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戶口沒在江油,想買江油安置房可行么
這個要看江油當地的政策是怎麼規定的。現在很多城市買房不需要戶口本,只要你具備當時規定的政策,比如你在當地工作己繳納養老保險幾年,就有資格買房。就看江油當地買房政策看你是否具備資格。
Ⅱ 江油電瓶車上牌照多少錢
江油電瓶車上牌照多少錢?
,原自:追折網(網.購省.錢是一種生活態度)
是這樣的:2012年國家曾打算電動車上牌,但是實際執行起來難度非常大,存在很多問題,既然上牌,那麼要不要收費,既然收費,那麼要不要考核駕駛技術,考核標准又是什麼,考核的機構又是什麼,全國那麼數量龐大的電動車,要組織考核又會對整個社會造成到少無謂的資源浪費。所以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很多條件都不具備就出政策,很顯然沒經過仔細考慮,所以擱置起來是必然的。
另外告訴你,電動車不用上牌的,買了就開吧,只要遵守交通規則就行了。
Ⅲ 江油有什麼民風民俗,什麼特色
江油風土民俗
今江油市境域大致囊括了歷史上的江油、彰明兩縣。據北宋樂史《太平環字記》載,江、彰兩縣風俗同於益州(以成都為代表的川西一帶),即《蜀記》所概括的「剛悍生其方,風謠尚其文」,《漢書》所概括的「人食稻魚,俗不愁苦,而輕易淫泆。然地沃人驕,奢侈頗異,人情物態,別是一方」。除此而外,唯江油(當指平武西南部、江油東北部一帶)「山高水峻,人多癭瘤痴聾,蓋山水之氣使然也」。清代舊志將境內風俗概括為「尚儉務農,不競詞訟。橫經負耒,士有古風。惡衣陋室,人無侈志」。清未明初,「文明漸啟,士則講求經術,兼究中西實學。農工商賈,莫不勤於執業」。(光緒二十九年版《江油縣志》)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形成的江油風土民俗與川西北各縣基本相同,且有一定的穩固性,即使進入民國時期也仍然大體保留了舊的習俗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於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社會經濟及科教文化事業等均有了飛速發展,社會習俗也相應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以下從家庭與宗族、婚嫁與生育、壽慶與喪葬、社交禮節、傳統節日、現代節日及紀念日等六個面對江油的風土民俗作簡要的記述。
一、 家庭
舊時的家庭以年長輩分高的男子為一家之主,掌管全家經濟收支及生產、生活安排、主持婚嫁喪葬及對外事務。家中子孫取名皆以同宗族譜規定的字派輩分為序。並以大家庭聚居,三世同堂甚至四世、五世同堂為榮耀和光彩。建國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家庭關系也一改男子當家的封建舊習。除聚族而居的部分農村區域外,尤以城市人口為主,已不再看重按族譜規定的輩分派給子孫取名。那種三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也逐漸少見。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因獨生子女漸次居多,三口之家已成為家庭結構的主體部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居民的住房也由原來木構建築的傳統民居過渡到鋼筋水泥的現代高層建築的單元式住房。農村的住房條件也不斷改善,鋼筋水泥的新式樓房從城市或城鎮周圍向邊遠山鄉輻射而不斷增多。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不少經濟條件好的家庭住進了豪華的商品房。
二、 宗族
舊時普遍看重宗族的凝聚力,同姓同宗者均以建立「譜會」、「清明會」一類的宗族組織負責訂立族規族法,修建或維修祠堂,編修家譜、族譜,籌辦每年清明節的掃墓、祭祀活動,乃至訓誡後輩、調解處理族內或外族的糾紛,懲治本族的不法之人等。
建國後宗族組織不復存在,族內的活動自然停止。20世紀80年代以後,少數地方又有新修或續修家譜、族譜的活動興起。90年代後至21世紀初,新修家譜或族譜的活動逐漸有所增多,與此相關的一些家族聯誼活動也不時地在一些地方有所開展,類似舊時「清明會」一樣的宗族聯誼活動也在某些地方某些家族不定期地舉行。
三、
一、婚嫁
舊時的男婚女嫁仍以遵從「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封建陋俗為主流。除父母包辦、明媒正娶的婚姻外,尚有「童養媳」、「納妾」等陋俗。「再嫁」被視為恥辱而備受歧視,但也有一些寡婦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再次嫁人。民國時期國民政府雖也提倡自由戀愛和文明結婚,但民間舊習一時難改,僅在機關單位少數知識分子中有所影響。
建國後,人民政府宣傳貫徹新婚姻法,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提倡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逐步革除了舊時婚俗中的繁文縟節,實行婚事新辦。20世紀80年代後,城市青年大都在賓館、酒店舉行婚禮,其一般程序大致是:典禮開始,鳴放鞭炮;新郎新娘亮相,依次向雙方父母、主婚人、證婚人及來賓鞠躬;新郎新娘相互鞠躬,喝交杯酒;主婚人、證婚人、父母及親友依次講話;來賓致賀詞;新郎新娘致答謝辭;禮成後,酒宴開始的同時也開始表演文娛節目……在酒宴的進行中,新郎新娘依次向每一桌的來賓敬酒。酒席完後賓客散去,晚宴的客人僅一部分至親好友而已。晚上新郎新娘入洞房和賓客鬧洞房大體與舊俗同。農村青年也形成自由戀愛的風氣,靠近城市、城鎮的一般也在酒店、賓館舉行婚禮,邊遠地區的雖在家裡舉行,其婚禮程序也大致與城市相同。
二、生育
舊時受封建傳統影響普遍存在著早生、多生及重男輕女的思想。產前產後有「催生」、「洗三」、「取乳名」、「吃滿月酒」「抓周」等習俗。
建國後,實施計劃生育政策,20世紀80年代後嚴格規定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重男輕女的習俗逐漸有所改變。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到醫院生小孩的漸次增多,至20世紀80年代後一般都是到醫院生小孩,舊有的「洗三」習俗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建國初期取乳名的習俗尚很普遍,70、80年代後則漸次消失。至於「催生」、「抓周」等習俗也逐漸消失,唯「吃滿月酒」尚在少數人群中流行。
四、
一、壽慶
舊時中老年人慶賀生日稱為「壽慶」,親朋好友備壽儀登門祝壽,已出嫁的女兒要做壽帽、壽鞋送給老人,主人則備壽酒設宴款待賓客。小孩過生日,父母或長輩做點好吃的,也表示慶賀。
建國後壽慶習俗仍然存在,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後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講究慶賀生日的愈來愈多。經濟稍好的人家則大擺酒宴,極盡豪奢。加之80年代後多是獨生子女,又形成了為小兒做生的新風,往往大擺酒宴招待賓客。賀壽的親朋好友或同事一般送現金,於小兒做生也有送生日蛋糕、衣物或玩具的。
二、喪葬
舊時崇尚土葬,辦理喪事主要有送終、燒倒頭紙、撤帳子、出煞、凈身和穿老衣、點路燈和守靈、披麻帶孝、報喪和發訃告、入殮、出喪、燒七、燒百期和周年等程序和習俗。
建國後提倡喪事新辦,以上程序逐漸減化。後來機關及企事業單位時興開追悼會(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不再開追悼會,而代之以遺體告別儀式),戴黑袖套、白花表示哀悼。加之黨和政府提倡火葬,先在城市和近郊推廣,20世紀80年代後無論城市和鄉村,全部以火葬代替了土葬。
五、 社交禮節
一、稱謂
舊時習俗稱「先生」、「太太」、「小姐」等。建國後,20世紀50至60年代「同志」為最一般的稱呼。70年代後時興稱「師傅」、「老師」。80年代末期又逐漸復興「先生」、「太太」、「小姐」一類的稱謂。只是到了90年代中後期,「小姐」的稱謂由褒義而漸漸轉為貶意。
二、招呼應酬
舊時熟識的人相見,若在吃飯時,往往以「請吃飯!」、「請了!」相互招呼;若在吃飯前後這一段時間內,則相互以「吃了不?」、「吃了!你吃了不?」招呼;若在其他時間,則根據具體情況以詢問的口氣打招呼,如「上街哇?」、「買菜哇?」之類的;也有的僅點頭致意而已。20世紀80年代末期,興起以相互問「你好?」招呼應酬,舊有的招呼用語漸次廢棄。
三、見面禮節
舊時的人見面以拱手、鞠躬的形式相互致禮。民國時期,西方式的握手禮開始在知識界流行。建國後則漸漸以握手禮為致禮的主要形式。20世紀90年代後,除了握手致禮的主要形式外,也有少數人喜歡以抱拳或拱手致禮。
四、請客
舊時婚嫁、喪葬、壽誕、遷居、做生意開張、建房上樑、過年請春酌等,都要向親友發送請帖,設家宴款待。婚嫁請客為三天,第一天「知客」,第二天「正酒」,第三天「謝客」。建國後舊俗在農村尚存,城市和廠礦、企事業單位就有了很大變化,如婚嫁請客便不再是三天了。客人接請帖後,須備禮金或禮品按時前往。
五、饋贈
舊時凡遇逢年過節或親友家有紅白喜事,皆要饋贈禮品相互過從,以增強聯絡和情感。禮品多少不拘,視財力和關系親疏而定。婚禮、嫁禮、葬禮、建新房禮、遷居禮、生日禮、壽禮、拜年禮、端陽禮、中秋禮、月禮、慰問傷病禮等各有大致不同的內容。建國後饋贈習俗雖仍然存在,但禮品內容無論城鄉都有很大變化,總的來說沒有較具體的格式,視自身財力與受禮人關系親疏以及送禮的具體情況而定。自20世紀90年代後送現金漸漸成為時尚
六、 一、春節
舊時農業社會過年從正月初一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初一舊時亦稱「元旦」,因系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稱為「三朝」。天未明之前便擺上果品佳餚,點燃香燭,焚化紙帛,恭敬地祭祀祖先後,再根據當年歷書標明的吉利方向,燃香鳴爆竹,打著燈籠,出門向喜神方向跪拜,稱之為「迎喜神」。也有的到附近香火旺盛的寺廟行香拜菩薩,祈禱來年。回到家裡後則關上門,等待天明,叫做「閉財門」。這天只拜父兄宗族,初二才開始到親友家拜年,以肉、面、果、餅等相饋送。如果宗族鄰里數十人為群沿門稱賀,則稱之為「大拜年」。此後直到正月十五,獅舞龍燈,簫鼓嗷嘈,爆竹聲聲,遊人絡繹……十五民間稱為「過大年」,又叫「元宵節」或「上元節」,有舞龍、舞獅、猜燈謎、玩花燈等活動。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象徵月圓人圓,事事如意。
建國後春節如舊,只是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略有更革而已。比如節期,國家規定機關、學校、廠礦、企事業單位只放三天假,農村亦相應有所縮短,尤其是在評大寨工分的年月。親友間拜年也少了舊的儀程,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但吃團年飯,給小孩壓歲錢,燃放爆竹,舞龍舞獅,正月十五吃湯圓等舊俗,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同時興起了單位團年、慰問軍烈屬、開展游樂活動、辦燈會等新風。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過年僅一家人團聚,弄點好吃的而已,一切新舊活動皆無形中停止。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祭祀祖先之風再度興起。80年代中期以後,初一到寺廟拜菩薩的舊俗又逐漸恢復,不少人看過除夕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後,於新舊年子夜之交時到寺廟(如江油城區的一般到附近的羅漢寺或靈官廟)拜菩薩,爭燒子時香,直到午後,一直人流如潮,絡繹不絕。
二、清明節
民間有掃墓祭祖的習俗,但一般在清明節前幾天進行。
建國後逐漸不太時興,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又逐漸恢復。
三、浴佛節
農歷四月八日為釋迦牟尼佛誕辰,民間有放生嫁毛蟲的活動。建國後此俗消失,惟20世紀80年代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後,佛教僧侶和信眾要在這天舉行誦經法會和拜佛、祭祖、施捨僧侶的紀念活動。
四、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傳說為愛國詩人屈原的忌日。這天家家門上掛陳艾、昌蒲、屋內放硫磺煙驅邪,兒童胸前掛內裝樟腦、冰片等葯物並做成雞、猴、狗或蘋果、辣椒等形狀的香包。中午飲雄黃酒,吃包蛋及莧菜等,並開展龍舟競賽等活動。此俗至今仍存,唯自20世紀70年代後,飲雄黃酒的人漸次減少。
五、曬衣節
農歷六月六日,民間習於在這天曬衣被、書畫等以防蟲蛀或霉變。
六、七夕
農歷七月七日,舊時民間婦女在這天於院壩內設瓜果祭品,燃燭焚香揖拜,祈求織女星賜於智巧,故名「乞巧」。建國後此俗消失。
三合鎮喻觀村有在這天舉行「七七鵲橋會」(物質交易會)的舊習,不知起源於何時。建國後「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秋季物質交易會」,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又恢復為「七七鵲橋會」。
七、中元節
俗稱「七月半」,指農歷七月十一至十五日期間。本為佛教的盂蘭盆會,但江油民間卻習於祭祀祖先,設供品、燃香燭並焚化紙錢。祭祖一般在十一至十四日,根據各家族習俗而各有不同。十五日則焚紙錢、撒水飯以施捨孤魂野鬼。此俗建國後逐漸消逝,20世紀80年代後又漸次興起。
八、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時值秋收之後,於此日晚上備月餅、梨、棗、核桃、花生及糖果等祭月賞月,合家團聚,喜慶豐收。建國後不再祭月神,但吃月餅賞月的習俗仍存。
九、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日,舊時有登高的習俗,民間亦在這天蒸重陽糕,釀重陽酒。建國後此俗消失,唯20世紀80年代後政府或單位於此日慰問退休老幹部,召開座談會,贈送紀念品並聚餐,逐漸形成一個尊老敬老的節日。
十、臘八節
農歷臘月八日,這天早上家家戶戶以秈米、糯米、肉、豆子、豆腐乾、面條以及紅白蘿卜、白菜等各類蔬菜煮「臘八粥」吃,據說此俗隨佛教自印度傳來。釋迦牟尼苦行六年後於臘月八日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後人不忘他成道前所受的苦難,便在這天吃粥紀念他。
十一、祭灶日
臘月二十四日,這天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晚上張燈燭,設果餅祭祀灶神。建國後祭灶神之俗消失,唯打掃清潔衛生之習俗仍存。
七、 十二、除夕
臘月最末一天。這天張貼對聯、門神、年畫,祭祀祖先後合家歡聚吃團年飯,然後長輩給晚輩取壓歲錢,再「圍爐」守歲。夜裡燈燭輝煌,爆竹聲不絕於耳。
建國後舊俗仍存,自1984年中央電視台播出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後,除夕之夜,合家團聚收看春節聯歡晚會節目成為新的習俗。子時之交,家家戶戶燃放炮竹。90年代中期後曾一度禁止燃放炮竹,世紀之交後又漸次恢復。
Ⅳ 江油買二套房契稅降了嗎
二套房的契稅還是3%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調整房地產交易環節契稅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2010]94號)的規定:
一、首套房繳納規定如下:
1、個人購買普通住房,且該住房為家庭唯一住房的,所購普通商品住宅戶型面積在90平方米(含90平方米)以下的,契稅按照1%執行;
2、戶型面積在90平方米到144平方米(含144平方米)的,稅率減半徵收,即實際稅率為1.5%;
3、所購住宅戶型面積在144平方米以上的,契稅稅率按照3%徵收。
二、二套房繳納規定如下:
購買非普通住房、二套及以上住房,以及商業投資性房產(商鋪、辦公寫字樓、商務公寓等),均按照3%的稅率征稅。
Ⅳ 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江油李白大道證券營業部怎麼樣
簡介: 2014年3月,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江油金輪幹道證券營業部更名為「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江油李白大道證券營業部」。
法定代表人:童軍
成立時間:2002-03-29
工商注冊號:510781000033079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江油市李白大道東側宏安中華御景1棟2樓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