成立,絕對購買力平價不一定成立
購買力平價
1、開放經濟下的一價定律
購買力平價說歷史非常悠久,瑞典學者卡塞爾於1922年對其進行了系統地闡述。購買力平價的基本思想是:貨幣的價值在於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率取決於其購買力之比,也就是說,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
一國內部的商品可以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種商品在區域間價格差異可以通過套利活動消除,我們稱為可貿易商品;第二種是不可移動的商品以及通過套利活動交易成本無限高的商品,主要包括不動產與個人勞務項目,其區域間的價格差異不能通過套利活動消除,我們稱之為不可貿易商品。
如果不考慮交易成本等因素,同種可貿易商品在各地的價格都是一致的,可貿易商品在不同地區的價格之間存在的這種關系可以稱為「一價定律」。
如果不考慮交易成本等因素,則以同一貨幣衡量的不同國家的某種可貿易商品的價格應是一致的,這就是開放條件下的「一價定律」,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pi=e pi* e為直接標價的匯率
2、購買力平價的基本形式
購買力平價理論主要的表現形式是絕對購買力平價與相對購買力平價。
(1)絕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前提包括:第一、對於任何一種可貿易商品,一價定律都成立;第二、在兩國物價指數的編制中,各種可貿易商品所佔的權重相等。
e= P/ P*
這就是絕對購買力平價的一般形式。它意味著匯率取決於以不同貨幣衡量的可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之比,即不同貨幣對可貿易商品的購買力之比。
(所有國家的一般物價水平以同一種貨幣計量時是相等的,匯率取決於貨幣的價值之比。)
因此,在絕對購買力成立的條件下,實際匯率始終為1,名義匯率的調整不會引起實際匯率的變動。
(2)相對購買力平價
相對購買力平價認為各國間存在交易成本,同時各國的貿易商品和不可貿易商品的權重存在差異,因此各國的一般物價水平以同一種貨幣計算時並不完全相等,而是存在著一定的偏離,即:
e= θP/ P*
取變動率,得
Δe=ΔP-ΔP*
上式為相對購買力平價的一般形式。相對購買力平價意味著匯率的升值與貶值是由兩國的通脹率的差異決定的。
購買力平價的結論是:
第一、購買力平價的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說。
第二、由於匯率完全是一種貨幣現象,物價的變動會帶來名義匯率在相反方向上的等量調整,所以名義匯率在剔除貨幣因素後所得的實際匯率是始終不變的。
第三、購買力平價決定中長期內均衡匯率,或者其本身就是中長期均衡匯率。
㈦ 測算絕對購買力評價時數據應該用實際匯率還是名義匯率
名義利率一般指的是央行發布的那個利率。如果當前國家存在通貨膨脹,那麼本幣就會貶值,存在銀行里的錢在一年後就不值本應得到的那麼多。比方說,我有100,在名義利率為10%的時候存入銀行一年,本來應得到110快。但由於通脹的存在,物價普遍上漲了,拿到手的錢雖然還是110快,但就購買力而言已經沒有那麼多了,也許只能買相當於以前價值103塊錢的東西。那麼我們就說,實際利率為3%,而通脹率為7%。
絕對是指,law of one price適用於每個國家的「一籃子」商品的平均價格,但由於各國商品的「一籃子」內商品比重不同,所以常常無法成立。
相對就是在絕對不成立的情況下,引入inflation而構成的另一種平價。
㈧ 工商管理專業的來幫忙下
第四章 匯率決定理論
4.1 短期:利率平價理論
利率平價理論確定了在國際資產利息套利(Interest Arbitrage)的均衡條件下匯率和利率的關系。由於遠期匯率無非反映了市場對未來即期匯率的預期,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未拋補的利率平價更具有普遍性。下面的分析我們主要採用未拋補的利率平價理論。
對於未拋補的利率平價等式:
(4.1)
例:(1)美國年利率為0.09,瑞士年利率為0.05,如果預期90天後即期匯率為1瑞士法郎兌換0.505美元,那麼即期匯率為多少?
(2)若美國提高利率為0.11,那麼即期匯率會變成多少?
這表明:提高本國利率使得本幣升值;反之,降低本國利率使得本幣貶值。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這個過程。本國利率提高,那麼本國資產的收益率提高,若要保持利率平價成立,則必須外幣資產的以本幣表示的收益率也必須上升,在預期未來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則只有將本幣升值從而能兌換更多的外幣資產來實現。或者,利用外匯的供求模型來解釋,這就是提高本國利率使得外匯市場上本幣的需求增加,從而使得本幣升值。
下面我們使用幾何方法來說明這個問題。對於(4.1)式的右邊,它表示的意義在於「預期外幣資產的以本幣表示的收益率」,簡稱為「外幣收益率」,我們用I表示這個變數。
(4.2)
這表明外幣收益率與即期匯率反方向變化。也就是,本幣越弱,外幣越強,外幣收益率越低。這似乎與我們的直覺相違背。但是,請注意這里的匯率是即期匯率,本幣越弱,表明1單位本幣兌換的外幣資產更少,當然外幣收益率要降低。我們在二維空間上畫出它們的關系。
而本國利率我們一般認為由本國貨幣市場決定,因此在這個模型中是一個外生變數,或者說,本國利率不是匯率的函數;這反映在圖像上,本國利率線是垂直的。
這兩條線的交點確定了利率平價均衡,也確定了均衡的即期匯率。對我們的目的來說,也許明確即期匯率變化的方向比確定即期匯率的大小更為重要。下面我們來看哪些因素可以使得這兩條線移動,從而影響均衡即期匯率。
Ø 本國提高利率。這使得本幣收益率線右移,本幣升值。
Ø 外國提高利率。這使得外幣收益率線右移,本幣貶值。
Ø 預期本幣貶值。這使得外幣收益率線右移,本幣貶值。圖像也如上。
下面我們來探討本國宏觀經濟情況如何影響即期匯率。根據凱恩斯流動偏好理論,在本國貨幣市場上,本國利率決定於本國貨幣供給與需求。
為了方便,我們將這兩個模型放在一張圖上表示,從而將外匯市場和本國貨幣市場的情況綜合考慮。我們將利率決定模型順時針旋轉90度,這樣將利率坐標與匯率決定模型的收益率坐標重合。
通過這個圖,我們可以更宏觀的看到即期匯率如何決定。
Ø 本國增加名義貨幣供給。這使得利率下降,本幣貶值。
Ø 本國實際國民收入增加。這使得實際貨幣需求增加,利率上升,本幣升值。
思考:(1)外國提高名義貨幣供給如何影響即期匯率?
(2)外國實際收入增加如何影響即期匯率?
Ø 預期未來本幣貶值。這使得外幣收益率線右移,但不影響本國貨幣需求和供給,因此本國利率不變,這只有本幣即期貶值以使得外幣收益率不變,從而保持國際利息套利市場均衡。
思考:預期本幣升值如何影響即期匯率?
4.2 長期:購買力平價理論
引例:Karl Pribram在上個世紀50年代做了一個實驗,他給黑猩猩一些藍色的塑料片和紅色的塑料片,並將它們加以訓練,使它們懂得用紅片可以換2根香蕉,藍片可以換1根香蕉。那麼,一隻紅片可以換多少藍片呢?如果黑猩猩能像經濟學家Gustav Cassel 那樣思考,它們就知道一隻紅片可以換得二隻藍片。經濟學家Gustav Cassel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最先提出了購買力平價理論。
4.2.1 一價定律
匯率是兩種貨幣或者以該貨幣標價資產的兌換率,那麼同一種商品在兩個國家的標價,有何關系呢?例如,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為1美元兌換8.11元人民幣,那麼在美國售價10萬美元的汽車,在中國就應該售價81.1萬人民幣,否則會出現兩個市場的套利。
更准確的說,一價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 意義在於:在沒有運輸費用和官方貿易壁壘的自由競爭市場上,同樣的商品在不同國家出售,按同一貨幣計量的價格應該是相等的。
這里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不存在運輸費用或者貿易壁壘,這種商品我們稱貿易品(tradable goods)。例如,汽車、電腦、農產品、服裝、礦泉水等商品,我們大致可以看作貿易品。
但是,運輸費用和貿易壁壘總是存在的。例如,一輛汽車在美國售價10萬美元,在中國售價82萬美元,如果不存在運輸費用或貿易壁壘,則必定有套利者把汽車從美國運到中國出售。但如果每輛汽車存在1萬美元的運輸費用或者從量關稅,則這兩個價格也是可能同時存在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商品的運輸費用可能非常大,以至於任何形式的貿易都是無利可圖的,這種商品我們稱非貿易品(nontradable goods)。非貿易品一般是服務部門或第三產業產品。例如,房地產的運輸費用幾乎是無窮大的,再大的差價也許都無法促使南昌與香港房地產之間的交易。再例如理發,美國價格為10美元,中國為1美元,有套利之可能,但相對來說,交通成本過於巨大。而且,服裝或礦泉水等可以利用運輸的規模經濟,但理發則不可能利用這種規模經濟,很難找到同時有理發需求的人一起裝運到價格稍低的地方去理發。
我們現在用一個公式來表達上面的理論分析。如果設中國某商品的價格為,而美國該商品的價格為,為匯率。那麼,一價定律意義在於:
(4.3)
4.2.2 絕對購買力平價
我們現在探討兩國價格水平與匯率之間的關系。我們先作如下假設:
Ø 所有商品都是貿易品,也即一價定律對所有商品成立;
Ø 兩國商品種類全部相同,且都是貿易品;
Ø 兩國物價水平指數的計算中,所採用各種商品的權數相同。
則本國價格水平,外國價格水平。其中,為第種商品在計算物價水平指數時的權數。
因為一價定律對任何一種商品都成立,那麼必有
(4.4)
這個式子的含義是:不同國家的物價水平以同一種貨幣計量時是相等的。
我們把上式變換成
(4.5)
這表明了兩國間匯率是由本國價格水平與外國價格水平之商決定。
這種匯率決定理論我們稱之為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更准確的說,(4.5)式中的理論為絕對購買力平價(absolutely purchasing power parity),以與下一小節之相對購買力平價區別。
購買力平價理論親切易懂,貼近生活經驗,甚至Dornbusch 與Krugman(1976)在一篇論文中提到:「Under the skin of any international economist lies a deep-seated belief in some variant of the PPP theory of the exchange rate」。
由於種種原因,現實中兩國貨幣的匯率很可能偏離其價格水平之比。當匯率高於價格水平之比時,該國匯率水平比均衡水平要高,也即該國低估了其匯率(undervaluation);當該國匯率低於價格水平之比,該國高估了其匯率(overvaluation)。
4.2.3 相對購買力平價
有的經濟學者認為絕對購買力平價過於武斷,但是兩期內匯率的相對變化與價格水平的相對變化卻有一定關系。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一價定律並不能完全成立,同時各國一般價格水平的計算中商品及其相應權數都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各國的一般物價水平以同一種貨幣計算時並不完全相等,而是存在著一定的偏離。由於交易成本以及物價水平的計算方法都是比較固定的,因此這種偏離也時固定的。我們假設購買力平價以下面的方式成立:
(4.6)
其中,為偏離系數,當它等於1時,絕對購買力平價成立。求對數,得到
微分,得到
若把變數的變動率以加點符號表示,那麼
(4.7)
這表明:兩國匯率的變化等於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差。如果本國通漲率超過外國,則本幣貶值;如果外國通漲率超過本國,則本幣升值。
我們稱這種匯率決定理論為相對購買力平價(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在這里,兩國價格水平的相對變化以及匯率的相對變動是我們考慮的目標。
推論:如果兩國貨幣為固定匯率,那麼兩國通貨膨脹率應相等。
思考:俄羅斯的年通漲率為100%,瑞士僅為5%。請問根據相對購買力平價,瑞士法郎對俄羅斯盧布的匯率將如何變化?
4.2.4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檢驗
此領域中最為著名的檢驗是世界各國巨無霸價格之比較。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在1986年調查了世界上若干國家巨無霸的價格,此後每年都要公布一次,並將其指數化,稱巨無霸指數(Big Mac Index)。雖然巨無霸指數只牽涉到一種商品,但是全世界巨無霸都包含相同的商品籃子(兩層全牛肉餡餅,特味沙司……),因此也不失為檢驗購買力平價的一種簡易方法。
以2000年4月份的數據為例,美國平均價格為$2.51,馬來西亞最低,平均價格為$1.19,以色列最高為$3.58。中國排倒數第二,為$1.20。在被調查的國家裡,有23個國家的巨無霸比美國便宜,只有8個國家比美國高。
思考:在2000年4月份,美國的匯率相對世界上其他所有國家來說是可能高估了還是低估了?
總的來說,對購買力平價的檢驗,經濟學家發現:
一、長期比短期效果更好。這是因為,經濟中許多價格是具有黏性的,需要時間充分調整,所以違反購買力平價的現象比短期比在長期更突出。
例如,同一種汽車,在美國賣1萬美元,在中國賣8萬人民幣,而匯率為¥8/$。如果匯率變為¥10/$,那麼必須中國價格上升或者美國價格降低,才能使得國際套利停止。但是,由於價格黏性,因此短期內購買力平價很可能違背。
二、高速通漲(hyperinflation)期間效果更好。與前面的理由相似,在高速通漲的時候,該國價格調整更加迅速,經常是匯率變動一對一的根據價格變動進行調整。
在高速通漲的時候,一國居民可能更願意以一種幣值更穩定的貨幣(例如美元)為計價單位,但支付還是以本國貨幣。這稱為美元化(dollarization)。
思考:美元化的結果是更支持購買力平價理論還是相反?
例如,墨西哥的一台彩電1200比索,如果匯率為3peso/$,則美元價格為$400。如果比索貶值至6peso/$,墨西哥彩電的價格應該為2400美元。但如果該國以美元標價,那麼價格的調整則更容易。
三、固定匯率比浮動匯率效果更好。在匯率自由浮動的時候,由於價格之外的因素非常容易引起反常的匯率波動,而且可能造成匯率超調。
經濟學家認為,購買力平價失效有以下原因:
Ø 運輸費用、非貿易品和貿易壁壘
Ø 不完全競爭,傾銷
Ø 價格水平計量水平之間的差異
4.2.5實際匯率
在國際貿易中,真正影響凈出口的因素不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貨幣之間的兌換率,即名義匯率,而是兩國商品之間的交換率,或者實際匯率(real exchange rate)。
假設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為1美元兌換8元人民幣,某種型號的汽車在中國賣12萬元,在美國賣3萬美元,你該買哪國的呢?當然是中國。你的計算方法是,在美國購買該汽車需要花費萬元人民幣,而在中國買只需要花費12萬元人民幣,或者說,一輛美國汽車可以換得二輛中國同種汽車。
定義:實際匯率是用本國商品數量來直接表示的外國商品的相對比率,更確切的說,是一國商品或勞務與另一國的商品或勞務交易的比率。
(4.8)
當實際匯率升高的時候,一單位外國商品可以兌換更多的本國商品,我們說本幣實際貶值,這將增加本國凈出口;當實際匯率降低的時候,一單位外國商品將兌換更少的本國商品,我們說本幣實際升值,這將減少本國凈出口。因此實際匯率是決定一國出口與進口的關鍵決定因素。但是,在短期內兩國價格粘性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認為決定凈出口的僅僅是名義匯率。
當絕對購買力平價成立時,實際匯率為1並保持不變:。當相對購買力平價成立時,實際匯率也不發生變化:。
當實際匯率不等於1,那麼絕對購買力平價不成立。當實際匯率大於1時,這說明1單位外國商品可以兌換多於1單位的本國商品,或者本幣低估;當實際匯率小於1時,這說明1單位的外國商品可以兌換少於1單位的本國商品,或者本幣高估。
我們經常觀察到,實際匯率常常不等於1,1美元在美國購買力往往小於8.11元人民幣在中國的購買力。甚至在一國之內,也會出現發達地區的消費水平高於落後地區的消費水平的現象。
我們要明確的是,所謂消費水平之間的差異,其實只是服務行業或非貿易品價格之間的差異,至於貿易品的價格,在世界各地可能相差不大。Blassa(1964)和Samuelson(1964)就是從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區分著手來解釋這個問題的。他們注意到,在發達國家(或地區),貿易品的生產率高於落後國家(或地區),但非貿易品的生產率大致相似。這使得在貿易品部門,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工資率高於落後國家(或地區);那麼,兩國(或地區)的非貿易品部門的工人分別要獲得跟貿易品部門同樣的工資率,才能使得勞動力市場均衡。換句話說,在非貿易品部門,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勞動力成本要高於落後國家(或地區),這當然使得其非貿易品價格要更高。
4.2.6 貨幣高估中的企業決策
企業管理者傾向於將工廠的地址選在貨幣低估的國家以利於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競爭力,而在貨幣高估的國家開拓市場以增加收入。
對於貨幣高估的國家,其企業要在其他國家銷售產品,必須降低價格。例如,巨無霸在美國售價$2.51,在中國本應該賣20.36元,但實際上只是10元左右。然而,如果該商品的運輸費用或貿易壁壘不是很高,會出現「出口轉內銷」的尷尬場面。Lanza是加利福尼亞一家護發品生產商,在上個世紀80年代美元強勁的時候,為了最大化利潤,向國外出售的產品大多要打35—40%的折扣,但沒想到這種做法的結果無非是看到這些護發品被運回國內低價銷售。
Lanza並不是唯一的。在80年代中期,美國商人從國外進口商品在國內出售,形成了所謂的灰色市場(Gray Markets)。例如,本來設計好在歐洲銷售的汽車,很多商人轉運到美國銷售;當然,這需要一些轉換成本(conversion costs),因為要將歐洲標准改裝成美國標准。Duracell是美國一家電池生產商,它在比利時有一家分廠,但很多人將那家廠商生產的電池也運到美國來銷售,Duracell認為這侵犯了自己的商標權,並向法院提出訴訟,但最終敗訴。
4.3 長期:貨幣分析法
匯率的貨幣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 to exchange rates),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以及70年代,由Robert Mundell以及Harry Johnson發展而來。貨幣分析法是宏觀經濟學中貨幣主義在國際經濟學中的延伸,其主要觀點在於:在長期,匯率的變動僅僅是貨幣變化的反映。
4.3.1貨幣需求:劍橋方程
19世紀的英國劍橋學派認為,貨幣需求與財富的名義值成比例,財富又與國民收入成正比,所以貨幣需求就同名義國民收入成比例。
(4.9)
其中,表示名義國民收入中願意以貨幣形式擁有的比例,它也是貨幣流通速度的倒數。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將利率加進了分析,但Friedman為首的貨幣主義者則認為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並不大。因此,在這里我們忽略掉對利率的分析。另外,貨幣主義者認為貨幣需求函數也是比較穩定的。
例如,若billion,,那麼貨幣需求為million。
4.3.2 匯率如何決定?
如果各國貨幣市場都均衡,則必有兩國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
如果絕對購買力平價成立,那麼
(4.10)
假設國內商品價格為彈性,那麼,如果本國增加貨幣供給,則國內商品價格也必然增加相同幅度,本國貨幣貶值同樣幅度。同時,PPP始終成立,實際匯率穩定。
另外,我們還得知,本國實際收入增加,將使得本幣升值。這個結論與利率平價理論的結論相一致。
4.3.3貨幣供給增加
下面我們來看本國貨幣供給一次性永久(once and for all)增加對本國價格水平、利率、匯率的影響。用貨幣分析法,我們不難得出如下結論:
為了更微觀的看到外匯市場上相應的情況,我們還可以使用利率平價理論中的外匯-貨幣市場均衡圖來展示這一過程。在長期內,貨幣需求穩定,雖然名義貨幣供給增加,但是由於價格彈性,實際貨幣供給不變,本國利率不會發生變化。但是,貨幣供給增加帶來的通貨膨脹,使得外匯市場投資者預期本幣貶值,結果使得預期的外幣收益率增加,在本幣收益率(本國利率不變)的條件下,只有讓本幣即期貶值以滿足國際利息套利均衡條件。
4.3.4 匯率超調模型
貨幣分析法的一個重要假設為價格彈性,大多數經濟學家,尤其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並不滿意這個假設。他們認為,在長期,貨幣分析法的結論是成立的;但在短期,由於價格並非彈性而是粘性,所以這樣的分析並不完整。這些經濟學家把注意力轉向了匯率調整的過程,這其實是開創了匯率動態學。Rudiger Dornbusch(1976)是這個領域的開創者。
更正式的,我們先作如下假設:
Ø 價格長期彈性,但短期粘性;
Ø 理性預期:投資者能准確預期到長期均衡的匯率。
Ø 未拋補的利率平價成立。
假設在初始狀態,本國利率與外國利率相等,都等於0.05,而本幣與外幣匯率為1,預期匯率也為1,這必然滿足未拋補利率平價條件。
現在本國將名義貨幣供給增加一倍,在長期內,本國利率不變,本幣將貶值,匯率為2。在理性預期的假設下,市場投資者將匯率預期調整到2。
但是,在短期內,本國利率將下降,假設下降到0.03,這時外匯市場還要滿足未拋補的利率平價條件:
必然可以推出,即期匯率立刻調整到長期匯率之上。
我們把上面的模型稱為匯率超調模型(exchange rate overshooting model)。一般的,我們把匯率超調模型稱為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而把傳統貨幣分析法稱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與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相比較,我們也畫出該國名義貨幣存量、價格水平、利率、匯率的隨時間變化的關系。
㈨ 為什麼在絕對購買力平價成立的條件下,實際匯率始終為1
首先要明確絕對購買力平價是純粹理論上的概念,他的結論就是名義利率由兩國貨幣購買力的比率決定。(e=p1/p2)
實際匯率是用本國商品數量來直接表示的外國商品的相對比率,更確切的說,是一國商品或勞務與另一國的商品或勞務交易的比率。
你是如何得到這個比率的呢,方法就是用名義利率乘以外幣再去除以本幣,把先前的公式代進去就正好是倒數關系...
要理解也很簡單,按照絕對購買力平價的理論,名義利率就是由購買力之比決定的,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影響,那麼它就會自動調整到正確的位置,你在任何時點對他進行測量都不會有偏差...這其實是驗證的關系
如果還不明白的話我們就打比方好了,如果甲乙兩人,同時做運動,規定甲動一下乙也要動一下,那你無論什麼時候去測量他們當然始終是一樣多的。
㈩ 購買力平價理論在人民幣匯率實證中為什麼不成立
人民幣利率平價論的實證不成立的簡單原因分析
第一,利率平價論的一個重要假設前提是資本能在兩國自由的移動,但是我國在資本和金融市場沒有完全開放的情況下,實現資本的國際間的自由移動相對困難,這造成了利率平價論不適用的根本原因。
第二,當時我國的匯率政策是盯住單一的美元,所以人民幣匯率保持相對的穩定,並未受到兩國利率差異的影響,也就是說利率的變動並沒有決定匯率的變動。
第三,在我國從1997年到 2005年,先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以及SARS等突發事件。防範突發事件,保證經濟快速穩定增長,人為地對匯率進行調控,保持匯率穩定。
第四,利率利率平價論在一些實證研究中被人為是長期理論,而我們的分析偏向於中短期,所以利率平價理論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