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清朝的二十萬兩銀子現實匯率

清朝的二十萬兩銀子現實匯率

發布時間:2021-04-17 17:46:03

1. 以前清朝時候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我們常常看到古裝戲里用銀兩做錢的單位,那麼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我也很想知道,於是到網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過,這里聲明,筆者不是學歷史的,只是利用從網上查到的講歷史的文章,做一個大致的推算,獲得一個感性認識罷了。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八錢三分?

白?面(斤)九文

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2. 清朝二百五十萬兩銀子 換算成人名幣是多少錢

清朝時期,一兩白銀的價格至少現在的750元左右。
清朝是一個以白銀為本位的國家,由於白銀為流通貨幣,因此白銀在清朝時要比現在有價值的多。照 張五常先生及一些其他學者的說法,清朝金與銀的值比為一比八,一兩黃金換八兩白銀。現在國際的金、銀價對比大約是1:65、66 左右,所以不能以現在的白銀價格看過去的白銀價格。但這其中黃金的價值到是從清朝到現在一直保持一定的平穩性,所以我們要了解過去白銀的真實價格,我們可以用今天的黃金價格以1:8 來換算。最近的黃金價格大概每兩在¥5800 到¥ 6200 左右,就以6000 元來換算吧,6000 除以8 等於 750。所以清朝時期一兩白銀大概等於現在的¥750元。但請注意!實際上一兩白銀在清朝的購買力要比今的750元大的多,而不同的地區其購買力也不盡相同,就如同今天100元人民幣在北京與鄉下的購買力是不一樣的一般。可以這么說,一兩白銀在清朝時至少等同今日的¥750元。

3. 清朝是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

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

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

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

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

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

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

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

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

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

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

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

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

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

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

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4. 清朝時期20兩銀子等於現在的多少錢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5. 在清朝末20兩銀子,合目前多少錢

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匯率問題(實際上這個匯率也是不存在的),用米價來做對比更能反映真正的購買力。

雍正時期京城米價是一石1兩銀子,光緒年間,京城的米價是一石3兩銀子,一石米大約是現在的155斤。09年北京大米零售價大概是每斤1.7元左右。

即 3兩銀子=1.7x155=263.5,每兩銀子約合88元人民幣
20兩銀子=88x20=1760元

雍正時期的購買力是光緒時期的三倍,也就是雍正時20兩=1760x3=5280元,看來清朝也有通貨膨脹啊

6. 清朝一兩銀子大概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7. 清朝一兩銀子的價值,按照物價計算,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一文錢,能派什麼用場?相信大多數讀者對此是沒有概念的。即使有概念,也是讀了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在成亨酒店曲尺形櫃台上排出九文大錢,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那一文錢,能派什麼用場呢?還不夠買半碗酒或半碟茴香豆的。但康熙時代的一文錢,請別小看,還真能救救窮人的急。據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記載:以一文錢到康熙年間的醬園店,可以買醬醋油酒各一碗,謂之「四碗一文」。這是什麼價錢?幾乎就是白送了。與此相應的,是康熙時代的米價,最低的時候,二文錢可以買一升。一升米,一斤半。夠升斗小民開灶升火了。

當然,康熙時代並不都是這樣的低物價。康熙年間的自然災害還是蠻多的,一有天災,物價就上去了。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與社會功能有關。社會功能差,自然災害就多。元朝的社會功能極差,所以元朝的自然災害極多,一個接一個,明朝末年,也是類同。即使沒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自然災害,加上北方地區的瘟疫,已經把崇禎皇帝搞得焦頭爛額,明王朝的國力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康熙初年,也不樂觀。水災,連年的遭災,江南還發生痢疾,十家九病,民間獻神化紙送鬼神,此來彼往。松江府的疫情極大,棺材店貨源斷檔,有人死了六七日還買不到棺材下葬。

一直熬到康熙八年,情況才好一點,收成不錯,米價應聲回落到七錢銀子一石(150斤),也就是一升米六文錢左右,相當低了。對照雍正、乾隆年間的平均一兩銀子一石米,是絕對的低。康熙在位61年,七錢銀子一石米,是他統治期間的平均米價。

影響康熙年間物價的因素除了自然災害和疫病外,還有其他的政治原因,而且是清朝建國初期所無法迴避的。如康熙初平定李白成余部的戰斗,與南明小朝廷的戰斗,還算是小的開銷。康熙十二年開始的平定三藩的戰爭,前後八年。然後是對台港以及西北用兵,那是大開銷了,都要耗費大量錢財。「三藩」之亂,反映在國家金融上,銀特別的貴了,錢特別的賤了。按正常的銀錢兌換比例,一兩銀子應該兌換一千文銅錢。受市場物價的波動,上下浮動一點都是正常的。打仗了,而且打的是改朝換代的仗,社會心理受到顛覆,1000文銅錢只能換銀五錢、四錢、甚至三錢,老百姓都把銀子藏起來,靜觀時局的變化。市面上的康熙通寶變得不那麼值錢,物價騰騰騰的就上去了。

但這段時間不長,康熙皇帝在隨後的四十年中,表達和維持了一個政治環境比較寬松、社會消費崇尚節儉的政治理想。康熙初年,有一名出生在比利時的耶酥會傳教士叫魯日滿的,在常熟、蘇州、松江、上海等地佈道,他是一個極細心的人,留下了一本從康熙13年到康熙15年的賬本,很有意思。從很多生活細節上,告訴了我們蘇州一帶的生活水準和人情習俗。

魯日滿先生是用英制的「磅」來記賬的:「買3磅牛肉:130文。買一磅糖:80文。買一磅麵粉:13文。買一磅羊肉:55文」。為了閱讀與比較的方便,我將英制的磅,根據「一磅十二兩」的比例,折算成中國的斤兩。換算的結果是這樣的:

牛肉:58文一斤;糖:100文一斤,麵粉:18文一斤;羊肉:73文一斤。

但我們仍摸不著頭腦,究竟是便宜還是貴了?幸好,他還記錄了優質大米的價格,我們就有辦法測算出康熙年間的真正物價來。有一次,傳教士買了5斗優質大米,作為一份救濟品,共花了他0.45兩銀子。這一年,一兩銀子高的時候能兌1771文,低的時候也能兌1637文,筆者取一組七個兌率的平均值,是為1680文。所以這位傳教士買了5斗優質大米,也就是75斤,相當於花了756文錢,平均一斤大米為10文錢。

這樣,就可以換算了。康熙十四年的牛肉價格相當於6斤優質大米,按現今優質大米為每斤2.0元計算,可以得知,康熙時代蘇州人消費的牛肉為12元人民幣一斤。糖:20元一斤;麵粉:3.6元一斤,羊肉:15元一斤。

可見,在平定「三藩」之亂最緊張的康熙十四年,蘇州常熟的葷食品也真的不算便宜,甚至有點貴,很有人吃不起。或者因為貴而捨不得吃。所以,傳教士魯日滿先生在他的賬本里留下了一句觀察家言:普通中國人的飲食只包括三種食品:豆腐、香菜(及各種蔬菜)和大米。由於魯日滿先生常年在蘇松地區佈道,所以,他的視野所及,是江南最富裕地區老百姓的飲食,實在是很清貧加清苦的。

筆者相信魯日滿先生的觀察是基本正確的,因為吃不起葷食的顯然不僅僅是普通中國人。譬如,貴為江蘇一省之長的江蘇巡撫湯斌,就是出名的「湯豆腐」。

湯斌是康熙二十三年接到這項任命的。這時,年輕的康熙皇帝剛剛解決了他政治生活中的兩大難題:撤藩和台灣回歸,心情真是好極了。將湯斌派到江蘇,是康熙欽點的。覺得他操守好,是清廉之臣。

一個江蘇巡撫,能有多少收入?130兩。這是一年的收入,月進賬還不到11兩。按上文一兩銀子兌換1680文計算,一天的花銷僅為區區六百文。按這樣的收入,湯斌先生要學會許多節省開支的辦法,譬如計劃生育,譬如不贍養老人,譬如老婆做做女紅或出去打工,等等。湯斌吃的野薺菜,就是他夫人在野外挑的。因此,湯斌吃野薺菜燒豆腐羹,並不是作秀。文官不愛錢,先要學會吃豆腐。湯斌死後,囊中僅有紋銀八兩,連一個月的工資都不到。所以,做清官,並不容易。

關於清朝官員的低收入,曾在朝堂引起一場大爭論,蔣良騏氏的《東華錄》有記載。康熙是很有點理想主義的皇上,他寄希望於意識形態,他希望有一批品行好的官員來幫助他治理這個國家,他覺得讀書人總是懂道理的,對文人很厚愛。但現實總告訴他,文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文人一旦齷齪起來,比一般人更齷齪。康熙所極力推崇的道學,後來成為官場笑話:「假道學」。他堆築的用人理念和用人政策,在他死後,被雍正推倒了。雍正是很務實的,他是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中,最懂經濟的一位皇上。他破天荒地建立了養廉制度,將各級衙門中費盡腦筋組織的非正常收入乾脆公開化、制度化。養廉的另一個意思是,別偷偷摸摸地搞錢。像湯斌這樣的江蘇巡撫,在雍正年代,養廉可拿到二萬。即便是做清官,也不那麼難受了。康熙年代的蘇州平民能掙多少?根據康熙年間的翰林院編修查慎行的《南齋日記》:「付轎夫七月工食文銀四兩」。轎夫為四人,於是我們得知,轎夫的月工資是一兩。但轎夫有活絡銅錢,往往送主人赴宴,請客的東家照例要留飯,或付給飯金。與現在社會是一脈相承的。

康熙年代蘇州織造衙門里的一個熟練織工的月工資是一兩四錢銀子,另還有每月四斗米的實物口糧,這是工人中的最高等級的收入了。蘇州織造衙門不免與太監打交道。太監的收入是最低的二兩,最高的每月八兩。

康熙年代蘇州的一名家庭紡織女工大約一天可掙五六十文錢,按一個月計算,大致也是一兩上下。如果是家庭紡紗,收入就要少一點,大致在二三十文左右。如果開開夜工,也能收入五十文,那要熬夜了。五十文一天,大致可以養活一家四口,當然是養活,就像傳教士魯日滿先生所看到的

8. 清朝20萬兩白銀是多少

那你要看什麼時期。清朝前期20萬兩白銀購買力極高,晚晴時期20萬兩白銀就不算什麼了。

9. 清朝一兩銀子,可以換現在多少人民幣

我們常常在那些古裝影視劇里看見消費的場景,小二總會笑著說,客官,這個需要一兩銀子。銀子是流通的非常廣的貨幣,不像黃金那麼珍貴,但是遠比銅錢值錢,而且一兩銀子能夠買的東西太多了。每個朝代的一兩銀子的購買力都不一樣,有的多有的少,那麼清朝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電視劇里的支付時往往都是拿出一個銀錠說不用找了,小二高興的接了過去,那可是真的高興啊,這就相當於我中午去吃飯,吃了五塊錢的炸醬面,然後我給小二拿了一張價值一萬塊錢的錢幣說不用找了,你說小二會不會高興呢?當然這錠銀子的價值可能因為年代,成分,含銀量的不一樣而不同,實際上清朝的一兩銀子在各地,各時期的價值也是不一樣的。

按照購買力來說,清朝的一兩銀子能夠兌換1000文銅錢,一旦米需要600到700文錢,按照現在的米價3塊錢一斤,一旦米需要510塊錢,也就是說一兩銀子不到1000塊錢。而現在的銀價在3.5元左右,一兩銀子才170塊錢,這樣對比下來,我們的生活成本可比古代高多了啊,當然清朝採用16兩,我們採用的是10兩制,所以用現在銀價去比較古代是很不合適的。

實際上古代人的收入也就在一個月二兩銀子到三兩銀子之間,所以銀子的購買力肯定是能遠超於現在的,普通家庭月入二三兩還能有結余。我們現在一家人的入按兩個人八千到一萬來算,銀子的價值在每兩3000元左右,而按照古代物價來計算比較合適的是每兩銀子在1000元左右。

再按照各地的銀子質量的不同,各地物價不一樣,各地的銀子的購買力也不一樣,古代的銀子在交易的時候都需要到錢庄兌換當地流通的碎銀錢幣,銀子換銀子也是常事,所以想要知道古代一兩銀子等於現在多少錢就要按地區來說,而小編上面所說的是京城的物價,也就是北京地區的。

我們知道巨貪和珅富可敵國,有現銀100萬兩,銀元寶55600個,大銀元寶500個,摺合下來是655600兩銀子,按照當時的購買力計算相當於65億,按現在的銀價則是2.27億。以前看電視不覺得和珅多有錢,現在再看是不是突然感覺和珅是真的很有錢了呢?畢竟那個時代一個縣令一年才100兩銀子的俸祿啊。

閱讀全文

與清朝的二十萬兩銀子現實匯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理財產品都含基金嗎 瀏覽:750
控股信託的銀行 瀏覽:124
北京大通電子交易所 瀏覽:268
成都文德證券 瀏覽:933
洛陽銀行鄭州融資 瀏覽:415
國外匯來技術服務費如何結匯 瀏覽:296
股票中的財務杠桿 瀏覽:304
今日金股票 瀏覽:830
出租房付的傭金計入什麼科目 瀏覽:990
長江石化成品油價格 瀏覽:101
財政部企業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瀏覽:631
存貨隨匯率發生變動嗎 瀏覽:920
人民銀行匯率證明 瀏覽:451
東阿三寶阿膠最新價格 瀏覽:850
關於投資理財的論文3000字 瀏覽:482
英大匯通融資租賃排名 瀏覽:54
光大證券816事件 瀏覽:431
2013年韓元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530
調出融資融券後 瀏覽:379
證券公司代銷金融產品結算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