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銀行金融機構外包

銀行金融機構外包

發布時間:2021-06-19 01:07:55

A. 國內銀行的it是不是都是外包的其它金融子行業也是這樣嗎比如證券、基金、期貨

據我了解,不是,大部分不是!
也許有些特別業務,需要更專業的技術的情況下,這些機構會外包一些程序、系統工程等等。但更多的,尤其是核心業務,絕對不許出現,也不敢出現外包現象!
證券、基金、期貨等機構,則更比銀行等金融機構把持的嚴重一些,畢竟一些倉位啊,交易啊,莊家信息啊等可都很重要的東西~~

B. 銀行外包管理辦法

別說一線崗位,銀行很多內部的比如說檔案員、駕駛員、守押崗位都已經外包了。此外大堂、催收、法律、訴訟,甚至POS機具維護,甚至信貸收單都外包了。

為何這么做?

第一是節省成本。
外包,就是把這些相對不重要的崗位包給第三方公司,第三方公司派遣自己的雇員來代替銀行正式簽約員工工作。銀行按月結算給第三方,第三方再剔除管理費、稅金、五險一後支付給具體的外包崗位人員。

銀行簽約人員收入與福利肯定要比外包人員多一些,如此操作,銀行少支出部分又節省了管理成本。第三方公司也能從外包人員頭上多少搜刮些,雙贏啊😡

第二是迴避責任。
只要進行人員管理就有責任。這么一半人少了,銀行各級管理者的責任降低了。

出了任何問題,簡單將外包人員遣送回第三方公司就什麼事都省了。

第三是規避風險
銀行工作存在眾多潛在風險。而很多事不好給內部員工做,比如銀行催收,給員工做就得監督,是否內外勾結,沖銷費用,減免利息啊,真很麻煩。給外包第三方公司,按照既定規則執行,就結束了。

所以...

不過,當銀行也開始這么節省成本,讓外包人員面對客戶,估計外包人員心中也是憤怒的,同工不同酬,誰會創造性勞動?

損失的,嗯,其實還是銀行自己。

且看著吧。

C. 接受金融機構委託從事金融信息技術外包 是什麼意思

是指與銀行合作,負責為銀行的一些業務做配套服務,比如:銀行卡公司、銀聯公司等

D. 金融服務外包的中國金融外包行業發展趨勢

金融機構將業務外包已有多年歷史。例如自年以來,證券行業的金融機構為節約成本,將一些准事務性業務(如列印及存儲記錄等)外包。
二十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在成本因素及技術升級的推動下,外包交易的規模已相當可觀並涉及整個IT行業。
隨後,外包出現在人力資源等更多的戰略領域。同期出現了一種名為「業務處理外包(BPO)」的新形式,是一種點到點(end-to-end)的商業鏈外包。在BPO中,金融機構與服務商的關系也由傳統的服務提供轉變為戰略合作。
外包的另一個趨勢是 「離岸化」,即將業務外包到境外。許多跨國公司試圖通過建立離岸交易及服務中心來提高本機構整體的效率。金融機構除將業務外包給服務商外,也會把一些業務交由海外附屬機構來完成。
表1列出了在印度從事外包業務的若干金融機構及其人員規模。
表1 在印度從事外包業務的若干金融機構(2003) 公司 人員規模(人) 公司 人員規模(人) 荷蘭銀行(ABN Amro) 超過300 美國運通(Amex) 超過1000 金盛保險(Axa) 380 花旗集團(Citigroup) 3000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500 通用公司(GE) 11000 匯豐集團(HSBC) 2000 JP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480 梅隆金融(Mellon Financial) 240 美林集團(Merrill Lynch) 350 渣打(Standard Chartered) 3000 資料來源:德勤會計事務所在美聯儲理事會會議上做的《銀行的離岸及跨境外包》報告(2004年3月20日)。 《中國金融外包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有證據表明,中國、馬來西亞及菲律賓也被視為開展外包的理想地區。
根據德勤會計事務所2004年的報告,離岸業務將在本世紀初的十年內持續增長。報告估計,在2003年全部金融服務公司中約76%擁有離岸機構,而2002年這一比例僅為29%。報告預測2005年的離岸業務市場產值將達到2100億美元, 2010年達到4000億美元,占整個行業總產值的20%。
報告指出,大公司具有離岸業務的比例顯著高於小公司;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建立自己的離岸業務機構。
離岸業務的增長產生了對「國家風險」進行監控的需要,即金融機構將業務外包給另一國家(地區)的服務商後,需要監視該國(地區)政府的政策、政治、社會、經濟及法制狀況;同時也應制定適當的應急計劃與退出策略。另外,一家機構業應考慮商業持續性問題,即在極端情況下如何將外包業務迅速轉回國內。
中國第一例金融服務外包項目
2005年中國IT業分銷大亨——神州數碼公司開始籌劃戰略轉型。由時任金融公司總裁董奇琪著手負責、
總監周毅具體實施。引進國外成熟的金融服務外包理念,結合中國大陸金融發展現狀,做出一整套本地化金融服務外包模塊。
2006年9月,神州數碼與寧夏農村信用社(寧夏黃河農村商業銀行)簽署合同,開創中國本土金融服務外包第一例項目。
項目簡述:項目合作時間為五年六個月,在此期間,神州數碼負責寧夏農村信用社銀行卡系統建設、呼叫中心、銀行卡制卡、銀行卡業務培訓、銀行卡制度建設、銀行卡交易處理、銀行卡差錯帳處理、200台ATM布放、200台POS鋪設等有關銀行卡業務,期間由銀行卡產生的業務收入歸神州數碼所有,合同到期後銀行卡系統、ATM、POS均屬於寧夏農村信用社。
人員構成:銀行卡部成員由寧夏農信社與神州數碼共同組成。
2006年銀行卡部成立時任人員:
銀行卡部總經理: 吳文娟
銀行卡部市場部經理: 孫正國
銀行卡部綜合部經理: 原 田
銀行卡部業務部經理: 李 樂
項目其他創始人:
神州數碼銀行卡項目總監: 周 毅
神州數碼西安運控中心總監: 王江宏
神州數碼西安運控中心: 李 陽、張豫秦
神州數碼西安對賬中心: 李雪梅、周雯
神州數碼西安呼叫中心: 滕品娥、姚海鷗、王媛媛、賀曉穎、張雅茜
神州數碼西安研發中心卡項目: 高 鐳 、劉 頊、姚冬冬、朱建中
寧夏農村信用社研發部: 郭萬剛、楊海雲、孟繼國、張漢、保瑞峰、張立波、孫小武、胥虎軍、徐海濤、王旭東
經過一年復雜的審批手續,艱苦的聯合系統開發及本地化處理,合作雙方於2007年9月17日成功發卡(寧夏農村信用社黃河借記卡),用事實印證了金融服務外包在我國的可行性。開創了中國金融服務外包整體外包的先河,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了更加開放的金融服務外包整體外包時代。
中國金融服務外包整體外包項目有:(截止2010年5月)
寧夏農村信用社(寧夏黃河農村商業銀行) 服務商:神州數碼
寧夏銀行服務商:中國銀聯
山西晉中商業銀行 服務商:神州數碼 趨勢1 金融服務外包將持續迅猛增長
趨勢2 大企業熱衷自建海外外包中心
趨勢3 商業操作與IT混合外包
趨勢4 近岸-兩岸—多岸
趨勢5 細分市場趨向窄范圍高深度
趨勢6 離岸外包市場有待整合
趨勢7 外包特殊功能的金融服務

E. 我是在一家外企的外包公司,被外包到一家銀行金融機構去做軟體研發,該公司叫我們提供學歷等一些證書,

完全不會,外包公司只看你的幹活態度

F. 銀行業金融機構外包風險管理指引是否現行有效

有效,但是不如銀行自己培養幾個有風險管理能力的人,這樣也能提高銀行抗風險的能力,不受制於外包機構

G. 金融外包服務公司都做什麼業務

金融外包服務公司的業務分為兩類:

第一類:銀行外包服務公司業務

凡是銀行非核心的業務銀行都有可能外包給金融外包服務公司,現在外包的業務內容包括:
1、憑證影像化處理人員外包(也包括信用卡、歷史檔案的憑證影像化掃描和補錄人員外包);

2、業務集中處理人員外包;

3、個人貸款助理人員外包;

4、電話銀行呼叫中心人員外包;

5、軟體開發人員外包;

6、安保人員外包(包括保安、監控中心值守人員外包);

7、現金清分、整點人員外包;

8、ATM機清機加鈔人員外包;

9、清算人員外包(包括同城票據交換等人員外包);

10、大堂經理、大堂助理、大堂引導員人員外包;

11、信用卡銷售人員外包;

第二類:證券、保險等的外包服務

這一類主要集中在票據影像化處理人員外包及呼叫中心人員外包,其他如保安等由於規模小,一般有物業公司承擔,少專業外包。

(7)銀行金融機構外包擴展閱讀:

金融外包financial service outsourcing是指金融企業持續地利用外包服務商(可以是集團內的附屬實體或集團以外的實體)來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擔的業務活動。外包可以是將某項業務(或業務的一部分)從金融企業轉交給服務商操作,或由服務商進一步轉移給另一服務商(即「轉包」)。

金融外包始於二十世紀70年代的歐美,證券行業的金融機構為節約成本,將一些准事務性業務(如列印和存儲記錄等)外包。到了90年代,在成本因素及技術升級的推動下,金融外包主要集中在IT領域,涉及整個IT行業。據統計2005年整個IT行業的支出中有45%為外包支出。

閱讀全文

與銀行金融機構外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平安銀行貿易融資事業部 瀏覽:801
揚州市現代金融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189
境外融資登記手續 瀏覽:8
千元投資理財app 瀏覽:297
獲取匯率api 瀏覽:497
300685上市大約價格 瀏覽:143
山東玻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229
杠桿如何增力 瀏覽:672
杠桿收購的現金來源 瀏覽:758
金融運營公司 瀏覽:751
南漳農商銀行理財產品 瀏覽:849
平安福保險的傭金 瀏覽:758
期貨莊家操作破解 瀏覽:533
mt4模擬賬戶設置杠桿 瀏覽:603
交易風控員 瀏覽:583
融資費用攤銷做賬 瀏覽:680
大師談外匯 瀏覽:832
公司回購股票未來如何 瀏覽:621
恆逸集團資產評估報告PDF 瀏覽:418
滾動杠桿機構的自由度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