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帶一路如何影響金融體系
你好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資金融通不斷擴大,金融支持力度逐步增強。中國人民銀行與多國央行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整體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通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國企業,支持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撬動銀行融資、彌補經濟損失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發展勢頭不錯,存在的問題同樣明顯。就目前看,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創新力度、產品設計以及人才儲備方面還顯薄弱。比如,相比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對資金規模和金融服務的需求,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尚不匹配。特別是對中小型企業,無論融資要求,還是服務速度,都有較大差距。同時,金融支持力度尚未形成合力,不少銀行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持,僅限於對自己客戶的延伸服務。
此外,由於「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化程度參差不齊,法律風險、安全風險等對中國金融機構來說,可謂全新的挑戰,金融業的應對能力尚待提高。
對金融業來說,「一帶一路」建設會提升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使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有機會參與國際金融合作,從而提升我國金融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局中發展自己,這是當前我國金融機構的最佳選擇。
為此,應強化金融行業對「一帶一路」建設支持的整體制度設計,構建多層次金融支持體系。由於「一帶一路」建設所涉及的基礎設施、能源合作、產能裝備等,不僅需要大量資金,而且建設周期長,迫切需要構建集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保險資金、基金投資,以及民間資金為一體的多級投資平台。改變金融資源整合不到位,金融機構之間單兵作戰的現狀,才能通過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形成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立體資金結構。
其次,加快銀證保三方協同投融資合作平台建設,建立起內部風險分擔機制。政府部門規劃發展的優先順序和階段目標,落實具體政策措施,保證金融資源規劃的統籌性;銀行、基金等投資機構確保融資渠道順暢,保險公司則提供堅實的風險保障,最終形成多層次、寬領域、高效率的應對溝通協同機制。
第三,高度重視金融創新,金融機構需根據「一帶一路」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不同經濟狀況為中國企業設計產品,提供服務,以避免同質化競爭。
總之,「一帶一路」建設需要高質量的金融服務。金融業也需要通過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提升水平,提高競爭力。
望採納祝你好運
2. 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據介紹,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我國災害的發生越來越頻繁,強度越來越大,造成經濟財產的損失越來越嚴重,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生態環境的破壞越來越深遠。中國70%以上的人口、80%以上的工農業和80%以上的城市均受到多種災害的嚴重威脅。
國合會高層課題組專家認為氣候變化對我國影響巨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我國人口眾多,自然環境相對惡劣,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對氣候變化十分敏感,既容易遭受自然災變的侵襲,同時自身調節和恢復能力又較差。其次,從社會屬性來講,主要是我國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新的技術得不到普及、各種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缺乏有效資源利用管理手段等,導致抵禦生態、環境不利因素和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無法應對氣候災害,最終導致生態環境改善緩慢,有些地區還在惡化。
3. 氣候變化對我國有何影響
1 氣候變化導致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氣象災害造成的農牧業損失加大;
2 氣候變化導致中國水資源問題日益嚴峻;
3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有關重大工程可能產生一定影響,重大工程安全運行的風險加大;
4 氣候變化對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還表現在其他的多個方面;
5氣候變化使中國海岸受災機會增大;
6氣候變化使因疾病發生程度和范圍增大,電力供應遇到更大壓力。
4. 氣候變化的影響和危害有哪些
全球海平面上升:
由全球變暖,近百年來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如果海平面上升多1米,一些島國,比如馬爾地夫便會被淹沒。而IPCC在2007年的報告中預測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上升18-59厘米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氣候變暖使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度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的頻率與強度增加
兩極冰川融化:
北極的地區暖化情況比全球平均高出1至3倍。科學家預測最早在2030年,北冰洋將迎來第一個無冰的夏天。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南極。如果兩極冰蓋全部融化殆盡,將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約70米。
大量物種滅絕:
英國一份研究表明,地球歷史上的四次物種滅絕都與溫室效應有關。如果全球變暖繼續加劇,將會導致地球一半的物種滅絕。首當其沖的將是北極熊,目前世上僅存的2萬只北極熊被預計將在2050年滅絕
淡水資源流失:
如果世界幾大山脈上的冰蓋不斷消褪,山下居民將面臨淡水資源危機。其中源於青藏高原的江河流域影響涉及到世界1/3的人口。另外,非洲乞力馬扎羅山的「赤道雪峰」也將在10年內消失
農作物減產:
全球氣溫變化直接影響全球的水循環,使某些地區出現反常的旱災或洪災現象,導致農作物減產,且溫度過高也不利於種子生長
疾病肆虐:
氣候變暖將使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等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另外,全球氣溫上升令北極冰層溶化,被冰封十幾萬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會重見天日,導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
5. 全球氣候變化可能造成的影響有哪些
1、全球氣候變暖可能造成海平面上升
(1) 低地被淹
(2) 海岸被沖蝕
(3) 地表水和地下水鹽分增加,影響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遊業受到危害
(6) 影響沿海和島國居民的生活(佔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脅
2、對植物的影響
(1)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變暖的速度而做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
失
(2)氣候的變化可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緯度)分布的重大變化。
3、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1)人類健康取決於良好的生態環境
(2)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鉤蟲病、
霍亂、腦膜炎、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些目前主要
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
(3)在變暖的過程中,地球會面臨更多的極端天氣和極端氣候事件。如持續性乾旱,高峰熱浪、極端暴雨洪水,沿海地區受超強台風的影響,極端猛烈的風暴潮災害等等。
(4)由於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飲水缺乏、糧食減產、流行疾病等次生災害增加。4、受氣候變化影響,一些綠洲可能會消失。
3、對農業的影響
(1)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
(2)全球氣溫升高後,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6. 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經濟
氣候溫和濕潤適宜居住適合城市和農業發展有利於經濟發展;氣候乾旱極端不適宜居住不適合城市和農業發展就不利於經濟發展。
7. 氣候變化的有利影響
你這里所說的氣候變化確切的說應該是氣候變暖吧。
全球氣候變暖有害也有利。有利方便表現為:
1.全球溫度上升,冬季變暖,則因寒冷而死亡的人數會遠遠下降。當然,溫度上升,出現高溫熱浪也會死人,過去一直認為溫度上升發病率及死亡率將增加。但是冬季死亡率及發病率遠高於夏季。即使溫度升高會是一些地區的發病率和死亡離增加,也會被冬季升溫發病率與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而平衡。
2.全球變暖,高緯度地區變暖,有利於農業和林業的種植面積擴大。同時,溫度上升使生長季節變長有利於農業及林業,還可減少供暖以及建築造價等。
總之,中等程度的變暖對人類健康及經濟的影響是正面的。
8. 氣候變化趨勢與影響
基於過去近百年來儀器觀測數據,國際科學界認識到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過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表明,1861年以來全球平均表面溫度不斷上升,20世紀上升幅度為0.6℃±0.2℃;隨著全球平均表面溫度的上升,雪蓋和冰川退縮,海平面上升,大氣和海洋環流發生變化,氣候變率增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北半球陸地中高緯度地區20世紀降水量極可能增加了5%~10%,20世紀下半葉嚴重降水事件發生頻率可能增加了2%~4%[6]。近百年來的氣候變化已經給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帶來了重要影響。現有研究結果預測,未來50~100年全球氣候將繼續向變暖的方向發展。這種變化可能會對全球地質環境造成深遠的影響,其影響可能是負面的或不利的。
(一)未來中國氣候變化趨勢
中國科學家對近100年和近50年中國的氣候變化歷史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發現:中國的氣候變化與全球變化有相當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顯差別。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近100年來中國年地表平均氣溫明顯增加,升溫幅度約為0.5~0.8℃,比全球同期平均值略強;從全國平均來看,近100年和近50年的降水量趨勢不明顯,但1956年以來出現了微弱增加趨勢;近50年來中國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寒潮事件頻數顯著下降,華北和東北地區乾旱趨重,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南地區洪澇加重[7]。
2007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國氣象局和中國科學院等部委聯合發布了《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系統總結了我國在氣候變化方面的科研成果,評估了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近百年來的氣候變化觀測事實及其影響,預測了21世紀的氣候變化趨勢。該報告預測,21世紀我國氣候變化將呈現以下趨勢[7]:
(1)氣候變暖趨勢不可避免。21世紀中國地表氣溫將繼續上升,其中北方增溫大於南方,冬春季增溫大於夏秋季。氣候模式模擬結果表明:與2000年比較,2020年中國年平均氣溫將增加1.1~2.1℃,2030年增加1.5~2.8℃,2050年增加2.3~3.3℃;降水量也呈增加趨勢,預計到2020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將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降水日數在北方顯著增加,南方變化大。
(2)氣候變率增大。HadCM2模式模擬結果表明,在CO21%增長率情景下,2020年、2050年和2080年增溫最大的月份與最小月份之差分別可達到0.8℃、1.0℃和1.3℃;在CO20.5%增長率情景下,雖然極端值的差別沒有1%情景下的差別那樣明顯,但是也可以明顯看出季節之間增溫的幅度增大。隨著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地面氣溫增量的年較差也不斷增大。與地面氣溫增量的季節變化類似,降水量變化的年較差也隨著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而不斷增大。
(3)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加。未來中國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可能出現變化。區域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表明,中國地區的日最高和最低氣溫都將升高,但最低氣溫的升高更為明顯,氣溫日較差將進一步減小。未來南方的大雨日數將顯著增加,暴雨天氣可能會增多。
(二)氣候變化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過去半個多世紀中國地質環境變化是在自然驅動因素和人為驅動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由於人類活動變化的劇烈性和持續性,地質環境變化更多地表現為人為驅動因素作用下的結果。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地質環境變化,往往為人類活動干擾所掩蓋,為研究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目前,關於氣候變化對環境影響的研究剛剛起步,定量評估方法和結果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7]。根據未來中國氣候變化趨勢,可以推斷出對地質環境的可能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大雨日數與強降水事件的增加,可能會誘發更多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是由暴雨所誘發的。據全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統計,暴雨所誘發的滑坡占所調查滑坡總數的90%,暴雨所誘發的崩塌占所調查崩塌總數的81%[8]。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與強降水事件呈正相關關系。區域氣候模式模擬結果表明,在2070年前後,中國南方地區在溫室效應作用下,大雨日數將顯著增加,特別是在東南地區的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地區的貴州和四川、雲南部分地區,未來暴雨發生的天氣會增多(表5-1)。強降水事件增多的地區,多是突發性地質災害中、高易發區。所以,未來暴雨誘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在一些地區可能呈現出增加的趨勢。
表5-1 區域氣候模式模擬的2070年中國各大區平均降水變化表單位:%
資料來源:據《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2)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多,可能會導致對地下水的依賴程度增加。模擬結果表明,未來50~100年,北方部分省份(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北等)多年平均徑流深減少2%~4%,南方部分省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西、廣東、雲南等)增加24%,北方水資源短缺現狀還將繼續。對未來氣候變化趨勢的預估,未來20年中國夏季降水存在著由南澇北旱型向南旱北澇型轉變的可能性。未來氣候變率的增大和乾旱、洪澇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加,可能對現有的水資源供給格局形成挑戰,經濟社會的水資源保障程度相應地受到影響。由於地下水時空分布具有相對廣泛、均衡的特點,在降水與地表水變數增加的情況下,經濟社會對地下水的依賴程度可能會有所增加,開采地下水所誘發的地質環境問題亦隨之增加。2009年秋至2010年春西南地區長達5個多月的乾旱災害,證實了這種可能性的存在。旱災波及雲南、貴州、廣西、四川、重慶西南5個省(區),旱情持續時間之長、受災面積之大、影響范圍之廣,為百年一遇。以雲南省為例,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1月20日,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了29%,為氣象觀測記錄以來同期最少降水量[9]。為解決旱災造成的人畜飲水困難,各地啟動了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據國土資源部統計,截至2010年6月,國土資源系統在雲南、貴州、廣西3省(區)的26個市(州)156個縣(區),共完成2703眼,成井2348眼,累計日出水量36×104m3,解決了520萬人飲水問題[10]。入汛以後,南方連續出現了8次大范圍強降雨過程,廣西大部、湖南南部、廣東、福建、江西等地局部出現強暴雨,降水量比往年多5成以上。受長時間乾旱和短時間多次強降雨的作用,廣西、四川、江西等地出現了多個「天坑」[11]。中國地質調查局經過調查認為:這些「天坑」實際上是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岩溶區,因長期乾旱、強降雨等氣候因素和工程建設、地下水抽采等人為活動引發形成。
(3)受海平面上升和極端氣候事件影響,海岸帶地質環境惡化風險加大。中國沿海海平面近50年來總體呈上升趨勢,平均上升速率約為2.5mm/a[12]。據預測,未來氣候變暖,入海河流水量的減少,將加重河口鹽水入侵,海平原上升和入海河流泥沙量的減少,將加劇海岸侵蝕,黃河三角洲增長減緩,甚至衰退,海岸低地被淹的范圍將可能增加[13]。海岸帶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應對全球變化對地質環境造成的負效應,應及早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