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龍抬頭」是怎麼回事
龍抬頭
舊歷二月初二龍抬頭。名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
當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的說法。人們出於對龍抬頭出來興雲化雨並威鎮百蟲的祈望,二月二這天就盡量用龍來稱呼食物和各種活動。如吃餅叫吃"龍皮",吃小餃叫吃"龍耳",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兒童這天剃頭叫"剃龍頭",婦女這天不做針線活計,說為避免傷了"龍眼"。
青龍節
二月初二日,俗稱青龍節。
青龍節的淵源,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蟄過後,大地復甦,陽氣上升。山西民諺就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晉南地區認為這一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注意安靜,盡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一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一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一圈即可。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里,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志》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辟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牆縫、牆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抬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一個葯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牆壁,謂之「辟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捻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一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團粘貼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邊。
青龍節,在晉南一些地方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餚,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游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製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一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麵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臟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
青龍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灶王爺前的棗山。一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龍節,有一種堅持千餘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岳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並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抬桿;或赤身裸體,腰系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凌、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地戲稱「合河二桿」。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並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節目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背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浩浩盪盪,一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
過去民俗,過了青龍節,整個「過年」才算結束。
2. 龍抬頭是是什麼
臧月(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二月二,傳說是堯王的誕辰。在南方,如客家地區等,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同時,北方地區在節日期間也有吃豬頭肉、理發(剪「龍頭」)的習俗。
3. 什麼是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是一句古老的諺語.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日月五星的運行軌跡把天空劃分為28天宿,即黃道帶.以此來表示日月五星的運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為4個大區(4象或4神),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中『角宿』就是龍角.在二月初二這一天東方地平線上升起了龍角星,所以稱為龍抬頭.民間又傳說這一天龍神會從睡眠中醒來,於是人們在那時就會焚香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天也稱為『龍頭節』和『青龍節』
4. 什麼是龍抬頭
民諺曰:「二月二,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前後是六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據說經過冬眼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故這一天人們便到江河水畔祭龍神。《中華全國風俗志·壽春歲時記》雲:「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龍神。」
人所共知,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所以我們自豪地宣稱: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節日了,許多習俗也多與龍有關。實際上「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春龍節由來已久。留下許多風俗。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中雲:「二月引龍,熏百蟲。……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明宮史》載:「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歲時記》中也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食麵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其中一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80年代中葉,在豫北一帶還保留著吃黍米的風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煎黍米糕,群眾稱之年糕,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胡須燒著了。」中午皆吃「老龍布蛋」。即玉米蛻皮俗稱玉黍米加面條。
其實,人們關心「龍抬頭」用各種形式進行紀念,根本原因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系。正如這首民謠所雲:「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因為二月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百姓們通過各種紀念活動,寄託了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在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滿朝大臣都參加春耕生產,足見春耕不誤農時之重要。
5. 二月二龍抬頭貢獻哪個神
祭龍
在過去,龍抬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雲化雨,保佑一年五穀豐登。不過,在很多地區,特別是南方,人們也把二月初二作為「土地公生日」,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龍抬頭節又稱春龍節、春花節,民間傳統節日之一。民間傳說在唐朝武則天當政時期,因得罪玉皇大帝而被罰三年無雨,人間河干溝竭,樹枯苗死,人們難以過活。司管天河的龍王心中不忍,在陰歷二月初二這天私自給人間降雨,因而受到責罰。人們用炒熟的玉米花、豆子供獻龍王,報答其救命之恩,因此感動了玉皇大帝,允許龍王繼續為人間降雨。以後二月二祭龍王,相沿下來成為節日。
6. 龍抬頭的詳細解釋
「二月二、龍抬頭」,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那麼,「龍」在哪裡?它是怎樣「抬頭」的?天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說,與古代西方天文學不同,中國把恆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
所謂「垣」就是「城牆」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徵皇宮;「太微垣」象徵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徵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龍頭上的兩只犄角。「角宿」 之後的四顆星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著龍爪。龍爪後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龍的心臟和尾巴。 「二月二,龍抬頭」是一句古老的諺語。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日月五星的運行軌跡把天空劃分為28天宿,即黃道帶,以此來表示日月五星的運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為4個大區(4象或4神),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中『角宿』就是龍角。在二月初二這一天東方地平線上升起了龍角星,所以稱為龍抬頭。民間又傳說這一天龍神會從睡眠中醒來,於是人們在那時就會焚香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天也稱為『龍頭節』和『青龍節』。
中國人過年,自臘月初八就正式開始,直到來年二月初二龍抬頭才算真正結束。對老百姓而言,二月初二日,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人們認為這天正是蒼龍「登天」之日,俗稱「龍抬頭」。這天一般處在驚蟄之後,大地回春,萬物復甦,農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無論是走在鄉間集市,還是城裡的大街小巷,都會看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許多人都在排隊理發!為什麼要理發呢?因為人們認為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龍抬頭的日子理發叫做「剃龍頭」,預示一年有好的開始。
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譜系中,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關繫到一年的莊稼的豐歉,因此,為了求得龍神行雲布雨,二月初二日這天要在龍神廟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同時唱大戲以娛神。民間有許多禁忌避諱「龍抬頭」,諸如此日家中忌動針線,怕傷到龍眼,招災惹禍;忌擔水,認為這天晚上龍要出來活動,禁止到河邊或井邊擔水,以免驚擾龍的行動,招致旱災之年;忌諱蓋房打夯,以防傷「龍頭」;再者,忌諱磨面,認為磨面會榨到龍頭,不吉利。俗話說「磨為虎,碾為龍」,有石磨的人家,這天要將磨支起上扇,方便「龍抬頭升天」。
除祭祀龍神外,民間往往還舉行多種活動納吉,諸如舞龍、剃龍頭、戴龍尾、開筆等。舞龍,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幾家合夥製作一條龍,二月二日這天上街舞龍慶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龍的蔭護下再獲豐收。所謂剃龍頭,指二月初二理發,一為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此外,大人們要用五色布剪出方形或圓形小塊,中間夾以細秫秸稈,用線穿起來,作長蟲狀,戴在孩童衣帽上,俗稱「戴龍尾」,驅災辟邪。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抬頭之吉兆,祝願孩子長大後斷文識字……二月初二簡單的舉動,飽含著人們對孩子的殷切記掛,也飽含著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中國古代將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蟲、羽蟲、介蟲、鱗蟲、人類五大類。毛蟲指披毛獸類,羽蟲指鳥類,介蟲指帶甲殼類,鱗蟲指有鱗之魚和帶翅昆蟲類。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二月初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萌動,疾病易生,蟲害也是莊稼的天敵,因此人們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伏百蟲,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引龍伏蟲的活動有很多,最有特點是撒灰。撒灰十分講究。灰多選用草木灰,人們自家門口以草木灰撒一條龍到河邊,再用谷糠撒一條龍引到家,意為送走懶(青)龍、引來錢(黃)龍,保佑人財兩旺;從臨街大門外一直撒到廚房灶間,並繞水缸一圈,叫做「引錢龍」;將草木灰撒於門口,攔門辟災;將草木灰撒於牆腳,呈龍蛇狀,以招福祥、避蟲害。陝西富縣一帶還流行撒灰圍庄牆外的做法,也是伏龍驅蟲的表現。後來,也出現用石灰替代草木灰伏龍降蟲的做法。
為了納吉,二月初二這天的食物也與「龍」相關,面條不叫「面條」,稱作「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
就全國而言,由於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二月初二與「龍抬頭」相關的的活動很多,除上面介紹的活動及食俗之外,還有爆玉米花、吃蠍豆、擊梁驅蟲等,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託生存希望的活動,衍化成「龍抬頭節」、「春龍節」了。 「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謂之熏蟲兒,謂引龍,沖、蟲不出也。」《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
「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 《燕京歲時記》
「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錢獻生,謂之『扶龍頭』。提壺汲井水注之,曰『引龍頭』。」《大同府志》
7. 股票里的龍抬頭是什麼意思
龍抬頭一般是長期底部信號,預示著中長期的行情看好。在一陽貫四線處買入,是積極穩妥的買點,一般可獲暴利。記住龍抬頭的經典特點:成交量放大,一陽貫四線。龍抬頭的另一個買點在龍頭形成後,回調到20日均線附近時。
「龍抬頭」股票,一種是主力資金前段時間被套,最近這段時間主力又在不斷持續建倉,股價基本處於一個底位,籌碼基本上在主力手上,這樣的股票後面拉升的幾率很大,基本上把散戶洗出去了,這樣主力操作起來方便,快捷。另一種是主力持續在股票下降階段增倉,籌碼大部分也在主力手中,股價基本處於一個底位。
8. 龍抬頭是怎麼個情況
二月二龍抬頭,漢族民間傳統節日農歷二月二民諺,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二月二在我國各地的風俗活動不同,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抬頭日之稱。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抬頭日。
是這個么?
http://ke..com/view/63320.htm
9. 問個問題龍抬頭
★龍抬頭由來
農歷二月二,古代稱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在過去也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重要民俗節日之一。因此時為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前後,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稱「龍抬頭」。龍一抬頭就要雲興雨作,預示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農歷二月初二還是「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農民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春龍節、農頭節。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依據氣候規律,農歷二月二之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溫度回升,日照時數增加,雨水也逐漸增多,光、溫、水條件已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農村的農事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歷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傳統習俗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二月二這天,老北京的民俗活動也是比較多的。
首先是飲食上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就會風調雨順,才能五穀豐登,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一般要吃春餅,也叫吃「龍鱗」;吃餃子,也叫吃「龍耳」;吃面條,也叫吃「龍須」,北京的龍須面,也由此而得名。其中最講究的是吃春餅,俗稱薄餅,這是北京民間特有的食品,是一種用白面烙成的雙層荷葉餅,可以揭開,塗上甜面醬,卷上「盒子菜」,也就是木須肉、豆芽拌粉絲、醬肘子等。味道適口,吃著順味。俗話說「盒子菜樣樣有,五穀豐登好年頭。」
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因為老北京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特別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一般是以春餅,也就是薄餅做款待。被接回來的日子裡,「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子聊天兒,輕松而愉快。
二月二這天的另一項活動是皇帝耕田。因為每年的二月二這天差不多是在驚蟄前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從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時候。為了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產,別誤農時,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徵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一畝三分地」耕地鬆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鬆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為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過去曾有一幅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中是一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後跟著一位大臣,一手提著竹籃,一手在撒種,牽牛的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後和宮女。畫上還題了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老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這幅畫也說明人們希望有一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豐衣足食。
◆春餅
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佐料有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黃醬(烤鴨配甜面醬)。
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驢打滾
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捲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因而經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