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學生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指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可以說,迄今為止關於心理健康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一般有四個標准,一是經驗標准,即當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判斷自己的健康,研究者憑借自己的經驗對當事人的心理健康進行判定;二是社會適應標准,以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常態為參照標准,觀察當事人是否適應常態而進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斷;三是統計學標准,依據對大量正常心理特徵的測量取得一個常模,把當事人的心理與常模進行比較;四是自身行為標准,每個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穩定的行為模式,即正常標准。事實上,心理健康與否其界限是相對的,企圖找到絕對標準是非常困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掌握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如何把握標准?我們認為應掌握三個標准,即相對性、整體協調性和發展性。我們在研究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時,應將目光投向發展的健康觀,即更多的大學生在發展中面臨許多人生的課題,心理危機與心理困難也都是在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正確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標準的相對性,事實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也並無明顯界限,而是一個連續化的過程,如將正常比作白色,將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麼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沖區域----灰色區,世間大多數人都散落在這一區域內。這也說明,對多數學生群體而言,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心理問題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應積極加以矯正。與此同時,個體灰色區域也是存在的,大學生應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及時進行自我調整;人的健康狀態的活動在於一個人產生了某種心理障礙並不意味著永遠保持或行將加重。這是一個發展的問題。,反映到心理上形成心理沖突是非常正常的。許多發展性問題是可以自行解決的。二是整體協調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標准,應以心理活動為本考察其內外關系的整體協調性。從心理過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協調體,這種整體協調保證了個體在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的高度准確性和有效性。事實表明,認識是健康心理結構的起點,意志行為是人格面貌的歸宿,情感是認識與意志之間的中介因素。從心理結構的幾方面看,一旦不能符合規律地地進行協調運作時,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從個性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長期形成的穩定的個性心理,一個人的個性在沒有明顯的劇烈的外部因素影響下是不會輕易發生變化的,否則說明其心理健康狀況發生了變化。從個體與群體的關系看,每個個人在其現實性上劃分成不同的群體,不同群體間的心理健康標準是有差異的。三是發展性,事實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發展性問題,其症狀隨著發展而自行消失。
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徵、大學生特定的社會角色的要求以及心理健康學的基本理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可以概括為以下八條:
1.能保持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學習是大學生活的主要內容,心理健康的學生都會珍惜學習機會,求知慾望強烈。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學習成績穩定;能夠保持一定的學習效率,並從學習中體驗到滿足與快樂。
2.能協調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
積極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心胸開闊,從容樂觀,熱愛生活,樂於進取。雖然也有悲、憂、哀、愁等消極體驗,但積極情緒總是多於消極情緒。具有理智感、責任感、幽默感,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急而不躁,喜而不狂,憂而不絕,勝而不驕,敗而不餒,持續穩定地保持愉快、滿意、開朗的心境。無論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都能隨遇而安,積極尋找事業的樂趣,發掘生活的光明面。
3.意志健全,能經受住各種挫折和磨練。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學習生活有明確的目標和追求,敢想、敢說、敢幹,勇於開拓進取,在意志行動中有主見,有恆心,專心致志,遇到外界干擾和誘惑不為所動。經常的盲目性和軟、懶、散狀態,都是意志不健全的表現。
4.人際關系和諧,樂於交往。
人際關系狀況最能體現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的大學生熱愛生活,樂於交友,善於與人相處,既能容人之短,也能容人之長,能正確處理互助和競爭的關系,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樂於助人,有較強的同情心和道德責任感,因而能被他人和集體所悅納和認同。相反,疑心重重、妒賢嫉能、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孤芳自賞、與集體格格不入的人,均屬於不健康心理。
5.正確的自我意識。
正確的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心理健康的大學生都能以客觀的態度去認識 、評價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既不是自視清高、妄自尊大,也不是自輕自賤、妄自菲薄。行動上自律,評價上自省,心態上自控,情感上自悅。在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有良好的基本滿意的態度,存在著一種健康有益的差距。他們善於從客觀環境中吸取有價值的信息以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並恰當地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6.適度的行為反應。
適度的行為反應是指個體對外界環境和事物的反應既不過敏,亦不遲鈍。在人的生命發展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應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有正常的行為反映,在認識、情感、言行、舉止等方面都符合他所處的年齡段的要求,他們充滿青春活力,朝氣蓬勃,勤學好問,能創造性地處理問題。過於老成、過於幼稚、過於依賴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8.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
人格指人的整體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構成要素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有一定的連貫性和穩定性。心理健康的學生所思、所說、所做是協同一致的,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無雙重人格,不為私慾背棄信念和良心,不搞陰奉陽違、口是心非。
8.積極的社會適應力。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的認識,思想 、信念、目標和行為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與社會要求相符合, 為社會所接納。一旦發現自己的願望、需要與社會的希望和需要發生矛盾和沖突時,能迅速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望和態度,以謀求與社會的協調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或與之背道而馳。
B. 心理健康的指標是什麼
在當今這個世界,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人類發展自身完善自身的美好願望與追求。只有心理健康,一個人才能保持身體健康,才能少生病或不生病。只有做到心理健康,一個人才能泰然面對復雜、紛繁的世界,才能從容參與、適應現代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取得人生的成功。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呢?健康心理應該具備如下特徵:
(一)開朗開放超越自我具有開朗、開放的人生態度,對世界(個人內在、外在世界)、對個人的經驗開朗與開放,不固執己見、冷漠、呆板、閉鎖,有嶄新的視野與生活,有嶄新的觀念與思想,有獨特的鑒賞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重復敬畏、快樂、滿足、驚訝的神秘玄妙的心理體驗,可以感受浩瀚澎湃的心潮波瀾。領悟到人生世界無盡的變化,在生命中不斷尋求生命本身的意義,希望超越自我。
(二)活力自信淡泊名利不重視物質享受,重視生命的過程。清楚地覺察人生是一個經常變化的過程,深知變化過程中存在困難和冒險,但卻充滿活力。面對生活中許多變化,不會驚惶失措,能容忍新奇和不熟悉事物所帶來的疑慮,認為失敗和挫折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勇敢面對失敗的坦然心態,具有人生的自信。不在乎物質享受與報酬。金錢、名譽與地位等都不是人生目的。盡管也懂得享受豐裕悠然的生活,但卻不過分追求奢侈的生活。對現實有較強的洞察力並與現實有較良好的關系,對周圍環境中的人和事物都有敏銳的警覺。
(三)寧靜致遠進退有度渴望人生能達到寧靜致遠的境界,做事進退有度。關注生態並照顧生態,能從大自然的動力中獲得歡愉。無意征服大自然,反對將科技用來片面征服自然世界、控制人類,而且很願意支持科技促進人類的發展。
(四)愛心互助明辨真偽渴求人與人之間真實可靠的親密關系,能與他人建立深厚的人際關系,有吸引力,能使人欣賞及追隨,會有選擇地交朋友。
(五)整合心靈思維統一渴望成為整合的人。不喜歡支離分割的內心世界,努力爭取過一個整合的人生,個人的思維、感受、身心、心靈等在個人的經歷中,都能有良好的整合。
(六)自我接納直面現實能夠認識和接納自己人性中的種種缺點,種種不完美、軟弱和短處,不會因為存在不足而感到羞愧,或因此否定自己。不但接納自己、同時也接納和尊重別人,故也不會批評別人這些缺點。誠實、開放、真摯、不裝腔作勢,不遮掩文飾,也不自滿。對自己、對他人及社會的現狀極為留心,同時更關心如何改善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具有自發性,不受傳統慣例的束縛,不是聽天由命者,不是盲從附和的人,但也不會是只為叛逆而做叛逆者。其行動動機不是由於外界刺激而產生,而是基於內在個人成長發展的動力和自我潛能的實現。
(七)關注社會盡職盡責以問題為中心。心理健康的人都不會以自我為中心,而將目光都集中在自己以外的問題上。更富有使命感,常常基於盡責任、盡義務和盡本能的意識行事,並不依照個人的偏好為人處世。
(八)超然脫俗處變不驚有超然脫俗的本質、靜居獨處的需要。心理健康的人懂得享受人生中孤獨和退隱的時刻,這一特徵可能和一個人的安全感與自足感有關。當面對一些會令一般人不快的事情時,可以保持冷靜和處變不驚,甚至可以表現得與眾不同和超凡脫俗。
(九)修身自製開發潛能有自製力,不受文化背景和周圍環境影響,其雖然也依賴他人來滿足一些基本的需要,如愛護和安全感、尊重和歸屬感,但其主要滿足卻並不依賴現實的世界,其重視的不是一般外在的滿足,而是自己的潛能和個人資源不斷得以發展和成長。心理健康的人都有高度的德行,他們將手段與目的分得很清楚,讓目的支配手段。
(十)謙虛民主以人為師心理健康的人對他人有極大的尊重,並不會因階級、教育、種族或膚色歧視別人。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認識很有限,因而有謙虛的態度,願意向他人學習,尊重每一個人,認為他人可隨時幫助自己增進知識、做自己的老師。
(十一)風趣幽默富含哲理有哲理的、無敵意的幽默感。其幽默感並不是普通的幽默感,而是自發的、富涵思想性的、能透徹地顯示個人生活體驗的幽默感。這種幽默不含敵意,不高抬自己,也不譏諷嘲弄他人。
(十二)創造思維天真率直創造思維,是一種蘊藏於每一個人內心潛在的創造力,不是指那些出自特殊才乾的創造力,是一種新鮮的、天真的、直接看事物的方法,具有各種不同類型。但一般來說,人所具有的這種創造力通常都在文化熏陶的過程中被摧毀和淹沒了。
C. 心理健康的主要評判指標包括哪些
1.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
2.具有健全的統一人格。
3.具有樂觀的良好心境。
4.具有堅強的個人意志。
5.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6.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
7.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
8.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一、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人體心理健康七條標准:
1、智力正常。2、善於協調和控制情緒。3、具有較強的意志和品質。4、人際關系和諧。5、能動地適應並改善現實環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二、被公認為是「最經典的標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條標准:
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評估。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4、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9、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要作恰當的滿足。10、在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較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在這些標準的基礎上還有一些常用的心理測評量表,如抑鬱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症狀自評量(SCL90)等,這些量表能夠幫助我們從一些客觀事實上了解自我的心理狀況。結合自身情況與量表工具的評定,也許能夠幫助你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個判斷,在這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發現自己的一些情緒或心理狀況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學習或工作的時候,那麼就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了。
D. 心理量表的指標
區分度
因子載荷 重測信度
聚類分析 情緒測評 情緒穩定性測試 情緒—社交孤獨測驗 情緒緊張度測試 自我控制能力測試 情緒類型自測 心理健康測評 A型行為類型問卷(TABP) 自殺態度測評量表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 自卑感量表 精神症狀自我診斷量表 抑鬱自評測驗 醫院焦慮抑鬱量表HADS 心理健康臨床症狀自評測驗(SCL-90) 自尊量表SES 焦慮自評量表 生活事件量表 Beck抑鬱測驗 心理承受能力測評 壓力應對方式測驗 人際交往測評 取悅能力測試 信任量表TS 包容力測試 社交迴避及苦惱量表 處世能力測試 社會適應性自評測試 嫉妒心理診斷量表 交往焦慮測驗(IAS) 能力測評 員工人際交往能力測試 霍蘭德職業傾向問卷 團隊領導能力 超常行為檢查表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 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驗 瑞文高級推理測驗 瑞文標准推理測驗 學習方面測評 學習風格調查表問卷 馬氏工作倦怠通用量表 個性測評 樂觀性測試 艾森克人格測驗(EPQ) 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 自信心測試 固執性測試 中國青年人格測驗(CPI) 愛德華個性偏好測驗(EPPS) 意志力測驗 員工忠誠度測驗 性格內外向測試 人生觀量表 氣質測驗 婚姻家庭方面測評 愛情關系合適度評定量表 家庭功能評定 與子女關系融洽性測驗
E. 心理健康評估的指標是什麼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戰勝疾患的康復劑,也是活的機體健康、事業成功的基本要素。那麼,
情緒變化不強烈,能冷靜地尋找原因,抗精神壓力的能力強,屬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一類。
心理耐受力。
有些精神壓力不是突然而來,迅速而去的,它們纏纏綿綿,伴隨著人的工作與生活長時間存在。能坦然面對這種境況的人,心理耐受力較好。
心理自控能力。
人對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思維活動,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這種能力有個體差異。一個心理比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較強的。
自信心。
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當一個人面臨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務時,首先要估計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己有無足夠的能力去應付客觀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賴於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
心理活動的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有自身的節律。比如意識狀態便有明顯的節律,覺醒睡眠周期便是意識的節律性表現。這種周期被破壞,便會產生所謂的失眠。
意識水平的高低。
指觀察水平而言,觀察力中,自我觀察是對自己的情緒、思維、個性特點及行為表現的體驗和察覺,通常也稱為自覺性。對環境的觀察力包括對客觀事物的存在、發展以及細小差異的察覺。正常的意識活動是保證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標。
社會交往狀況。
正常的社會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際交往,它可以增強人的生活情趣,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在生活事件發生時,能及時獲得社會支持。所以社會交往既可作為心理健康的指標,又是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
思維的品質。
思維品質已以其現實性和邏輯性為標志。不良的思維品質,多表現為空泛性和反邏輯性。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活動不具備現實性,不合邏輯性,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必然處處碰壁,並由此造成種種不愉快的情緒,影響身心健康。
心理受創傷後的康復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創傷後,可以很快恢復常態,不留嚴重後遺。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當生活環境變化時,能隨遇而安。情緒穩定,不受天氣、地理條件影響,也很少受人際關系變化的影響。
想直接電話咨詢的客戶,不收取任何費用,24小時服務。
由權威專家為你解答體檢相關問題,根據你的情況給予專業的個性化指導意見。
F. 心理健康的標准指標是什麼
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個全面而確定的心理健康定義,我國學者提出了一些心理健康的標准,包括如下內容:
1.智力正常:包括分布在智力正態分布曲線之內者以及能對日常生活做出正常反應的智力超常者。
2.情緒良好: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一旦有了負性情緒,能夠及時調整,具有情緒的穩定性。
3.人際和諧: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他人,取人之所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等。
4.適應環境:包括積極的處事態度,與社會廣泛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的認識,具有順應社會改革變化的能力,用於改造現實環境,達到自我實現和社會奉獻的協調統一。
5.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各個要素不存在缺陷與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統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有相對完整的心理特徵等。
G. 心理健康評估的指標內容有什麼
心理健康評估的指標
1、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後,仍能隨遇而安。情緒穩定,不受天氣、地理條件影響,也很少受人際關系變化的影響。
2、心理強度。情緒變化不強烈,能冷靜地尋找原因,抗精神壓力的能力強,屬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一類。
3、心理耐受力。有些精神壓力不是突然而來,迅速而去的,它們纏纏綿綿,伴隨著人的工作與生活長時間存在。能坦然面對這種境況的人,心理耐受力較好。
4、心理自控能力。人對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思維活動,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這種能力有個體差異。一個心理比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較強的。
5、自信心。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當一個人面臨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務時,首先要估計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己有無足夠的能力去應付客觀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賴於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
6、心理活動的節律性。人的心理活動有自身的節律。比如意識狀態便有明顯的節律,覺醒--睡眠周期便是意識的節律性表現。這種周期被破壞,便會產生所謂的失眠。
7、意識水平的高低。指觀察水平而言,觀察力中,自我觀察是對自己的情緒、思緒、個性特點及行為表現的體驗及時察覺,通常也稱為自覺性。對環境的觀察力包括對客觀事物的存在、發展以及細小差異的察覺。政黨的意識活動是保證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標。
8、社會交往狀況。正常的社會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際交往,它可以增強人的生活情趣,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在生活事件發生時,能及時獲得社會支持。所以社會交往既可作為心理健康的指標,又是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
9、思維的品質。思維品質依其現實性和邏輯性為標志。不良的思維品質,多表現為空泛性和反邏輯性。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活動不具備現實性,不合邏輯性,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必然處處碰壁,並由此造成種種不愉快的情緒,影響身心健康。
10、心理受創傷後的康復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創傷後,可以很快恢復常態,不留嚴重後遺症。
H. 衡量心理健康的指標有哪些
1.在不違法犯罪的前提下保持自己的獨立,有自己想做的事和愛的人,過著有意義有意思有趣的生活,只要在這個狀態下,心理就是建康的。
2.往往心理不健康的人,出現最大的問題就是忽略、壓抑了自己的權利,另一類則是過度自我,不符合自己預期的就痛苦、憤怒。所以評估自我和他人、社會的關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
I. 心理健康的標准有哪些
(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智力是人的觀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記憶力、思維力的綜合。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如果智力有缺陷,則社會化的過程難以進展,心理發展水平必然受到障礙,難以獨立生存。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慾,能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獲取成就。
(二)能夠了解並接受自己
對自我有適當的了解和恰當的評價,並且能夠很好地接納自己的現狀,知己所長所短,願意揚長避短,開發潛能,不苛求自己,自信樂觀,而不是過於自卑或過分自負。
(三)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
一個人的人際關系狀況最能體現和反映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他人交往,能以尊重、信任、理解、寬容、友善的態度與人相處,能分享、接受和給予愛和友誼,有穩定的人際關系,擁有可信賴的朋友,社會支持系統強而有力。
(四)善於調節與控制情緒
心理健康的人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樂觀、滿足的心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雖然也有悲,憂、哀、愁等消極體驗,但能適當發泄、主動調節和控制情緒,不為情緒所控,不因為情緒影響正常的生活,我們常說的情商(EQ)便體現了這一能力。
(五)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環境適應能力包括正確認識環境的能力和正確處理個人與環境關系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是環境的良好適應者,他對自身所處的環境有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始終使自己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生活有理想但不脫離現實,能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需要與慾望,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與社會協調統一。
J. 心理測驗的技術指標包括什麼
1、信度:一個好的測量工具,對同一事物反復多次測量,或由不同的人使用,其測量結果應該保持不變。
2、效度:一個測驗總是為一定的測量目的而設計編制的,並具有一定的操作規則和使用規范,判斷它的效度高低,首先要看它達到測驗目的的程度,如果能夠正確地測量出所要測的東西,那麼它就是高效度的測量。
3、測驗的標准化:除非我們知道參加測驗的都是什麼人以及所有參加測驗的人的得分情況,否則,我們單從一個測驗分數能夠獲得的信息很少,在一個測驗付諸使用之前,測驗的編制者都要建立常模,以使測驗分數的解釋更加清晰、明確,最常見的兩種常模表示法是百分位系統和標准分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