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信息过载时代,内容营销应该怎么玩
(一)贷款业务风险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对银行贷款风险的认识不充分。他们过分看重规模,而对资产质量认识不充分。
2、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占银行资产的75%左右,而国外一般不超过50%;
3、贷款集中度过高。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项目、大企业,或者是上市公司、垄断企业。这样,就出现了众多银行追逐一家企业、一个项目的现象。而资产的集中意味着风险的积聚。此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80%左右集中在国有企业,但其创造的产值只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0%,这意味着投入多产出少,贷款难以保证效益和及时收回。加上目前企业转轨建制过程中的“母体裂变”、“金蝉脱壳”、破产倒闭等逃债行为,更空前增大了银行信用风险;
4、不良贷款居高不下。我国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贷款,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经营与发展。尽管近年来,国家给予了核销、剥离和债转股等一系列政策,不良贷款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的现象仍比较普遍。
5、贷款的“三查”制度不能得到严格执行,风险责任机制不健全,权、责、利不对称,盲目下达贷款指标、抵押贷款不规范、银行难以执行抵押权。
(二)抵押物风险分析
1、抵押物评估超值。商业银行在发放抵押贷款时,评估部门对抵押物评估价值的高估,使得信贷资产发生风险时,最终的损失全部由银行承担。
2、银行在接受抵押贷款时,有时为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在抵押单证不齐全的条件下,仅凭其信誉就与客户办理了抵押贷款手续。但是,在收不回抵押贷款时,由于抵押贷款单据不齐全,也无法行使其对抵押物的处理权。
(三)中间业务风险分析
从发展趋势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会不断加大,但部分商业银行盲目开展中间业务,根本没把中间业务作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来看待,而是把它作为传统业务竞争的一个附属手段,偏离了开展中间业务是为了增加利润的初衷。另外,企业利用中间业务中使用的票据窃取信贷资金的行为也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
二、银行对公业务风险管理可行性分析
(一)贷款业务风险分析
1、贷款业务种类
(1)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为在银行开立了往来帐户的企业法人提供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和外币流动资金贷款。为借款人提供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贷款方式有: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其中担保贷款包括:
①保证贷款: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连带责任发放的贷款。
②抵押贷款: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
③质押贷款:以借款人/第三人的动产/权利作质物发放的贷款
(2)中期流动资金贷款
为在银行开立了往来结算的企业法人提供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和外币流动资金贷款。为借款人提供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贷款方式有: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其中担保贷款包括:
①保证贷款: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连带责任发放的贷款。
②抵押贷款: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③质押贷款:以借款人/第三人的动产/权利作为质物发放的贷款
(3)项目贷款
贷款对象是项目承办人,其为该项目筹资和经营成立的项目公司。贷款种类有:
科技贷款
重点项目贷款:能源建设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电力建设贷款、银团贷款、各类专项贷款
贷款保证:
●以项目公司的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
●以项目公司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还款来源
(4)房地产开发贷款
贷款对象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企业在房地产开发/营销过程中的资金。贷款种类有住房开发贷款、商业用房开发贷款、土地开发贷款、配套房地产开发的流动资金贷款、综合楼宇按揭额度。
(5)贸易融资业务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融资对象为具备外贸业务经营资格,在我行开立外币往来结算帐户的企业法人
融资方式为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
融资种类包括开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打包放款、担保贷款、保理
国内票据业务:①票据承兑②票据贴现
2、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可行性分析
对上述贷款业务种类分两种形式进行风险管理:
(1)信用贷款
我司可对信用贷款对象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价,作为银行发放贷款的参考标准。
(2)抵押贷款
我司可对抵押物进行评估,对其投保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二)抵押物风险分析
1、由银行内部的评估部门做出的评估报告要有银行审核部门进行审核。在此,要保证审核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如果,内部的评估结果有疑义,应该再聘请外部评估机构重新评估,作出准确公正的结论。
2、银行要加强对抵押物单证的管理,一切按规定办事,不要作出违反原则的承诺。
(三)中间业务风险分析
1、中间业务种类
(1)人民币结算业务
包括银行本票业务、商业汇票业务、支票业务、托收承付业务、委托收款业务、银行汇票、汇兑业务、通知存款业务、协定存款业务、委托代理业务、全国借记卡业务。
(2)国际结算业务
包括外汇汇出汇款、外汇汇入汇款、光票托收、外币信用卡提现、代收外币信用卡、代售旅行支票、兑付外币旅行支票、外币兑换、结汇、售汇、进口开证、进口跟单代收、担保提货、出口信用证通知、出口信用证审单议付、出口跟单托收、外汇担保、贸易融资、资信调查、代客外汇买卖、外汇行情咨询、美元汇入汇款路径
(3)寿险代理业务
近年来,代理保险销售已成为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一项“重头戏”,而通过银行销售保险也成为保险公司一个不可小觑的销售渠道,一些新兴保险公司通过银行销售的保单占总保费的比例甚至高达70%。
3、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可行性分析
(1)结算业务
保险经纪公司可对国际结算过程中涉及到的保单内容为银行作专业的审核业务,并对其中的疑义做出专业解释。
(2)寿险代理业务
寿险代理业务中会出现以下问题:一、银行销售人员在销售保险时,由于不具备相应的素质,加之利益的驱动,难免发生误导现象,导致客户撤退保现象加剧,投诉上访频繁。由于客户在银行买了保险,出了问题只认银行,从而导致银行的经营风险上升。二、银行在代理保险销售中,促成业务后就交给了保险公司,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很难对总体的业务量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忙活一年,年底结算收益不大,从而使银行陷入两难。
因此,保险经纪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帮助银行建立有效的业务管理制度,规范目前的银行保险业务。如完善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业务核对流程,建立业务单证的管理办法,规范保费等结算流程和规则,进行撤退保业务量统计等等。二是帮助银行建立以客户服务为导向的培训体系和培养专业理财服务队伍。三是银行经纪双方合作推动符合银行客户需求的产品开发。这种合作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充分发挥了专业保险中介的作用,理顺了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提高了银行保险销售渠道的效率。
在这个自媒体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人都是发声器,也就让内容呈现过载现象。对此现状,内容创业应该怎么做?内容营销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这篇文章,值得你的阅读与思考。
这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消费者接触到的信息远多于他们能够或愿意加工的信息,他们时刻处于一种信息接收超负荷的状态,这导致信息不再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注意力。
营销人应该使用怎样的策略,才能让输出的信息不被用户当成噪音过滤掉?你必须了解消费者大脑认知策略的变化、消费者常用的信息过滤器是如何运作的,他们对信息的偏好及使用逻辑。
大脑认知策略:从“做减法”到“做加法”
在印刷时代,我们用纸质工具记载知识和想法,但纸张既昂贵又浪费空间,所以出版机构通过专业的“把关人”(通常是编辑)将知识进行简化,呈现在期刊、图书等媒介上供人获取。
这时,大脑认知世界的基本策略是过滤、筛选,即通过“做减法”来获取知识。知识的形状呈“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金字塔形状。互联网时代,情形改变了,电脑储存信息既海量又廉价,大脑认知策略变为对知识的链接,人们通过“做加法”来获取知识,知识的形状呈蜘蛛网状。
什么是对知识的链接?比如,当我们想知道“营销”的含义时,我们会在维基网络上阅读“营销”这一词条,词条内容里许多相关词可以点击跳转,关联到诸如“消费者”、“重复购买率”等词条,并且每一个词条后罗列着系列相关文章可供查阅。你最初的目的可能只是想获取“营销”的含义,最后却发现自己通过无数的链接到达了乌玛小曼的某篇文章里。就如戴维•温伯格所言:“思想是可以超链接的,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从一个观点跳到另一个观点。”
信息过滤器:从“把关人”到算法推荐/社交过滤
互联网学者克莱·舍基认为,信息超载存在已久,当人们感觉对信息不堪重负的时候,其实是我们的过滤器失效了。
即便是在500年前,一个正常人穷其一生也无法读完已有的人类典籍,但在纸媒、广播、电视媒体时代,信息的过滤器是“把关人”(gatekeeper)。他们或是个人如记者、编辑,或是某个媒介组织,他们会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就像一个过滤器,大量的信息还未能到达大众面前就被截流了。而在网络时代,“把关人”逐渐丧失权威,每分每秒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人们如何让自己不被海量的信息淹没窒息?
技术开始扮演过滤器的角色。技术主要分为两类:算法机制和社交机制。算法机制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记忆能力和处理能力,通过对用户阅读习惯、偏好的计算,为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比如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资讯平台。而社交工具则将朋友、同事或我们尊重的人作为衡量标准,帮助我们找到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
信息流向:从“沉默螺旋”到“回声市集”
“沉默的螺旋”是指当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时,如果发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欢迎,就会积极参与发声,反之,当发现观点受冷落时,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如此便进入螺旋循环,优势意见愈发强势,其他意见则逐渐消失。
互联网时代,受众却在摆脱“沉默的螺旋”。无论他们的观点多么乖僻,总能找到拥有同样声音的人,甚至意见领袖,就像在豆瓣你甚至能看到诸如“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小组且人数超过10万,和一些非常小众的歌手、导演组群。
以个性化推荐和社交推荐为主的信息过滤器加剧了这一趋势,我们更像身处一个“回音的市集”,在这里我们听到的最多的是和自己相同或相似的声音。意见领袖的作用愈发突显,在某一个垂直领域中,他们成为极有价值的信息源。
信息过载时代,内容营销应该怎么玩?
不推销产品,而是分享观点
信息过载时代,消费者处于一种信息接收超负荷的状态,他们接触到的信息远远多于能够或愿意加工的信息。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同时,伴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选择有限商品的时代过去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将产品信息强推到消费者面前的行为开始失效,很多时候,不痛不痒的产品信息只会被他们当成噪音过滤掉。
如前文提到,互联网时代大脑认知逻辑是“做加法”,观点在跳跃的链接之间逐渐强化。品牌想要攻占用户的心智,需要披上观点的外衣。官方的发声也许会像飘荡在高空中转瞬即逝的云朵,但意见领袖的声音却像植物的根茎深深扎进用户的心智中。意见领袖活跃,自带流量,更加中立可信,并且在价值观和信念上与消费者更相似,具有参照价值。
让我们来看看微信大号HOGO是怎么卖包的。软文的标题叫《你会用一个月的生活费去买一个包吗?》,文章洋洋洒洒数千字讲了数个故事,情绪浓烈,通篇都在宣扬一种价值观“女人买包不是虚荣,而是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尊严”以及“再穷也应该买一个好包,这是热爱生活的体现”,为女性购物提供一个理由,然后再让她们在文章结尾看到某电视平台名牌包促销的信息。
在经过了前面一番情绪铺垫之后(长期订阅的粉丝更是经受了长期洗脑),点击购买显得更加顺理成章。这样的软文比起那些在末尾甩给读者一个“猜不中结局”的广告,要高明许多。
渠道从扁平到垂直,小的是美好的
“谁抢的渠道大、流量多,谁就是赢家”的营销思维已经落伍,流量精准度的重要性已经超过其量的多少。互联网的流量入口从门户,到搜索引擎,到社交媒体,正在发生变化。传统媒体的头部优势消失,小而美的流量不容忽视,在移动端尤盛,流量先是进入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淘宝等超级App,然后又分流到各个公众号、头条号和淘宝店铺中。
品牌投放的渠道策略也发生变化,过去只需把营销信息推送到头部媒体或搜索引擎的显要位置,就可以获得客观的点击和转化,现在则需要更精细化的投放策略和渠道组合。随着流量更多地朝优质内容倾斜,渠道的地位不再强势,类似聚媒等瞄准精细化投放的营销平台开始探索渠道与内容的强关联性,根据内容的属性,制定垂直化地投放策略,实现营销效果最大化。
巧用过滤器,把聚光灯让给受众
想要让营销精准地达到受众而不是被当成噪音过滤掉,就必须熟知当今受众过滤信息的方式。前文提到,传统媒介如报纸、图书、广播电视等,其权威性来自于它们为其他人过滤信息这一事实。
而现在受众的信息过滤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算法机制,个性化推荐。一种是社交过滤。而这两种过滤机制的出发点都在受众本身。
营销人必须比过去更加清楚受众的喜好、思维模式,才能成功攻占他们的心智。他们日常浏览的信息都有那些类型?他们喜欢在社交网络上秀什么?他们倾向于怎样的互动形式?
不同类型的产品消费者,拥有不同的行为模式,比如母婴产品的用户群体是一群爱子心切,同时热爱分享交流、对促销信息敏感的人群,那么分享育婴干货、选货指南、“促销+分享”的机制则是走进用户心智的有力途径。品牌必须将“自卖自夸”的心态转变为“投其所好”,把聚光灯的光芒打在用户身上,才是明智的做法。
Ⅱ 债转股是什么意思
所谓债转股,是指国家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股权、产权关系。
债权转为股权后,原来的还本付息就转变为按股分红。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际上成为企业阶段性持股的股东,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重大事务决策,但不参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经济状况好转以后,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形式回收这笔资金。
从国际关系来看,债转股指债务国在面临经济困难或是信贷评级下滑时,以本国货币按市场状况以一定的折扣赎回外债。债权人随后以债务国货币投资于该国的公司,将原来的债权转换成股权。这种情形被称为债务国将债务证券化了。
Ⅲ 4元左右的股票有哪些
4元左右的股票有:(截止2015年9月2日)
000932 华菱钢铁 3.04
000725 京东方A 3.14
000629 攀钢钒钛 3.15
002379 鲁丰环保 4.01
000933 神火股份 4.10
000709 河北钢铁 4.17
000100 TCL集团 4.22
000509 华塑控股 4.28
000518 四环生物 4.28
000608 阳光股份 4.29
000825 太钢不锈 4.30
002486 嘉麟杰 4.30
000918 嘉凯城 4.31
000573 粤宏远A 4.37
002463 沪电股份 4.40
000667 美好集团 4.40
000897 津滨发展 4.40
000886 海南高速 4.40
000301 东方市场 4.41
000737 南风化工 4.43
002078 太阳纸业 4.43
000807 云铝股份 4.45
000859 国风塑业 4.60
002305 南国置业 4.69
000912 *ST天化 4.71
000780 平庄能源 4.75
000680 山推股份 4.83
000682 东方电子 4.83
000683 远兴能源 4.84
000761 本钢板材 4.86
000965 天保基建 4.88
000937 冀中能源 4.99
600569 安阳钢铁 3.05
600282 南钢股份 3.09
600808 马钢股份 3.10
600022 山东钢铁 3.29
600966 博汇纸业 3.30
601288 农业银行 3.37
601558 华锐风电 3.44
600069 *ST银鸽 3.55
601899 紫金矿业 3.56
600567 山鹰纸业 3.57
600033 福建高速 3.78
601258 庞大集团 3.98
600221 海南航空 4.07
600722 *ST金化 4.09
600586 金晶科技 4.09
600577 精达股份 4.11
600512 腾达建设 4.12
600307 酒钢宏兴 4.14
600595 中孚实业 4.14
600159 大龙地产 4.19
600546 山煤国际 4.23
601518 吉林高速 4.24
601188 龙江交通 4.24
601988 中国银行 4.24
600322 天房发展 4.25
600255 鑫科材料 4.27
601107 四川成渝 4.29
600010 包钢股份 4.31
601588 北辰实业 4.36
601818 光大银行 4.38
600231 凌钢股份 4.40
600063 皖维高新 4.42
600039 四川路桥 4.44
600795 国电电力 4.46
600005 武钢股份 4.48
600227 赤天化 4.52
600792 云煤能源 4.53
600035 楚天高速 4.54
600747 大连控股 4.56
600157 永泰能源 4.56
600210 紫江企业 4.56
600246 万通地产 4.56
600527 江南高纤 4.60
600117 西宁特钢 4.64
600425 青松建化 4.66
600103 青山纸业 4.66
600175 美都能源 4.66
600665 天地源 4.69
600308 华泰股份 4.74
600281 太化股份 4.75
600321 国栋建设 4.76
600220 江苏阳光 4.79
600082 海泰发展 4.80
600725 云维股份 4.81
601225 陕西煤业 4.82
600187 国中水务 4.82
600269 赣粤高速 4.83
600317 营口港 4.84
600207 安彩高科 4.85
600782 新钢股份 4.87
600397 安源煤业 4.87
600368 五洲交通 4.88
600169 太原重工 4.89
600028 中国石化 4.89
600667 太极实业 4.91
600653 申华控股 4.92
600190 锦州港 4.93
600423 柳化股份 4.94
601398 工商银行 4.95
600173 卧龙地产 4.96
600997 开滦股份 4.97
600673 东阳光科 4.99
Ⅳ 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途径
一、引言
1999年,我国政府推行国有企业"债转股"改革,同时,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负责管理由"债转股"而形成的国有资本。这是漫漫国企改革长路上的又一创新之举。采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中国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推动国企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同时,债转股是迄今为止中国对国有企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一次债务重组行动。
在最近的一些关于债转股的报道中可以明显看到,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频出重拳,开始利用外资化解不良金融资产。现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债转股也是较为热 门的一个话题,德,法正在积极与俄商讨利用债转股化解俄的国际债务纠纷,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正在积极利用外资化解本国不良金融资产,这些举措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目前操作方式是以合资或合作的形式,与外资进行资产置换,这是相对简单且安全的方式,此外还有更多的操作方式在考虑之中。但对此问题金融界仍有分歧,更多的担忧来自于中国不良资产的国家债权性质,及中国二级市场不成熟等,这些难免使人在选择处理方式时有所顾虑。
然而鉴于外资在过去的20年中对中国经济强劲的推动作用,及对中国深化改革的催化作用,在不良资产这一问题上引进外资显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就针对此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二、利用外资化解不良资产的优点
首先可理解为在资金量上的优势。据悉从四大国有银行沉淀下来的不良资产有2万亿元,中国现在至少有一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金融资产需要进行重组或处置,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各 只有100亿元注册资金。而且,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再加上我国近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上已经是捉襟见肘,政府已无力支援国企脱困了,而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不应该干涉企业的运行。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资产管理公司在利用资金问题上广开门路,利用外资加速不良资产的处置。再则由于国家为了发展战略的需要,建立了许多资金密集度很高,资金需求规模很大的企业,这和我国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不相符合,利用合资或到国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方式直接利用国外较为廉价的资金,避开国内资本稀缺的要素禀赋限制,就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也会随之传入我国,可以达到加速不良资产重组与处置进程的目的。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外资盘活蚌埠热电厂不良资产就是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外资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蚌埠热电厂是安徽省最大的区域性热电联产企业,由于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负债过重,管理欠佳,该企业经营出现严重困难。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9月从中国建设银行接收了对蚌埠热电厂的17294万元债权后,在反复调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案,并于2000年3月与外方签订了包括中外合资、合作经营、资本重组、资产重组等内容的一揽子协议。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给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促成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手段的优势,有助于最大限度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和化解金融风险。目前,蚌埠热电厂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合作公司新源热电成立后经营良好,一举扭亏为盈。信达公司的债权也得到了较好的处置,到今年4月,信达公司已回收债权本息8512万元。由合作公司承担的保留债权,由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贷款正常收息,加上以企业的资产做抵押,已转变为优质债权。蚌埠热电厂项目的成功运作,充分表明引进外资是筹集资金处置不良资产、增强实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按国际惯例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支持国企改制脱困的一条有效途径 。
此外,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独秀星投资基金下属的独秀星亚太投资有限公司就建立中外合资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也是一次很有益的创新。根据合作协议,外方将以现金、信达公司以非现金资产投资组建合资公司,处置信达公司拥有的不良金融资产。这种合作形式在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中尚属首次。业内人士评析,通过合资的方式批量处置不良资产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法,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国家通过这种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次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独秀星亚太投资公司的合作,将是中国资产管理公司与境外金融业第一次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形式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有益尝试。这不仅有利于利用外资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有效途径。
而且我国在诸如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部门并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很多行政官员又为了政绩或是某一国家战略的需要。把一些高新产业引入那些本身就有很大问题的国有企业。于是经常可以看到某某药厂新引进生产线搁置,某某酒厂发展的生物制药厂房被用作了仓库之类的报道。这类高新生产线非但不能为企业赚到利润,反而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这些行政干涉而造成的企业的资源配置不当,设备的闲置,给国家的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外资在这一点上则正好弥补这一劣势,从事专门生产领域的外资在某些行业的运作中在技术,管理经验,信息资源上都具备较强的优势,这样企业的资源也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企业的竞争力就可以得到增强。
无论如何,对资产管理公司而言,向外资放开是有效而现实的选择,也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外商也对中国的不良金融资产抱有浓厚兴趣,在他们眼中,通过购并金融资产进入中国市场,利用中国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营销网络,享受中国低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的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是件一举多得的美事。现在,国际资本市场有大量资金,而且他们都是做中长期投资,对我国企业重组上市很有信心。同时这对我国国有经济也是很有益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每况日下,国有资产的经营不善,再加上现今国有经济规模过大,而质量却不高,这不利于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外资的进入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且国有资产退出可带来一大比可观的资金,有利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方案。
三、难点及一些问题分析
虽然在利用外资推动债转股上有很大的好处,然而由于不良资产的处置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保障经济稳定、推动国企改革意义深远,具体操作必须慎之又慎。再加上一下子让那么多的国有资本退出生产领域转让给外资,这不是件轻而易举能办成的事。在这其中也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阻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下面我对主要的难点及问题加以分析研究:
1、不良金融资产自身的问题。"不良"二字本身就足以说明,这些资产的处置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企业取得经营所需的资金有两种方式:股本或债务。长期的情形该是企业 给股本拥有者的分红要高于债务的利息,也即支付给股本资金的平均回报中有一个风险贴水。因此国企如果连银行利息和本金都无力 偿还,则只能说明企业本身效益差,资产回报率低。经济学家们认为,国家间的资本移动与一国内不同地区(或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本流动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因为资本总是对应着更高的预期收益率从一个旧的地点转移到新的投资地,经济个体都追求其最大化。因此,外资来到中国的目的也觉不是为了帮助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相当一部分银行不良资产已经没有了多少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债务关系都无法理清,这些都给利用外资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有外商就表示害怕在投资这些不良资产中遇到一些黑洞:企业大量生产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库存严重,社会负担沉重,财务状况混乱等。
2、权与利的问题.记得当初刚传出债转股消息时,有一部分企业"狂轰滥炸"国家经贸委,希望被选中。而随着资产管理公司在债转股后可以行使股东权利的信息传出后,一部分已经被幸运地列入到债转股名单的企业又悄悄想退出债转股改革。企业当初的想法无非就是想着债转股是一顿"免费的午餐",通过一场数字游戏后完成一次债务的顺利大逃亡。而事实上债转股是一味苦药,特别是对外资转让的时候。那样随之而来的是管理权的让出,而且以往利用外资的实践让我们感受到外商控股欲望之强烈,这势必会牵涉到企业内部的强烈阻挠。还有那些企业过去的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不良资产转让给外资,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成新的合资公司,那就意味着部门行政权力的削弱。另外,国有资产退出后,所得资金是归中央还是某部门(或地方政府)或是企业,这涉及到中央,部门(或地方)及企业三方的利益问题,影响到各方的积极性。
3、制度法规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未制定专门针对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特别法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很不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某些运作方式甚至还和现行法律有所抵触。比如《担保法》第61 条规定:"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而最高额抵押的债权在银行中运用比较普遍,金额也较大,这种规定限制了该类债权从银行向资产管理公司的转移。实际上,大量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已经从银行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如果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此种做法是违法无效的。 再比如,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金融企业应受到《公司法》的规范。《公司法》第24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但并没有明确可以用债权方式出资。第12条中规定:"公司对其他公司投资的,其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而以信达资产公司为例,其注册资本约100亿元,但与其正式签约的企业,信达出资已超过了50亿元,这明显不符合《公司法》的规定。此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金融资产公司收购、承接、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一切税费应予免征。但究竟采取直接免征还是先征后返?在具体操作上尚不明确。还有根据《全国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44、45条规定,国有企业厂长及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须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但债转股后,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资产公司将以股东的身份加入,并可行使选举、更换人事的权利,如果同国企的主管部门在人事任免上发生"碰撞",那么企业究竟该听哪个"婆婆"的指挥呢? 而目前 资产管理公司至少要 受到《商业银行法》、《公司法》、《担保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以及《税法》这五种现行法规的限制,这给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留下了诸多隐患。在这种法律制度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就给外资的进入增加了风险。境外的投资者不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无法从法律上得到明确的保障,不知道自己对这些不良资产有多大的处置权,对承接不良资产的合法性和安全性表示担心,这将直接影响到不良资产对外资的吸引力。
4、 此外随着改革的深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在选择对外资转让的方式上就存在一个经济安全问题,从现在的案例来看,最近的操作方式只是以合资或合作的形式进行简单的资产置换行为,这当然不会影响到经济安全。但随着股权转让的深入及进一步加速不良资产处置的需要,会形成更多的对外引资方式,其中更多的考虑将在资本市场。如发行债券或可转换债券,这种方式虽然操作简单,并能在短期内筹集大量的资金。但如果到时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股权仍无法摆脱"劣质"的命运,则债券持有者将向企业和资产管理公司按全部面值要求兑付其债券,企业和资产管理公司将陷入国际债务危机。再如利用证券市场吸引外资会否冲击我国的证券市场体系等。
四、对策分析
当然,还有很多的问题或还没出现或还没有显露出来,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债转股的深入,不利于外资的引进。下面我想就对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能对此有所帮助。
在不良资产的问题上就需要资产管理公司在向国外投资者推销这些项目之前先想一下怎样使"不良"资产更有"卖点"。如有以负债1.54亿元人名币的煤矿企业 ,经打扮摇身变成"当地的龙头企业,市场潜力巨大,技术全国领先,有稳定的市场"等,当然资产管理公司在虚的地方作好文章后更因在实的地方下好工夫,资产管理公司更应当向那些进外投资者介绍些他们所关心的种种优惠条件。普遍的比如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不良资产可以享受部分或全部税费减免;政府有关部门即将出台吸引外资的相关政策,对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购买公司股权、债权和实物资产,组建外商投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等方面加以明确,在外商投资待遇,简化审批程序,外债额度,外汇汇出上将给予政策扶持等。另外据悉,4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都已向中国证监会申报了承销资格,其中,信达公司的证券承销业务经营资格已获批准,准备在自己资产管辖的范围内做上市承销、a股增发等工作。国务院有关文件已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在资产管理范围内从事股票承销、资产证券化等工作。那么如果外资进入这些资产管理公司范围内的项目进行并购或重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效益良好,达到国内上市发行a股的资格,那就可以由资产管理公司推荐上市。另外,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债权人中有不少国有企业是a股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本身就是上市企业,如华融资产管理公司 手中就有11家上市公司的债权,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手中有20多家,如果能参与这些不良资产的处置,就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上市公司的债权人。也就是说完全有可能通过参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率先进入我国的a股市场,其中机遇和前景对他们来是说不言而喻的。如果这事可行,那他将是这些不良资产的 最大卖点。当然在追逐这些卖点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用折价的办法给境外投资者以优惠,来吸引外资进入,在美国就曾有过一美圆购买几十亿美圆企业的事情。
在部门权力的问题上我认为这正好顺应政府的体制改革,削弱部门的权力有利于政府机构的缩编整改,且市场经济体制应顺应"大社会,小政府"潮流。在利益这一问题上,我认为可参照税制改革中的"分税制",即同时兼顾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在保证中央利益的前题下最大可能的激发地方(或部门)的积极性。不过此问题要显得负杂些,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央与地方(或部门)在对企业的扶持上力度有所不同。因此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划分各方所得的比例。但国家利益应放在首位,为此在此问题上还是应采取强硬的态度。这就需要强化资产管理公司的职能,赋予其相当大的权力,让其在运作过程中不受地方及部门行政力量的干预,让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尽可能市场化。虽然以中央的行政力量排除地方的行政力量,这仍然不能摆脱行政干预的影子,但在现有的条件下,这也是非常可取的一条途径。
对于政策法规的问题不少人士建议尽快起草《债转股特别法》或《投资银行法》,并制订有关条例,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免、减税的范围和具体方法,会计核算和财务处理的操作方法以及其他相关事宜,为其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使债转股真正成为推动国企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突破性的政策措施。法律的确定性,稳定性增加了操作的透明度,有利于海外投资者减少购买不良资产的风险。
在资本市场上的一些新问题应慎重考虑,对在选用债券这一形式上,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应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市场前景、赢利状况及还债能力进行详尽的分析。同时,还可考虑采用保险的形式,以保险这种规避风险的机制正适于减少这部分风险。对于利用证券市场来融资的形式,是否可考虑划出一个专门板快。以该股权市场的相对独立性来减少对主板市场的冲击。此外还有很多形式如退出基金、备兑凭证等,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多,还会出现更多的形式,这些都需要金融专家及业内人士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虽然目前还未遇到这些问题,但随着入世的临近,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冲击,这也是发展资本市场所必需的。因此,在这一问题上应未雨绸缪,不要等有了风险,风险大了,产生了后果再来处置。然后再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云云。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整个操作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人员构成一定要精干,高效,专业,应主要由职业投资专家组成,其经营体制也必须市场化,不能成为一个新的政府职能部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东角色将会在国家改进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中实现。要在政策和体制上保障和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股的依法转让、置换和并购,为国企引入更多的投资和利益主体,使债转股从一项阶段性政策发展成为实现国有企业最合适资产匹配最优管理的制度保障。国家应在政策上的支持,授予资产管理公司更大的权利,使不良资产在买卖过程中不受太多的行政干预。
Ⅳ 可转债相关问题
1,何为可转债?
答:可以按一定比例转换成股票的债券。
2,公司需要什么条件才可发行?
答:当然它要满足发行债券的一般条件,还要满足一下特殊条件 1.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以低者作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
2.本次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额的40%。
3.最近3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平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
3,可转债有何投资价值?投资者应该怎样对待?
答:一般能够发行可转债的公司,自身都比较有实力,持有可转债的利率是比较低的,但是可以获得一个未来购买该公司股票的期权——将来该公司的股票涨了,可以将债券转换成股票,以获得高额利润。
个人认为它是一个风险小,回报低的投资工具,但是它附有一个看涨期权,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如果放在投资组合里,可以起到降低投资组合风险的作用。
3,投资者如何获得?
答:这个问题与事务相关,我不是太了解,一般在证券交易所应该可以买到。(没有实务经验,个人估计)
4,可转债会对公司基本面造成什么影响(比方总资产、股东权益、会不会稀释股份等等)
答:可转债对公司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就其发行而言,当然会增加企业的总资产,不会改变股东权益,也不会稀释股份。至于后期的影响,要看持有人在到期前会不会把它转换成股票,如果转换成股票,就会增加股东权益,稀释股份了。
5,可转债的发行会对股价造成何种影响
答:可转债的发行应该是对股价有正面的影响的,市场对发行可转债的公司一般是看好的。当然这个不是很确定,如果可转债转换成股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股净利和每股净资产都会减少,对股价又是有负面影响的。
6,公司,持股大机构对可转债是什么态度?会采取采取的手法?(会不会在发行前推高或者打压股价等等)
答:发行可转债的公司,一般是股价被市场低估的公司,他们当然还是想让持有者在到期前将可转债转换成股票的。在发行前的手法,我不好说。
——一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