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證券公司會計工作和分析工作哪個好
在證券公司會計工作和分析工作選哪個,根據自己人人的興趣及特長來選擇,一般來說會計工作穩定,波動不大,也沒有業績競爭壓力,相對來說好些。
證券公司的財務
第一、財務集中。金融行業財務集中是一種趨勢,據我了解,證券公司多數已經將財務集中到公司總部,營業部等分支機構一般很少留專門的財務人員,留下的財務人員可能只是一個專員或者兼職,主要負責初審票子、繳稅之類的類似出納的活。當然不排除個別證券公司在營業部還設置兩個崗位,一個出納、一個財務經理崗位。如果是這樣簡單的配置,這個財務經理崗位可能就更是象徵意義的了,准確的說就是一名會計人員。
第二、財務組織機構。這里僅說財務集中下的證券公司財務組織結構。證券公司財務部門的設立大體可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財務、資金分開設立部門,此種模式設立部門的券商較少;另一類是只設立一個財務部門,目前在券商中佔主流趨勢。
先說說財務、資金分設部門的情況。隨著證券公司管理資金規模的擴大,如何讓資金效益最大化,成為公司領導和財務部門思考的一道題,因此越來越多的證券公司學習銀行類金融機構專門設置資金運營中心用於統籌管理公司的資金,負責自有資金管理(有的也管理客戶資金,有的客戶資金則有數據管理中心負責)、資金定價、閑置資金的拆借等,這里不一一列舉。財務部則主要負責財務內控制度的建立與運行、財務分析、會計核算等基礎財務職能。
只設置一個財務部門的情況,基本上就是將財務核算、財務分析與資金管理放在一個部門管理。
第三、根據業務類型設置財務人員崗位。財務崗位基本上可以分為這幾種:總賬、稅務、報表與財務分析、費用審核、資金管理、業務條線核算會計等崗位。其中:
業務條線核算會計主要是圍繞證券公司的經紀業務、自營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資產管理業務、信用交易業務等五大主要業務設置的核算崗位。其中:營業部等分支機構會計基本上均屬於經紀業務條線會計。
第四、財務人員轉行與晉升空間。證券公司屬於金融行業,會計核算與工業企業相比要相對簡單,沒有工業企業存貨及復雜的成本核算。因此,證券公司財務人員轉行到工業企業的可能性較小,轉行到相關金融行業從事財務的可能性較大,比如:投資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等。證券公司財務人員如果沒有過硬的專業水平、悟性和較強的溝通能力,晉升空間確實不大。
Ⅱ 證券公司一般是什麼性質的公司
現在中國的證券分為4類.1.國有控股(國信證券)2.私有(騰訊證券)3.外資如(日本的野村)4.中外合資
摘 要] 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具有重要影響,特別是當股權結構同股東性質結合起來考察時更是如此。但是,股權結構只是影響公司治理的一個因素,不存在最優或合理的股權比例結構。股權高度集中的治理模式與股權分散的治理模式一樣,都可能損害公眾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試圖使各股東均勻持股並適度參與公司治理的努力,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
一、美國投資銀行的股權結構
美國證券市場發達,法規體系完備,證券監管架構成熟。研究美國投資銀行的股權結構及其對公司治理的影響,對改善我國證券公司的治理機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美國投資銀行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其股權結構存在以下特點:
1。股權分散。美國投資銀行的股權極為分散,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機構投資者股東合計持股佔有較大比重,但單個機構投資者持股較小。從2001年總市值計算,排名前5位的投資銀行摩根斯坦利、高盛、美林、嘉信、雷曼兄弟的機構投資者股東(加權)平均持股比重為48.1%;但排名前十大投資銀行的機構投資者股東(加權)平均持股比重為45.5%,卻是由數百個甚至1 000多個機構投資者擁有的。其中,摩根斯坦利公司的機構投資者股東持股比重為55%,這部分股權分散在1 869個機構投資者手中;美林證券的機構投資者股東持股比重為60%,分散在1 180個機構投資者手中;嘉信集團的機構投資者股東持股比重為51%,分散在1 089個機構投資者手中。
(2)個人投資者所擁有的投資銀行股權佔有重要地位。美國十大投資銀行的個人投資者持股比重平均為54.5%,其中高盛集團的個人投資者股東持股比重高達84%,沃特豪斯集團公司的個人投資者股東持股比重更是高達93%。遠遠高出標准普爾500公司的個人投資者平均持股比重 42.5%。
(3)股權集中度較低。在美國前五大投資銀行中,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超過5%的只有1家,十大投資銀行中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超過5%的也只有3家。其中高盛集團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僅為1.74%;前五大投資銀行中只有美林證券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較高,為13.37%。若以投資銀行前五大股東持股比重作為股權集中度的衡量指標,則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的平均股權集中度僅為15.6%,十大投資銀行的平均股權集中度為16.7%。其中高盛集團的股權集中度為5.86%,沃特豪斯集團公司的股權集中度為3.34%,摩根斯坦利公司的股權集中度為14.56%。
2.股權高度流動。美國投資銀行發行在外的股票大多是可以自由公開交易的活性股。所謂活性股,指的是在投資銀行發行在外的股票中,扣除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和員工的內部持股、持股比例達5%以上的股東所持股票以及其他在交易上受到限制的股票後其餘交易比較活躍的股票。在美國前五大投資銀行中,活性股(加權)平均所佔比重為74.9%,其中摩根斯坦利公司的活性股比重高達98.2%,美林證券的活性股比重為80%。美國十大投資銀行中的活性股平均比重為68.8%,其中愛德華公司的活性股比重更是高達98.8%。股權流動性較差的是五大投資銀行中的高盛集團、十大投資銀行中的沃特豪斯集團公司,二者的活性股所佔比重分別只有21.7%和 10%,其主要原因在於這兩個公司的內部持股比重較大。
美國投資銀行的股權具有較高的流動性,主要是由公司性質和高度分散的股權結構造成的。美國投資銀行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且股權極其分散,一旦機構投資者所持股份的投資銀行業績欠佳時,機構投資者便拋出手中的股票,從而使投資銀行的股權具有較高的流動性。
3.大量內部持股。美國前五大投資銀行平均內部持股比重為24.9%,其中高盛集團內部持股比重最高達78%;美國十大投資銀行的平均內部持股比重為30.98%,其中沃特豪斯集團公司的內部持股比重最高達90%。美國投資銀行的內部持股大多是實施長期激勵策略或員工持股計劃而產生的,這部分股權的流動大多會受到一定限制。由於存在大量內部員工持股,因此公司員工特別是高級經理人往往比較注重對公司的治理。
二、我國證券公司的股權結構
我國證券市場起步較晚,法律體系和監管架構都不完善,是「新興加轉軌」的市場。我國證券市場具有新興市場和轉軌經濟的特徵,證券公司股權結構也具有這樣的特徵。在這里筆者選取截至 2002年底的125家證券公司中總資產規模排名在前20家的公司作為樣本,對我國證券公司股權分布狀況進行研究。在比較中,筆者選取能反映公司股權集中度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和「前三大股東持股比例」作為指標進行衡量,並給出了全行業的平均水平,見表1。
表1 2002年國內排名前20家(以總資產計)證券公司股權分布表
證券公司
總資產(億元)
凈利潤(億元)
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
前三大股東持股比例(%)
國泰君安
銀河證券
申銀萬國
海通證券
華夏證券
中信證券
廣發證券
天同證券
大鵬證券
華泰證券
光大證券
湘財證券
招商證券
廣東證券
國信證券
東方證券
北京證券
上海證券
長江證券
聯合證券
361.72
357.15
334.29
287.16
233.8
186.4
141.73
126.23
114.32
105.72
102.42
97.96
91.62
89.42
87.35
74.14
73.41
69.77
69.61
66.99
0.19
0.37
0.03
0.73
0.05
1.1
0.23
0.05
0.13
0.01
0.02
0.58
0.05
0.03
0.58
0.06
0.02
0.01
0.12
-5.3
16.38
100.00
19.93
9.16
40.80
37.85
20.00
14.62
4.40
28.40
51.00
23.86
14.97
7.31
30.00
31.00
33.87
66.67
20.00
21.20
37.49
100.00
48.54
22.90
58.63
57.07
48.75
28.37
13.20
53.56
100.00
56.47
38.31
76.31
70.00
51.00
54.72
100.00
37.50
41.66
平均全行業平均
153.56
—
-0.047
—
29.57
36.20
54.72
63.42
通過對上述樣本證券公司股權結構分布狀況的實證分析發現,我國證券公司的股權結構有如下特點:
1.股權結構相對集中。總體上講,我國證券公司股權分布的集中度較高。從表1可以看出,在前20家證券公司中,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平均為 29.57%,遠高於美國十大投資銀行。股權最集中的是銀河證券,為100%(由財政部持有),最低是大鵬證券,為4.40%。在前20家證券公司中,前三大股東的持股比例高達54.27%,而美國十大投資銀行的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僅為16.7%;全行業股權的平均集中度更高,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和前三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36.20%和63.42%。
2.各證券公司股權結構差異性較大。各個證券公司由於其歷史起源和發展過程各不相同,股權的具體分布狀況存在很大區別,我國證券公司的股權分布狀況可概括為三種類型:
(1)股權極度集中型。股權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個大股東手中,分布落差很大。典型的例子有上海證券、銀河證券和中信證券,前兩者的股權都集中在一個股東手中。
(2)股權均勻分布型。股權比較分散,股東個數也比較多,且前幾個股東往往同等比例持股。這一類型比較典型的例子有南方證券、大鵬證券、國泰君安、申銀萬國和招商證券。從數據上看,這些證券公司具有下列共同之處:單個股東擁有股份的比重都不大,即使是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也在20%以下,其中大鵬證券的最大股東持股比例甚至在 10%以下,最大股東不佔有絕對控制地位;前三大股東的持股總和都不超過50%,其中大鵬證券的前三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甚至不到15%,這意味著公司的股東數量較多。但即使是該類公司,其股權集中程度也明顯高於美國投資銀行。
(3)股權相對集中型。股權相對集中在為數不多的少數股東手中,股權分布呈從高到低的階梯式形態,其中最大股東擁有一定的控股權。這一類型比較典型的例子有國信證券、光大證券、湘財證券、國通證券和華泰證券。在數據上它們反映出的共同點是: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都在20%以上,最高的光大證券甚至達到51%,處於核心股東的地位;前三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總和已達到60%以上,與第二種類型的前十大股東持股高限相近,表明公司股權具有相對較高的集中性;前十大股東的持股總和都在80%以上,國信證券和湘財證券甚至達到了100%,也就是說,這兩個證券公司的股東個數不超過10個。
3.國有股份占支配地位。根據2002年度113家證券公司上報的數據統計,第一大股東股份性質為國有性質的公司總計有88家,占證券公司總數的77.87%,見表2。這說明不僅國內證券公司的股東數量較少,而且性質也較為單一。由於我國證券公司基本上是在政府行為的主導下產生的,而非市場選擇的結果,因此我國證券公司所有權性質具有典型的國有企業特徵。
表2 2002年證券公司第一大股東性質
第一大股東性質
家數(家)
比例(%)
國有獨資
國有控股
其他性質
59
29
25
52.21
25.66
22.12
合計
113
100
4.個人持股極少。截至2002年底,從對118家證券公司總體股權的統計情況來看,個人股東所佔比例非常小,僅有0.52%。
近年來不少證券公司進行了增資擴股或重組改制,股權結構相應發生了變化。總體來講,這種變化呈現以下明顯特點:第一、國有資本仍居主導地位;第二、民營、外資等非國有資本開始投資證券公司,已出現少數民營資本實際控股的證券公司;第三,上市公司參股證券公司的現象比較普遍;第四,個人參股證券公司微乎其微,內部持股幾近於零。
三、中美證券公司股權結構差異比較
1.股權分布差異。
(1)股權集中度不同。美國投資銀行的股權結構十分分散,在按2001年的市值衡量排出的美國十大投資銀行中,有7家投資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重不超過5%,這十家投資銀行的前五大股東持股比重的加權平均數也只有16.7%;而我國證券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大都在9%以上,最高的甚至達到100%,前五大股東的持股比例最低也都在28%以上,遠遠高於美國的水平。
(2)股東類型不同。除大量的機構法人外,美國的投資銀行還有眾多的個人投資者,美國十大投資銀行的個人投資者持股比重平均高達54.5%;而我國證券公司的股東目前基本上全部為機構法人,個人投資者所佔比例很小。
(3)股東數量存在差異。美國各個投資銀行的股東個數很龐大,僅機構法人數就超過了140個,最高的摩根斯坦利公司有1869個機構股東,除此之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個人投資者。而我國證券公司的股東數目十分有限,除國泰君安的股東人數達到136個外,其他證券公司的股東數基本上在100個以內。
2.股權流動性差異。美國投資銀行的股權具有高度的流動性;而我國證券公司的股權除法人之間轉讓外,其流動性近似等於零。美國大型投資銀行無一例外都是上市公司,這既使其股權分布比較分散,同時也使其股權具有較好的流動性。在美國十大投資銀行中,平均有68.8%的股票屬於交易比較活躍的活性股,如果投資銀行出現公司治理上的問題,或者投資銀行的經營業績出現下滑,投資者就採用「用腳投票」的方式,拋出該公司的股票,由此對投資銀行形成一種有效的外部約束機制。
與美國形成對照的是,我國證券公司的性質決定了股權流動性很差。除中信證券、宏源證券外,絕大多數證券公司都沒有上市,股權只能在法人之間協議轉讓,不能通過證券市場這一高效透明的流通機制實現轉讓,效率十分低下。四、股權結構對證券公司治理的影響
1.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的一般影響。公司的股權結構可簡單地劃分為集中型和分散型兩種。集中型股權結構,包括極度集中和相對集中兩種形式,其典型形式表現為「一股獨大」。「一股獨大」一般是指在上市公司股本結構中,某個股東能夠絕對控制公司運作,包括:占據51%以上的絕對控股份額;不佔絕對控股地位,只是相對於其他股東股權比例高,但其他股東持股分散,而且聯合困難,使該股東仍然可以控制公司運作。分散型股權結構,包括均勻持股和極度分散兩種形式,在這類結構中沒有形成特別的控股股東。
對這兩種股權結構的評價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同時也左右著公司治理研究發展的方向。支持集中型股權結構的人認為,盡管可能缺少來自其他小股東的約束和制衡,導致對中小股東利益的侵害,但大股東可以對經營者形成有利的監督管理,從而提高治理效率。國外成熟股票市場上集中型股權結構是比較普遍的。霍德尼斯和希恩(Hodernes and Sheehan,1988)發現,在美國非投資銀行類上市公司中,有相當多的公司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51%。弗蘭克斯和梅耶(FranksandMayer,1995)統計,1990年德國17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中, 85%的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25%。可以說,在發達的市場環境和完善的監管機制下,集中型股權結構並不一定導致公司利益和中小股東利益受到損害。施勒弗和維希尼(ShleiferandVishny,1986)的模型表明,一定的股權集中度是必要的。因為大股東具有限制管理層犧牲股東利益、謀取自身利益行為的能力,可以更有效地監督經理行為,降低經理層代理成本,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同時,股價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使控股股東和中小股東的利益趨於一致,大股東具有足夠的激勵去收集信息並有效監督管理層,從而避免了股權高度分散情況下的「搭便車」問題;此外,大股東在某些情況下直接參與經營管理,解決了外部股東和內部管理層之間在投資機會、業績表現上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主張分散型股權結構的人則假設多元化股權能夠形成股東民主,有助於對公司管理層和大股東進行制衡,減少和防止管理層浪費自由現金流的決策行為。德姆塞茨(Demsetz,1985)和拉波特(La— Porta,1999)認為,控股股東的利益和外部小股東的利益常常並不一致,兩者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利益沖突。股權分散型公司的績效和市場價值要優於股權集中型公司,這種股權結構可以避免集中型股權結構下股東兩極分化以及大股東與經營者之間的合謀。在證券市場比較發達、股權流動性較強的情況下,分散股東可以利用發達的證券市場,低成本、高效率地對公司經營進行監督,或採用「用腳投票」方式對公司經營施加影響。但是,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股權結構分散使任何一個股東都缺乏積極參與公司治理和驅動公司價值增長的激勵 (Grossmanand Hart,1980),導致公司治理系統失效,產生管理層內部人控制問題(Jensen, 1989),形成公司管理層強、外部股東弱的格局 (Roe,1994)。
股權的治理效應,也就是股權結構對企業治理效率的影響,其具體表現為股東如何有效地控制和監督經營者行為。分析股權結構要分析股權結構的質和量兩個方面,股權結構的「質」體現為股份持有者的特性,即誰持有公司股票;股權結構的「量」體現為公司股權結構的集中和分散的程度。由股權結構質和量的特性分化出不同的「投資者行使權利」的方式,按這種不同的方式,公司的治理結構又可分為外部型控制模式和內部型控制模式。外部型控制模式的治理結構又稱英美法系型公司治理結構(也有人稱之為新古典式公司治理結構模型)。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公司外部治理結構中所要求的資本市場、經理市場、兼並市場比較發達,公司股權比較分散,一般股東與企業的關系淡化,股東權利弱化,而大股東和機構投資者由於受法律的制約不能對持股企業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用腳投票」成為一般股東行使其權利的主要形式。在外部型控制模式下,股票的流動性較好,投資者的風險成本較低,但這種模式要對經營者形成一個強大而完備的外部制約機制,付出的治理成本較大。內部型控制模式的公司治理結構又稱為大陸法系型公司治理結構,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這種模式的特點與前一種有些不同:公司股權較為集中,尤其存在公司之間大量持股和銀行對公司大比例持股。在這種模式下,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在公司治理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股東有條件對公司管理進行直接控制,而對資本市場依賴較小,所以說在這種模式下公司的治理成本較低,但同時投資者也承擔了較高的風險成本。另外,如果在這種模式下存在「所有者缺位」的情況,就很容易形成較為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治理結構形式都是無效的。
2.證券公司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的影響。在前面的研究中,我們已經看到就整個行業而言,我國證券公司股權結構的主要特徵是:股權集中度較高且股權性質基本上是法人持股,個人持股極少,內部控股接近於零,而在法人持股中,又主要是國有單位持股。
單純的股權集中或分散並不一定會加大治理成本,從國外證券公司(投資銀行)的實際情況看,美國投資銀行的股權結構非常分散,而東亞和歐洲的證券公司的股權結構就比較集中,都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公司治理困境。我國證券公司的問題在於,股權結構的集中同股東的國有性質相聯系,即國有控股權在證券公司股權結構中具有壟斷性。在我國目前證券市場尚不發達、法律不完備、外部監督安排還不健全的情況下,股權結構集中於國有性質的機構股東,一方面使大股東容易干預、控制經營者行為,通過支付特殊紅利,進行關聯交易,或者通過合理利用會計准則進行利潤操縱,甚至與經營者合謀損害小股東利益;另一方面,國有股東的虛化又使得國有股權的控制權實際上掌握在其代理人手裡,這本身就產生了新的委託一代理關系,加大了代理成本。特別是在外部監管安排和資本市場發展不配套的情況下,這種新的委託一代理關系,創造了一個尋租空間,使內部人得以控制公司,大大提高了治理成本。
股權集中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國內不少文獻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支持股權集中的人認為,大股東可以對管理者進行監督從而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降低代理成本;而反對的人認為,控股股東有更強的能力和動機來為自己謀取利益,從而損害公司和中小股東的利益。其實,問題根本不在股權集中的程度,而在於同股權結構相適應的股東的性質及其行為方式。在國有股東為主導的股權結構中,股權集中度高或者說「一股獨大」現象肯定不利於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並且對公司的業績將產生負面影響。
按照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20%和50%作為分界線,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高於50%的公司作為股權集中度高的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低於 20%的公司作為股權集中度低的公司,這樣區分之後,根據CSRC的《證券公司財務分析報告》,可以得到股權集中度低的公司38家,股權集中度高的公司22家,我們來比較這兩組公司2002年的業績(用凈資產收益率來衡量),見表3。
表3 股權集中度對證券公司業績的影響
類型
均值
中值
標准差
T值
Z值
股權集中度高(第-大股東持股比例>50%)
-0.0835
-0.0648
0.093
-1.862*
-2.148**
股權集中度低(第-大股東持股比例<20%)
-0.0420
0.0021
0.077
說明:T值是用來檢驗兩組樣本的均值是否有顯著差異,Z值是用來檢驗兩組樣本是否同分布,*,**分別表示10%,5%的顯著水平。
資料來源:根據CSRC2002年《證券公司財務分析報告》加以整理而成。
實證分析表明,證券公司的股權集中度對其業績確有影響,股權集中度高的證券公司2002年的凈資產收益率為—8.35%,顯著低於股權集中度低的公司-4.20%。考慮到凈資產收益率的分布很可能不是正態分布,為了使結果更加穩健,我們進一步採用Mann-Whitney檢驗,從中值來看,股權集中度高的公司為-6.48%,也顯著低於股權集中度低的公司的0.21%。這個檢驗為我們提供了股權集中度對證券公司業績影響的實證證據,表面的結論是,股權集中度高的公司,其業績水平較低,說明公司的治理效率低下;而實際揭示的內在關系是,由於國有股權在證券公司中佔主導地位,使我國證券公司在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委託一代理關系外,增加了國有股權所有者與國有資產代理人之間的委託—代理關系,導致公司實際控制權掌握在內部人手裡,增加了代理成本,影響了公司的治理效率,最終影響到公司的經營業績。
作者:陳共炎
來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年第3期
Ⅲ 證券公司主要業務的種類及內容
證券公司是來專門從事有自價證券買賣的法人企業。從證券經營公司的功能分,可分為證券經紀商、證券自營商和證券承銷商。1、證券經紀商。即證券經紀公司。代理買賣證券的證券機構,接受投資人委託、代為買賣證券,並收取一定手續費即傭金。2、證券自營商。即綜合型證券公司,除了證券經紀公司的許可權外,還可以自行買賣證券的證券機構,它們資金雄厚,可直接進入交易所為自己買賣股票。如國泰君安證券。3、證券承銷商。以包銷或代銷形式幫助發行人發售證券的機構。實際上,許多證券公司是兼營這 3 種業務的。按照各國現行的做法,證券交易所的會員公司均可在交易市場進行自營買賣,但專門以自營買賣為主的證券公司為數極少。
Ⅳ 求大神幫忙…如果要分析一家上市證券公司的財務報表…注意是證券公司…應該著重分析哪些指標呢為什麼
財務報表是財務分析的基礎,也是財務分析的主要對象,主要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以及利潤分配表等附表.
財務分析方法主要是比率分析法,比較分析法,評分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趨勢分析法等.
比率分析法是對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存貨周轉率,凈資產收益率,率盈率等進行分析.這些比率非常多,我所舉的這幾個分別類屬於流動性分析,償債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投資報酬分析.
比較分析主要是財務報表中數據的橫向和縱向的比較(與同類企業的比較和與往年數據的比較).
評分分析法是對選定的財務比率進行評分,與行業標准進行比較,這種方法比較簡單直觀,對比方便.常用的有綜合評分法.
因素分析法是對各項財務變動的原因進行分析.
趨勢分析法是對財務數據的變動趨勢進行分析.如主營業務的增長趨勢,利潤增長趨勢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
(一)上市公司簡介
上市公司是指所發行的股票經政府機構或政府授權證券管理機構批准,可以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現代股份制企業主要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出現的。根據規范的公司法,股份公司是全部資本由股東共同出資並以股份聯合形式構成的法人組織。股東按照其在公司中擁有的股份參加決策與管理,享受權益和承擔風險。股份可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范圍內轉讓,但不能退股。股份公司類型很多在理論上可根據公司行為規范的不同進行劃分。如:根據股票是否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可把公司劃分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根據股東清償公司債務責任的大小,可把公司劃分為無限責任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在現實經濟活動中,通常按公司法的規定,將股份公司主要地劃分為無限責任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兩合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四種類型。但不論怎樣劃分,上市公司?規范的股份有限公司是最富有代表性的現代股份制企業。
與其他股份公司形式比,上市公司是典型的現代股份制企業組織形式,因為它具有一般股份制企業所沒有的特徵:1、企業組織形式開放程度高。上市公司不僅公開發行股票,吸收社會閑散資金,而且公司股票還可以自由地轉讓和交易;上市公司的股東人數沒有嚴格的限制,任何人只要購買股票都可以成為公司的股東,享有股東的權益;上市公司必須按規定向股東和社會公眾公布重要的財務報表,披露與公司經營有關的信息。2、個人財產權和法人財產權分離,財產所有權和財產使用權分離。在上市公司債權人在公司破產或解散時,只能對公司的資產提出要求而不能要求股東以個人財產償還債務。同時,股東一旦購進股票,即失去了用於購買股票的那部分資產的使用權,公司日常經營活動不是由全體股東,而是由董事會領導下的經理人員負責。3、公司經營較為穩健。由於股票的公開發行和轉讓,上市公司能更加有效的籌集資金,而不會因為股東的變化影響公司正常的生產經營;由於實現了「兩個分離」,上市公司可以聘用受過良好教育的富有工作經驗的和勇於進取的優秀人才從事經營管理,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資本的有效集中,產權的明晰與分離,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於上市公司的成長壯大。
(二)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是上市公司必須向社會公開披露的上市報告書、年度報告和中期報告的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般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內容。與其它企業的財務報表相比,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質量有以下特徵:1 可理解性。上市公司會計報表中的數據、文字都能清晰地反映公司的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上市公司會計報告體系的可理解性是最強的,因為股票上市,財務公開信息只有可讀性強,才能被社會公眾承認。2 相公可靠性。會計信息是供決策者決策使用的,只有能幫助決策者作出科學決策的會計信息才是有價值的。上市公司會計報表所呈報的信息具有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及時性,同決策是相關的,會計報表所報的信息具有真實性、可核對性和中立性,因而是可靠的。3 重要性。上市公司所面臨的重大事件`臨時收購無疑重要,要編報;盈利預測、股本結構變化,也應反映,它們不一定都能在會計報表上體現,但確屬重要的,會以一定方式列示。
所謂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分析是指分析主體根據上市公司定期編制的會計報表等資料,應用專門的分析方法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剖析,其目的在於確定並提供會計報表數字中包含的各種趨勢和關系,為各有關方面特別是投資者提供企業盈利能力、財務狀況、償債能力等財務信息,使報表使用者據以判斷並作出相關決策,為財務決策、財務計劃和財務控制提供依據。它是運用會計報表數據對企業財務狀況和成果及未來前景的一種評價。
在股票市場中,股票發行企業的經營狀況是決定其股價的長期的、重要的因素。而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則通過財務報表反映出來,因此,分析和研究財務統計報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基本分析的部分,是很重要的。了解發行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效及其股票價格漲落的影響,也是投資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同時,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進行分析也是公司經營者和公司債權人以及政府部門所做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 上市公司會計報表分析的內容、步驟和方法。
(一)上市公司會計報表分析的內容
上市公司會計報表分析的數據主要來源於公司定期編制的各種會計報表,根據報表使用者的目的和側重點不同,會計報表與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償債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和投資價值分析。
1、償債能力分析。償債能力分析是對企業償還各種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能力的分析。企業償還債務能力的高低是債權人(銀行、賒銷供應商、企業債券持有者等)非常關心的,而出於企業安全性的考慮,也受到管理者與股東的普遍關注。
2、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對企業獲得利潤的能力和利潤分配情況所做的分析,包括利潤的分析目標`構成分析和質量分析等。它是企業有關利益各方都關注的,股東關心企業能否獲得最大回報;債權人(特別是長期債權人)關心其本金和利息的收回能否得到企業盈利的保障;企業管理者通過盈利能力來衡量業績,評價得失。因而盈利能力的分析是各方關注的焦點,也是財務分析的重要內容之一。
3、營運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是對企業總資產或部分資產的使用率和周轉情況所做的分析,常用一系列周轉率來衡量。資產的周轉速度快,反映企業資產流動性好,償債能力強,受到債權人的關心;而資產周轉速度又與盈利能力密切相關,的到股東和企業管理者的重視。
4、投資價值分析。對於投資者(股東)或潛在的投資者來說,一個企業或一種股票是否具有投資價值是十分重要的。短期投資者關心企業股利支付能力和股票市價,而長期投資者更關心企業的發展能力。投資價值分析是為滿足這些需求,為指導投資和評價投資行為所做的分析。
Ⅳ 證券公司可以經營哪些業務
證券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規定設立的並經
國務院
證券監督管理機構
審查批准而成立的專門經營
證券業務
,具有
獨立法人
地位的金融機構。證券公司(securities
company)是專門從事有價證券買賣的
法人企業
。分為證券經營公司和
證券登記
公司。狹義的證券公司是指證券經營公司,是經主管機關批准並到有關
工商行政管理局
領取
營業執照
後專門經營證券業務的
機構
。它具有
證券交易所
的
會員資格
,可以承銷發行、
自營買賣
或自營兼代理買賣證券。普通
投資人
的證券投資都要通過
證券商
來進行。分類[編輯本段]從證券經營公司的功能分,可分為
證券經紀商
、
證券自營商
和
證券承銷商
。①證券經紀商。即證券經紀公司。代理買賣證券的
證券機構
,接受投資人委託、代為買賣證券,並收取一定
手續費
即
傭金
,如
江海
證券經紀公司。②證券自營商。即綜合型證券公司,除了證券經紀公司的許可權外,還可以自行買賣證券的證券機構,它們資金雄厚,可直接進入
交易所
為自己買賣
股票
。如
國泰君安
證券。③證券承銷商。以包銷或代銷形式幫助
發行人
發售證券的機構。實際上,許多證券公司是兼營這3種業務的。按照各國現行的做法,證券交易所的
會員公司
均可在
交易市場
進行自營買賣,但專門以自營買賣為主的證券公司為數極少。另外,一些經過認證的創新型證券公司,還具有創設
權證
的許可權,如
中信證券
。證券登記公司是證券集中登記過戶的
服務機構
。它是證券交易不可缺少的部分,並兼有
行政管理
性質
。它須經主管機關審核批准方可設立。
特點一是大都為
國有控股企業
,
資產
的贈與必須滿足
國有資產
管理部門的相關規定;
二是大都為
非上市公司
,
股份
流通受限制,沒有
市場價格
,但又有上市的
規劃
,能夠滿足
上市公司
的有關規定。
因此,
股票期權
和
員工
持股的方式更適合
我國
證券公司。
Ⅵ 證券公司主要的業務是什麼
業務范圍
1、證券經紀業務
證券經紀業務又稱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是專指證券公司接受客戶委託代屬客戶買賣有價證券的業務。在證券經紀業務中,證券公司只收取一定比例的傭金作為業務收入。
2、證券投資咨詢業務
證券投資咨詢業務是指從事證券投資咨詢業務的機構及其咨詢人員為證券投資人或者客戶提供證券投資分析、預測或者建議等直接或者間接有償咨詢服務的活動。
3、證券承銷、包銷、代銷業務
證券承銷是指證券公司代理證券發行人發行證券的行為。發行人向不特定對象公開發行的證券,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由證券公司承銷的,發行人應當同證券公司簽訂承銷協議。證券承銷業務可以採取代銷或者包銷方式。
(6)證券公司財務集中擴展閱讀
證券公司可分為四類:
1、股票經紀人,這是一家幫助投資者買賣股票的證券公司。
2、證券承銷商,幫助公司上市的人。這是投資者想要購買該公司發行的新股票必須去的證券公司類型。
3、證券交易商像普通投資者一樣買賣股票。我們通常稱之為法人的一類是證券交易商。
4、綜合證券公司是同時經營上述三種業務的證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