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斗一号的优点是什么
北斗一号的优点有:有源导航的同时可以进行卫星数据通讯;成本低,只需要发射两颗卫星即可组成可用的定位系统;该导航系统完全独立,不依赖其他国家的卫星资源,自主系统,安全、可靠、稳定,保密性强,适合关键部门应用。
北斗的应用前景。北斗系统原有设计是一个封闭式系统,这样就限制了民用用户的扩展使用。在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升空之初,北斗星通公司凭借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方面多年来的积累和对北斗导航系统的深刻理解,提出了“北斗一号”信息服务系统的立项申请。2001年,立项通过评审。
2002年底,他们完成了系统的研制并通过了由多位院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的验收评审。“北斗运营服务平台”的作用就是在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统和集团用户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北斗系统具备了大规模应用的基本条件。北斗星通公司也因此成为国内首家获得授权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运营服务商。
目前,他们研制的系统已成功用于陕西省防汛雨量监测速报,海南省渔船监控、青藏铁路机车监控与管理等项目也正在进行中。
随着“北斗”系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推广应用和我国正在着力研究开发的下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CNSS)未来的诞生,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的卫星导航定位强国。
北斗二号
针对北斗一号的缺点,升级了系统,引人了GPS的定位方式,也就是说:北斗二号=北斗一号+GPS。北斗二号将采用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又细分为27颗中轨道(MEO)卫星和3颗倾斜同步(IGSO)卫星组成,27颗MEO卫星平均分布在倾角55度的三个平面上,轨道高度21500千米。
Ⅱ 北斗一号有哪些作用
“北斗一号”系统在部队训练、执勤、武器装备试验等军事斗争准备和抢险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初步满足我军对导航定位的基本需求。
Ⅲ 北斗一号有几颗卫星
目前一代和二代各3颗
具体发射时间如下:
1,2000年10月31日第一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2,2000年12月21日第二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3,2003年5月25日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三颗“北斗一
号”工作星,组成了完整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以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
4,2007年4月14日,中国第一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发生升空。
5,2009年4月15日,中国第二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6,2010年1月17日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北斗导航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造,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Ⅳ 北斗一号具备了哪些功能
并且“北斗一号”还具备了一项GPS和格洛纳斯所没有的功能,“通信”。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中心控制系统间均可实现简短“数字”通信,用户一次可传输120个字符左右,尤其是在手机信号覆盖不到的边远地区或海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发挥传递手机短信的作用。
GPS等是一个接收型的定位系统,只转播信号,用户接收就可以做定位了。
Ⅳ 北斗一号大红袍价格
这款不太清楚 还是得看条索还有汤色 口感才能判断出来 这个什么一号 都是商家自己添加的
Ⅵ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卫星个数是多少
三颗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由两颗地球静止卫星(800e和1400e)、一颗在轨备份卫星(110.50e)、中心控制系统、标校系统和各类用户机等部分组成。
2003年5月25日,我国成功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第三颗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工作星,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Ⅶ 北斗一号本着哪一思路
本着“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北斗一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区域性卫星导航,覆盖中国本土及周边,通过空间卫星、地面控制中心站和用户终端等三部分即可完成定位。
与美国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的“无源定位”不同,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采用的是“有源定位”,对所有用户位置的计算不是在卫星上进行的。
Ⅷ 北斗一号有哪些功能
使用2颗卫星组建导航系统是美国吉奥星公司率先提出的,但美国和欧洲的公司在这方面的研制均遭遇挫折,而中国却首先实现了这项卫星导航定位的创新工程。
其基本原理是采用三球交会测量,利用两颗位置已知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两球心,两球心至用户的距离为半径作两球面,另一球面是以地心为球心,以用户所在点至地心的距离为半径的球面,三个球面的交会点就是用户位置。
这种导航定位方式与GPS、GLONESS所采用的被动式导航定位相比,虽然在覆盖范围、定位精度、容纳用户数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但其成本低廉,系统组建周期短,同时可将导航定位、双向数据通信和精密授时结合在一起,使系统不仅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区域性有源导航定位,还能进行双向数字报文通信和精密授时。
另外,当用户提出申请或按预定间隔时间进行定位时,不仅用户能知道自己的测定位置,而且其调度指挥或其他有关单位也可掌握用户所在位置,因此特别适用于需要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相结合的用户,如交通运输、调度指挥、搜索营救、地理信息实时查询等,而在救灾行动中起作用显现尤为明显。
“北斗一号”导航卫星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总重约2300公斤,卫星设计使用寿命8年。卫星采用三轴稳定方式,由有效载荷(转发器、天线)、电源、测控、姿态和轨道控制、推进、热控、结构等分系统组成;卫星本体为2000mm1720mm2200mm的立方体箱形结构,分为服务舱、推进舱和载荷舱。
2000年10月31日,“北斗导航”卫星01星发射,11月6日成功定点于140°E;2000年12月21日,“北斗导航”卫星02星发射,12月26日成功定点于80°E。两颗卫星顺利完成在轨性能测试,性能参数满足研制任务要求,利用两颗卫星构成了双星导航定位系统,为用户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2003年5月25日,“北斗导航”卫星03星发射,6月3日成功定点于110.5°E,它将作为备份星使用。2007年2月3日成功发射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04星,是接替01星继续服务的。也就是说,北斗双星导航定位系统由2颗静止轨道导航试验卫星和1颗在轨备份星以及地面控制中心站(有2副天线)和“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
已经投入运行的“北斗一号”试验卫星导航系统主要能为服务区域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实时定位服务,可在中国及周边地区为单兵、车辆、舰船和飞机等用户提供精度为20~100米的定位服务,通过它一次可传送多达120个汉字的信息,其授时精度可达20纳秒。
“北斗一号”导航卫星双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建立,“快、好、省”的迈出了我国卫星导航系统重要的一步。该系统将导航定位、双向通信和精密授时结合在一起,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森林防为、灾害预报以及其他特殊行业提供高精度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等服务,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道路中断,通信中断,震中附近的重灾区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通信联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紧急调拨上千台“北斗”用户机配备一线救援部队。在此次救援活动中,“北斗一号”试验卫星导航系统所具有的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报告及时等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成为救援指挥部和前方救援人员最有力的通信助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72小时黄金抢救时间”的最有效利用。这也是我国第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应用的典范!
Ⅸ 北斗一号综合了哪些优点
利用若干颗导航定位卫星组成卫星导航系统,综合了传统天文导航定位和地面无线电导航定位的优点,相当于一个设置在太空的无线电导航台。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用户确定其所在的地理经纬度和海拔高度。
Ⅹ 何时北斗一号正式开通运行
2003年12月15日,“北斗一号”正式开通运行,中国从而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导航定位很早就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当时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卫星导航技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导航工具,其实质是把无线电导航台搬到太空上去,因而能克服地面无线电导航台的先天不足,不受气象条件、航行距离的限制,且导航精度也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