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阿基米德的名言
在埃及,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左右,就有人用杠桿來抬起重物,不過人們不知道它的道理。阿基米德潛心研究了這個現象並發現了杠桿原理。阿基米德曾說過:「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推動地球。」
Archimedes (阿基米德): Give me a lever long enough and a fulcrum on which to place it, and I shall move the world.
1)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2)同學我確實不知道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
阿基米德不僅是個理論家,也是個實踐家,他一生熱衷於將其科學發現應用於實踐,從而把二者結合起來。在埃及,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左右,就有人用杠桿來抬起重物,不過人們不知道它的道理。阿基米德潛心研究了這個現象並發現了杠桿原理。
赫農王對阿基米德的理論一向持半信半疑的態度。他要求阿基米德將它們變成活生生的例子以使人信服。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移動地球。」國王說:「這恐怕實現不了,你還是來幫我拖動海岸上的那條大船吧。」當時的赫農王為埃及國王製造了一條船,體積大,相當重,因為不能挪動,擱淺在海岸上很多天。阿基米德滿口答應下來。 阿基米德設計了一套復雜的杠桿滑輪系統安裝在船上,將繩索的一端交到赫農王手上。赫農王輕輕拉動繩索,奇跡出現了,大船緩緩地挪動起來,最終下到海里。國王驚訝之餘,十分佩服阿基米德,並派人貼出告示「今後,無論阿基米德說什麼,都要相信他。」
「天圓地方」應該是古代中國人的觀點,不過當時西方人還確實未必知道地球是圓的,不過亞里士多德通過觀察已經提出地球是球體。
2.這確實有點難,不過也說說我自己的見解吧
從技巧上說,就是四兩撥千斤
從意志上說,就是志向雄偉
突然想起來那句「給你點陽光,你就燦爛
阿基米德另有一句名言:「只要給我立足之地,我就能移動地球。」
「一個立足點,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棍子,我就能撬起地球」
「找到了!找到了!」
「 按規律辦事」
「人能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造福人類」
「喂!你弄壞了我的圖畫,趕快跑開些!」
2. 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根杠桿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這是為什麼呢
杠桿又分稱費力杠桿、省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杠桿原理也稱為「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力與力臂的乘積)大小必須相等。
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L1=F2·L2。式中,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要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阻力就是動力的幾倍。
據說,他曾經藉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船隻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於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
3. 我們在學習杠桿原理時知道阿基米德的一句豪言壯志-----「給我一根杠桿和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
1 l動=F阻*S阻/F動
=G地球*l阻/F動
=M地球/g*l阻/F動
=6*10E24kg/10N/kg*1m/600N
=10E21m
s杠桿=l動+l阻
=10E21m+1m
2 s1:s2=l1:l2=10E21:1
s1=s2/(10E21:1)=1/10E23m
t=s1/v=10E21h=10E21/288年
4. 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他一個支點 ,他就能地球撬起來這句話什麼意思
這句話體現了杠桿原理,就是如果阿基米德站在地球外面,有一根足夠長並且堅硬的桿,並且有一個支點,他就可以撬動地球。
現在還用於形容只要條件滿足,就可以成功。
5. 如何完全理解阿基米德關於杠桿原理的那句話
因為
1、他的空話足夠嚇人
2、他是名人
而你的就太俗了,而且也沒有人認識你……
至於對他的話怎麼理解不重要~~
6. 阿基米德說:「假如給我一根杠桿,我就能把地球撬起來。」是完整的話嗎
阿基米德曾講:「給我一個立足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
這才是原話。。。
7. 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這句話形容杠桿的作用之大:只要有合適的工具和一個合適的支點.利用杠桿原理可以把地球(像地球一樣質量物體)輕松搬動。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通俗一點講就是如果你和小夥伴玩蹺蹺板,假設你們重量一樣,那麼坐的越靠近中心支點的人就會被翹起來。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公式可表達為:
(7)阿基米德就應該把杠桿給你擴展閱讀:
一、杠桿原理的定義
杠桿又分稱費力杠桿、省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杠桿原理也稱為「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力與力臂的乘積)大小必須相等。
上述原理用公式表示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要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阻力就是動力的幾倍。
二、杠桿原理的起源與發展
戰國時代的墨子最早提出杠桿原理,在《墨子 · 經下》中說「衡而必正,說在得」;「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權重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這兩條對杠桿的平衡說得很全面。裡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變兩端重量使它偏動的,也有改變兩臂長度使它偏動的。
這里還要順便提及的是,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流傳很久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這句話便是說杠桿原理。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也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
這些公理是:
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
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
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 傾;
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
5、相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
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
據說,他曾經藉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船隻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於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
8. 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合適的杠桿我可以撬動地球.」 杠
你是相做驗證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吧,
F1*L1=F2*L2。(這就是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