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金融機構的演變和發展
20世紀70、80年代,隨著非銀行金融業務如證券、保險、信託及期貨、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發展,國際上,實施分業經營的商業銀行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其作為貸款人的重要性日漸下降。從資產業務方面看,資本市場、投資銀行、租賃公司及外國銀行紛紛搶走了商業銀行的大批客戶和業務。從負債業務方面看,居紛紛把積蓄投向公債、股票和投資基金以圖更有利的回報。投資基金、保險公司、貨幣基金、股票市場和養老基金都成為銀行負債業務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隨著這些金融機構的迅猛發展,銀行資金來源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是銀行利差的急劇下降。為了生存,商業銀行不得不尋找途徑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在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兩大業務領域與投資銀行開展競爭,規范和劃分金融分業的籬笆逐漸的被拆除了。(謝平等《分業經營、混業經營及其監管問題研究》)
1 1979年,中信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家信託投資公司,1980年代,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相繼組建,並採取固定分工的方式劃定了經營范圍,使資金在系統內自上而下分配。這四家銀行分別面向農村、外匯、基本建設和城市工商提供金融服務。
1984年,組織金融體制改革研究小組專門研究綜合經營的問題,基本上形成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贊同德國模式 ,百貨公司式的經營;另一種是以日本為代表的嚴格的分業經營管理模式。中國還是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開始階段,德國模式在宏觀管理上有難度,所以還是決定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但後來決定以交行作為試驗田,單獨搞綜合經營試點。
1987年4月1日,作為股份制、綜合類、現代商業銀行的試驗田,交通銀行重新組建。它可以經營本外幣業務,從事短期和長期貸款業務,也可以經營保險、證券、信託、投資、房地產等各種非銀行金融業務,成為新中國第一家綜合經營試點銀行。交通銀行的重組,打破了資金的城鄉分割、工商分割、國內與國外分割。
2 1986年建行成立中國投資咨詢公司;1987年成立中國人建設銀行信託投資公司;1989年,建行與其他境內外機構成立了當時國內最大的租賃公司——友聯國際租賃有限公司。
3 1987年11月開始,交通銀行上海分行開辦保險業務。1991年4月26日,交通銀行將保險部獨立出來成立了全資附屬保險公司——太平洋保險公司,交通銀行行長戴相龍任公司董事長,並為太保擬定了著名的廣告詞——「太平洋保險保太平」。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為繼中國人保險公司之後的第二家全國性、綜合性保險公司。1995年3月9日,太平洋保險公司由交行全額投資改制為由交行控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保險企業。
4 1988年9月,交通銀行在其證券部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海通證券公司,注冊資本人幣1000萬元,是新中國最早的證券公司之一。1992年8月,上海海通證券公司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1994年1月,海通改制為全國性證券公司,注冊資本人幣10億元,為交行控股子公司,交行總部及各分支行一律不再經營證券業務。1994年9月27日,「海通證券有限公司」正式設立,董文標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5 1993年11月,交通銀行明確地勾勒出了一個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模式,「堅持綜合經營和分業管理,逐步形成兩大業務體系,即以交通銀行本體經營的傳統商業銀行業務體系和以交通銀行附屬、控股子公司為主體的非銀行金融業務體系。」
6 1995年,建行與摩根斯坦利合資成立了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的真正的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7 1992年下半年開始,金融機構違規經營嚴重,風險集中涌現,金融秩序混亂。1993年12月25日,發布了《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國有商業銀行不得對非金融企業投資」,「在人、財、物方面要與保險業、信託業和證券業脫鉤,實行分業經營。」1995年,《中華人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國人銀行法》和《保險法》也相繼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金融體制分業經營的格局確立。
8 1996年中國銀行在倫敦注冊了一家投資銀行,後來遷到香港。199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銀國際,這是第一家中資的投資銀行,前身是始建於1979年的中國建設財務(香港)有限公司。隨後,中銀國際和內地五家大型企業合資組建了中銀國際證券公司,又投資了中國第一支產業基金——渤海產業投資基金
9 1999年8月28日,交通銀行與上海市正式簽定轉讓協議,太平洋保險公司、海通證券公司正式與交通銀行「脫鉤」,劃歸上海市領導,交通銀行在兩家公司的全部出資額及相關權益也同時轉讓。
10 2002年3月,建行成為國內首家獲得人銀行批准開展財務顧問業務的商業銀行。2003,為了推動投資銀行業務發展,建行設立了專門的投資銀行部。
⑵ 1979年 哪個銀行成為國家制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按當時的業務分工,中國銀行是外匯外貿專業銀行。
⑶ 美國1979年的金融危機是怎樣的
信貸危機已不再僅僅是次級抵押貸款問題,優質貸款拖欠率也在上升,對遭受重創的樓市和疲軟的經濟構成威脅。據行業統計和經濟學家透露,隨著房價下跌,銀行嚴格貸款標准,擁有良好信貸記錄的人也越來越多地開始拖欠房貸、汽車貸款,並出現信用卡透支。
與次級抵押貸款一樣,近年來很多優質抵押貸款允許貸款者減少首付,幾年後才收取較高的利率。只要房價上升,這些貸款者就可以對貸款進行再融資,或賣掉房屋還清抵押貸款。可是,現在由於房價下跌,放款者採取緊縮措施,具有良好信用的業主開始面臨與次級信譽者同樣的經濟壓力。
據美國抵押銀行家協會透露,去年9月底,近4%的優質抵押貸款逾期未付,或被取消了贖回權。這是該協會1998年開始分別跟蹤優質抵押貸款和次級抵押貸款以來最高的比例。各種抵押貸款的拖欠率和取消贖回權的總比例是7.3%,為該協會1979年開始跟蹤這一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
美國全國實業經濟學協會(NABE)3月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該協會34%的成員認為次貸危機是美國經濟未來一兩年裡所面臨的最大威脅。而該協會去年8月份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中,該比例僅為18%,當時恐怖主義和中東地區的沖突被認為是美國經濟的最大威脅。
危機結束尚需時日
從宏觀層面看,美國經濟的主要威脅還是來自由次貸危機引發的信用緊縮,它使整個美國金融市場陷於困境,打亂了原有的借貸關系,提高了信貸成本。個人消費是美國經濟的主要動力,因此信貸被稱為美國經濟的生命線。
就業市場形勢也值得關注。美國非農業部門就業崗位今年頭兩個月連續減少,這是表明美國就業市場進入疲軟狀態的標志之一,從而也給投資者信心造成重大沖擊導致金融市場劇烈動盪。美聯儲預計今年失業率將升至5.3%,遠高於去年的4.6%。這表明美國的就業市場前景不容樂觀。
個人消費開支增勢減弱是美國經濟的又一不利因素。去年全年,美國的個人消費開支也創下自2003年以來的最小增幅。如果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今年1月份個人消費開支連續第2個月零增長。這表明個人消費開支呈降溫趨勢。
次貸危機對美國的金融機構也產生了極大的殺傷力。日本金融廳長官佐藤隆文日前指出,迄今為止全球金融行業的次貸相關損失已經高達2150億美元,其中美國機構的損失佔55%。摩根大通日前發布報告稱,由於美國次貸危機惡化,華爾街正面臨「系統性保證金追繳」風險,銀行業可能因此損失3250億美元資本金
面對美國經濟的下行風險,美國財長保爾森日前稱,房市繼續成為經濟最大的風險,結束該危機仍需時日。保爾森發表演講時承認,經濟增長大幅放緩,但同時也表達了對經濟長期基本面的樂觀情緒。他稱,經濟放緩的原因在於住房市場放緩、信貸市場出現危機以及能源價格高企。他表示一些地區的房價已經難以為繼。
經濟學家則認為,美聯儲降息和布希政府1500多億美元的一攬子財政刺激措施不大可能對壓在很多美國人肩上的龐大債務起到積極的減負作用,因為銀行嚴格了放貸標准,而政府的預期退稅不夠用來支付多數房貸。
次貸危機影響通貨膨脹下半年中國影響將完全顯現
在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的情況下,經濟學家們認為,盡管下半年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才會完全顯現出來,但我國通脹與經濟結構問題不容忽視。
建行研究部總經理郭世坤認為,2008年,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仍然很大,物價形勢比較嚴峻,存在著由結構性增長轉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的可能。
花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則表示,美國經濟下行對中國的影響到下半年就會顯現,國內出口放緩對通脹將起到一定的抑制。不過,到時中國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可能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經濟放慢。
關於2008年中國的經濟前景,匯豐中國區首席經濟師屈宏斌認為,不斷增加的通脹風險需要政府採取更為積極的緊縮政策,但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可能令推行更為進取的緊縮政策面臨難度。在這種宏觀背景下,他認為,為了抵消外匯儲備增長所帶來的效應,央行需要把存款准備金率提高到至少19%的水平,並在今年更多地依賴信貸控制。
⑷ 中國1979年的經濟政策有哪些
我國1979年到1983年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曾作出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作為吸收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的視窗...
來自toulixiang.com的分享
⑸ 1979年經濟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全國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廢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舊體制。
1979年,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開始對外開放,首先在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優惠政策。
⑹ 1979年的中國當時的經濟是什麼樣的
剛改革開放
⑺ 我們國家各銀行的成立時間分別是
1、中國工商銀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簡稱ICBC ,工行)成立於1984年1月1日。總行位於北京復興門內大街55號,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國家副部級單位。
2、中國農業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簡稱ABC,農行)成立於1951年。
3、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成立於1954年10月1日。總行位於北京金融大街25號,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國家副部級單位。
4、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經孫中山先生批准,於1912年2月5日正式成立。總行位於北京復興門內大街1號,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 國家副部級單位。
5、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簡稱:浦發銀行或上海浦發銀行)是1992年8月28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1993年1月9日開業、1999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碼:600000)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行設在上海。
⑻ 1979年金融危機為什麼沒有影響中國
金融危機主要是對我國未來的影響。華爾街金融危機已波及全球。我倒覺的美國人是居心叵測。這次金融危機時全方位的。波及全世界。特別是對我國未來的影響很大。本來製造業向中國轉移是中國的機會。中國擁有實體經濟,美國擁有虛擬經濟,一旦沖突,「虛擬經濟」倒霉。可是現在美國卻控制了中國的實體經濟,先是把中國釘死在產業鏈低端,耗光中國資源,甚至整個世界20年在享用著中國資源。然後再把中國資源換取的美元迴流美國,把虛擬經濟的災難轉移到中國。與此同時,還用資本和品牌把中國的低端產業控制在自己手中,讓中國最終兩手空空,高端低端產業全部控制在對方手中。世界形成兩個極端國家:創造財富的貧窮國家和創造品牌的富裕國家。前者資源耗光環境崩潰,後者山清水秀不付任何代價。結果是實體經濟的生態災難和虛擬經濟的泡沫災難,全部砸在中國人頭上。這就是所謂世界規則和市場規則。 這場信用危機,主要影響美國和中國。但是在美國和中國的影響很不一樣。美國透支未來收入,中國透支未來資源。結果就是美國虛擬經濟破產,中國實體經濟破產。美國是為本國人民高消費透支了未來,中國則是在壓縮本國人民消費的基礎上為美國透支了自己的資源。美國透支了別國人民未來的收入,中國則是被別國透支了自己的資源,還透支了中國人的福利,中國人的健康,中國人的環境,所有這些透支最終都要由中國人自己償還,如果現在把透支資源換取的一點財富再拿去美國救市,中國最後依靠什麼償還? 金融危機造成我國第四季度出口下降17。8。進口下降2。2%。一些中小外貿企業紛紛倒閉或破產。外資企業也紛紛撤資。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我國就業市場的困難。據我所知。廣東就倒閉了7千多家企業。光湖北就回鄉30多萬農民工。 明年的就業形勢會更加嚴峻。 經濟下滑是必然趨勢。我國已明確提出明年經濟增長率保八。這將是以個非常困難的艱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