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劉姝威炮轟寶能系繞開續期監管嗎
延長清算期,繞開「續期」監管
值得關注的是,劉姝威在致證監會信中表示,根據2016年7月18日起施行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第四條第四項,第十四條第三項,第十六條第二項,鉅盛華已經到期的七個資產管理計劃應當於2016年11月和12月予以清盤,不得續期。
「資管公司找來銀行給做配資,賠錢的話用自己的資金先賠,銀行拿來配資的資產給予固定收益,或者是賠錢時銀行只承擔一小部分,賺錢時銀行也只賺一小部分。這就是所謂的杠桿收購,寶能系資管計劃就是這種杠桿收購方式。」一位曾在銀行工作的人士向藍鯨房產表示。
② 劉姝威的感動人物
2003年初,劉姝威被評為中央電視台「2002年經濟年度人物」和「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CCTV的頒獎辭稱:她是那個在童話里說'皇帝沒穿衣服'的孩子,一句真話險些給她惹來殺身之禍。她對社會的關愛與堅持真理的風骨,體現了知識分子的本分、獨立、良知,與韌性。
劉姝威無意中捅破了專業人士都可一洞看穿的窗戶紙,使她成為第一個說出皇帝沒有穿衣的孩子,也被人稱為中國今天最美的女人。
劉姝威自稱那600字的文章並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這意味著藍田神話之所以長期不被人揭露,是因為良知和勇氣在今天的中國社會成為一種稀有資源。而這或許也正是中國股市問題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之所在。
我們需要像劉姝威這樣的人,因為在於她不僅戳穿了一個「藍田」神話,更給一個國家和民族敲響了警鍾。央視《新聞調查》對劉姝威的報道采訪,使公眾看到了中國學界自身的努力和希望,也讓劉姝威不再孤獨。
2002年末2003年初,一個普通的弱女子劉姝威頭上的光環突然多了起來:一些新聞雜志爭先恐後地評她為「股市的大腕」——「2002年十大新聞人物」、《2002年度十大人物》、「2002年八大經濟人物」,其中最為權威、最有影響力的自然是剛剛落幕的、由中央電視台主辦的首屆「感動中國」——劉姝威成了2002年能「感動中國」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關鍵是劉姝威為什麼能「感動」中國?難道僅僅是一篇600字的短文?不,真正能「感動中國」的是這篇文章所揭示的問題,以及圍繞著這篇文章所發生一系列的「奇特的故事」。
600字的短文意義重大
600字的短文誰不能寫?誰都能寫,關鍵是所寫的價值。而劉姝威的這600字文章的意義巨大,它居然擊碎了一直是牛皮轟轟的藍田神話(1996年,藍田股份上市時股本為9696萬股,至2000年底已擴張到4.46億股;主營業務收入從4.68億元猛增到18.4億元),直接改變了藍田公司的命運,眾多的銀行就是在看了這篇文章以後「統一行動」,拒絕給藍田貸款,想一想,一個紅得發紫的上市公司,一旦遭到銀行的「統一封殺」,結果會是如何?股價自然是一瀉千里,藍田的命運自然是可想而知。不僅如此,從這篇文章挽回國家巨大損失和使多少股民免遭「家破人亡」悲劇的發生的「隱性社會效果」來看,「中國」怎能不被劉姝威所「感動」?
這600字短文難寫不難寫?一點都不難寫,所以劉姝威沒有費多大的勁就寫出來了,然而它的效果不僅神,而且還神得出奇,為什麼?因為這篇文章「一不留神」 將當今股市之黒幕暴露了出來。的確,光屁股的皇帝沒穿衣服在大街上游覽沒有人說,那是在古代,然而對這個「光屁股的藍田」在招搖撞騙卻沒有一個人能站出來,眾多的「銀行家」們上哪裡去了呢?「為什麼不應該發放的貸款發放出去了,應該停發的貸款停不了呢?」(劉姝威語)作為監管藍田公司的監管又到哪兒去了呢?為什麼那麼多的著名經濟學家到了關鍵時刻都不吭聲、似乎在一段時間中一齊患上了「集體失語症」了呢?奇怪嗎?一點都不奇怪。奧妙就在藍田股份前董事長瞿兆玉同各大銀行的一些負責人「只有一根電話線的距離」,什麼意思?簡單地說就是「高額回扣」,譬如藍田在向交行北京三元支行借取貸款的同時,向5位相關貸款負責人提供了460多萬元的回扣這就是小小的藍田竟能貸到30億銀行的款額。「高額回扣」使不少「銀行家們」和「管理層的官員」一齊患上了的「集體失語症」,這就是腐敗的「功能」。對此,「中國」怎能不憤怒?而在憤怒的同時又怎能不被劉姝威所「感動」?!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一個大公司的總裁?從理論上說,他應該是很人模人樣的,至少是應該懂經濟、懂管理、講文明、講信譽的。然而,這個藍田公司的總裁瞿兆玉的確不怎麼樣。有沒有根據?有。根據一:中國藍田總公司問世是1998年1月9日的產物,然而經過瞿兆玉的移花接木,變成了1989年時瞿還在沈陽行政學院當副院長,就成了藍田總公司的總裁,真是欺術有方;根據二:1999年因在藍田股票上市之初就曾偽造過政府批文,被證監會罰款10萬元;根據三:一畝水面年產能達到3萬,一隻野鴨能換一台彩電,只見廣告不見產品的野藕汁號稱銷量5億,把主營收入18億而應收賬款只有800萬解釋為現金交易……總之,將經營公司的心思都放在了一個騙字上,確是高明;根據四:即便是在這次所謂狀吿劉姝威的起訴狀中,也是突出了一個騙字,明明是《金融時報》發的一個內參,然而瞿卻將它說成是劉姝威「揑造事實並把文章列印180份分別送給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銀行總行領導以及有關司局級領導」,這么一來,既可以不啃《金融時報》這塊不好啃的骨頭,又將劉姝威描述成與藍田有著刻骨仇恨似的,這種流氓手段不可謂不高明。社會是很喜歡比較的,瞿兆玉的人品越是惡劣,就越發表明劉姝威做得很對,很高尚,「中國」之所以被劉姝威所「感動」就是兩者的人品相差實在太懸殊。
劉姝威是一個「弱女子」。中國人歷來有一個同情弱者的傳統。在財大氣粗的瞿兆玉藍田眼裡,劉姝威哪能禁得住自己惡拳之一擊。所以,瞿兆玉敢於殺上門去潑男罵街地亂吼亂叫;所以,瞿兆玉敢於在起訴書中要劉姝威「公開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償經濟損失50萬元,並承擔全部訴訟費用」;所以,有這么一股惡勢力,說劉姝威斷了藍田公司的經濟命脈,要她注意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才有人敢發4封恐嚇信,聲稱「1月23日(作者按:案件開庭之日)是你的死期」……總之,劉姝威一時受到的威脅和壓力非一般人能忍受,奇怪的是本應起來保護劉姝威的《金融時報》卻在最關鍵時刻居然默不作聲,不是去和劉姝威一同去追究瞿兆玉的竊取國家機密之罪錯,卻在最最「關鍵」時刻發表了一篇莫名其妙的本刊啟事,說「本刊第十六期刊載的《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一文純系作者個人觀點」。這是什麼意思?該是堂堂的《金融時報》應該說的話嗎?面對這有形的和無形的、有關自己人身安全的事,劉姝威只能去尋求公安的保護。想想腐敗勢力的猖狂,想想該為劉姝威說話的人不說話,最想一想劉姝威面對腐敗惡勢力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一身正氣,「中國」怎能不被「感動」?!
③ 劉姝威教你讀財報的編輯推薦
上市公司年報分析最佳範本,看懂財報,增資產,避風險。震撼了中國股市的財經教授劉姝威,手把手帶你快速跨越年報分析門檻。
年報就是上市公司的一張臉,你可據以分析所投資的公司以及你手中握著的股票是否安全,能否增值。
曾經分析出「藍田造假」的劉姝威教授,將其分析方法整理成5個步驟:1.行業分析,2.辨別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3.比較分析上市公司,4.分析上市公司的主營產品,5.分析企業的經營策略。
聽起來有點抽象,是不是?沒關系,現在就翻到本書第1頁,真實的上市公司財報分析會讓你快速掌握訣竅。
④ 我為什麼和藍田「過不去」
我為什麼和藍田「過不去」?劉姝威透露內情
-劉姝威,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厲以寧的學生,中央財經大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專長於信貸研究。
-瞿兆玉,中國藍田總公司總裁,1948年出生於洪湖市瞿家灣,1968年入伍,曾擔任沈陽電信局宣傳部長、沈陽行政學院副院長,1992年創立藍田公司,1999年因在藍田股票發行材料中作假被中國證監會罰款10萬元人民幣。
藍田股份自1996年上市以來,以5年間股本擴張了百分之三百六十的驕人業績,創造了中國股市的神話。然而就在2001年12月,一位叫劉姝威的學者卻以一篇600字的短文對藍田神話直接提出了質疑,從而使自己捲入了一場始料不及的風波。這篇600字的短文是劉姝威寫給《金融內參》的,它的標題是《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日前,央視《新聞調查》對劉姝威進行了專訪。
1、我的結論是藍田已經成了一個空殼
劉姝威:寫這個文章的起因是當時我在寫一本書,就是《上市公司虛假會計報表識別技術》。初稿完成之後,有同志建議我在這本書上詳細分析一兩家上市公司,便於讀者能夠整體地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這些分析技術。我覺得有道理。正好這個時候,藍田發了一個公告,我在網上看到的。這個時候我才注意到藍田。
(2001年10月8日,藍田股份董事會發布公告稱,由於接受證監會調查,提請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劉姝威:我是從10月9日開始對藍田的財務報告進行分析的。當這個分析結果出來的時候,我非常震驚。
(劉姝威在研究中發現,藍田股份的流動比率小於1,也就是說,它在一年內難以償還流動債務;而藍田的凈營運資金是-1.27億元,這意味著它在一年中有1.27億元的短期債務無法償還。)
記者:通過這些指標,你得出什麼結論?
劉姝威:最後的判斷就是說,它(藍田)已經失去了創造現金流量的能力了,它是一個空殼。
如果銀行繼續給它貸款的話,那麼藍田股份的債務負擔會越來越重,它會無力償還這些巨額債務的;那麼對於銀行來講,那就更危險了。如果銀行繼續再給像藍田這樣的依靠銀行貸款生存的這種空殼企業繼續發放貸款的話,總有一天,銀行就沒有錢來支付已經到期的儲蓄存款了,那麼發生的局面是很可怕的。
記者:你對自己的結論一直深信不疑嗎?
劉姝威:因為太簡單了。如果我要是用我自己發明的方法,或者是我自己發明創造的一種標准來作出這個結論,我會小心翼翼的。但是藍田這太明顯了。
記者:得出結論以後多久動手寫這個論文?
劉姝威:馬上。10月26日,我毫不猶豫地寫完之後就傳真給《金融內參》編輯部了。
(《金融內參》是《金融時報》的內部刊物,報送范圍只限於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銀行總行領導和有關司局級領導。)
記者:什麼時候登出來的?
劉姝威:當天就登出來了。因為它只印了180份。
(2001年10月26日,《金融內參》刊登了劉姝威的600字短文,此後不久,國家有關銀行相繼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新的貸款。)
記者:是因為你這個600字的文章嗎?
劉姝威:這個我不知道。我想,按照正常情況,如果銀行只因為我600字的文章就停了一家企業的貸款,這是不合常理的。
2、瞿兆玉吼道:你把藍田搞死了
(文章發表後24天,劉姝威的工作單位忽然來了兩個陌生人。)
劉姝威:一個是中國藍田集團總公司總裁瞿兆玉,另一個是副總裁陳行亮。我說你們找我有什麼事嗎?他就把《金融內參》第16期的復印件拿出來了。我一看就特別地驚訝。然後他(瞿兆玉)就開始發脾氣,他說,(由於)你的這篇文章,現在全國所有的銀行都已經(對藍田)停發貸款了。我們都快死了。我說你的財務報表上,至少你們2000年光是水產品的現金收入就有12.7億元,你們怎麼能會缺錢呢?然後他就喊起來,他說我們的業務都停了。
記者:他們來的目的是什麼?
劉姝威:瞿兆玉說,你公開發表你的分析報告。我說可以啊。他說在你公開發表分析報告之前能不能讓我們倆看一下。我說沒有必要,如果你們要覺得我說錯的話,你們可以公開進行反駁。臨走的時候我說,我這樣做是對藍田負責任。
說完這句話,瞿兆玉大吼了一聲:你已經把藍田搞死了!我也沒吱聲,就送他們下樓了。
3、藍田起訴蘇徵兵讓我震驚
(劉姝威原以為這件事很快就會過去,沒想到事態的發展漸漸超出了她的預料。2001年11月26日,劉姝威把她對藍田股份的分析過程寫成了文字報告,遞交給了有關領導。)
劉姝威:在這篇文章當中,我首先說明了,在那篇文章當中的100字的現場描述是引自《粵港信息報》記者蘇徵兵的一篇文章。
(《粵港信息報》記者蘇徵兵100多字的現場描述主要介紹了藍田股份水產基地的冷清場面,它印證了劉姝威對藍田2000年水產品收入達12.7億元的懷疑,而當時劉姝威並未註明這段文字的作者。)
劉姝威:然後12月1日的時候又發生了一個讓我很震驚的事情:我在互聯網上看到一則報道,說藍田起訴蘇徵兵了,是因為他發表了我引用的那100字的那篇文章,(藍田)向蘇徵兵索賠20萬元。
記者:起訴蘇徵兵的消息為什麼對你有那麼大的震動?
劉姝威:因為我在11月26日那個報告中提到這100字是引用蘇徵兵的。
4、我接到了洪湖市法院的傳票
劉姝威:12月13日,我們所長給我打電話,說洪湖市人民法院給你送傳票來了。
(2001年12月13日,劉姝威接到了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的傳票,案由是藍田股份有限公司訴劉姝威名譽侵權。在起訴狀中,藍田股份有限公司稱劉姝威在文章里捏造事實,請求法院判令劉姝威公開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償經濟損失50萬元。)
劉姝威:辦理完了交接手續,我問民事庭庭長,說你知道這篇文章發表在什麼地方嗎?他說發表在《金融內參》上。我說你知道《金融內參》是什麼密級的嗎?報送范圍是什麼?他愣了,他說我不知道呀。我說你們怎麼能夠拿著藍田竊取的國家機密作為證據來立案呢?你們怎麼能夠受理這個案子呢?最後他說,這不是我應該回答的問題。我接到訴狀之後,馬上給《金融內參》打電話,他們沒有作任何錶示。
12月17日,我給瞿兆玉發去傳真,說如果不撤銷對我和蘇徵兵的訴訟,我將向全世界公開我的分析過程。當天下午瞿兆玉給我來電話,他說你知道嗎,《金融內參》第19期發表聲明了。
當時我要比瞿兆玉找我的時候還要震驚,因為我對這件事一無所知。後來我才知道,12月12日《金融內參》第19期發表聲明,說「本刊第16期刊載的《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一文,純系作者個人觀點」。
12月28日,根據《保密法》,我向洪湖市法院提出管轄異議。
5、恐嚇信宣告1月23日是我的死期
(法院的傳票徹底打破了劉姝威平靜的研究生涯。從2002年1月10日開始,劉姝威陸續收到了一些來歷不明的恐嚇郵件,這更給她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
劉姝威:我(2002年)1月10日晚上8點多鍾的時候,打開我的電子信箱,收到了4封恐嚇信——就是「1月23日是你的死期」。
記者:1月23日是什麼日子?
劉姝威:也就是我開庭的那一天。
我立即撥了110,幾分鍾之後,負責我們這個地區治安巡邏的110的隊長到我家來了。我把全部情況跟他說了。臨走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他說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你不要怕,我支持你。這是我從2001年12月13日接到傳票以來得到的第一次公開的並且付諸於行動的保護和支持。我會永遠記住他的,我會感謝他一輩子。
記者:當時你真的很害怕嗎?
劉姝威:實事求是說,我當時一點都不怕。我怕也沒有用。只是現在想起來後怕。我想,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我絕對不會說我這篇文章是錯的。
記者:你只是一個學者,而你所做的只是把你的研究結論,在一個不公開的屬於機密的內參上發表了,為什麼會讓你的生活陷入另外一個世界?
劉姝威:這是非常不正常的。它玷污了法律。
6、庭審中止,藍田也跌停了
(從2002年1月3日開始,劉姝威向國內100多家媒體發去了她的分析報告《藍田之謎》。不久,全國各大新聞單位紛紛對劉姝威與藍田的糾葛給予了高度關注。)
劉姝威:1月22日的時候,我收到洪湖市法院的一個用特快專遞送來的通知書,說我提出的管轄異議他們還沒有裁定,所以1月23日的庭審中止。何時開庭,另行通知。
(而在此之前,事態的發展超出了劉姝威與藍田股份的控制范圍。今年1月12日,因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瞿兆玉的繼任者、董事長保田等10名公司管理人員被拘傳。而此前改任中國藍田總公司總裁的瞿兆玉也接受了有關部門的調查。今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生態農業被強制停牌,當天下午全線跌停。)
7、我不希望不了了之
記者:就是600個字,粉碎了一個上市公司的神話。這件事本身我們聽起來就難以置信。不知道你作為當事人來說,你的個人感觸是什麼?
劉姝威:我糾正你的說法,不是由於我的600字粉碎了一個神話。在我之前,證監會已經開始進行調查了。
記者:但你是第一個吹響預警信號的人。
劉姝威:那你太小看我們的銀行家了。為什麼不應該發放的貸款發放出去了,應該停發的貸款停不了呢?這說明一定有其他的因素在干擾。
記者:你指的這個因素是什麼?
劉姝威:作為一個上市公司的話,瞿兆玉哪有那麼大的本事上天入地,他為什麼能那麼迅速地就能拿到《金融內參》呢?如果這個因素你不消除的話,很難保證我們的信貸安全。
在一個健康的市場經濟當中,這些因素是不可能存在的。而我以前的研究,就像瞿兆玉對我的評價一樣——你太學術了。
記者:你指的這個因素是權力嗎?
劉姝威:這個問題我想應該讓公眾來分析吧。
記者:你認為會不了了之嗎?
劉姝威:我不希望不了了之。
(目前藍田股份有限公司並沒有撤銷對劉姝威的名譽訴訟,這起官司何時開庭還是一個未知數。據了解,中國證監會正在對藍田進行全面調查。相信不久,藍田真相將大白於天下。)
⑤ 如何評價:劉姝威的《嚴懲做空中國股市者》
閃牛分析:轉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實際上,劉姝威當年寫這篇文章,可能存在兩方面的考慮。一是正面來看,由於對杠桿資金炒股過於放任,導致了2015年的股災。所以,杠桿資金也被認為是做空的武器,甚至被劉教授認為是給「恐怖分子」提供的武器。這種觀點,也相當於對管理層下了一副猛葯;二是負面來看,劉姝威此舉,也是想借機抬高自己在證券界的地位,在指責管理層的同時,讓自己的名聲更大、正面形象更好。因為,按照她的人脈,可能已經知道決策層對管理層不滿了。如果此時指責管理層,就是「正義」的化身。
只是不知道,作為一名著名教授,為什麼會對做空如此反感?僅僅是因為發生了股災嗎?如果因為發生了股災,就不允許做空。那麼,是否可以這樣說,因為有地震,所以大家都可以不住房子,而直接在地上睡覺呢?對股市來說,既然能夠做多,就能做空。做空並不是股市下跌的元兇,更不是股市一直沒有進入牛市的罪魁禍首。做空者能夠膽大妄為,恰恰說明股市需要做空者,需要管理層更加深刻地認識做空的重要,並在監管等方面強化制度建設和完善相關法規。
難怪在退市制度上走得很慢,原來都有劉姝威這樣的思維,都認為股市只能進、不能出。就象做多與做空一樣,只能做多,不能做空。如此,不等於教投資者去「挖掘」內幕消息,去違法亂紀嗎?殊不知,沒有企業退市,上市公司的質量越來越差,問題也越來越多。沒有做空者,單純做多就會引發投資者跟風炒作。
曾幾何時,劉姝威曾經讓很多人敬重。然而,從近兩年劉姝威的表現以及行為、觀點來看,已經越來越沒有一名學者的樣子了。從為了爭得萬科一名獨立董事的位置,不惜瘋狂地追打寶能,再想想她要求嚴懲做空者的行為。劉姝威可能連最基本的股市常識都不懂了,都不在乎自己的學者底線了。
對股市來說,需要的是更多理性、理智和正直者,而不是象劉姝這樣為了「大米」折腰者。所謂的做空者,並不是內幕交易者,也不是惡意炒作者。做空也是市場投資的一種方式,是相對於做多的一種手段,並不是股市的秩序擾亂者。嚴懲做空者,就是否認做空在市場的合法性。如果這樣,國外多數股市都要倒退幾十年。那麼,對很多投資者來說,只能被迫離開市場。顯然,這是不希望出現的現象。中國股市的做空機制,才建立沒有幾年,就對做空者給予嚴懲,豈不是釣魚執法,顯然是不合適的,也是不符合市場規矩的。所以,劉姝威的建議,是沒有經過認真思考的相當然。作為一名學者,真的不該有這樣的想法,更不該將其當作建議來提。
⑥ 劉姝威為什麼致信證監會
據萬科獨立董事劉姝威個人微信公眾號1月30日消息,劉姝威致信證監會並劉士余主席稱,請求證監會命令鉅盛華已經到期的七個資產管理計劃立即清盤,不得續期。劉姝威表示,萬科是A股市場的藍籌股,是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共同積極搶購的股票。鉅盛華違規持有萬科6.88%的股份,損害了廣大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劉姝威稱,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鉅盛華」)通過九個資產管理計劃合計持有萬科股份的10.34%,九個資產管理計劃的杠桿均為2倍,其中,七個資產管理計劃已經於2017年11月和12月到期,該七個資產管理計劃合計持有萬科股份的6.89%。
1月29日晚間,萬科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股東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的《告知函》顯示,鉅盛華已於1月26日將持有並質押給天津盈萬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的萬科6669.6496萬股無限售流通A股辦理解除質押,並已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辦理完成質押解除手續。本次解除質押占萬科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0.60%。
截至1月26日,鉅盛華通過普通證券賬戶直接持有萬科A股股票共計9.26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8.39%;累計質押股數為8.59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