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伊美戰爭股票

伊美戰爭股票

發布時間:2021-04-17 07:03:33

Ⅰ 伊美戰爭的結局會怎樣

美國撤軍了,只留下了一百多名軍人幫助伊拉克軍人訓練,還有留下了大量的裝備沒運回,也難運回 那就歸伊拉克了 在九年的戰爭里美國損失了4000多名士兵 投入一萬億美元 推翻了薩達母 建立了新政權 戰爭給伊拉克也帶來了災難性的毀滅 死了幾十萬的百姓 經濟綜合國力也推到中東最落後的地位 要知道伊拉克在沒發生戰爭之前是中東最強大的國家 現在美國撤軍伊拉克開始戰後重建 但是戰爭的陰影還是深深的留在伊拉克人明的心裡

Ⅱ 伊美戰爭有沒有美國人死亡

特朗普說沒有人員傷亡,伊朗說有,我認為也有

Ⅲ 伊美開戰是哪兩個國家開展

現的是伊朗和美國

圖為伊朗軍艦發射反艦導彈

由於美國重啟制裁以及威脅對與伊朗開展業務的外國企業實施制裁,近段時間伊朗面臨貨幣大幅貶值、物價飛漲、歐洲企業相繼宣布撤資等諸多難題,民眾不滿情緒高漲。伊朗要求英法德保障貿易結算,並採取具體措施防止企業撤資,但是直到現在,歐洲仍是「一籌莫展」。歐洲曾考慮支持歐洲投資銀行對在伊朗開展業務企業進行支持,但歐洲投資銀行也擔心美國制裁。另外,歐洲還准備啟動歐盟規制,命令歐洲企業不遵守美國制裁,但是此舉對陷入美國制裁「恐慌」的歐洲企業是否能起到安撫作用,多數專家都不看好。正如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薩納姆·瓦基勒所述,歐盟無法強制私營企業留在伊朗,也無法真正保護它們。

英法德和歐盟6月上旬向美國政府遞交了要求歐洲企業免受制裁的外長聯名信,然而特朗普仍拒絕給予制裁豁免。近日,美國國務院要求所有國家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否則將面臨嚴重懲罰,並強調不再推出奧巴馬時期的個別國家制裁豁免。美國政府已經開始與多個產油國協調,在封殺伊朗石油出口之後如何增產來穩定全球石油市場。美國制裁伊朗的決心和力度甚至超過了伊核協議簽署之前。

而另據英國《每日快報》報道,以色列與美國組建了一個聯合工作組,主要任務是利用伊朗國內力量,鼓動抗議活動,向伊朗政府施壓。在「反伊大戲」中,美國的主力地位沒有任何疑問,其堅決強硬的行動給國際社會挽救核協議的努力造成了巨大的困難。而以色列更多的承擔了說服工作,內塔尼亞胡在呼籲歐洲對伊朗採取強硬態度的講話中,將伊朗描述成「偽善、厚顏無恥以及在歐洲資助恐怖主義」,並提醒歐洲不要「養虎為患」。當然還有沙特這種「敲邊鼓」的,特朗普表示沙特國王已經積極回應了他的石油增產要求。

伊朗在6月19日宣布目前不需要研製超過2000公里彈道導彈,以及魯哈尼重申如果利益得到保障將繼續遵守核協議,面對內外壓力伊朗政府的讓步幾乎快觸及「底線」了。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明確表示,如果歐洲不採取具體對策,伊朗將加快鈾濃縮活動。而針對美國聲稱要「將伊朗石油出口降至零」的言論,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高級將領穆罕默德·考薩里回應稱「如果他們要阻止伊朗出口石油,我們會讓石油無法從霍爾木茲海峽運出去。」魯哈尼的回應雖然委婉,但是警告意味也非常強烈,如果美國一心要迫使所有國家停止購買伊朗石油,伊朗將阻撓鄰國石油出口。

霍爾木茲海峽一直是美國與伊朗較勁的「主舞台」。伊朗導彈艇「抵近」美海軍編隊,朝美軍航母行駛方向發射火箭彈,艦載武器瞄準美軍直升機等等,在因核問題劍拔弩張的歲月里,伊朗一再向美軍展示其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實力。針對美軍巨大的海空軍優勢以及霍爾木茲海峽海峽地理特點,伊朗大力發展其不對稱戰力——各種射程的導彈(覆蓋海峽及美軍基地,伊朗自稱僅反艦導彈就有6000枚)、潛艇、遠程火箭以及導彈艇。開戰不敢言勝,癱瘓霍爾木茲海峽海峽的運輸對於伊朗來說並不是什麼特別艱難的任務。據石油行業分析師稱,目前全球35%海上運輸石油以及30%的液化天然氣,經過霍爾木茲海峽運往世界各地,這里要是爆發戰爭,石油價格必定會攀升至「3位數」。

歐洲希望勸說伊朗繼續遵守核協議,但是對於他們有多大決心會硬頂美國,並能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滿足伊朗的要求,目前都不樂觀。如果歐洲再「背信」,伊朗政府面臨的內部壓力將會遠超2015年簽署核協議時,伊朗的反彈也必然會更加強烈,擴大核活動、加緊更遠射程彈道導彈的研製以及在中東地區更具「攻擊性」都將是意料之中的反制行動,至於局勢是否會發展到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這種「一起完蛋」的極端狀況,只能說可能性正在變得越來越大。

Ⅳ 伊美戰爭對原油期貨會有什麼影響——銀芝麻

石油是大國爭奪的資源也是現代兵器的動力能源,石油給20世紀的世界和戰爭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可以說,沒有石油就沒有現代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交戰國軍共消耗油料1300多萬噸。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交戰國投人戰爭的人力物力數量更大,軍用油料消耗達3億多噸,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20多倍。而戰後的高技術戰爭如英阿馬島戰爭, 海灣戰爭和現在正在進行的科索沃戰爭,耗費的油料更是驚人。
延展閱讀:回顧數次戰爭對原油的影響
1、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10.03-1973.10.22)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世界為了抗擊以色列和美國的干涉,通過石油減產、停產和提價等手段發動了石油戰爭。10月6日爆發戰爭當天,敘利亞首先切斷了一條輸油管,黎巴嫩也關閉了輸送石油的南部重要港口西頓。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將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屬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國埃克森和莫比爾兩家聯合擁有的股份收歸國有。
阿拉伯世界的反制措施造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從73年的3美元一路飆升到了13美元的高位,漲幅高達400%。原油價格的迅猛上漲造成了全球的惡性通脹,美國CPI從1973年的3.6一路上升至年末的8.2,從而造成全球范圍的經濟滯漲。
2、伊朗革命和兩伊戰爭(1978年10月-1980年12月)
第一次石油危機時隔4年多就爆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這次石油危機的導火索是伊朗革命和兩伊戰爭。兩伊戰爭爆發,兩國石油生產完全停止,世界石油產量完全受到影響,產量劇減,全球市場上每天都有560萬桶的缺口,打破了當時全球原油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脆弱。平衡供應再度緊張,再度引起油價上揚。
在此期間,歐佩克內部發生分裂。多數成員國主張隨行就市,提高油價,沙烏地阿拉伯則主張凍結油價,甚至單獨大幅度增加產量來壓價。結果歐佩克失去市場調控能力。各主要出口國輪番提高官價,火上澆油,引發並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70年代因為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重創,美國經濟分別在74年、80年和82年三次陷入經濟衰退,同時通脹膨脹水平達到了歷史高點,這段時間被經濟學家稱為"滯漲"。從以後的案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中東產油區的每一次戰爭都會導致油價的脈沖式上漲,當戰爭結束之後,原油價格將會明顯下跌。

Ⅳ 伊美戰爭和匯添富基金有關系嗎

這看你的基金里有沒有軍工股?

Ⅵ 伊美戰爭中,中國態度如何

中國在伊朗和美國的軍事沖突當中,一直扮演著調停者的角色,中國希望伊朗和美國雙方能夠保持克制,只有這樣才能夠對中東地區的和平穩定創造出有利條件,因為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談判進行解決。但是我們看到伊朗和美國之間的問題其實由來已久,而且原因也比較復雜,這也導致伊朗和美國之間不可能在談判桌上解決。

所以中國希望美國和伊朗能夠重新回到談判桌前,可以通過做出讓步的方式來解決雙方現在的矛盾以及問題,只有這樣雙方才能夠避免戰爭,因為戰爭是美國和伊朗這兩個國家老百姓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Ⅶ 伊美戰爭什麼時候爆發的

伊美戰爭是美國從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戰斗部隊,歷經7年零5個月。

Ⅷ 伊美戰爭會不會牽連到我們中國

世界一體;全球化時代!
任何國際大事都可能影響到我們國家!
但是國家有實力,別人就不敢輕舉妄動!

Ⅸ 伊美戰爭

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在內的綜合國力均已削弱。在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憑借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使其經濟發展在中東地區處於中上水值僅達到戰前的1/3,人均收入降至不足400美元。
據估計,海灣戰爭給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約達2000億美元。在美國對伊拉克的空襲中,重點轟炸了一些石油工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和一些重要的軍事目標,給日後伊拉克的經濟建設帶來沉重的打擊。
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一系列決議,對伊拉克實行包括石油禁運在內的全面制裁,並強制性要求伊拉克銷毀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至今,聯合國的制裁長已達12年之久,制裁使伊拉克的經濟損失超過1400億美元。
軍事上,伊拉克軍隊在海灣戰爭中整體作戰能力損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40多個師被摧垮。傷亡人數達8.5萬至10萬人。伊拉克海軍在這次戰爭中基本上被摧毀。
十幾年的經濟制裁與戰爭帶來的影響以及美英持續不斷的轟炸,使伊拉克經濟回升無望,人民生活陷入貧困。雖然從1996年開始實施安理會通過的「石油換食品」計劃,但由於美英阻撓,該計劃並未得到徹底執行,從而加重了制裁造成的人道主義危機。據伊官方公布的數字,自海灣戰爭結束至今,伊已有173.2萬人因缺醫少葯和營養不良而死亡,其中絕大多數是兒童。
另外,海灣戰爭還對伊拉克的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據伊拉克方面報道,海灣戰爭中,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區投下了約300噸的貧鈾炸彈。10年後,這一地區患白血病、惡性腫瘤和其它疑難病症發病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6倍,孕婦流產的比例是過去的10倍多。
但是,海灣戰爭後的伊拉克政權的統治基礎和控制體系並沒有被摧毀。一是薩達姆雖為敗軍之師,但仍然有一定的威望,特別是他敢於同世界超級大國進行對抗,使他在國內乃至於阿拉伯國家中被視為「民族英雄」形象。對於阿拉伯人民來說,他們能很快忘記伊拉克的侵略行經,但他們忘不了薩達姆向美國和以色列發生的挑戰以及向以色列發射飛毛腿導彈等「英雄舉動」。二是薩達姆多年的鐵碗統治使伊拉克國內的反對派勢力很弱,從而保證薩達姆對國內局勢的有效控制。三是薩達姆採取了高壓政策,很快平息了海灣戰爭後在國內南北方發生的叛亂,穩住了局面。
武器核查 聯合國對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始於1991年4月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的687號決議。該決議決定對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生物、化學武器、核武器和射徑超過150千米的導彈——進行核查、登記、銷毀、並銷毀這些武器的研究、生產、貯存和試驗設施。在該決議中還決定成立聯合國特別委員會負責此項工作。根據安理會有關決議,只有當特委會對伊武器核查完成,並在遞交安理會的報告中明確表示伊拉克完全、徹底地銷毀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後,聯合國對伊經濟制裁和禁運措施才會取消。
薩達姆與核查人員展開了一場「鬥智斗勇」的較量:一方面提供配合,認可並銷毀了大量的生、化、核原料和設備以及導彈,希望核查早日結束,對伊經濟制裁早日取消;另一方面又想方設法隱藏一些武器及原料,並為核查人員設置障礙,企圖讓核查盡早收場。
1991年9月21日,剛開始核查不久的核查人員在巴格達一棟大廈里發現大量有關伊核武器計劃的機密文件。當核查人員帶著文件准備離開時,曾聲稱會「完全合作」的伊方官員強行沒收了部分文件,伊軍方則出動武裝士兵將拒絕交出文件的核查人員攔在一處停車場。這場對峙持續了4天。直到此後安理會通過主席聲明,宣布如果伊拒絕合作的話,安理會成員國將採取「進一步行動」之後,伊拉克才解除了對核查人員的圍困。
盡管如此,截至1995年初的幾年時間里,核查一直進行得比較順利,取得的成果也不少。特委會第一任主席埃克烏斯後來表示,到1994年,經過3年核查,聯合國工作人員已經控制住了伊拉克的核及導彈計劃,但對薩達姆的生化武器計劃仍然一無所獲。
從1992年5月開始,伊拉克按聯合國要求向安理會遞交武器報告,到1998年11月特委會核查中止時,共遞交了約10份報告,每份報告的結論都是「充分、完全、徹底地公布並銷毀了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這些報告無一得到安理會的通過。
1995年初,生化武器核查取得了突破。當年2月,聯合國生物專家在巴格達市郊的阿爾?哈克姆一家工廠內發現了大量名叫「生長酶」的桶裝粉末,這種生物制劑可以被用來製造蛋白質,但也可以用於生物武器的製造。參加了這次核查的里蒙德?齊林卡斯博士說,如果用於製造蛋白質,整個伊拉克每年只需要最多1噸的生長酶,而當時伊拉克一次就進口了34噸生長酶。核查人員最後得出結論,這家工廠很可能在從事大規模的炭疽病毒生產。
特委會主席埃克烏斯要求伊拉克給出解釋。得到的回答是:「我們不像你們歐洲人。你們總要有個計劃,確定目的之後進行生產。我們阿拉伯國家是先造出某樣東西,然後再考慮用它來干什麼。」
當年8月,薩達姆的女婿海珊?卡邁勒?哈桑叛逃出境,在約旦向聯合國核查人員證實了有關阿爾?哈克姆工廠狀況的所有證據,另外還提供了伊拉克生化、核武器以及導彈的新情報,而聯合國此前曾以為這些項目早已被銷毀。
在證據面前,伊拉克終於承認製造了超過8000升的炭疽孢子和1.9萬升的肉毒桿菌毒素,但聲稱未將其載入到任何彈頭上。
從1995年下半年開始,特委會與伊方公開沖突不斷,伊方多次公開拒絕聯合國核查人員進入一些場所。安理會從1996年開始多次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決議。1997年6月,埃克烏斯宣布辭職。據稱持親美立場的澳大利亞人巴特勒於當年7月走馬上任,接任特委會主席一職。
如果說埃克烏斯在任期間尚能與伊方正常相處,使核查得以正常進行的話,巴特勒上任之後,特委會與伊拉克的緊張關系則不斷加劇,最終導致巴特勒拂袖而去,核查不得不告停止。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伊方認為巴特勒只知道挑刺,根本不想讓伊方通過核查這一關,二是伊方認為巴特勒領導下的特委會成了美、英間諜的工具,對伊「國家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1995年4月,特委會主席埃克烏斯在向聯合國提交的報告中指出:「對伊武器核查和銷毀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伊拉克已不再擁有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能力。」到1996年末,伊政府認為,核查工作基本已經可以宣告結束,聯合國對伊制裁取消在望了。然而,1997年10月中旬,巴特勒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一份報告,不僅未提海灣戰爭後伊在執行安理會決議方面所做的努力,反而指責伊在銷毀生化及核武器方面仍有隱瞞,且多次阻撓武器核查小組的正常工作,甚至威脅小組工作人員的安全。
此後,在美、英的敦促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1134號決議,要求伊拉克嚴格遵守聯合國各項決議,盡快交出所有有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最後的、完整的」資料,否則將對伊實施新的制裁。這項決議猶如當頭一棒,沉重打擊了曾滿懷希望的伊拉克。伊拉克指責這項決議是在美國施壓下作出的,伊拉克拒絕接受這項決議,並採取對抗核查的措施。
1998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初親赴伊拉克斡旋並達成了諒解,但伊拉克與巴特勒領導下的特委會的沖突仍持續升級。1998年8月,伊拉克宣布中斷與聯合國核查人員的合作,除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繼續執行監測任務外,其他武器核查工作全部停止。在此情況下,巴特勒於11月中旬命令所有核查人員及其他人道主義救援人員共300多人撤離巴格達。12月17日,美、英發動了代號為「沙漠之狐」的對伊空襲行動,理由是伊拉克阻撓核查,藏匿可疑資料,刁難核查人員,公然違反了聯合國決議。12月19日,伊拉克宣布聯合國特委會從此不得返回伊拉克。
據統計,在1991年至1998年年底,聯合國共有200多個武器核查小組對伊拉克2500多個地點進行了400多次調查。銷毀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4萬多件化學軍需品、近50萬升化學制劑、180萬升用於製造這些化學制劑的化學品和包括彈道導彈彈頭在內的7種運載系統。專家估計,長達7年的武器核查行動解除了伊拉克95%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此外,安理會於1999年12月通過第1284號決議,決定建立聯合國監測、核查和視察委員會,繼續聯合國特委會的核查使命。2000年1月,曾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並參加過對伊武器核查的瑞典人布利克斯被任命為監核會主席。2002年11月8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441號決議,提出加強武器核查的各項規定。
2002年11月27日,隨著首批17名核查人員開始工作,塵封了4年的對伊武器核查重新啟動。核查能否順利進行,與核查、被核查雙方的態度有關,但最後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國際關繫上的利害沖突、力量對比等因素。美國出於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需要,把發動對伊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實現全面控制伊拉克作為既定目標,想通過核查對伊實施軍事打擊和軍事佔領的依據。歐洲和俄羅斯出於維護在伊利益的需要和對美國單主義的不滿,希望伊拉克問題能夠和平解決。從本質上講,1441號決議是國際政治舞台上大國利益、實力較量和相互妥協的結果,對伊武器核查只是其延續。這種國際關系背景是影響核查進展的重要因素。
美國堅持「倒薩」的原因:海灣戰爭結束後,伊拉克問題始終是美國政治和外交揮之不去的話題。美國堅持「倒薩」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戰略圖謀。去年11月初美國在阿富汗戰場得手後,更是把「眼中釘」伊拉克鎖定為下一個軍事打擊目標,明裡暗裡加緊各方面的造勢和准備。政治上,布希政府相繼拋出「邪惡軸心」說和「先發制人」理論;外交上,先後派副總統和國防部副部長走訪中東進行游說;軍事上,布希政府加緊同伊拉克反對派進行磋商,研究和制定對伊作戰計劃,並開始向伊拉克外圍增派部隊。美國積極准備打擊伊拉克,其背後有著多方面的考慮。
(一)轉移國內視線,謀求政治利益。布希當選總統後的美國政壇,共和、民主兩黨勢均力敵,在國會兩院中的議席相當接近。面對美國經濟衰退的嚴峻挑戰和民主黨的有力牽制,布希政府上台後在解決國內問題方面無所建樹,短期之內也難有作為;而「9·11事件」恰恰為布希政府提供了避開棘手的國內問題擴大其政治影響力的機會。反恐戰爭使共和黨的聲望有所提高,在2002年11月舉行的美國中期選舉中贏得了更多國會席位。阿富汗戰爭塵埃落定之後,布希政府又面臨選擇政治「炒點」,以維護和擴大其政治聲望的挑戰。伊拉克問題在美國國內分歧相對較少,短期內容易有所作為。同時,發動戰爭和控制伊拉克也是維護共和黨政府所代表的美國軍火工業集團和石油財團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堅持「倒薩」成為布希政府合乎邏輯的選擇。
(二)、了結伊拉克問題,卸掉外交包袱。海灣戰爭結束以後,美國一直堅持對伊拉克實行遏制政策,試圖壓垮薩達姆政權。但事與願違。制裁不但沒有動搖薩達姆政權的統治,反而引來國際社會對制裁造成人道主義災難的一片指責之聲。事實說明,美國對伊拉克採取的「以制裁促變化」的策略並不靈驗,伊拉克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已經成為美國與國際社會矛盾的一個焦點和美國外交日益沉重的包袱。美國下決心「倒薩」表明,以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了結海灣戰爭遺留的伊拉克問題,同時確保美國公司在伊拉克獲取最大經濟利益,已經成為美國解決伊拉克問題的新思路。
(三)、控制石油供應,擴大戰略優勢。中東地區是國際石油供應的主要來源。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儲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開發潛力巨大。取得對伊拉克石油資源的控制,對於美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第一,有利於進一步制約依賴國際能源供應的戰略對手。第二,有利於進一步削弱歐佩克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化解歐佩克成員國限產促價的努力,確保美國對國際石油供應安全和價格的控制。第三,為美國石油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中東石油國有化高潮之後重返該地區創造重大機遇。90年代以來,薩達姆多次聲言要以石油為武器,反對美國霸權,令美國懷恨在心。除掉薩達姆政權,把國際石油供應來源進一步置於親美政權控制之下,甚至是美國的直接軍事保護之下,是美國擴大國際戰略優勢,鞏固其世界霸權的必然選擇。
(四)、扶植親美政權,削弱反美勢力。中東地區的反美勢力歷來比較活躍。2001年布希上台以來,這種反美情緒進一步增長。布希曾經承認,「9·11事件」的根源在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這樣的美國傳統盟國也有一批人涉嫌參與「9·11事件」更使美國震驚。此外,2000年沙特不顧美國的反復勸說,與伊朗和委內瑞拉共同發起石油限產提價,並一直堅持至今。然而,美國並沒有認識到,中東地區的反美情緒很大程度上與美國的中東政策有關。相反,美國朝野最近泛起一種論調,將這種現象歸因於中東一些國家實行集權的政治制度和美國上屆政府打擊不力,進而認為只有對這類國家進行「整合」,使其接受美國式的「自由、民主價值觀」和政治制度,才能防止滋生反美情緒和恐怖主義活動。因此,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於2002年12月提出包括對中東國家進行政治改革在內的「美國中東夥伴計劃」。美國政府堅持推翻薩達姆政權,在伊拉克扶植一個採用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的親美政權,就是為了落實這一計劃,在阿拉伯國家樹立所謂「民主樣板」。
伊拉克戰爭的爆發:2003年3月20日爆發了伊拉克戰爭。這是21世紀一場全新樣式的現代化戰爭。5月2日,美國總統布希在「林肯」號航母上正式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整個戰爭共持續44天。實際上,在4月14日美軍攻佔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的家鄉提克里特之後,美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就基本結束。這場戰爭是繼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美國對伊拉克進行的第二次戰爭。這場戰爭同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傷亡數字比較起來,基本結束的伊拉克戰爭具有兩大特點:地面戰傷亡人數大增,飛機墜毀和友軍誤傷事故則明顯減少。
美軍之所以在伊拉克戰爭中實現了「低傷亡」,主要是五角大樓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強調空軍的重要作用以及避免了城市巷戰的結果。美軍本次盡管出動兵力不多,但是其先進裝備和訓練水平都對伊軍形成了壓倒性優勢,從而確保了整個戰爭的順利結束。伊拉克戰爭展示了美軍新的戰略思想和戰略理論,是美實踐「先發制人」戰略的第一場戰爭,也是美國發動的
一次大規模的聯合一體化攻城略地侵佔一個國家的戰爭。較近年美國發動的一系列戰爭相比,這場戰爭呈現出一些鮮明的戰略性特徵。一是謀求絕對化的軍事目的;二是檢驗信息化戰爭力量;三是實踐新的戰爭理論;四是創制的非對稱戰爭局勢;五是發掘戰法手段的綜合效能。
伊拉克戰爭對世界格局和中東地區產生的影響:(一)多極化趨勢仍在量變過程中,趨勢增強。一方面,美國依靠其超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顧其他大國反對,強行實現「倒薩」目標,從而證明「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沒有發生質的改變。但另一方面,在「倒薩」問題上美國霸權主義受到冷戰結束以來最嚴峻的挑戰,而且挑戰主要來自其西方盟國。法、德、俄等大國與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的利益分歧和外交獨立性更加明顯。北約不再是美國可以隨意利用的手段,聯合國的權威再次受到多數國家的維護,美國把「倒薩」與反恐直接掛鉤的說詞缺乏說服力,附和者甚少。大國之間圍繞伊拉克問題的較量表明,美國無視其他大國利益、推行強權政治和「單邊主義」的阻力增加,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量變過程還在繼續,趨勢增強。
(二)多年居高不下的國際油價可能下降。國際石油價格自2000年以來長期居高不下,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供給方面來看,既是沙特、伊朗和委內瑞拉等歐佩克主要石油輸出國聯合限產促價的結果,也是反恐、「倒薩」和委內瑞拉罷工等政治因素造成心理恐慌和投機資本乘機炒作的結果。國際石油供應能力並沒有真正出現短缺。在多年高油價的刺激下,俄羅斯等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生產和出口能力顯著提高。目前,委內瑞拉罷工已經逐漸平息。伊拉克問題解決後,石油投機商將失去另外一個「炒點」。伊拉克的石油生產也將逐步增加。從需求方面來看,世界經濟不景氣已經使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率顯著下降,從20世紀90年代的年平均增長1.4%下降到2001和2002年的平均0.4%,2003年仍無顯著提高的可能。在這種供求關系形勢下,「倒薩」後的國際石油供過於求的情況將更加明顯,市場力量對油價的作用將更加明顯,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石油輸出國之間的市場份額競爭將更趨激烈。只要「倒薩」過程中中東地區油田不遭大規模破壞,國際石油價格下降的壓力將顯著增大,並導致國際石油價格下降。
(三)中東局勢可能有所緩和,但難以穩定。「倒薩」以後,為了防止伊拉克發生動亂和分裂,美國可能直接或利用國際力量對伊拉克實行某種形式的軍事控制。面對既成事實,中東各國政府可能採取現實立場,避免與美國對抗。但中東地區也可能出現一些民眾層面的反美情緒,不排除激進勢力發動針對美國利益的襲擊活動的可能。
(四)美國實現「倒薩」以後,將把重點轉向伊拉克的政治和經濟重建,立即對其他中東國家動武的可能性不大,要求其他阿拉伯國家立即採用西方式民主制度也不現實。美國石油財團將重返伊拉克。政治重建可能採取「阿富汗模式」,但為滿足庫爾德人和伊斯蘭教什葉派的自治要求,聯邦制也可能成為政治體制的一種選擇。不過,伊拉克各反對派爭權奪利,庫爾德人與阿拉伯人之間民族矛盾較深,伊斯蘭教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教派分歧,這些矛盾不僅會在政權重建過程中爆發出來,而且將成為長期影響伊拉克政局穩定的因素,甚至可能對伊拉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發生影響。美國軍隊可能長期駐扎伊拉克。
(五)巴勒斯坦問題關乎阿拉伯民族利益和情感。「倒薩」以後,美國為保持在中東地區的政治影響,削弱阿拉伯國家反美情緒,不能不加大恢復中東和平進程的力度,可能敦促雙方在美國、歐盟、聯合國和俄羅斯四方聯合提出的「路線圖」方案基礎上恢復和談,從而使巴以雙方暴力沖突有所緩和。但是,由於巴以談判當前涉及的耶路撒冷、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等關鍵性問題錯綜復雜,解決難度很大,至今尚無切實可行方案,因此短期內中東和平進程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巴以沖突還會繼續存在。
(六)美伊戰爭對傳統安全因素與國際法理的損害。美國攻打伊拉克實質上是繞過聯合國,採取與其盟友單獨行事的作法,這將再一次削弱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上的影響和權利。長此以往,聯合國將逐漸被架空,失去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這也會直接影響其他大國的權利和地位。戰後,美國霸權的全球擴張將變得日益明顯。

Ⅹ 第一次的伊美戰爭誰勝利了

美國,只是聽說,我沒有親見

閱讀全文

與伊美戰爭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雙向紙黃金沒有杠桿 瀏覽:154
做外匯延期收款提示會話超時 瀏覽:802
天山股份水泥產量 瀏覽:553
鑄博環球外匯直播平台 瀏覽:461
金融機構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 瀏覽:725
全國融資租賃企業地區 瀏覽:348
己內醯胺期貨價格走勢圖 瀏覽:966
上海百瑞信託地址 瀏覽:566
銀行理財基金規模 瀏覽:546
融資後本金不能低於多少錢 瀏覽:666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杠桿教學視頻 瀏覽:985
中國銀行4月理財產品查詢 瀏覽:545
因融資風險並購失敗的案例 瀏覽:535
招行公司理財 瀏覽:996
方正東亞信託待遇好嗎 瀏覽:738
上海興富創投股東 瀏覽:366
殉葬股票 瀏覽:127
螺紋商品期貨吧 瀏覽:838
雲南債券違約中信證券 瀏覽:40
wv金融機構代碼 瀏覽: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