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危機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有什麼
論經濟危機下汽車業的產能擴張圈套
美國次級債危機自爆發以來,愈演愈烈,不僅從金融領域蔓延到了美國整個經濟領域,而且大有從美國經濟危機向全球化經濟危機轉化的傾向,「災區」像是雪球般越滾越大。且不論長此以往是否會引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2008年下半年的經濟低迷都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大環境下,中國能夠獨善其身的幾率微乎其微,而對於國內汽車業的發展影響,鴻銳新思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乘用車研究經理劉輝認為,對於此次的經濟低迷,汽車市場感應強度上會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倘若經濟長期持續低迷,那麼車市波動將比宏觀經濟加一個更字,產能擴張圈套可能引發危機的累加效應。
令人擔憂的產能擴張速度
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性經濟低迷使得汽車市場需求隨之萎縮,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連同一向以高效著稱的豐田、大眾都被迫調整了全球銷售目標。與全球銷售目標縮減相對性的卻是各大跨國車企中國戰略的紛紛提速。豐田下調北美市場銷售目標的同時宣布,將計劃投資15億人民幣以增加一汽豐田第二工廠的產能。其產能預計將提高一半,即從目前的年產10萬輛提高至15萬輛,同時,在華銷售目標再曾20萬輛;東風日產9月份在中國乘用車市場排名已躍升至第四位,在這種情況下,日產與東風攜手增資10億元擴建鄭州日產的項目也已開工;另一家巨頭本田也在提升了旗下品牌謳歌今年在中國的銷量計劃,並於在上海建立了謳歌的第一家經銷商,搶奪長三角客源。
另一方面,外資不斷湧入,投資商紛紛將目光投向正處於發展期,需要大量資金的新興汽車市場。美國國際集團(以下簡稱「AIG」)入股力帆正式成為力帆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麥克庫姆斯和火箭資本斥資約1億美元認購華晨中國10%-15%的股份,並擬組建合資公司。「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日前以18億港元認購了比亞迪10%的股份,「股神」巴菲特看中了國內以電池發家的比亞迪在電動車領域的領先優勢,而比亞迪也欲借力中美能源進軍國際市場。
與此同時,國內企業應對競爭,也打起產能戰略。按照十一五的規劃,一汽要實現總體產銷200萬輛;2010年上汽股份要完成汽車產量翻番,達到 200萬輛;東風計劃2010年乘用車銷量提升到135萬輛,商用車銷量提升為45萬輛;北汽控股將2010年的目標提高到了180萬輛。與此同時,奇瑞汽車年產20萬輛項目即將上馬,奇瑞三廠等一批投資10億元以上的項目將陸續開工建設;吉利汽車斥資100多億元在當地建設包含發動機、零部件以及整車製造在內的完整的生產基地;華晨汽車四川基地將正式起用;海馬汽車第三工廠開工;東風日產正在籌劃建設第二工廠;廣州豐田第二工廠明年下半年正式投產;一汽豐田計劃投資15億元擴充第二工廠的產能;神龍汽車第二工廠的投產時間有望提前到2008年;北京現代第二工廠竣工投產,二期工程將在2011年投產;長安福特第三工廠2010年竣工投產……
看似熱火朝天的產能擴張景象,卻讓人忍不住為之擔憂,以我國現階段的需求狀況、消費水平和發展速度,在未來的兩三年內是否真的能消化如此產能呢?
難以承受之重
一場金融風暴推高了國內汽車產業的投資熱情,有業內人士認為對於汽車產業這不失為一個發展良機?而鴻銳新思劉輝認為機遇一說還有待推敲。
因為這種產能增加既非出於對經濟的樂觀估計,也非受市場需求所驅使,而是在經濟衰退,車市蕭條期間所顯現出來的虛假「繁榮」。深究其產能擴張的原因,除了市場需求下的計劃內擴張外,主要還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受全球經濟動盪的影響,中國相對穩定的基本面表現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眾多國外資金的青睞對象,而作為經濟發展支柱又極具市場空間的汽車產業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外資的流入成為產能建設的一大動因。第二,隨著競爭的進一步加劇,企業需要完備的生產線來豐富產品系列,攤薄生產成本,以彌補日以壓縮的利潤空間,在競爭中奪得一席之地。第三,還有部分企業為了緩解融資困境,用「圈地擴張」獲得地方政府支持,吸引投資,來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這種產能擴張含有太多被動的成分,恰恰反映了車企當前的艱難困境。
誰也不能否認中國的汽車業的確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人口眾多,07年千人保有量僅33輛,離發到國家相差甚遠,那是不是產能過剩的擔憂就是杞人憂天了呢?事實並非如此,說過剩其實是一種相對的過剩,我國汽車產業更多存在的是階段性和結構性的產能過剩,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同時也是人均GDP較少,消費水平仍有待提高的發展中國家,用發達國家的水準來做簡單的比對,顯然是不大科學的,市場空間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挖掘出來的,也不是供給到了需求就會跟上。經濟發展速度、人民消費水平與汽車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如果其步調相差太大或是相互背離,矛盾就會顯現出來。那時,產能將是汽車產業難以負荷之重。
產銷困境循環圈套
經濟低迷對於車市的影響有多少?直觀影響確實有限,頂多使汽車產業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不足為懼,但是隱憂卻絕不僅僅限於此。劉輝認為一旦掉入惡性循環的怪圈,影響就絕非流於目所能及的程度。對於此次經濟沖擊,中國是基本面較為穩定的國家之一,也正因如此部分外資流入國內暫避風頭,無形中推高了國內車市的產能建設氛圍,另一方面對於企業來講,此次由金融引發的經濟衰退除了對企業資金鏈條,企業進出口業務產生了直接影響外,對於消費者心裡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據有關調研數據顯示,80%以上的消費者認為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會有較大的影響,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消費者信心的一種體現,這種情況下,消費需求的下降將是一種必然,而作為大額消費品又非生活必需品的汽車必定首當其沖。產能的擴張和需求的萎縮無疑會導致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為了保持市場份額,部分企業只能被動的進一步擴充生產線,壓縮生產成本,從而陷入產能循環擴張的圈套。如此循環往復,當量變引發質變時,對產業本身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
2009年車企的日子想必不會比今年好過多少,但如果09年經濟增長仍無法增強消費信心,那麼接下來的兩年產銷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將使汽車產業雪上加霜,那時,產能過剩的危機將不再是「盛世危言」
人民幣上周出現的波動引發廣泛關注。昨日記者調查發現,人民幣匯率的變動,也直接關繫到眾多理財產品未來收益走向,推高了銀行發行外幣理財產品的數量,外幣理財受到熱捧。
分析認為,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於不同理財產品的影響各不相同,因而投資者應及早根據市場變動,主動調整投資策略。此外,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國有五大行的中短期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率多已跌破4%,正式進入「3」時代。
對於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某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指出,外匯市場的波動比較大,未來趨勢並不明朗,因此不建議過多地關注外匯方面的理財,尤其是部分不懂外匯市場的投資人,往往連理財產品的具體投資方向都不明晰,容易造成盲目投資。
「從歷史投資情況而言,客戶想要通過投資外匯理財產品獲得外匯升值超額收益的難度較大。這不僅需要較多的金額,而且還要面對外匯市場較大的波動性,投資到期後的貨幣兌換存在不確定性。」有分析人士指出。
隨著當前股市出現調整,從長遠看,股票資產的配置比重有望提升。分析認為,此舉將加大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影響。與此同時,受人民幣波動預期的影響,不少中國投資者開始關注外幣投資。
理財產品銷售
將持續分流
此外,隨著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指導意見出台和細則陸續落地,包括微眾銀行等在內的民營銀行以及互聯網金融崛起。分析認為,未來預計互聯網金融對於銀行理財產品銷售也將產生持續分流,部分投資人也開始轉向互聯網金融方面投資。
隨著上周人民幣的波動,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也出現了較大的調整,如美元、澳元、港元等理財產品都出現了發行新增,且銷售方面出現了十分火爆的場面。
外幣理財產品增加
普益財富數據顯示,上周,人民幣理財產品792款,較上期減少3款;美元理財產品18款,比上期增加8款;澳元理財產品6款,較上期增加2款;港幣理財產品4款,較上期增加1款;歐元理財產品2款,較上期增加1款;英鎊理財產品1款,較上期增加1款。
利率方面,隨著人民幣波動預期升溫,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出現了小幅上升。根據銀率網統計,上周外幣理財產品總計發行14款,在主要的外幣理財產品中,澳元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57%,較前周上升0.1個百分點;我國香港港元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1.8%,較前周上升0.38個百分點;美元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2.05%,較前周上升0.26個百分點。
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貶值,勢必會導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承壓下行。普益財富研究員鍾鴻銳表示,從銀行理財產品負債端和資產端分析,下半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趨勢本來就存在向下趨勢,人民幣貶值無疑會確立並加強這一趨勢。由於美元強勢,美元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可能會增加。
預期收益率低至2.25%
上周,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73%,較上期減少5個基點。其中,預期最高收益率在6.00%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共30款,市場佔比為3.65%,環比減少0.16個百分點。
本周固定收益類人民幣理財產品投資期限最短為3天,最長為1070天。固定收益類人民幣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最低為2.25%,最高6.50%。
除了利率走低,理財產品的發行也受到了下滑的影響,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上周70家銀行共發行了823款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7家,產品發行量增加10款。
上周,城市商業銀行發行326款,較上期減少6款;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246款,較上期減少18款;國有控股銀行發行179款,較上期增加51款;農村金融機構(包含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發行63款,較上期減少13款;外資銀行發行9款,較上期減少4款。
鍾鴻銳認為,人民幣匯率下行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增加起到了負面影響,增速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放緩,但是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增加的大趨勢不會改變。
外幣理財
需注意產品信用風險
外幣理財需注意產品信用風險,累計收益藏貓膩。部分外匯理財產品宣傳將3年甚至5年的收益疊加起來示人,往往可達到15%甚至20%的驚人高度。實際上,投資人得到的收益並不高。
此外,還需要注意掛鉤標的,防止貨幣被變換。外匯理財產品中有與利率指數掛鉤的,也有與匯率指數掛鉤的,還有的與黃金掛鉤,建議摸清產品是不是結構性產品,存不存在杠桿(特別重要)。如果存在杠桿,當發生虧損時往往會非常嚴重。
理財建議
適當配置 勿過於偏重
興業銀行廣州分行資深理財師李立表示,購外幣理財產品應注意外幣理財收益情況。據觀察,近期市面外幣理財產品收益也呈下降趨勢。同時,普通理財產品收益率呈普遍下降趨勢,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在5%左右居多。從股票市場來看,近期股票市場波動加劇。後端掛鉤股票的資產收縮,包括各類結構化產品優先順序、股票質押產品、兩融資產等額度緊缺,前段時間市場上頻頻出現理財產品額度緊張的局面,近兩周這種情況才逐步得到緩解。
C. 中國鋁業子公司有哪些
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有25家下屬企業,分別為: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鋁業公司、中國長城鋁業公司、貴州鋁廠、山西鋁廠、平果鋁業公司、中州鋁廠、青海鋁業有限責任公司、鄭州輕金屬研究院、洛陽有色金屬加工設計研究院、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第六冶金建設公司、中色十二冶金建設有限公司、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包頭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廣元啟明星鋁業有限公司、中鋁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鋁瑞閩鋁板帶有限責任公司、中鋁西南鋁板帶有限公司、山西碳素廠、中鋁置業發展有限公司、中鋁河南鋁業有限公司、中鋁洛陽銅業有限公司、中鋁華中銅業有限公司、中鋁西南鋁冷連軋板帶有限公司和撫順鈦業。
(3)鴻銳股票擴展閱讀:
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於2001年9月10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注冊成立,中國鋁業公司是中國鋁業的控股股東。中國鋁業股票分別在美國紐約交易所、香港聯交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鋁行業中唯一集鋁土礦勘探、開采,氧化鋁、原鋁和鋁加工生產、銷售,技術研發為一體的大型鋁生產經營企業,是中國最大的氧化鋁、原鋁和鋁加工材生產商,是全球第二大氧化鋁生產商、第三大原鋁生產商。2012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第298位。
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擁有31家主要分公司和子公司,分布在國內17個省、市、自治區。中國鋁業企業信用等級連續多年被標准普爾評為BBB+級。已通過ISO9000、ISO14000、OHSAS18001貫標認證。
2015年5月,國土資源部發布通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中國鋁業公司、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贛州稀土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稀土產業集團有限公司6家稀土集團整合重組方案已經有關部門批准備案。
2018年12月,新一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兩類公司)11家試點企業名單公布,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