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裡收購糧票
很少有收藏糧票的!去郵幣卡市場、古玩市場看看!問問有沒有人收!
B. 有沒有收購糧票的
您好,根據您的問題,您可以將您的糧票咨詢一下當地的古玩市場或者博物館或者郵幣卡市場。
一般來說那裡有許多收購糧票的地方,您可以咨詢一下那裡的工作人員或者專家學者,他們應該會給您一個比較滿意的答案。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希望對您的問題有所幫助。
C. 糧票目前價格,市場價價值多少
截止2019年12月,糧票價格有的有價無市,有的市場價價值幾元到幾百萬。糧票發行的品種很多,從全國通用糧票、軍用糧票、省級糧票、市縣級糧票,以至鄉鎮糧票,加起來,有數十萬種。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有不同的價格。
糧票自身是沒有價值的票證,但憑糧票可買到國家牌價糧食,實際上糧票成了一種有價證券。糧票的面值等於國家牌價糧價與市場價之差。1993年後中國已取消使用糧票,糧票很快進入了收藏品的行列,全國集「糧」愛好者也在不斷擴大。
近兩年在香港、澳門特區和歐美一些國家高價購買競相收藏中國糧票中的珍品。隨著時間推移,集糧熱的升溫,糧票收藏品市場也必將上揚。只要掌握好收藏糧票的基本原則,投資收藏糧票前景十分可觀。糧票曾作為中國的第二「貨幣」,在中國歷時40年,它反映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有較為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3)糧票購股票擴展閱讀:
各種糧票的尺寸是千差萬別的,其形式有橫式,也有豎式、齒狀和正方形。有的糧票與人民幣10元大小相同,而有的糧票只有1厘米大小。面額大的在千斤、萬斤以上,面額小的僅為一錢以下。計量單位從舊秤市制到最新的千克制,應有盡有。每一套糧票通常按年限區分,依票面單位或重量排列,從1到70餘枚不等。糧票內容名稱各不相同,更是豐富多彩。
糧票的設計各不一樣,有的有精美的圖案,有的將風景名勝和濃郁的民族風情設計在糧票上,如:陝西的兵馬俑、廣西的象鼻山、內蒙古的博物館雕塑、西藏的布達拉宮、上海的外灘、湖南的韶山、貴州的遵義與黃果樹瀑布及雲南的石林等。
有的有蒙文、藏文、維吾爾文、朝鮮文等。有的無圖案而且紙質差,這些常體現在早期糧票上,只在紙上印上一些字,有的用鉛印、油印,還有專門印糧票的廠家監制印刷,大多數糧票上面還蓋有有關部門的公章,有的還印有編號等等。
D. 從發行糧票到股票反映出中國的經濟體制的變化原因
這個我還真懂。雖然忘得差不多了。。簡明扼要回答下啦。。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轉變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變化 .....這場改革實質上就是適應生產關系的調整。這種選擇也許是制度變遷的內在力量的推動和人們的本能選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很低,要進行刺激消費,發行糧票有利於消費和在生產。發行糧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種探索,現在我國的社會主義達到一種階段股票有利於把資產集中起來擴大再生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後,計劃經濟體制將成為一個障礙。我國在解放後到改革開放這期間就是計劃經濟時期。。。這你可以查下高三的書本。。好幾年了額。。不怎麼會了。
E. 本人想收購糧票
我有300多斤,幾編制袋,不知道有多少張,懶得數,但是沒看是哪一年的,在鄉下,你要的話留個聯系方式,我聯系你
F. 五十年代糧票票證和八十年代股票票證反映了新中國經濟體制經歷了怎樣的重大變遷
1,糧票,為什麼要用這個??因為經濟落後,生產力不夠,糧食不夠,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難以解決,因此需要用票來限制每個人的購買力。
股票,是公司的融資渠道之一。證明這時的社會經濟有一定基礎,部分人開始有積蓄了,可以進行選擇性投資了,溫飽問題基本也解決了,糧票也不需要了!
反正2者是很大的反差,一個是落後的經濟體,一個是較成熟的經濟體。
G. 糧票.股票分別在什麼歷史背景下出現的股票出現十年後糧票才停止使用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糧票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的產物,而股票則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一種創新事物,是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的必然趨勢。
H. 股票。怎麼買,怎麼看
券商開戶,網上交易。不能買菜,賣了換錢,第二天取出來再去菜場。
市場決定。
市場決定。
發行的數量不低於公司總股本的25%(估計你理解不了),個股資料裡面有這個數據
可以賣,你管他誰買了去,有人要就行了。交易都是電子化網上交易,沒有實物,只是個數字。
跟賣海帶一樣,1000塊買進,有人出價1500,你賣了,你就賺了。
I. 糧票一張市場價多少錢
糧票的發行時間跨度是從53年開始到90年代初結束,發行機構各級都有,國家糧票、省級糧票、甚至一直到生產隊糧票都有。
這個收藏和錢幣一樣,一百張稱之為一刀,一千張稱之為一捆,一萬張稱之為一包。糧票雖然普遍價格不高但是有幾種糧票的收藏價格卻是不算低的。
J. 為什麼現在中國不在使用糧票購糧了
1993年,伴隨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號角的吹響,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在這一年放開了糧食價格,取消了糧票的流通,糧票在頃刻之間便從流通領域進入到收藏領域。
然而,由於糧食商品的特殊性,十幾年來,或者是因為全國性的大幅度的糧食漲價和各地群眾搶購糧食的風潮,或者是一面國營大中型企業破產改制使得大量產業工人下崗致使生活艱難,糧票在局部地區又得到兩次典型的回潮。
一是在1993年底,糧食市場波動引起全國性的糧食漲價和許多地區群眾搶購糧食。先是沿海後是內地,先是南方後是北方,糧價上漲風波迅速波及全國。到1994年春夏之交,糧油價格持續上漲。為此,國家曾組織拋售專項儲備糧25億公斤,儲備油3200萬公斤。陝西、山東、安徽、北京等許多省市也陸續拋售地方儲備糧油,就地平抑糧油價格。但糧價仍然居高不下,居民怨聲驟起。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政府自然便想起以往行之有效的辦法,重新發放使用糧票,用糧票來干預經濟生活中的棘手問題。1994年元月1日,江蘇崑山市率先在全國恢復使用糧票。市糧食局專門下發了有關文件和通知,規定了具體的供應品種、數量和憑票購買辦法。緊接著江蘇蘇州、常州、南京等地市,安徽蕪湖、壽縣、等市縣,遼寧沈陽、大連等主要城市,湖南湘潭、黔陽,四川甘孜自治州,河南安陽、南陽等地也都紛紛印發糧票。據統計,到1994年年底,全國已有100多個縣市恢復使用糧票,到1995年,恢復使用糧票、糧本、糧卡的地方更多。其使用期長者幾年,短者幾個月,直到市場糧食價格平穩後才取消。
二是1996年以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許多大中型企業紛紛進行重組、破產改制,導致相當一部分職工或分流,或待崗,或下崗。於是,針對這些生活貧困的低收入者,一些大中城市印製、發放了一種「幫困糧票」。由地方財政、民政和糧食部門聯合發放,或由專門成立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面額固定,按月購買,僅限城鎮低保人員使用。如上海市的「綠色糧卡」、北京市的「幫困糧油卡」、大連市的「城市困難職工糧油代購券」、本溪市的「低收入居民補貼糧油供應票」、太原市的「糧食供應優惠卡」等。市政府每月通過指定的幫困糧油供應點向市區低收入者免費或優惠供應一定數量的大米、麵粉、食油及其它糧油製品。上海市在1996年一年就發放綠色糧卡40萬張,有近500家糧店被指定為「幫困糧油店」,市財政每年為此要多拿出8000萬元人民幣的財政支出。北京市的幫困糧油卡從1996年12月起開始發放,一直延續使用到2002年6月底。自當年7月1日起,改為發放現金補貼
與計劃經濟時期發行的糧票相比,新時期的糧票不論從政治色彩還是經濟地位上看都淡薄多了。這說明,一本糧卡、一張糧票可以輕易恢復使用,但在市場經濟已經深入國民經濟各個角落的今天,要想借用糧票重新起到平抑糧價、滿足供應的「主渠道」作用已經不大可能了,也沒此必要了。因此,新時期糧票的經濟功能勢必要轉向保障城鎮低收入者,而不是面對所有城鎮居民。這種性質的糧票,目前在西方國家也存在。例如,美國政府向貧困人口提供福利時所發放的食品券。每當失業人數增加,美國政府就會增發食品券,以幫助失業人口擺脫飢餓。按目前的標准,處於飢餓狀態下的美國四口之家,每月可向政府申請領取價值375美圓的食品券,由農業部核實後發放。
而在收藏領域,新時期的糧票,卻扮演著另一種角色。絕大多數收藏愛好者拿到新的糧票後,並不是去購買糧食,而是作為收藏品藏在家中。所以,在新糧票剛剛發行不久,就出現在收藏品市場上公開標價出售,使得新時期的糧票呈現經濟社會的雙重屬性。
糧食,是世界性的戰略物資。不僅我國長期以來受到糧食短缺的威脅,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對糧食問題都不敢掉以輕心。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的一家國際研究機構宣稱,全球人口在今後的幾十年裡,即使按照人們制定的增長率增長,也將超過地球糧食供應能力所能承載數,「世界食品經濟將由買方市場轉向賣方市場」,這一問題將會在2030年左右凸現。屆時,很可能會發行一種「世界糧票」或類似的憑證在全球使用,用來緩和糧食供求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