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公司金融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公司金融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1-06-14 08:35:39

A. 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现代金融业是从11世纪之后慢慢发展起来的,起源是从一个叫“圣殿骑士团”的机构开始的。

中世纪时,欧洲基督教的地盘被伊斯兰教占领了。到了11世纪,教皇进行十字军东征,很快就解放了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然后把它开放给欧洲各地的朝圣者来朝拜。圣殿骑士团就是为了保护这些朝圣者而建立的。

但是很快地,这些骑士团的人就发现了:保护朝圣者可以作为一门生意来做。因为朝圣的路途很遥远,朝圣者带很多财物不安全,需要一个异地托管财物的体系。但是,欧洲当时小国林立,壁垒重重,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建立这样一个跨国的异地财务托管体系,只有像圣殿骑士团这样遍布欧洲的武装军事力量才能干这件事。

所以圣殿骑士团发现开展这样的业务既方便,也特别赚钱:朝圣者可以在欧洲存钱,然后在耶路撒冷取用,跨国异地的汇兑就变得特别流行。很快地,这种业务就超出了保护朝圣者的范畴,在整个欧洲扩展开来。

在财务托管、货币汇兑的基础上,骑士团发现原来金融业务才是最赚钱的业务,所以他们就拓展了业务:替英国国王保管他的王冠,替英国国王征收税费,替英国和法国经营皇室的债务、债券,还替各国的贵族进行信托理财。

拥有了资金实力以后,当各国国王交战需要用钱的时候,骑士团就会给他们贷款。所以圣殿骑士团的势力就越来越大,到14世纪,这些汇款、存贷、理财、支付等标准的信用中介业务已经随着圣殿骑士团的拓展在整个欧洲流行起来,不单单是国王贵族,很多的普通百姓也开始在圣殿骑士团这里做储蓄理财业务。

所以说,欧洲在14世纪的时候,整个社会已经有比较强的金融意识,而圣殿骑士团所扮演的正是“银行”的角色,而且扮演了一个欧洲金融启蒙者的角色。

(1)公司金融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14世纪之后,随着英国、西班牙、法国几个大国的兴起,骑士团慢慢衰落下去。它衰落以后,欧洲还是有一个社会结构上的真空地带,接着,其他的信用机构就发展起来,取代了它的地位。

一开始,意大利北部的银行业兴起,在地中海地区取代了圣殿骑士团的作用,为各国贵族和平民提供金融服务。到16世纪,西欧小国荷兰的股票证券票据市场也开始崛起,成为欧洲的票据结算中心。17、18世纪之后,英国、法国的银行业也慢慢开始发展,尤其是伦敦的债券交易所很快成为欧洲乃至全球的债券交易中心。

这一系列的金融业务,都延续了圣殿骑士团的金融遗产,在这个基础上,欧洲就逐渐形成了以“银行为中心”的、“分权制衡”下的信用体系,我把它称为欧洲的“银行货币信用体系”。这个体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欧美金融市场的雏形。

B. 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大卫·李嘉图(1772—1823)等。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亚当·斯密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工种的变换,有利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1817年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 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

这一阶段出现了管理职能同体力劳动的分离,管理工作由资本家个人执行,其特点是一切凭个人经验办事。

(二)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由于受世界性石油危机极其触发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使研究经费来源枯竭,出现了资本家同管理人员的分离,管理人员总结管理经验,使之系统化并加以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鼻祖泰勒。

还有由于比较管理学受当时流行的一般系统论的影响的启迪,而一般系统论的衰退,对比较管理理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以四部管理著作:《Z理论》《日本企业管理艺术》《公司文化》《成功之路》为标志。从经济的定性概念发展为定量分析,采用数理决策方法,并在各项管理中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研究重点由过去的以概念分析为主转向以实践为主,增加了研究成果的价值。

(3)公司金融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管理理论学派

1、管理过程学派:主要研究管理者的管理过程及其功能,并以管理职能作为其理论的概念结构。

2、经验学派:主要从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方面来研究管理,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是最值得借鉴的。

3、行为科学学派:主张要研究人,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并创造一种能使组织成员充分发挥力量的工作环境。

4、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必须采用一套制定决策的科学方法及合理的决策程序。

5、交流中心学派:该学派认为管理人员是交流中心,并围绕这一观念建立起管理理论体系 , 而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并将计算机运用于管理之中。

D.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分为哪些阶段.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就是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衡量和控制风险及回报之间的得失,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E. 1、简述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理论学派。

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可以简略分为三个阶段:
1) 古典管理
2) 现代管理
3) 当代管理

1. 古典管理理论
1.1 科学管理
弗莱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把管理看作科学并且强调管理者作用的第一人。
泰勒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分析了工作任务,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实验,从而开创了工业管理的新纪元。
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仅促进了传统工业的发展,并且为西方的组织结构设定了一个文化基础,同时也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1.1 任务管理法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分析工作任务,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1) 要做什么
2) 怎样去做
3) 何时以及用多长时间去做。
管理者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解决这三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管理理论也被称为任务管理法。

1.1.2 行为指导
泰勒把某一特定工作分成两个部分,被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以及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为了找出管理某项工作的科学方法,泰勒需要事先调查以建立一个实施的样本,调查包含以下五个步骤:
1) 找到适合完成这一特定工作的适量的工作者
2) 仔细研究并分清每一个工作者的具体工作环节,以及他们完成相应环节所需使用的工具
3) 用秒表记录下他们做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具体时间,选择其中最快的方法
4) 去掉那些错误的、节奏慢的、无用的步骤
5) 最终整理出一套最快最好的工作流程和最适用的工具
泰勒的目的是让管理者努力把工作任务分成相对明确环节的同时,用可以量化的标准对各个环节进行控制。管理工作就是监控所有的环节。
此外,泰勒注意到要了解工作者的期望值,并且要提供培训使他们适应并满足他们所做的工作。科学管理理论的奖励机制与工作者完成的工作有关,因而工人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理论下,与培训教师合作融洽的员工有机会获得个人的发展,当所有的问题由他单独面对时,他会比在没有接受训练的情况下做得好”。科学管理理论在本质上是重新协调员工能力的一种方式。

1.1.3 工作定量系统
泰勒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模式来规范并检验工作者的工作表现。工人在规定时间内依照预先细化并被验证为可行的工作安排领取报酬。这种工作定量系统使得组织管理和员工控制变得简单明确,同时也有效地鼓励了工人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效地通过流水作业的模式提高了20世纪初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根据现在自由和民主的观点,为工作设定苛刻的标准将不可避免的抑制员工创造力的发挥,并招致他们的反感。然而,事实证明在泰勒的时代甚至在他之后的几十年中,工作定量系统都是有效可行的。通过这一系统的应用,劳动者相信每天以最好的质量和最大的数量进行工作符合他们个人的长远利益,而他们的利益与雇佣者的利益不谋而合。组织中各方利益的结合与工作目标的结合确实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泰勒在他的钢铁厂中就工作定量系统进行了十年以上的试验,最终总结出如下七点优势:
1) 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工人的工资
2) 打破了工人之间的联合
3) 通过固定的标准来提高统一性与公正性
4) 促进劳资双方的合作
5) 通过设定不同的工作量,在不同工作环节中达到最高的生产率
6) 自动为每一岗位选择最适合的工作者
7) 建立了和谐无罢工的组织

1.1.4 小结
泰勒的理论为上世纪的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但除非理论家和实践者把泰勒主义引申为其他形式来适应新的环境,否则科学管理理论将会成为历史中辉煌的过去。尽管如此,科学管理的重要意义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而且,泰勒有关工作任务、衡量标准、工作定量激励制度的观点在现代组织向后现代组织转变的转型期仍具有指导意义。

1.2 一般管理
亨利.法约尔,管理理论之父。
法约尔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认为管理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因此管理理论和方法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这正是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石。
法约尔的贡献在于三个方面:
1) 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管理活动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3) 提出管理活动所需的五大职能和十四条管理原则。
法约尔分析了企业的全部活动,将经营和管理区别开来,认为企业活动包括:
1) 技术
2) 商业
3) 财务
4) 安全
5) 会计
6) 管理
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普遍的一种单独活动,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由各种职能构成,管理是管理者通过完成各种职能来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
企业中的每组活动都对应一种专门的能力,如技术能力、商业能力、财务能力、管理能力等。而随着企业由小到大、职位由低到高,管理能力在管理者必要能力中的相对重要性不断增加,而其他诸如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等能力的重要性则会相对下降。
法约尔认为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缺少管理教育是由于没有管理理论,每一个管理者都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原则和个人的经验行事,但是谁也不曾设法使那些被人们接受的规则和经验变成普遍的管理理论。

1.2.1 管理职能
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
1) 计划
2) 组织
3) 指挥
4) 协调
5) 控制等五大职能。

1.2.2 管理原则
法约尔认为十四项管理原则是:
1) 劳动分工
2) 权力与责任
3) 纪律
4) 统一指挥
5) 统一领导;
6)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 人员的报酬
8) 集中
9) 等级制度
10) 秩序
11) 公平
12) 人员的稳定
13) 首创精神
14) 人员的团结

1.2.3 小结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某些原则甚至以“公理”的形式为人们接受和使用。因此,继泰罗的科学管理之后,一般管理理论被誉为管理史上的第二座丰碑。

1.3 官僚组织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其官僚组织理论(也译为行政组织理论),明确而系统地指出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韦伯认为组织概念的本质,在于存在一套支配行为的特殊规则,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

1.3.1 权力种类
权力分为三种:
1) 法定权力
2) 传统权力
3) 神授权力。

1.3.2 权力基础
权力的基础在于:
1) 合理基础——它是以一种对正规规则形式的“法律性”,以及对那些升上掌权地位者根据这些条例发布命令的权利的信任作为基础的(法定权力)。
2) 传统基础——它是以一种对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及对根据这些传统行使权力者的地位合法性的既定信念作为基础的(传统权力)。
3) 神授基础——它是以对某一个人的特殊的、超凡的神圣性、英雄行为或典范品格的信仰,以及对这个人所启示或发布的规范榜样或命令的信仰作为基础的(神授权力)。
人们对传统权力的服从是在习惯义务领域内的个人忠诚。领导人的作用似乎只为了维护传统,因而效率较低,不宜作为官僚组织体系的基础。超凡权力的合法性,完全依靠人们对于领袖人物的信仰,是非理性的,所以,超凡的权力形式也不宜作为官僚组织体系的基础。只有提供了慎重的公正的法定权力才能作为官僚组织体系的基础。

1.3.3 理想模式
有了适合于官僚组织体系的权力基础,韦伯勾画出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具有下列特征:
1) 组织中的成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是根据合法程序确定的,应有其明确目标,并靠着这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组织与规范成员的行为,以期有效地追求与达到组织的目标
2) 组织的结构是由上而下逐层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3) 强调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
4) 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每一职位均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
5) 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并不断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
6) 成员的工资及升迁:按职位支付薪金,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培养其事业心
具有上述六项特征的组织可使组织表现出高度的理性化,其成员的工作行为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组织目标也能顺利的达成。韦伯对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的描绘,为官僚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组织准则,这是他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

1.3.4 本尼斯的批评
本尼斯认为官僚制模式存在重大缺陷,包括:
1) 妨碍个人的成长和个性成熟
2) 鼓励盲目服从和随大流
3) 忽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考虑突发事件
4) 陈旧的权力和控制系统
5) 缺乏充分的裁决程序
6) 无法有效地解决上 下级之间的矛盾
7) 内部交流、沟通受到压制、阻隔,创新思想被埋没
8) 由于相互不信任和害怕报复而不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9) 无法吸收科技成果与吸引人才
10) 人的个性被扭曲,个个变成忧郁、灰暗、屈从于规章制度的“组织人”。
本尼斯认为对官僚组织的挑战将会来自两个方面。
1) 目标冲突:官僚制无法解决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矛盾冲突,找不到协调的办法。虽然有许多人从人的成长和人的满足等伦理道德出发来充实组织,纠正那种只注重生产效率的偏向,但也只是有缓解作用
2) 环境挑战:官僚组织是在竞争和确定性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那时候环境是稳定和可预见的。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环境变革要求组织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其结果必然是官僚制的逐渐崩溃。

2. 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
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等。
40年代到80年代,除了行为科学学派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这其中主要的代表学派有:
1) 管理过程学派
2) 管理科学学派
3) 社会系统学派
4) 决策理论学派
5) 系统理论学派
6) 经验主义学派
7) 经理角色学派
8) 权变理论学派等
这些管理学派研究方法众多,管理理论不统一,各个学派都有各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各有自己的用词意义,各有自己所主张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孔茨称为管理理论丛林。

2.1 管理过程学派
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里奇提出的。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孔茨和奥唐奈里奇将管理职能分为
1) 计划
2) 组织
3) 人事
4) 领导
5) 控制五项
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继承了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2.2 管理科学学派
是指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信息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和控制以解决企业中生产与经营问题的理论。
该理论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

2.3 社会系统学派
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种组织。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经理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

2.4 决策理论学派
是在二战之后,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程序等学科的内容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西蒙,美国管理学家、计算机学家和心理学家,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管理的核心就是决策。西蒙强调决策职能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有限理性的人代替有绝对理性的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原则”。

2.5 系统理论学派
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一般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
系统理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弗里蒙特.卡斯特,美国系统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管理学家。主要著作有《系统理论与管理》、《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等。

2.6 经验主义学派
又称为经理主义学派,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当代企业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
它重点分析成功管理者实际管理的经验,并加以概括、总结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的共性东西,然后使之系统化,合理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提供实际建议。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彼得.德鲁克、欧内斯特.戴尔(Dale)等。

2.6.1 根本问题
经验主义学派管理必须解决以下基本问题:
1) 实践为先:管理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论的研究。管理学如同医学、法律学和工程学一样,是一种应用学科,而不是纯知识的学科。但管理又不是单纯的常识、领导能力或财务技巧的应用,管理的实际应用是以知识和责任为依据的。
2) 管理者的任务:了解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处理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相对社会的责任。
3) 目标管理:德鲁克理论给管理学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任务(或目标)决定管理,并据此提出目标管理法。德鲁克认为传统管理学派偏于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而行为科学又偏于以人为中心,忽视了同工作相结合。目标管理则结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使职工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从工作中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企业的目标也因职工的自我实现而实现,这样就把工作和人性二者统—起来了。目标管理在当今仍是运用最多的管理方法。

2.6.2 管理者的职责
德鲁克认为,作为组织的管理者,有两项别人无法替代的职责:
1) 第一项职责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
2) 第二项特殊职责是在其每一项决定和行动中协调当前的和长期的要求。为此,每—个经理都必须:
?? 制定目标和措施并传达给有关的人员进行组织工作
?? 进行鼓励和沟通工作
?? 对工作和成果进行评价
?? 使员工得到成长和发展。

2.6.3 任务决定管理
传统管理理论是以管理技巧为中心、以原则为中心或者以职能为中心的,它带来的结果仿佛是先天存在一整套管理职能能够运用到各种组织中。德鲁克首先意识到任务对管理行为的影响,首先有任务才有管理,任务决定管理。

2.7 经理角色学派
是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该学派认为针对经理工作的特点及其所担任的角色等问题,如能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助于提高经理的工作成效。
经理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亨利.明茨伯格。

2.8 权变理论学派
该派认为企业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企业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决定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即要按照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目标和价值,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代表人卢桑斯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是系统论述权变管理的代表著作。

3. 当代管理理论
3.1 战略管理
7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剧变,尤其是石油危机对国际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时的管理理论以战略管理为主,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重点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的不断变化。
迈克尔.波特所著的《竞争战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他强调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

F. 金融监管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监管随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金融监管在规范和促进我国金融业,实现金融对经济强有力的支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着一些新课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课题,如何通过创新与发展来实现金融监管对金融业的支持,成为摆在金融监管当局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G. 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哪些特征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管理理论,但从管理实践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则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回顾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管理先驱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这对每个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发展阶段:
科学管理
工人是机器,改善工作程序来提高效率
人际关系
工人是人,有需求,要激励。高效率工作来自好的人际关系
系统理论
企业整体是一个系统,有人、组织结构、技术和环境等因素。分为短版和长版。
权变理论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应据当前实际情况,顺势应变。没有好的管理,只有最合适的管理。
以人为本
管理从人性出发,建立和谐组织和企业。
管理思想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见于埃及、中国、希腊、罗马和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
萌芽阶段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大卫·李嘉图(1772-1823)等。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亚当·斯密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工种的变换,有利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1817年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出版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H. 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

自1973年以来,罗纳德·麦金农和 Shaw的金融深化论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极大影响,金融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掀起研究的新高潮。许多经济学家纷纷提出他们对金融发展问题的新见解。 第一代麦金农、肖学派盛行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包括卡普, Mathieson, 加尔比斯和弗赖伊等,他们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对金融深化论的实证和扩充。
1、卡普的观点卡普研究了劳动力过剩且固定资本闲置的欠发达封闭经济中金融深化问题,他认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总是保持着固定比例关系,在固定资本闲置的条件下,企业能获得多少流动资金便成为决定产出的关键因素。卡普接受麦金农的观点,认为实际通货膨胀率除受其他因素影响之外,还受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同时,卡普又放弃了麦金农着重内源融资的观点,认为流动资本的净投资部分一般完全通过银行筹集,商业银行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主要就是通过提供流动资本而实现的。能提供的流动资本量取决于实质货币需求、货币扩张率与贷款占货币的比率。
2、唐纳德·马西森的观点
唐纳德·马西森与观点与卡普相似,也是从投资数量的角度讨论金融深化的影响。但他在设立假设时,有两点不同与卡普的假设。首先,唐纳德·马西森假设所有的固定资本都被充分利用,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卡普所说的闲置的固定资本。第二,唐纳德·马西森假设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筹集的是所用的全部资本的固定比率,即不仅需要向银行借入部分流动资本,而且需要向银行借入部分固定资本。他还指出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受银行贷款供给的制约,而银行贷款的供给又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存款的实际利率的影响。为使经济得以稳定增长,就必须使实际利率达到其均衡水平。因此,必须取消利率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
3、维森特·加尔比斯的观点与马西森一样,维森特·加尔比斯也是基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分割性假定,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某种特性,这种特性是因为低效部门占用的资源无法向高效部门转移,使不同部门投资收益率长期不一致,从而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他提出,金融资产实际利率过低是金融压制的主要表现,是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克服金融压制,充分发挥金融中介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必须把金融资产的实际利率提高到其均衡水平,即提高到使可投资资源的实际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的水平。
4、韦尔·J·弗赖伊的观点
韦尔·J·弗赖伊认为,投资的规模与投资的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两者又都在很大程度上受货币金融因素的影响。他认为,在静态均衡的条件下,实际增长率必等于正常增长率。但是在动态经济中,二者却未必相等。这是因为,实际增长率由两部分构成,即正常增长率和周期性增长率。Fry还把时滞因素引入其模型中,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储蓄与投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 第二代麦金农、肖学派盛行于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有中本斯维格,史密斯,列文, 卢卡斯, 格林·伍德等。这一时期的金融发展理论对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形成机制的解释是从效用函数人手,建立了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人了诸如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之类的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做了规范性的解释。
1、金融体系的形成
具有代表性的内生金融机构模型解释包括:在本斯维格和史密斯(1991)的模型中,当事人随机的或不可预料的流动性需要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形成,金融机构的作用是提供流动性,而不是克服信息摩擦;在 斯科莱福特和Smith(1998)模型中,空间分离和有限沟通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形成。在该模型中,当事人面临着迁移的风险,因为在迁移发生时,当事人需要变现其资产,从而面临迁移风险。为了规避这一风险,当事人需要通过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在Dutta和Kapur(1998)模型中,当事人的流动性偏好和流动性约束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形成。金融机构的存在使当事人可以持有金融机构存款,作为流动资产的金融机构存款与其它公共债务和法定货币相比,在提供流动性服务方面效率性高,可以缓解流动性约束对消费行为的不利影响。
具有代表性的内生金融市场模型有:Boot和Thakor模型,格林·伍德和史密斯模型。这些模型在给出金融市场的形成机制的同时也给出了金融机构的形成机制。Boot和Thakor(1997)从经济的生产方面考察,认为组成金融市场的当事人把钱存入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再把所吸收的存款贷放出去,从而为生产者提供资金,在金融机构中,当事人进行合作并协调其针对生产者的行动。格林·伍德和史密斯(1997)在模型中指出,金融市场的固定运行成本或参与成本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即在金融市场的形成上存在着门槛效应(threshold effect),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有能力支付参与成本的人数才较多,交易次数才较多,金融市场才得以形成。
2、金融体系的发展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形成之后,其发展水平会随该国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些经济学家从理论上对这个动态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格林·伍德和史密斯,以及 Levine在各自的模型中引入了固定的进入费或固定的交易成本,借以说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如何随着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的增加而发展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很低,由于缺乏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服务的供给无从产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就不存在。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由于其收入和财富达到上述的临界值,所以有激励去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亦即有激励去支付固定的进入费。这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就得以建立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收入和财富达到临界值的人越来越多,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

阅读全文

与公司金融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投资理财专业属于什么类别啊 浏览:458
广西南宁金融服务公司外包 浏览:745
澳瑞克外汇保本跟单 浏览:219
叙永证券公司电话 浏览:936
长投学堂是一家金融服务机构 浏览:398
上海电器股票价格查询 浏览:132
广东信托破产案的总结 浏览:103
美金支票汇率 浏览:675
天使轮融资对企业 浏览:322
金融机构应对附属机构 浏览:686
深圳旺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客服电话 浏览:974
泰兴方兴信托 浏览:424
直销银行理财要视频认证什么意思 浏览:504
易鑫融资租赁是什么 浏览:66
抵押贷款300月供多少年 浏览:306
深圳国税局查汇率 浏览:788
ifcfe期货 浏览:114
一年可以往国外汇款多少 浏览:527
广州融资租赁补助 浏览:890
深圳红本抵押融资哪家专业 浏览: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