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的金融機構為什麼沒有發展為近現代的銀行
一、思想傳統的原因:明清的票號及商行,通常是由親友或同鄉、同行合股開辦,甚至股東退出,其股份也只能轉讓給前述人物。票號的業務也集中向上述人物開放。
而且從業者並不把票號視為可以傳之子孫的家族產業,很多從業者在年老後就關掉票號回鄉養老。這種經營上的短視行為導致票號的規模與利潤受到極大制約,影響了中國古代金融業的發展。
二、經營環境的原因:金融業與工商業互為依存,工商業發展遇到阻礙,金融業自然隨之凋敝。雖然明朝至清朝前期中國的手工業及商業發展比較迅速,但清朝中後期由於社會動盪,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沖擊。
(1)傳統金融機構不可替代的原因擴展閱讀:
銀行產生的原因和畢竟如下:
銀行的產生和發展是同貨幣商品經濟的發展相聯系的,前資本主義社會的貨幣兌換業是銀行業形成的基礎。貨幣兌換業起初只經營鑄幣兌換業務,以後又代商人保管貨幣、收付現金等。
這樣,兌換商人手中就逐漸聚集起大量貨幣資金。當貨幣兌換商從事放款業務,貨幣兌換業就發展成為銀行業。
最早的銀行業發源於西歐古代社會的貨幣兌換業。最初貨幣兌換商只是為商人兌換貨幣,後來發展到為商人保管貨幣,收付現金、辦理結算和匯款,但不支付利息,而且收取保管費和手續費。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貨幣兌換商的業務進一步發展,他們手中聚集了大量資金。
Ⅱ 互聯網消費金融和傳統消費金融的區別
互聯網消費金融和傳統消費金融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定位、驅動因素、模式、治理機制、優勢五個方面:
第一,定位不同。
互聯網金融主要聚焦於傳統金融業服務不到的或者是重視不夠的長尾客戶,利用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規模效應和較低的邊際成本,使長尾客戶在小額交易、細分市場等領域能夠獲得有效的金融服務。目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業的客戶交叉還比較少,但是未來相向而行、交叉滲透一定會逐漸增加。
第二,驅動的因素不同。
傳統金融業是過程驅動的,注重與客戶面對面的直接溝通,在此過程中搜集信息、建立管控風險、交付服務,互聯網金融是數據驅動需求,客戶的各種結構化的信息都可以成為營銷的來源和風控的依據。
第三,模式不同。
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機構都在積極的運用互聯網的技術,但是模式設計上是有差別的。前者具有深厚的實體服務的基礎,線下向線上進行拓展,努力把原有的基礎更充分的利用起來,提升服務的便捷度。而互聯網金融多數是以線上服務為主,同時也注重從線上向線下進行拓展,利用便捷的服務手段,努力把業務做深和做實。
第四,治理機制不同。
傳統金融機構受到較為嚴格的監管,需要擔保抵押登記、貸後管理等,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市場化程度更高,通過制定透明的規則,建立公眾監督的機制來贏得信任,不需要擔保和抵押。這種機制的治理成本較低,但缺乏統一的監管體系和規范的業務標准。
第五,優勢不同。
傳統金融機構具有資金、資本、風險管理、客戶與網點方面的顯著優勢,資金來源與運用可直接對接體量大、成本低,同時資本實力雄厚,風險管理體系成熟,網點服務也是互聯網在很多情況下所無法替代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則具有獲客渠道不同,客戶體驗好,業務推廣快,邊際成本低,規模效益顯著等優勢。
總體來數相互之間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金融市場客戶多樣訴求的推動,互聯網金融逐漸挑戰傳統的銀行業務.互聯網金融優勢的日益明顯,對傳統銀行的支付領域、小額貸款領域和中間業務領域均產生沖擊。伴隨著互聯網金融創新變化的同時,傳統銀行同樣也有著相應的機遇, 銀行有著豐富的產品和從業的經驗,還有一套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銀行通過十幾年互聯網應用的發展也積累了一批人才,他們即熟悉金融同時也對互聯網應用發展有深入的了解,這些也是互聯網金融機構短時間難以達到的優勢。
Ⅲ 傳統的金融向互聯網金融轉型的原因有哪三點
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有五大不同:
一、定位不同:互聯網金融主要聚焦於傳統金融業服務不到的或者是重視不夠的長尾客戶,利用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規模效應和較低的邊際成本,使長尾客戶在小額交易、細分市場等領域能夠獲得有效的金融服務。譬如互聯網金融的一個細分領域,房產抵押市場,以為用戶提供便利的房產抵押融資服務為核心內容,客戶群體多為擁有個人住宅式房產的中產階級用戶。
二、驅動因素不同:傳統金融業是過程驅動的,注重與客戶面對面的直接溝通,在此過程中搜集信息、建立管控風險、交付服務,互聯網金融是數據驅動需求,客戶的各種結構化的信息都可以成為營銷的來源和風控的依據。
三、模式不同: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機構都在積極的運用互聯網的技術,但是模式設計上是有差別的。前者是線下向線上進行拓展,努力把原有的基礎更充分的利用起來,提升服務的便捷度。而互聯網金融則與之相反,普遍都採用O2O的抵押模式,例如互聯網金融下的房貸一般開創線上申請、審核,線下審批簽約公證、抵押相結合的新模式,這種採用線上向線下拓展的模式在挖掘客戶上具有強大的優勢。
Ⅳ 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區別是什麼_
1 對於銀行來說,老百姓的選擇再也不是排隊「求」著銀行辦業務的年代了,人們多了選擇,既可以做到儲蓄,又可以做到理財,同時也可以得到資金的保障,銀行固然在人們的心目中占據不可替代的位置,但是,銀行這種傳統金融已經不再是老百姓們的唯一選擇了。
2有不少人感慨,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傳統金融行業企業已覺「背後一涼」,深感競爭壓力。對銀行來說,這種壓力是實實在在、立竿見影的。就在余額寶、理財通、小油菜P2P理財等互聯網理財產品火熱銷售的同時,銀行的存款資金開始「搬家」。央行最近公布的1月份信貸數據顯示,當月人民幣存款減少近萬億元。有觀點認為,其中應有不少存款資金分流到了互聯網理財產品市場。
3這樣說來,互聯網金融是不是真的能夠顛覆傳統金融呢?這一點可以先從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本質來看,以互聯網理財產品為例,目前互聯網理財產品多是掛鉤貨幣市場基金,投資於同業存款、短期國債和央行票據等。在利率市場化初期,貨幣市場和存款市場存在利率差別,貨幣基金為普通個人投資者搭起了進入貨幣市場的通道,使其獲得高於一般存款的利率,客觀上推進了存款利率的市場化。
4 從我國大的環境下來看,其實傳統的金融市場雖然被互聯網金融占據一席之地,但是互聯網金融想要顛覆傳統還是不太現實的,要知道,銀行也不是吃素的,互聯網金融正在加速利率市場化進程,倒逼著銀行等傳統金融企業加快變革,參與競爭。更多的銀行創新產品也在孵化當中,其實無所謂誰來顛覆誰,只要各自守住自己的「地盤」共同發展,最終發揮各自優勢的展開合作,對於老百姓而言才是最優利的。
Ⅳ 互聯網金融來勢兇猛,能取代傳統銀行嗎
傳統銀行才是國家金融穩定的根基,互聯網金融雖然來勢兇猛,但想要取代傳統銀行是不太可能的,最好的結果是雙贏的局面,這就要求銀行要積極改進以前的舊思維,勇於創新,而銀行確實也是在這樣做。
作為金融業的老大,銀行雖然受到了一定的挑戰,但它的天然優勢還是成為它很好的」護城河「。
1、銀行理財有哪些優點?
信譽好、背景強大
銀行的成立都要經過國家的嚴格審批,想成立一家銀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經過那麼多年的發展,銀行在民眾中的信譽是非常高的,比其他一些金融機構更能得到投資者的信任。
專業性、安全性高
銀行理財有嚴格的風險級別,R1、R2級別的理財產品,安全性是很高的,特別適合那些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雖然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向凈值型理財轉變會慢慢成為趨勢,但由於這兩個級別的理財產品所投資的方向,決定了它的風險屬性還是比較低的。
投資期限豐富
銀行理財的投資期限還是挺多的,除了通知存款這些短期周轉性的理財,還有1個月到1年,甚至幾年的理財期限都有,適合各種投資偏好和資金需求的人。
2、銀行理財有哪些缺點?
投資起點高
銀行理財的投資起點一般都是5萬元起,有的甚至十萬或幾十萬,這對於很大一部分人來說都不是一個小數目,只能望而止步。相對於互聯網金融1元、50元的起投數,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的人轉向互聯網金融的一個原因。
靈活性差,有固定的投資期限,不能提前取出
銀行理財有一個固定的投資期限,在這個期限內是無法提前進行贖回的,如果遇到急需資金的情況會不能變現,因此,要合理安排好資金的使用情況和投資期限。
有買到保險的風險和」飛單「的現象
到銀行買理財產品,最後卻買到了保險理財,這種現象經常有看到,一方面是因為投資者對銀行理財不了解,另一個就是銀行的業務人員有意為之。因此,投資者要學會基本的辨別銀行理財產品的能力。
機構體量大,體驗欠缺
銀行因為分部門店網點較多,體量較大,在互聯網以用戶體驗為基礎的沖擊下,很難一下子轉型過來, 沒有互聯網金融」掌上理財「的便捷。因此在用戶的使用體驗、操作流程便捷上與土生土長的互聯網公司相比,還有待改進。而銀行也意識到這一點,正在努力的改進。
其實不只銀行,所有的投資工具都有它的優缺點,個中的情況就只有投資者自己去把握,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總之,看完這些優缺點,相信銀行的根基深,要被取代,那是網友們想多了吧!
Ⅵ 互聯網金融發展很好還可不可以取代傳統銀行金融機構
我估計互聯網金融無法徹底取代傳統銀行機構,只能說可以取代傳統機構的部分業務,但是是無法完全取代的。就如在線課堂永遠不能取代傳統課堂,只能說隨著時間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互聯網金融,這個行業還是蠻有前景的。
Ⅶ 金融機構與金融機構之間必然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嗎它們各自在哪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或絕對優勢
金融體系的功能觀點認為,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之間是一種靜態競爭動態互補的關系,中介與市場之間的互動可以解釋為金融創新螺旋,它推動金融體系朝著一個具有充分效率的理想目標演進。就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的關系來說,靜態地看,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相互競爭,爭奪客戶和資金。如投資者(儲蓄者)直接或通過機構投資者間接持有股票、債券等證券化資產,自然會減少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企業直接進入證券市場籌集資金,會降低對銀行信貸,的需求等,雙方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動態地看,充滿活力、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大量新興業務,為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提供了新的平台。當然,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實現自我轉型,由傳統走向現代,商業銀行必須將未來的業務模式和運作機制建立在資本市場的平台上。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傳統商業銀行的轉型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更富有效率的具有相當深度和廣度的資本市場可以為商業銀行提供更多的獲利機會、更好的風險管理工具和風險管理方法。傳統商業銀行掌握著龐大的金融資源,它們的參與將對資本市場規模的擴大、流動性的增強、效率的提高、風險的降低以及產品的多樣化等產生重大影響。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之間的這種良性互動必然伴隨著資金在兩者之間的無障礙流動。
Ⅷ 傳統的商業銀行在21世紀就會滅亡。認為正確與否這句話是否有道理,請從商業銀行的業務進行分析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時常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中國要實現金融資源配製必定依託間接融資,商業銀行任重道遠.
什麼是商業銀行?
根據商業法可知:商業銀行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和<<中和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設立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業務的企業法人.
商業銀行具有企業的普遍屬性,以營利為目的,追逐利潤最大化.它也是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不同於一般工商企業,它經營的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貨幣,通過貨幣資金的營運獲取利潤與其它金融企業相比,商業銀行的顯著特點就是吸收公眾存款.
由此可知商業銀行在一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特殊地位.首先,它是經濟活動的中樞和紐帶.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可以幫助個人、家庭、工商企業,社會組織和政府融通資金.它的結算業務加速了貨幣資金周轉,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它的存款業務直接影響,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客戶的經營活動,影響一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它的代理等中間業務既為客戶提供便利,又幫助客戶創造新的財富.其次是金融體系的主體和基礎,從世界各國金融體系的歷史演變過程看,商業銀行是金融主體的初始和最基本形式,中央銀行和其它各類金融企業都是在商業銀行發展到一定階段和程度後從中派生而來的.此外,從機構數量,從業人員和資產規模來看,商業銀行基本都處於各國金融體系的主體地位.國外大多數國家都實行混業經營,商業銀行除了從事傳統存貸業務外,還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和保險業務等.成為一國可左右金融市場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最後,它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基礎和重要渠道,商業銀行的放款和轉款結算和投資業務活動可以引發派生存款,產生乘數效應,既圍繞資金的價格信號—利率.它可以通過派生存款的創造與消減來影響全社會貸貨幣供給量和規模.顯然,它與宏觀調控的兩大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密切相關.
目前,金融市場和網路金融市場迅速發展,商業銀行的作用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金融界和學術界出現了商業銀行將會滅亡的觀點.金融市場和網路市場的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地位和作用是有所沖擊,但商業銀行的基本職能仍然存在,改變的不是商業銀行的職能,而是執行職能業務種類和方式,所以商業銀行是不會消亡,它將以新的形態展現.
對商業銀行地位和作用是通過職能來體現的,對它的分析應建立在對其職能分析的基礎上,如果這些職能今後會喪失,那麼商業銀行就會消亡;否則不會消亡.
有觀點認為商業銀行的作用和地位正在下降,此方面有三個論斷(1):證券將會取代商業銀行貸款.隨著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有接融資占總融資的比重不斷上升,間接融資的比重不斷下降,商業銀行的信用中介的地位逐步下降.未來證券將取代貸款.(2):基金可取代商業銀行存款.(3):網路將取代機構,電子貨幣將取代現金和支票存款.
證券是否真的會取代商業銀行貸款?
證券是指長期債券和股票,企業需要長期資金,可以發行長期債券和股票來解決,但對於企業的短期資金需求來說,一般是靠銀行的短期貸款來解決,而不能發行長期債券和股票.對於消費者不能發行債券、股票和商業票據來解決資金需求.所以對於消費者的貸款是不能發行債券來取代的.對於公司,它要利用商業銀行的貸款資金進行負債經營.同時間接融資是直接融資的基礎,若是沒有了間接融資,將不會有直接融資.所以證券不能取代商業銀行.
基金能否取代商業銀行存款?
存款是基金的基礎,沒有存款就沒有基金.並且發行基金所得到的貨幣資金向企業進行投資後又會轉換成企業在商業銀行的存款.整個流程:存款—基金—存款.由此可知,基金只是暫時替代存款.存款仍然存在.基金作為金融投資品種之一,其發展速度再快,也不能替代其它金融投資品種.如:銀行存款.況且發展要受到金融市場發展和其它因素的制約.所以基金是不能完全取代存款的.
網路將取代機構嗎?
現在商業銀行在網路中的業務越來越大,這使其分支機構大大減少.由此可知,網路取代機構影響的只是商業銀行的內部組織機構和業務流程再造等,並不影響商業銀行的職能,地位和作用.網上轉帳支付,影響的也只是用紙制支票轉帳支付.這並不影響商業銀行的支付中介功能.但由於網路金融的發展,拓展了支付服務者的范圍空間,支付服務的提供不再是商業銀行的專利,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一些非金融行業和機構也可介入支付服務領域.從目前來看,電子貨幣的支付仍主要由商業銀行的有關部門來執行,因為商業銀行有其網路優勢.但是,由於競爭的原因,商業銀行的支付中介功能也會受影響.
由此可知,基金完全取代存款,證券完全取代貸款的網路取代機構的觀點是不正確的.這些情況只能說對商業銀行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沖擊.但商業銀行不會消亡,只要貨幣存在,無論貨幣形態發生什麼變化,商業銀行憑借其資金實力,也能占據重要的地位.這里要提及的是對是商業銀行今後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之所以產生分歧,除了涉及對是商業銀行的職能的看法外,還涉及對所謂傳統商業銀行的界定問題.如果說傳統商業銀行是指現在的通過其物理分支機構從事非網路金融業務的銀行.那麼,隨著網路金融的發展,商業銀行完全從事網路金融業務以及貨幣的電子化,這時說傳統商業銀行要逐漸消亡是對的.
雖然傳統商業銀行消亡了,但其基本職能仍然存在,消亡的只是它的舊存在形態,它又以新的存在形態出現,轉變為新型的商業銀行.
說商業銀行今後不會消亡,並不是說現在的商業銀行可以對今後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同業競爭坐視不理,等閑視之.相反,商業銀行應該利用自己的優勢,積極開展各種金融創新活動來發展壯大自己.它把自己辦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新型商業銀行.
個人認為,理財產品的多樣化,銀行網路化的深入等等,都加速加劇了傳統意義上的銀行消失。但重點在「傳統」不在「銀行」,即傳統的銀行模式消亡,但新的銀行模式涌現,銀行本身作為重要的金融工具,將煥發出嶄新的生命。
Ⅸ 互聯網金融是否能取代傳統金融行業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及其向金融領域的滲透,互聯網金融已在我國蓬勃興起,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先後出現了傳統金融業務的網路化、第三方支付、P2P網路借貸、大數據金融、眾籌和第三方金融服務平台等六種模式。
互聯網與金融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將對金融產品、業務、組織和服務等方面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互聯網金融對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和擴大就業發揮了現有金融機構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開了大門。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有利於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創新發展,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作為新生事物,互聯網金融既需要市場驅動,鼓勵創新,也需要政策助力,促進發展。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2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Ⅹ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
主要影響有三方面:
1、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影響。
對商業銀行存款業務形成挑戰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主要有以余額寶為代表的新基金銷售模式和P2P信貸服務,尤其是余額寶模式不僅具有傳統存款的特點,並且具有比銀行存款更高的利息和更好的流動性,獲得了廣大用戶的青睞,直接降低了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競爭力,獲得了較好的發展。對於商業銀行而言,是否具有充足的存款是開展其他業務活動的基礎,余額寶和P2P信貸服務的出現,不僅對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產生了影響,並且因為存款受到影響,對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和其他業務活動的開展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2、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產生的影響主要來自P2P貸款和眾籌模式。P2P貸款和眾籌模式的出現,為潛在的貸款需求企業和個人在融資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選擇,而與商業銀行復雜的貸款手續不同的是,使用P2P貸款和眾籌的方式進行貸款不僅手續簡單,而且貸款的流程也大為簡化,對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3、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支付業務的影響。
支付業務是商業銀行提供的傳統服務,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我國政策允許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存在和發展,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支付業務不僅使用方便而且費用較低,而商業銀行提供的支付業務,手續復雜,不同的商業銀行間辦理支付業務時還面臨較多的困難,而互聯網金融服務有效的克服了商業銀行支付業務中存在的問題,對商業銀行支付業務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