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基金 > 农产品价格机制的形成

农产品价格机制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1-09-21 23:39:34

1. 中国粮食市场价格的形成与调控机制是什么政策性收购定价谁来定

我国粮食市场从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价格以市场形成作为基础。同时,国家实行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农业补贴制度、进出口调节为主要内容的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对于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价格由国务院确定,指的是承担政策性收购任务的库点向农民直接收购的到库价。面对国内外粮食市场新形势,尤其是面对国内外粮价倒挂、国家政策性收购大幅增加的新情况,它正积极建议并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和调控机制,更好促进粮食市场发展,更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2. 农产品价格有哪些因素影响

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因素
宏观经济
“民以食为天”,作为必需的生活保障,农产品一直存在着刚性需求。然而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农产品需求不仅仅表现在食用上,饲料使用、酒精、淀粉等工业深加工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而工业深加工、家禽、家畜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受经济发展影响,如果在经济扩张期间,经济发展带动总需求,这些行业也纷纷扩张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自然加大;如果在经济萎缩期间,需求萎靡不振,行业发展前景黯淡,对农产品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因此经济发展形势必然影响到产品供需上来,自然也就农产品期货价格产生影响。虽然相对与工业品来说,敏感度和力度可能减弱一些,但是在分析农产品价格趋势的时候,宏观经济形势是不可或缺的一项。
供求变动
作为经济学的基础,供求关系是决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工业品还是农产品,在分析价格走势时分析供求关系是必然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价格未来发展方向。
这里需要关注的就是每个期货品种对应现货的产量、库存、消费及进出口数据,综合数据就能够对一段时期内产品的供求状况产生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
季节气候
众所周知,农产品是通过农作物生产、加工获得,而农作物生长、收获情况极大影响最后产量,因此对于农产品来说,季节及气候变化是较为独特的影响因素,而且相对与工业品和化工品来说,影响更为巨大。
随着农业种植的规模化、集中化发展,天气情况对于农业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天气因素是人类当前科技水平无法控制的,因此极端天气出现,势必影响到期货市场农产品价格波动。如大豆的成长过程主要分为种植期、开花期、灌浆期以及收获期,如果在种植期降水的差别和气温的差别变化明显对豆苗生长影响很大,灌浆期如果干旱少雨容易造成结荚不实、豆粒不饱满等情况。因此天气情况是农产品价格分析必要考虑因素。

3. 价格形成机制的价格形成机制的内容

价格形成机制,就是价格的管理体系,也称价格模式,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价格管理权限,即价格决策的主体是谁,由谁定价;二是价格形式,包括价格形成的方式、途径和机理;三是价格调控方式,包括价格调控的对象、目标和措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形成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首先,要实现价格决策主体的转换,由企业自主定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价格的主要决策者,企业没有定价权。市场经济则不同,它要求大部分产品和劳务价格放开,由企业自主定价。这是因为:
(1)价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是一个综合、复杂、多变的过程,必须由对产品生产经营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了解最多最准确的企业来定价,才能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2)要增强企业活力,就必须赋予它们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产品定价是企业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之一。
(3)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成本和盈利是价格的构成要素,由企业自主定价,就会使企业自觉地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自主定价并不是说全部价格都由企业决定。少数对政治、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品和劳务要由国家定价,大多数一般性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完全放开由企业定价。
其次,要实现价格形式的转换,由市场自动定价。这包括着价格形成方式、价格形成途径、价格形成机理的转换。一是,在计划价格体制下,价格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出来,强加在市场之上;而市场价格是根据价格本身的要求,在市场交换中形成的。二是,在计划价格体制下,价格的形成是通过行政系统实现的,而市场价格是由市场上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竞争形成的,体现了参加市场交换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三是,在计划价格体制下,把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作为价格管理的依据,而市场价格则要改变这种状况,让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真正成为价格形成的基本规律。再次,要实现价格调控模式的转换,建立起政府间接调控的价格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对价格的管理要进行转换,但价格放开不是完全放任自流。政府必须对价格调控的对象和目标进行调整,对价格间接调控的手段和措施进行优化。

4. 什么是价格形成机制

价格形成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价格的确定。包括价格形成的基础和影响价格形成的其他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形成应以价值或其转化形态即生产价格为基础。而影响价格形成的其他因素主要有:商品供求状况、币值的变化和国家的经济政策等。

5. 什么是区域内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中心

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制造费用。其中包括:①直接工资。直接从事生产经营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②直接材料费。生产过程中耗用的农用材料、燃料、动力等。③其他直接费用。从事生产经营人员的职工工资。④间接费用。应计入农产品生产成本的生产队管理,包括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运输费、差旅费、劳保费、土地开发费等。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农产品的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构成。固定成本不随产量或销量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如机器、厂房、折旧、取暖、照明、保险费和管理人员工资等费用。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但如果平摊到单位产品中,它将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变动成本随产量或销量变化而发生直接的变化,包括原材料、外购半成品、工人工资、包装材料和销售等方面的支出。单位变动成本在短期内是稳定的。两者加总,会出现随着产量提高,单位总成本会降低。农产品价格至少应包括总成本。农产品成本是价格的最低界限,如果按照这个数额销售农产品,那么农民出售农产品所获得的收人仅能补偿农产品成本消耗,并不能获得农业经营利润。(2) 利润:农产品销售价格只有局于成本,农民才有利润所得。

6. 多数农产品价格呈上涨态势,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主要是因为现在国际的粮价进一步上涨,进而导致国内的农产品价格也出现上涨的态势。

如果要单纯分析农产品价格的问题的话,可能会有点难,因为这个价格会关乎整体的国际粮价,并且会关乎所谓的成本和运输问题,所以我会尽量尝试从以下几点来做详细解答。

新冠疫情导致国际粮价进一步上涨。

因为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情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所以很多粮食的出口国也在限制自己的出口产量,在这样的举措之下,很多地区的粮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所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国际粮价的上涨幅度确实很大,这也影响到了每一个地区的粮食价格和农产品价格。

7. 粮食的价格机制

粮价的涨跌,左右着农民的收益、粮企的利润,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国家宣布一系列粮食收购政策,将玉米、大豆等纳入收购范围,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临时储存稻谷的价格,既高于上半年国家公布各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也略高于当前的市场粮价,有的品种还是首次公开宣布入市收购储备,其托市意图相当明显。早稻收购上演了这一轮粮食牛市“最后的疯狂”,收购价达到了100元/百斤的历史高点。但随后而来的中晚稻收购却相反,各方谨慎入市,价格萎靡不振。江西一些地方中晚稻开秤收购价竟然低于先前的早稻收购价,出现罕见的早晚稻价格“倒挂”。与此同时,大豆、小麦、玉米等也纷纷进入下行通道,“卖粮难”、“谷贱伤农”一触即发。中国宣布提高保护价之后,粮食市场价格做出了积极回应。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玉米等期货价格全线上涨,部分地区大豆的市场价格已经超过了国家的保护价。
南方粮食市场副总裁熊良华认为,这次国家决定实行临时收储、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可以一举多得:首先,遏制了当前粮价下滑的势头,防止了农民“卖粮难”;其次,这次公布的临时收购价将是中国市场各粮食品种的一个阶段性底部,提升中国粮食的价格底部将使中国粮食告别“低价时代”;第三,粮价调控被赋予扩大内需新职能,可以通过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萎靡不振的农村消费。 尽管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断加强,但总体来看,政策性补贴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在逐年下降。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04年~2006年中国粮食每亩实际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呈逐年下降趋势。专家指出,中国现行的粮价形成机制。现阶段,粮价形成机制仍采取国家调控与市场供求相结合的方式,粮食保护价的调整并没有与农资等工业品相适应,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落后于农资等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幅度。
粮价形成机制的不完全市场化与农资、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相对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导致中国粮食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剪刀差”现象:
首先,国内农资与粮食的价格差越拉越大。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持续大幅走高,即使加上国家对农民的补贴部分,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上涨仍然缓慢,部分粮区甚至出现粮价不升反降、农民卖粮难现象。其次,当前农民外出打工与种粮效益的剪刀差逐步扩大。受劳动力市场短缺和各级政府出台保障农民工收入等政策影响。而同期粮食价格仍处于低价位运行,种粮还要面临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农民打工收益明显高于种粮收入。第三,“新剪刀差”对农业内部的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表现为种粮与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差逐步扩大。“新剪刀差”现象的出现,扭曲了粮食价格的市场传递和调节功能,造成中国农村优质劳动力、土地等“粮食生产力”大量流失,部分粮食主产区出现谷贱伤农苗头,从源头上影响了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有关专家认为,化解“新剪刀差”的关键在于缩小当前粮食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距,应小幅度、周期性地调整粮价,让粮价温和回归到合理的范围。

阅读全文

与农产品价格机制的形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杠杆租金回报率 浏览:439
农产品期货在哪里交易 浏览:31
融资贷款居间合同 浏览:365
房山有网络黄金代理商吗 浏览:995
疫情下的医疗股票 浏览:636
可以用黄金换铂金吗 浏览:448
伞形信托市场 浏览:993
2005年全国金融机构家数 浏览:66
外汇新闻网英国 浏览:378
中金黄金价格走势图东方 浏览:371
类金融上市公司 浏览:501
赫美集团会倒闭吗 浏览:905
淘宝优惠券最高佣金 浏览:344
晋能集团与格盟合并 浏览:713
股票商誉网站 浏览:657
私人金矿的黄金卖给谁 浏览:794
湖北省国企上市公司 浏览:62
办金融行业公司起名 浏览:283
四川非银金融机构名单 浏览:202
上海银行理财产品下载 浏览: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