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長城的相關資料
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途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隨著不同的地形、山勢和地貌而築,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全長7300千米(14600華里)以上,號稱萬里長城。其中從鴨綠江到山海關段,由於工程比較簡單,毀壞較為嚴重。山海關到嘉峪關段,工程較為堅固,保存也較完整,兩端兩個關城東西遙遙對峙,長度為6700千米(13400華里)。
沿革 長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單體建築發展起來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連續不斷的防禦城堡,而後用城牆把它們聯系起來,便成了長城。春秋戰國時期,北方民族諸侯爭霸,相互兼並,出現了秦、楚、齊、燕、韓 、趙、魏等幾個大國。它們彼此之間為了防禦,利用原來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脈,逐段構築城牆和關塞並將其聯系起來,構成長城這一古代軍事防禦工程體系。但規模較小,互不連貫。約公元前7世紀,楚國最早修築長城。其後,從公元前6~前4世紀前後,齊、燕、趙、秦、魏、韓各國也相繼修築了互防長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六國,建立起第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為防禦匈奴侵擾,大規模修築長城。以後,西漢、東漢、北魏、北齊、北周、隋、遼、金、明各代,均大規模修築或增築長城。明代是長城修築史上最後一個朝代,其修築規模之宏大,防禦組織之完備,所用建築材料之堅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個朝代。
戰國長城 戰國時期的長城是諸侯國家互防長城,規模較小,互不連貫。①楚國長城。楚長城築於楚懷王三十年之前,當時稱作「方城」。據史料推測,其位置當從今河南泌陽北到葉縣,經內鄉東北而達湖北竹山縣境內。地處楚國都城的西北和東北面,用於防禦鄰國的進攻。②齊國長城。齊長城是利用堤防連接山脈陸續擴建而成的,在齊國南部,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至膠州市南的大朱山東入海,結構主要有土築和石砌兩種。③中山國長城。中山長城是為了防禦西南趙、晉的侵擾修築的。築於趙成侯六年(前369)。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④魏國長城。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築的,南起今陝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築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⑤韓國長城。韓長城先為鄭國所築,後韓滅鄭,繼續修築使用。⑥秦國長城。秦自商鞅變法以後,在七國中政治和軍事上占據優勢,但秦北方的游牧民族東胡和樓煩,經常南下騷擾 ,因而秦在其北部邊界修起長城作為防禦。其位置,自今甘肅岷縣(臨洮)起,沿六盤山北走,止於黃河邊。⑦燕國長城。燕為防止北方東胡、林胡、樓煩等小國的侵擾和防備南方齊國的報復,修築了北長城和易水長城兩道長城。公元前290年,燕國沿燕山山脈修築了北長城。約自今河北張家口東北,渡遼河到達古襄平(今遼陽)。這是戰國時最後出現的一條長城。易水長城是對易水的堤防進行擴建而築成的,用來防齊、趙,保衛燕國下都——易水城。大致自今河北易縣的西南,達於文安之南。⑧趙國長城。趙築有南、北兩道長城 。其中南長城又稱漳滏長城,在趙國南境。主要為御魏而建 。漳、滏兩水在今河北臨漳、磁縣境內,可見這段長城在漳水北岸,臨漳、磁縣一帶。
秦始皇萬里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一方面拆除各國原有的長城,鏟除了人為的障礙;另一方面為抵禦北方匈奴的侵犯,派大將蒙恬駐守北方邊境,並把秦、燕、趙長城連為一體,建成萬里長城。長城西起今甘肅岷縣,向東到陝西綏德黃河邊,與從河套高闕西來的趙國北長城連在一起,渡黃河到山西、河北北境,再利用燕國北長城,抵達遼東。長城的修建從始皇三十年(前217)開始,約到三十七年結束。
漢代長城 漢長城的修築,除軍事上的防禦之外,西部長城還起著開發西域屯田、保護通往中亞的交通大道絲綢之路的作用。①西漢長城。漢武帝時,北方匈奴經常發兵進犯。為抵禦匈奴首先修繕秦始皇時期的長城並沿河西走廊新築長城。元狩二年(前121),開始建築河西長城,通稱「邊牆」。前後約歷時20年。西漢河西長城東自今甘肅永登,西到新疆羅布泊。在「邊牆」沿線,建築亭障和烽燧。根據《居延漢簡》記載,有「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規定。②東漢長城。光武帝劉秀為防禦匈奴侵擾,保衛國都洛陽,於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在河西長城以南地區修築了四條長城:其一位於今山西離石縣至陝西咸陽東南之間;其二位於今陝西高陵縣東至山西安邑縣之間;其三位於今山西太原至河北井陘縣之間;其四位於今河北定州市南至臨漳縣之間。
南北朝長城 ①北魏長城。北魏為防禦北部的柔然和契丹南下擾掠,修築了長城。據《魏書·明元帝紀》記載:明元帝泰常八年(423)築長城於長川之南,起自赤城(今河北赤城縣),西至五原(今內蒙古五原縣),延袤1000千米以上。又在太平真君七年(446),築「畿上塞圍」。所謂塞圍,是比長城低薄些的土牆,用以補長城之不足。它東起今山西廣靈西面上谷,直達黃河東岸,環繞於首都大同,有保衛首都之意。②東魏長城。公元549年 ,東魏東遷於鄴後,也修築了一段長城。西起今山西靜樂縣,東至今山西原平 。③北齊長城。北齊為了鞏固北方邊防和防禦西部北周,先後幾次大築長城,其規模稍次於秦長城。北齊天保三年(552)在西北境修築長城,南起今山西離石縣西北黃櫨嶺,北至山西朔州西。天保六年,皇帝下詔,征發180萬人修築長城 ,自今北京居庸關南口,西至今山西大同。天保七年,又大規模修築長城,除天保三、六年所修築的兩處長城外,又向東新築長城,至今山海關海邊止。天保八年,於長城內築重城,自今山西偏關以東老營附近起,東經雁門關、平型關,到達山西下關附近。為防禦北周,公元563年,齊武成帝修築了今山西、河北交界處沿太行山走向的南北向長城,即今阜平之間的長城。天統元年(565),對天保八年所築內長城進行修葺,並增築新城,自下關附近起,東達居庸關與外長城相接合。齊前後修築長城達1500千米,約30千米設一戍,並在險要地方設置州鎮25所,用以駐兵防守。④北周長城。為防禦北方突厥、契丹犯邊,周靜帝於公元579年,對原北齊長城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築,西自雁門,東至碣石。
隋代長城 為了防禦突厥騷擾,隋王朝7次修築長城。主要是對原有長城進行修繕,新增修築不多。唐取代隋後,國威強盛,在北方大破突厥,邊界遠在長城以外,長城已失去了作用,無需修築或增築。宋朝雖統一了中原,但北部有遼、金的對峙,所轄范圍已在原來秦、漢、北朝長城的南面,長城南北許多地方均被遼、金兩國佔領。後宋王朝勢力又退到長江以南,更談不到修築長城。遼代對長城的修築,僅清寧四年(1058)在鴨子河與混同江之間修築了一段,規模不大。
金代長城 公元1115年金王朝建立後,為防禦西北邊陲的蒙古人進攻,修築了明昌舊城和明昌新城兩道長城。明昌舊城舊稱兀術長城或金源邊堡。據《黑龍江省志》記載,呼倫縣北,根河之南,有城東端起烏蘭哈達之北,沿海拉圖山脈,北折而西,至暖水河而盡。明昌新城在明昌舊城之南 ,又稱金內長城、金壕塹、邊堡等。西起今黃河河套陝西段 ,東達今黑龍江省松花江。元代,蒙古族統治整個中國,版圖地跨歐亞,長城對他們意義不大。但為了防止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起兵反抗,檢查過往客商,也對原來長城的許多關隘險要處加以修繕,設兵把守。
明代長城 明滅元朝以後,為防止蒙古族再次南下,200多年中從未中斷對長城的修築。大多是沿著北齊、北魏所築的舊長城進行修築。今人看到的長城,絕大部分是明弘治時期所修。明長城自居庸關以西,分南北兩道,到山西偏關附近的老營相合,被稱為內、外長城或里、外長城。里長城從居庸關西南出,經今河北進入山西至老營。外長城自居庸關西北,進入山西,沿內蒙古、山西交界往南達於偏關、河曲。長城關隘、險口很多,其中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靠近當時首都北京,稱為內三關;自此往西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稱外三關。內外三關是保衛京師的重要關口,常派重兵把守。清朝滅明以後,由於政治、軍事的發展,改變了統治策略,採取「懷柔」政策,利用宗教信仰拉攏蒙、藏各族上層王公貴族,用思想統治代替了軍事防禦,不大修築長城 。縱觀長城的歷史,自春秋以來,除漢族各王朝的統治集團修築長城外,中國其他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如北魏、北齊、北周、遼、金等朝代也都修過長城。就是蒙古民族統治的元朝也曾對一些長城的關隘、烽火台進行維修利用。長城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歷史豐碑。
建築構造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主要由關隘、城牆、烽火台3部分組成。
關隘 關隘是長城沿線的重要駐兵據點,位置多選擇在出入長城的咽喉要道上。整個關隘構造,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①城牆。是長城的主要工程,特別堅固,內外檐牆多用巨磚、條石等包砌,內填黃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頂寬4~5米,還有上、下城牆的馬道和梯道。在城牆的外檐上築有供鎡望和射擊的垛口,在內檐牆上築有高約 1米多的宇牆(或叫女牆),以保護人馬不至於從牆頂跌落 。②城門。是平時進出關口的通道,戰時是反擊敵人的出口 。門洞內裝有巨大雙扇木門,門內側裝有門閂及鎖環。③城門樓。城門上方均築有城門樓,它是戰斗的觀察所和指揮所 ,也是戰斗據點。城門樓多為一層、二層或三層的木結構及磚木結構的建築物。④瓮城。是在預想敵人主攻方向的城門外,再構築一個「П」形的城牆,形成二道城牆,其作用是增大防禦縱深,加強城門的防禦能力。⑤羅城。是在預想敵人主攻方向的瓮城外,再構築一道「П」形城牆,它比較長,除能掩護瓮城外,還能掩護內城城牆較長的地段。在羅城的城牆上,一般也建有城樓,用以觀察敵情,指揮作戰。在城牆兩端,建有箭樓,以加強鎡望和巡邏。⑥護城河。在城關四周一般均有護城河,為關城的又一道防線。它是築城挖掘土方時形成的,後來再引入河水。
城牆 城牆是聯系雄關、隘口、敵台等的紐帶。平均高約7~8米,在山岡陡峭的地方,城牆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體,牆基平均寬約6.5米,頂部寬5.8米,斷面上小下大成梯形,使之穩定不易倒塌。牆結構據當地自然條件而定,主要有版築夯土牆、土坯壘砌牆、磚砌牆、磚石混合砌牆 、石塊壘砌牆和用木材編制的木柵牆、木板牆等。城牆除主體牆身外,上面還有許多構造設施。①券門。在牆身里側一面,每隔不遠有一個用磚或石砌成圓形的拱門稱券門。券門內有磚或石梯通到城牆頂上,守城士兵可由此上下。②垛口。在城頂外側的迎敵方向,修有高約2米的齒形垛口(即雉堞)。每個垛口的上部有一小口叫鎡望口,用來鎡望來犯的敵人 ;垛口下部有一小洞,叫做射眼,用來射擊敵人。③城台。在城牆上每隔200~300米築有一座高出城牆頂面1米左右的檯子,突出於迎敵方向的牆身以外。外側砌有垛口,戰時居高臨下,從側翼射殺架梯登牆的敵人。城台根據用途、構築情況不同分為牆台和敵台。牆台的檯面與城牆頂部高低差不大,只是凸出一部分於牆外,外側砌有垛口,是平時城上守兵巡邏放哨的地方。台上還建有遮風避雨的簡單房屋,叫鋪房 。敵台即騎牆的墩台,高出城牆之上,有兩層或三層。守城士卒可住在裡面,並可儲存武器、彈葯。八達嶺處的敵台多分上下兩層,下層可住十餘士卒,四周有窗口供觀察和射擊 ,有木製樓梯可登至樓頂,樓頂地面平整,四周牆上有垛口 ,可供鎡望和射擊。此外,城牆牆面上還有排水溝,用來排除城牆頂部的積水以保護牆身。
烽火台 烽火台也稱作烽燧、烽堠、烽台、煙墩、墩台、狼煙台、亭、燧等。是利用烽火、煙氣以傳遞軍情的建築 。如遇有敵情,白天燃煙(也可懸掛旗子、敲梆、放炮),夜間燃火(或點上燈籠)。烽火台通常設置在長城內外最易鎡望到的山頂上,一般是土築或用石砌成一個獨立的高台,檯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檯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衛的房屋和羊馬圈、倉房等建築。
城、堡、障、堠 在長城防禦工程系統中,還有一些與長城相聯系的城、堡、障、堠等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大都建築在長城內外,供兵卒居住和防守用。這里所指的「城」 ,不是州、郡、縣城,而是與長城關聯的防禦性建築,城的面積不大,城與城之間相距數十里不等。「障」,也是一種小城。一些古代文獻上說是山中小城。「障」與「城」的區別主要是「城」的大小不一,「城」內有居民居住,而「障」只住官兵,不住居民,障的大小和形式比較統一。也有城和障結合在一起的,既住士卒,又住居民。「堠」即候,又稱作「斥候」,是一種用來守望的建築,構造較簡單,常與亭(烽火台)配合使用,往往「亭候」並稱。明朝的「堡」城與漢代的「城障」相似,也是用來駐防的,「堡」往往有城牆圍繞,也稱作城堡。有些堡內還有烽火台,也住有居民 。明長城沿線的城多與關口相結合,以堵塞和抗擊敵人入侵 。
防禦體系 長城整個布局有主幹,有分支,沿線設立許多障、堡、敵台、烽火台等不同等級、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建築物,構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這個體系中每一個小據點都通過層層軍事與行政機構和中央政權機構相聯系。從防禦角度,通常把長城沿線分成幾個防區。秦始皇時期,在長城沿線上設立了隴西、北地、上郡、九原、雲中、雁門 、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12個郡,以管轄長城沿線各地方,進行分段防禦。明朝為便於對長城沿線的防守,劃分成九個防守區段,稱之為「九邊」,每邊設鎮守(總兵官),即遼東、薊、宣府、大同、太原、延綏、寧夏、固原、甘肅九鎮,謂之九邊重鎮。九邊九鎮之外,為了加強京城的防務和保護帝陵(今明十三陵)的需要,於嘉靖三十年(1551)又在北京的西北增設了昌鎮和真保鎮,共為十一鎮,構成了九邊十一鎮的防禦布局。
意義 長城修築距今已有2000多年,雖已失去防禦上的作用,但仍巍然屹立,顯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反映中國古代建築工程技術的偉大成就,表現中國古代各族勞動人民的堅強毅力與聰明才智,體現中國自古以來形成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此外,以長城作為歷史標尺,可為研究長城沿線地區自然環境的變遷和自然事件提供參考。長城工程浩大,規模宏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古老的長城經過修整,許多區段成為游覽勝地。山海關、八達嶺和嘉峪關3處長城區段於1961年被定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貳』 三國志正史人物解說 高手進
樓主要的是解說吧?
其實讀過《三國志》後你會發現這樣一個特點,幾乎在每個人的傳記里都是盡量記錄他光輝和英雄的一面,而他的敗績和不好的言行則大多被記錄在別人的傳記里,例如,張飛的傳記里會有敗張頜的記載,而張頜的傳記里這沒有這段記錄。
我們現在讀《三國志》,基本上可以說就是在通過陳壽的視角了解三國,了解他心中的三國。那麼就從這里說起:
在蜀志里趙雲.張飛.關羽合為一傳.
陳壽對趙雲的評價是最高的,不過在傳記中多次提到了當時人們對關張的評價,溢美之詞很多。
劉備.曹操.孫權.
各為一方霸主,最高陳壽評價是曹操,其次是劉備,期間明確指出了劉備不如魏武。最後是孫權,說他有勾踐之奇,但是基業承襲於長沙桓王,又沒封桓王之子高官厚爵,刻薄寡恩。
諸葛亮.郭嘉.
很明顯在三國志里只有兩個人是單獨一傳的,一個孔明,一個陸遜。所以在陳壽眼裡很明顯誰更有價值。對孔明的評價很客觀,「治國之才優於將略。」
郭嘉和呂布嘛,沒什麼好說的基本上和演義里一致。
『叄』 包頭市黃金時代健身會所一次多少錢
我在包頭的萬郡健身房
『肆』 黃河的歷史背景資料
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
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4)包頭黃金時代擴展閱讀
內蒙古黃河灌區,是中國著名的大灌區之一。其范圍西起烏蘭布和沙漠東緣,東至呼和浩特市東郊,北界狼山、烏拉山、大青山,南倚鄂爾多斯台地,包括河套、土默川、黃河南岸灌區。跨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和呼和浩特、包頭、烏海3市的19個旗(縣、區)。
土地總面積2891萬畝,現有耕地1878萬畝,灌溉面積936萬畝,農業人口201萬,人均耕地9.3畝,其中水地4.7畝。
寧夏引黃灌區,是我國四大古老灌區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灌溉歷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是寧夏主要糧棉油產區,也是全國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
灌區涉及青銅峽市、永寧縣、銀川市、賀蘭縣、平羅縣、陶樂縣、惠農縣、石嘴山市及中衛縣、中寧縣、吳忠市、靈武市等4個縣(市)的引黃灌溉部分,計12個縣(市)和20多個國營農、林、牧場。
汾河灌區,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面積分布在汾河兩岸,北起太原市北郊上蘭村、南至晉中地區介休縣洪相村,長約140km,東西寬約20km,西以太(太原)汾(汾陽)公路和磁窯河為界,東以太(太原)三(三門峽)公路和南同蒲鐵路為界。
灌區跨太原、晉中、呂梁三市,12個縣(市、區)共56個受益鄉(鎮)的488個村,全灌區控制土地面積205.5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56.84萬畝。設計灌溉面積149.55萬畝,受益面積約佔全省水地面積的近十分之一,是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區之一。
『伍』 國慶閱兵的讀後感
觀看盛大的閱兵儀式有感
光陰似箭,日歷也穿上了「國慶裝」。今天——10月1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盛大的節日,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年的喜慶日子。!!!!
此時此刻的天安門前已是人山人海,樂聲陣陣。在這喜慶的日子,祖國母親的兒女把您團團圍住,歡慶著,問候著。有解放軍戰士、學生以及各省和各族的人民,他們都掛著鮮花、紅旗。一萬多名學生持著紅色和黃色的鮮花,組成了四個大字「祖國萬歲」。這四個大字的周圍是由黃色的鮮花圍成的,這紅色和黃色不是象徵五星紅旗嗎?……此時的天安門是花的海洋,樂聲的海洋,但是吸引我的還是解放軍叔叔的閱兵儀式。
「咚——咚——咚」這是解放軍前進的腳步聲,他們正踏著雄壯的步伐,沿著長安街的天安門廣場前進。「咚——咚—— 咚」多麼有勁,多麼鏘鏘有力的步伐聲啊!這不是普通的腳步聲,這是我們國家邁向世界民族之林的聲音,是祖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成就的喜悅之聲,是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腳步聲。是他們,是解放軍叔叔在戰場上與敵人頑強搏鬥,才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們,是解放軍叔叔用他們的生命和熱血來保衛祖國的邊疆,無私地向自己的崗位奉獻自己的青春,就是因為有這一群 「威武之師、文明之市、勝利之師」為祖國做後盾,才有祖國今天的繁榮昌盛,社會的安定,民族的團結。
就在這個時刻,一群身穿橄欖綠軍裝的威武之師走了過來。口號聲如雷貫耳,有如開閘流出的急水,有如滾滾而來的大潮,有如在荒原上奔騰的駿馬。你看,他們的軍資是多麼標准,步伐均勻,剛勁有力,每一個動作都一致。行進的時候,這千萬個人的行動如同一個人,橫直有行,行行筆直,就像刀切一樣,個個面目庄嚴、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地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向黨和國家致敬,向人民致敬。這一舉動,無不牽動和震撼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
當受閱的三軍勇士邁著矯健的步伐,雄赳赳、氣昂昂地通過天安門時,國防武器已接踵而來地展現在人民的眼前:新型主戰坦克、火炮、核武器以及各種戰略導彈。祖國啊,祖國,你讓我看到了你50年來的繁榮昌盛和國防力量的日益強大,你的人民從此揚眉吐氣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想到這,我全身每個毛孔如吃了人參果,無一處不激動,無一處服帖。如果時間可以停住,真想能夠留住那永恆的一瞬間。強大的軍隊和先進的戰鬥武器,為祖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安全保障,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這天,這只跨世紀的軍隊在天安門廣場向祖國和人民展示了他們的風貌、變化和成就,讓人民對這支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勝利之師充滿了信心,對祖國的前程也充滿了信心。
面隊著威嚴的陣容,雄壯的節奏,整齊、矯健的步伐,閃亮的槍炮,還有青春般的口號,我真想大聲喊:「偉大的中華人民萬歲!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偉大的中國人民萬歲!!..
『陸』 對今後房地產價格走勢的初步判斷
房地產市場新常態 及走勢
2015年1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 房地產市場新常態特徵明顯
過去的近10年中,房地產市場經歷了飛速發展的階段,商品房建設量增長迅速,樓市價格不斷攀升。盡管這期間也有短期調整,但下行不久後又會再次進入上行通道。進入2014年至今,樓市出現整體下行態勢。盡管對樓市未來走勢依然眾說紛紜,「黃金時代」已經基本結束的認識贏得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可,房地產市場步入新常態。
樓市新常態的第一個表現即是樓市降溫,價格企穩。國家統計局17日發布了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與去年同月相比,70個大中 城市中,新建商品房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9個,上漲的城市僅有廈門1個。同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廈門上漲0.8%,最低為杭州下降10.5%。通過梳理發現,沈陽、青島、長沙、包頭、丹東、泉州、韶關、桂林是過去一年中房價下降較多的城市。
供求是決定價格的根本因素,由於供不應求,過去幾年樓市「一天一價」的火爆場面時有出現。經歷過去幾年快速發展後,我國住房供需總體趨於平衡,因此,樓市進入調整期並逐步趨於平穩。
不過,房地產市場在「黃金時代」過後還有「白銀時代」。我國城鎮化進程仍在加快推進,對商品住房的需求仍然很大。房地產產業鏈條長,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因此,仍需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樓市新常態的第二個表現是分化,一線城市、熱門城市與三四線城市分化將更加明顯。當前,一線城市房 價初步呈現止跌回穩態勢,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綜合平均連續兩個月微漲,二手住宅價格環比綜合平均連續4個月微漲;二線城市房價環比綜合平均仍然下降,但降幅已緩慢收窄;三線城市房價繼續下降,且降幅略有擴大。
具體而言,1月份,在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房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4個,上漲的城市有深圳和贛州2個,持平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南昌及廣州4個。在環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深圳0.3%,最低為泉州下降1.7%。新房價格環比下降較多的集中在三線城市,如包頭下降1.3%,丹東下降 1.6%。包括4個一線城市在內的一些熱點城市公共資源豐富,土地相對稀缺,每年仍有大量人口湧入,因而樓市供應總體偏緊,未來將呈現平穩微漲態勢。而在一些三四線城市,由於人口相對較少,目前庫存高企,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去庫存」將是主要目標,房價整體將現下行態勢。
樓市新常態的另一個表現是保障房與房地產市場的銜接。當前,一些城市庫存高企,同時,保障性住房特別是棚戶區改造仍需要大量房源。應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的貨幣化安置,組織居民自住購買,或者由政府購買安置住房進行安置。同時,指導督促商品住房較多的城市出台支持措施,將商品房轉化為安置房,促進棚改與利用存量房的有效銜接,也可以推進通過長期租賃購買中小戶型商品房等方式籌集公租房房源。
樓市新常態還有一個表現,即企業面臨變化和整合。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變化,房地產企業經營難度加大,中小型房企有可能面臨難以為繼甚至關門倒閉的狀況。大型房企將採取多元化轉型措施,除了將眼光瞄準海外,有的還關注養老地產,或謀劃向「服務商」轉型,或涉足互聯網等。
『柒』 差強人意!長安如今改名為西安,但你可知「包頭」的原稱是什麼
差強人意!長安如今改名為西安,但你可知「包頭」的原稱是什麼?
包頭,是內蒙古自治區下轄地級市。"包頭"地名的由來,有漢語與蒙語兩種說法。漢語中的說法是從"泊頭"與"博托"沿襲而來,俗稱包頭。蒙古語中,包頭是"包克圖"的諧音,意為"有鹿的地方",所以又有鹿城之稱。說道"包克圖",還有個美麗的傳說。
據傳,當年成吉思汗帶兵西征,經過九峰山一帶,前方突然傳來呦呦的鹿鳴,極目遠眺,一隻體態高大、體態優美的梅花鹿站在對面山坡上與大軍相視,它那一對大如兩棵無葉山榆的犄角,那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的花斑,驚倒將士。大汗張弓搭箭,沒想到,卻屢射不中。大汗納悶,我向來箭無虛發,百戰百勝,怎麼今天卻射不中一隻鹿?大汗即刻策馬揚鞭,向鹿追去。
『捌』 包頭東河維多利黃金時代健身房的價格年卡和半年卡
別花冤枉錢,私密我,比健身房出卡至少便宜一半
『玖』 包頭捌帝湯和樂園黃金時代哪個更好一些
我朋友說捌帝湯水多年未換!裡面衛生臟亂差,你是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