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都銀行中報發布:資產破6000億大關 凈利潤大增9.9%
8月27日晚間,成都銀行(601838. SH)發布2020年半年報。
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黑天鵝沖擊下,成都銀行依然顯示了優秀的的風險抵禦能力,逆勢交出了上半年的優秀成績單。
半年報數據顯示,截2020年6月末,成都銀行錄得營業收入68.1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57%;歸母凈利潤27.5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91%;資產總額6146.5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0.08%。
資產質量與資產充足率方面,報告期內,成都銀行不良貸款率1.42%,比上年末降低0.01%;撥備覆蓋率278.46%,比上年末增加24.58%。此外,報告期內,成都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9.36%,一級資本充足率9.37%,資本充足率14.45%。
各項指標均表現優異。今年上半年以來,資本市場也對成都銀行更為青睞,據統計,在一季度有所減持後,北向資金二季度選擇加倉成都銀行股票,單季度增持規模約235.6萬股。
市場人士認為,成都銀行經營效率顯著提升的背後是,成都銀行對各項經營管理工作的全力推進。以公司金融業務為例,該行圍繞四川省和成都市「5+5+1」現代產業體系打造等設等城市治理與產業發展規劃,通過高層走訪,進一步鎖定核心優質資源,促進優質資產上量投放。
作為國內標桿性的上市城商行,也是四川省首家上市銀行,成都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主動將自身發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成渝兩地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優質服務,成為成渝兩地金融共建的紐帶和橋梁。
作為西南城商行龍頭,2019年年報時該行稱,成都銀行正朝著「精細化、大零售、數字化」方向轉型。
2020年上半年,轉型成果初顯。疫情期間,逆勢而漲,成都銀行資產規模快速擴張。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成都銀行總資產突破6000億元大關,達6146.6億元,較年初增長10.1%。其中,貸款總額超過2550億元,較年初增長一成以上。
具體來看,在負債端,存款增勢明顯。上半年該行存款保持較快增長,較年初增長13.1%至4375億元,存款增量超過500億元,創 歷史 新高。據悉,存款基礎向來是成都銀行的傳統優勢。6月末,該行存款在總負債中的佔比已升至75.7%,繼續位居上市城商行前列。
此外,資產端來看,上半年貸款總額達2554.1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235.13億元。
上半年成都銀行盈利能力表現良好。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27.55億元,同比增長 2.48億元,增幅9.87%,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7.53億元,同比增長2.48億元,增幅9.91%;營業收入68.14億元,同比增長7.07億元,增幅11.57%;基本每股收益0.76元, 同比增長0.07元;年化資產利潤率0.94%,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7.45%。各項收益指標持續向好,效益穩步提升。
截至6月末,成都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達342.5億元,較年初增長16.3%。其中,凈值型理財產品佔比達45.9%,較年初上升近20個百分點。
資管業務層面,今年上半年,成都銀行實現理財業務收入1.2億元,同比增長32%。而據此前公告,該行擬出資10億元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增強集團理財版塊整體效能,滿足客戶多元化理財需求。
據了解,出色的業績表現得益於成都銀行始終將「穩定存款立行」、「高效資產立行」,作為經營業績提升的重要經營方針。
僅以貸款端為例,該行便通過發力精準營銷,堅持「行業精準」和「企業精準」。充分依託成都市新經濟「雙百」企業名單和梯度培育企業名單開展精準服務。同時通過引入外部數據,加大行業梳理重點支持的細分行業,在行業精準的基礎上篩選出名單制客戶並積極營銷。
在新冠疫情沖擊下,宏觀經濟層面風險增加,信用風險有所抬升。同業中,不少金融機構信用違約有所抬升,但成都銀行資產質量上半年表現優異,截至6月末,成都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42%,較年初微降,創近五年最低水平。
不過細分指標看,逾期90天以上貸款余額與不良貸款的比值較年初微升至86%。但整體來看,該行多項資產質量前瞻性指標向好。其中,上半年逾期貸款實現「雙降」,關注類貸款更是連續八個季度實現「雙降」。
截至6月末,成都銀行關注類貸款佔比為0.8%,逾期貸款佔比為1.46%,均居上市銀行較優水平。與此同時,該行加大撥備計提力度,帶動撥備覆蓋率較年初升高約25個百分點至278.5%,風險抵補能力進一步增強。
該行流動性也較為充裕。截至2020年6月30日,該行撥備覆蓋率278.46%,較上年末增長24.58個百分點,流動性比例78.76%,流動性持續充裕。
此外,成都銀行今年7月還通過了關於設立金融租賃公司的董事會決議,擬出資發起設立成銀金融租賃。後者注冊資本不超過20億元,其中成都銀行持股比例擬不低於65%。
加上此前發起設立的消費金融公司,成都銀行表示,希望通過戰略協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不斷提升綜合化金融服務能力。
市場人士認為,成都銀行延續了上市以來的優秀表現,從2018初上市開始,成都銀行便以「優等生」的姿態登場,多項經營指標位居行業第一梯隊。這一趨勢也在2020年得以延續。
2020年1月3日,中央 財經 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建設的重大 歷史 機遇下,在疫情防控鞏固關鍵期、經濟 社會 發展恢復提振期,4月22日,成都銀行與重慶市江北區達成戰略合作,將實現「優勢疊加、相互支持、共同發展」。根據協議,雙方將全面貫徹落實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推動成渝地區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圍繞區域發展戰略、城市建設規劃、金融核心聚集等重點領域,建立常態化制度化工作機制,開展深度、務實合作。
據悉,此次銀政戰略合作「雲簽約」搭建了合作共贏平台,今後,雙方將認真履行協議,整合雙邊資源,加強信息互通,持續推動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促進地區、銀行的共同發展,努力實現新作為、開創新局面。
據了解,成都銀行作為區域性城商行要回歸本源,發掘地方經濟,深耕地方經濟,擴大和優化業務提升利潤。這也使得成都銀行在2020年上半年,資產收益率顯著提升,整體走高趨勢不改。
具體來看,成都銀行2020年上半年在特色金融方面表現突出,該行圍繞成都市「11+2」特色金融功能區建設,深入推進 科技 金融、文創金融、綠色金融,打造特色金融專業品牌。
2020年4月13日,來自成都市的30家文創企業便與成都銀行簽訂融資協議,這其中第一次獲得銀行貸款支持的24戶,佔比高達80%,覆蓋行業涉及影視、會展廣告、創意設計、軟體服務等多個文創產業。
上半年宏觀主旋律依舊為疫情,改變了各個行業的生態,尤其是中小企業生存頗受市場矚目。
為此,成都銀行通過快行動、多舉措、優服務和擴覆蓋等多方共同發力,幫企業渡難關,為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注入金融「活水」,以速度和溫度保障金融服務「生命線」暢通。
據悉,針對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 旅遊 等企業,成都銀行則秉承不抽貸、不斷貸、不壓貸的原則,綜合採取轉貸、續貸、調整還款方式、減免利息等方式,多措並舉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數據顯示,截至4月10日,成都銀行共為50戶企業開展貸款展期,信貸余額近13億元,辦理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延期近5000萬元,為40餘戶個人和企業客戶提供徵信保護。
此外,該行還針對不同需求量身定製了相關金融產品,如針對疫情防控物資生產企業打造的「抗疫貸」, 針對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推出的「惠抵貸」,以及針對政府訂單企業打造的「易采貸」等。
以成都銀行開展的「同舟行動」為例,計劃單列100億元信貸規模,構建不少於5000戶的「同舟行動」服務名單,針對符合條件中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做到應投盡投,切實減輕企業經營負擔。
成都銀行在「戰疫」中亦經受住了考驗,服務實體能力顯著增強。在當前, 提出「六穩」「六保」任務的新 歷史 階段,成都銀行將繼續發揮龍頭城商行帶頭作用,繼續發力服務地方實體經濟與民生。
更多內容請下載21 財經 APP
B. 480億市值跌到10億還沒完,竟然是被大股東「賭」沒了
文/樹高
國英觀察專欄作者
時間一到,印記傳媒這部轟轟烈烈的「電影」就可以強制「收場」,而觀眾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結局。
還記得《建國大業》、《鋼鐵俠》嗎?一部是讓中國人一度揚眉吐氣的電影,一部甚至開創了中國電影與好萊塢結合的先河。
今時今日,這兩部電影已經鮮有人回顧,因為行業的屬性註定了內容是會「過氣」的。但更可怕的是,電影背後紅極一時的「影子公司」也要消失了。
480億市值的印記傳媒,跌到10億仍舊還沒「交代」明白,因為,它還想在資本市場拍一部終極大片——「娛生不再有你」。
01
「上市讓我們變得富有」這是印記傳媒兩位高管吳冰和丹·密茨的原話。
這樣的話太過真實,印記傳媒上市的「初衷」昭然若揭。價值2500萬美元的龐巴迪挑戰者850,和價值3000萬族毀美元的龐巴迪全球Global Express,還有多輛豪車,包括賓利、法拉利、勞斯萊斯。這些都是印記傳媒上市後給大股東們「助力」的戰利品。
這些錢哪來的?我們並不難想像。上市後,印紀傳媒大股東融資資金逾上百億。其中最大的兩處來源是股權質押融資資金超過80億元,以及以1:4或者1:5的配資方式融資了18億。
印紀傳媒曾披露稱,2017年7月之前的股權質押,除質押給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華東陽支行的2450萬股票用於為本公司融資擔保外,其餘質押股票均用於肖文革權益性投資和理財投資。
所謂的「權益性投資和理財投資」,陪世大概是實控人肖文革參與西部證券定增和中銀國際4.99%股權的兩樁交易,但最後的結果,也是草草高位套現跑路。
除了質押,還有層出不窮的大股東高位減持,滿滿的套路,不絕如縷。
這就是印記傳媒上市後的運轉軌跡,太「典型」的自掘墳墓,就等著把自己全部埋進去。
02
有人說,DMG這好好一傳媒公司,為啥上市後就做的這么差?是經營管理不善,還是沆瀣的大環境所迫?
要我說,都不是。當年的DMG沒問題,是在認認真真做本行,錯就錯在它變成了印記傳媒。錯就錯在它躋身了資本市場。
在傳媒行業,有春風得意之時選擇上市的,這些多半是為了募資加碼主業,而印記傳媒不是,它的上市,是為了資本運作而去做主業的典型。而肖文革,吳冰等股東,就是印記傳媒《我上市了》系列電影最好的導演。
這也是印記傳媒必然失敗的原因,帶有強目的性的上市,最後的結果無一善終。
你不能否認印記傳媒出品了好些優秀的作品,《鋼鐵俠3》、《建國大業》、《無人區》、《杜拉拉升職記》、《暮光之城》等電影裡面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你也注意到這些賣座的電影,印記傳媒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聯合出品人」。
作為「聯合出品人」參與份額多少?票房收入如何?是否對當期業績有突出影響?印記傳媒隻字不提,因為蹭熱度的「效果」已經達到了,只要參股股東認定你是影視界新晉「黑馬」,那就夠了,有他們一拍即合,給股票保駕護航,其他的,都讓聽風是雨的散戶去猜吧,who care?
遠超同行的毛利率和「精準達標」的業績承諾同樣是在「花式表演」。只要財報好看,公司的股票不乏機構、基金追捧,股價登峰造極,方便大股東未來質押與減持,這才是對於肖文革和吳冰等人最「實際」的。流量為上,至於「劇情」合不合理,「導演們」可能並不在乎。
遺留下來的問題,肖文革們都一股腦兒塞給財務報表去解決。由於合格的財務投資者並不多,首先過濾掉一部分「蘆穗肢財盲」,這部分通常會是在最高位看著概念追風買入的接盤俠,然後再過濾掉一部分有點初級水準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通常會是趨勢投資者,會被一兩個形成「成長性」假象的指標所迷惑。例如借殼後印記傳媒影視及衍生的營業收入飆升,從 2014 年的 29695 萬元飆升至 94211 萬元,而影片業務支出,卻呈現背離的減少趨勢,這一點正是非常有誘惑性。
最後最難「搞定」的,就是專業投資者了,這也就是今年股價崩塌的原因——專業投資者發覺公司積重難返,無力回天,只能認慫集中撤離。其實即便是專業投資者,並不總是專業,他們也有失手的時候,比如安信信託,事發只能以減值損失自認倒霉。沒辦法,看錯一個公司也許可以挽救,但看錯一個人就可能難以收場。何況當你面對的是一群同心同德善於忽悠的戲精老外高管時,所謂的專業素養能幫助你保持幾成定力?
印記傳媒的大股東們,也許從上市的一開始就篤定要拍一部吸引資本市場男女老少的電影,一直「拍」到眾籌的經費用完才肯罷休。
03
「經費」用完了,債務也還不上了,和解也遙遙無期,這樣的「劇本」怎麼收場也是個問題。於是乎,大股東又拋出了到美國「就醫」的苦肉計,這些都是預料之中的。
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多少霧里看花的愚者了。大家都很清楚,印記傳媒的債券違約,已經沒法再進行新的融資。而之前的融資,也已經沒了下文。不管是肖文革「涉賭」把錢輸光了也好,還是搞利益輸送進了誰的口袋也罷,哪怕是真的洗錢去了海外,接下來的事情都無關散戶,無關中小股東了,最多也只是少數債權人和司法機關的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策略,於資本市場一樣行得通。
對於肖文革和吳冰等人來說,現在的這個「珍瓏棋局」,已經被人點破了。再揣著明白裝糊塗,恐怕有點不合時宜。
作為一名合格的演員,在氣氛有點尷尬之時能夠打圓場是必須的。印記傳媒的最後「圓場」就是高管集體出來維穩,證明自己「沒跑路」,但此時此刻,跑與沒跑又有多大區別呢?
問詢函不按要求回復,一切都以「無聲言證」方式進行。這是印記傳媒最後的緩兵之計。因為,股價已經伴隨著自己三緘其口而失速墜落了。只要被「依法」退市,後續大筆債務被免除,自己來資本市場「走一遭」並不乏收獲。
時間一到,印記傳媒這部轟轟烈烈的「電影」就可以強制「收場」,而觀眾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結局。
04
瀕臨退市,除了踩雷的機構基金,還有叫苦不迭的散戶。
也許踩雷的你此時此刻殺人的心都有,但是如果你是看了「印氏電影」去做長線投資而踩雷的,那真的說明,你太入戲了,帶有鮮明「印記」的電影要的就是這樣忠實的觀眾。
如何去評價肖文革,吳冰其人?筆者在此確實非常難以言述。作為同時混跡於傳媒江湖和資本市場的大作手,他們早已經浸淫了真真假假,將這一套從銀幕復刻到了資本市場。之於一介「准導演」的身份,他們也許真的算「有兩把刷子」,因為他們做出了太多大部分中國人骨子裡在追捧的東西:中西合璧,國產電影……也炒出了中國人最愛回味的概念。
而作為企業家,必然是不合格的。因為資本市場並不是賭客以合法名聲撈金的地方,「重融資,輕回報」的現象也在慢慢改變,作為上市公司的高管,需要承擔的責任,需要履行的義務,從印記傳媒的大股東身上,我們並沒有看到。那麼,放任你到這個市場來的意義何在?難道資本市場拓寬上市通道的意義,就在於放任一批有備而來的投資者利用規則優勢去製造假象,完成對基金、散戶等對手盤的獵殺?
仔細拷問下印記傳媒,如果你一開始的上市就是為了演這么一場電影,那麼還有多少股東會耐心地陪你看到今天?過往飽滿的業績和良好的口碑,全都拜肖文革、吳冰等人「演技逼真」所賜,這不得不說,對於當年傳媒這頭人人看好的「風口上的豬」是個莫大的諷刺。
可怕的是,這樣的「導演」,中國還有很多很多。例如步森股份的趙春霞,也是一樣的應對債務選擇了異地「就醫」,而金立的董事長,身為肖文革的「賭友」,把金立手機多少年打下的的江山給輸了個一干二凈。
如果上市只是一部電影的開頭,你還敢看到結尾嗎?印記傳媒的退市可能會給你一個很好的答案。資本市場里從不缺乏好「演員」和好「導演」,但如果你喪失了應有的謹慎而變得太「入戲」,那你就輸了。
C. 中國電影產業主要具有以下幾種融資模式:
一、版權質押銀行貸款:銀行貸款是電影市場上常見的融資形式。中國政府聯合金融業如北京銀行、交通銀行等商業銀行推出版權質押貸款,幫助一些電影公司獲得銀行貸款。近年來,中國幾家大型的民營公司在中國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擔保下,已經開始穩定的獲得銀行貸款,經典案例有深圳發展銀行為《夜宴》提供為期兩年的5000萬元貸款、招商銀行為《集結號》提供5000萬元的貸款、廣州發展銀行為《功夫之王》提供6500萬元貸款等。此外,境外銀行入德意志銀行為華誼未來製作提供2億美元的打包融資、香港渣打銀行為《赤壁》提供達7000萬美元的貸款。 二、私募股權融資: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私募股權基金已經成為電影融資的新型渠道。華誼兄弟就是中國電影產業通過私募創造價值並最終IPO 的企業。目前,VC/PE 投資中國電影產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對影視機構的投資,另一種是對影片的單獨投資。中國電影產業比較活躍的PE 主要有:IDG 新媒體基金、中華電影基金、紅杉資本、軟銀、A3 國際亞洲電影基金、鐵池私募電影基金等。 三、專項電影基金:中國電影專項基金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種是來自於政府設立的專項基金,目前,中國每年通過電影專項資金、影視互濟基金、進口片發行收入提成、重大題材影片專項補助等各種形式,直接或間接投入電影製作的資金已經超過億元。另一種是來自於個人或集體出資設立的民營基金,目前,中國已經設立了專項資助基金,如中影青年導演計劃、曲江助推金、亞洲新星導等,但金額較少。 四、合作拍攝,多方投資:隨著中國電影投資市場的逐漸開放與成熟,合作拍攝日漸普及,這樣可以降低製片方的投資金額與分散投資風險,如《赤壁》、《梅蘭芳》等都是多方投資的影片。不過,業內企業合作可以較為准確的判斷風險,但是引入行業外部企業,由於專業的有限性及市場成熟度不足,資本市場的風險性較大。五、影片預售融資:這是大製作影片常用的一種融資方式,在拍攝前或拍攝中
D. 趙薇夫婦被證劵市場禁入,明星杠桿投資到底犯了什麼錯呢
11月9日傍晚一個消息引爆整個朋友圈,祥源文化公告稱,公司收到證監會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萬家文化(已更名為祥源文化)、龍薇傳媒等涉嫌信披違法違規案已調查完畢,依法擬對龍薇傳媒、萬家文化、黃有龍、趙薇、趙政、孔德永作出行政處罰和市場禁入。據告知書,龍薇傳媒在自身境內資金准備不足,相關金融機構融資尚待審批,存在極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以空殼公司收購上市公司,且貿然予以公告,對市場和投資者產生嚴重誤導。
一時間市場激起千層浪,趙薇到底犯了什麼錯,引發了這么嚴的一個處分?
但是,資源撬動能力,尤其是金融加杠桿能力的特殊賦能讓很多明星都有了躍躍欲試的打算,這也是趙薇等明星最近在資本市場如此活躍的原因,此次萬家文化事件的處分其實也給明星們敲了一個警鍾,提了一個醒:
一是金融杠桿高風險不要輕易觸碰。雖然明星的影響力讓其擁有了金融加杠桿的資本,但是其對金融的控制能力,市場的把握能力其實尚不足以支撐如此巨大的杠桿,所以對於金融杠桿,明星們一定要慎之又慎。
二是對於金融市場規則的遵守。即使是明星也要遵守金融市場固有的規則,金融是沒有任何法外之地的,所以明星們也不能報以僥幸心理,這一系列的信息披露問題,其實只要是有一點點專業的投資咨詢機構都不會讓明星犯這樣的錯誤,那麼既然出現了問題,肯定會有背後的深層原因。
三是對於金融與市場的尊重。金融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更是一個高度專業的市場,任何人都需要對這個市場報以尊重,即使是巴菲特、索羅斯這樣的多年巨鱷都需要尊重市場,關注市場的一舉一動,明星們也不可能例外。
希望趙薇事件能夠給明星投資者們一些警醒,投資有風險,還是要慎重投資的好。
E. 影視製作企業用什麼方式融資
法律分析:影視製作企業的融資方式:1、銀行融資。2、私募股權融資。3、專項電影基金。4、民間投資。5、多方投資合作拍攝。根據《貸款通則》第三條,貸款的發放和使用應當符合國家的法律、行政法規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行政規章,應當遵循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原則。
法律依據:《貸款通則》 第三條 貸款的發放和使用應當符合國家的法律、行政法規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行政規章,應當遵循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