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中國石油政策的兩個重要問題!!
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原油進口的來源國家中,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沙特、安哥拉、伊朗、俄羅斯和阿曼。這五國對華原油供應國的進口總量增長區間在3.7%到22.4%之間。
當前,中東仍然是我國石油進口最多的一個地區。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中東還將是我國主要的能源來源,沙特是其中翹楚。2007年,我國從沙特進口了2633.2萬噸原油,同比增長10.3%。伊朗在中國進口原油市場中排位第三,2007年我國從該國進口原油2053.7萬噸,同比增長22.4%。目前我國與沙特、阿曼、葉門、卡達、阿聯酋等國簽訂了長期進口原油合同,總量占進口原油的40%。據悉,沙特時下正在追趕一個在2010年底前每天向中國出口100萬桶原油的目標,這個數字相當於非洲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安哥拉每天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
我國對進口石油的管理: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計委、經貿廳(委、局)、外貿局(總公司),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駐廣州、上海、天津、大連特派員辦事處:
根據國閱(1986)35號《關於研究今年石油出口和國內銷售問題的會議紀要》精神,為了有計劃地完成進口石油任務,制止多頭對外,節約外匯,現對進口石油有關問題規定如下:
一、各地區、各部門所需進口石油(包括原油和石油產品,下同),一律由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統一對外訂購。其他各部門都不得自行對外訂購石油。
二、各地區、各部門所需進口石油,均須經過審批,並實行進口許可證管理,海關一律憑進口許可證查驗放行。
國家計委下達的計劃內進口石油和政府貿易協定項下的進口石油,由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分別憑進口計劃和貿易協定向對外經濟貿易部申領進口許可證。
計劃外進口石油,必須由各地區、各部門歸口匯總後統一報經國家計委審批並由國務院口岸辦安排港口接卸。經批准後,由申請進口單位將批准進口證件、使用外匯證明和進口訂貨卡片一並送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由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憑批准進口證件和使用外匯證明向對外經濟貿易部申領進口許可證。
外貿以進養出用進口石油,由對外經濟貿易部審批和分配,並抄報國家計委。由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憑批件申領進口許可證。
2. 中國曾經是石油出口國嗎
是的。
自60年代石油會戰後,中國開始大量出產石油。自此就開始出口石油。當時有很多都是低價補貼,以援助形式提供給第三世界國家。從1993年開始,我國由石油出口國變成石油凈進口國。
石油的銷量在以前不是很好,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石油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中國主要出口的是成品油,由國外進口原油,是因為這樣可以通過我們的煉油廠加工,再從出口石油謀取利益。
(2)中國石油進口外匯擴展閱讀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簡稱「歐佩克」。
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歐佩克總部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現在,歐佩克旨在通過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價格波動,確保國際石油市場上石油價格的穩定。
保證各成員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並為石油消費國提供足夠、經濟、長期的石油供應。其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3. 國家存那麼多外匯幹嘛,為什麼不增加進口,而用來買美債!而不用來改善民生
先說石油的問題,石油的定價權是美國說了算,也是美元結算。簡單說就是,我是美國,你是中國,我對石油有定價權,想什麼價格賣給你中國就什麼價格,你又不能不買,,,而且,我只收美元,,其他的一律免談,,想要買石油,,就要給我美元。。。。。這種情況,,你確定,不存美元,或者只存少量的美元,,,像你說的,,現代用石油的地方太多了,量太大,石油除了美國產,就是中東,,中東似乎也是美元計價我沒記錯的話,,,這種,情況下,,根本美的選。。。好在,現在中國也有了石油的期貨交易,,以後這個情況,可能會有所改善。。
再說外匯,,是什麼支持美元的印發??以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時候是黃金,現在是石油。。美國掌握了石油的定價權,相當於控制了各國的錢袋子,他才能印美元,極端一點就是想印多少就多少,,當然他不會這么乾的哈。。。。中國的是什麼,,石油與美元掛鉤,那人民幣就和美元掛鉤,,支持人民幣印發的其實是美元,,不要不舒服,,其他國家也一樣。。。現在的情況是在減持美國的美債和美元,,逐步的脫離。。。再有就是抵禦風險了,,
我不是經濟學家,我說的都是自己了解到的,,未必准確,,各位網友,,覺得對就對,不對就不對,,,我不辯論,也不爭論。。。謝謝。。。
4. 中國一年買石油花多少外匯
為了購買這些石油,去年中國花掉了約合人民幣9000億元。盡管已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油買家,但由於沒有定價權,我國進口原油每年要多支出約20億美元。
5. 中國缺油為何大量出口原油:錢都進了誰的腰包
近期,關於"美國解禁原油出口"的消息引起熱議。但實際上,美國政府通過名為"私下裁定"的程序批准出口的,只是被稱為石油凝結物的超輕質原油,又稱為"凝析油",美國並沒有真的解禁原油出口。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自上世紀70年代實行禁止原油出口至今,美國的這一政策始終沒有松動。即使是在當今頁岩革命推動下,美國已經超越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出產國。但是,即使這樣,美國依然牢牢掌控著本國的戰略資源不外流。
以"自由資本主義"老大自居的美國,在原油資源控制上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反觀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2013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高達57.39%,即使是如此,中國始終還在出口原油,這樣的資源政策需要引起我們的反思!
事實上,中國的原油出口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80年代。在1977年,鄧小平同志提出可以多出點石油、煤炭來換取外匯,這就是當時的"石油換外匯"戰略。1985年,中國原油出口達3600萬噸,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這同時還為中國帶來67億美元的創匯,佔了當年外貿出口總額的24.5%。
但是,現在的歷史背景已經發生了改變,中國的能源安全形勢岌岌可危。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原油表觀消費量達到4.87億噸,同比增長2.8%,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高達57.39%。有預測認為,2014年中國原油依存度會持續上升至58.8%,這距離《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要求的"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要控制在61%"的紅線已經非常接近。
盡管如此,我國的原油出口卻一直沒有間斷。僅2013年12月份,中國原油出口量就高達9.22萬噸。顯然,在國內原油尚不能滿足需求,並且還需大量進口的情況下,這對中國的能源安全是極其不利的。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原油出口額達14.6億美元。這些錢都流進了擁有原油進出口貿易特權的石油寡頭腰包。
要知道,石油本屬於國有資源。然而,手握特權的油企本該肩負起"國家石油安全"的重任,卻在國內原油短缺的同時,用已經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原油去出口賺取差價,它們在獲取超額利益的同時,卻要國家為此買單。
盡管在2003年,中國開始對原油出口採取下調出口退稅的政策性限制措施,並且還對原油出口開征5%的關稅。但從目前情況看,現有的這種"嚴出寬進"、不鼓勵出口的政策並沒有根本扭轉我國的原油進出口格局。
對比美國,雖然工業經濟發展曾嚴重依賴原油進口,但是實行原油出口禁令後,40年來,美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大幅下降,這與其本國的原油開采增長相配合,增強了美國的能源安全度,這賦予了美國在國際事務上更多的靈活性和話語權。
因此,我們應該執行更為嚴格,甚至是全面禁止的原油出口政策。中國10年來的發展現實表明,僅僅依靠"嚴出寬進"政策,並不能堵住中國稀缺的原油"外流",必須立足國內能源安全形勢,遏制"一邊缺油,一邊出口"的情況,這才是國家應該做出的審慎選擇。
6. 原油大跌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有什麼影響嗎
中國是世界上石油進口第一大國,油價降低,我們可以用更少的外匯去進口石油,同時會增加戰略儲備,總體來說價格便宜了,但是會買的更多。
7. 中國出口石油非常便宜,為何自己人用這么「貴」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進口國,中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石油,2017年達到4.2億噸。因此,中國的石油缺口非常大。然而,中國顯然有原油勘探地點,為什麼它總是表現出這樣的「石油短缺」?
油價年年上漲,「兩桶油」年年虧損。很難彌補技術差距。當然,在石油產品的質量和供應方面,「兩桶油」是眾所周知的,也是車主們所喜愛和憎恨的。令人驚訝的是,在油價一個接一個上漲的時期,在全國擁有5萬多個加油站的「兩桶」石油從未停止虧損。根據官方數據,中石油和中石化去年的總收入為740.42億,而另一方面,國家在10年內對這兩大巨頭的補貼超過1000億。外國石油更便宜也是有原因的。正如白菜比韓國白菜便宜得多,俗話說得對。東西比薄更貴。石油出口國的石油可能比水便宜。因此,在他們看來,石油的價值可能仍然不如水。但是在中國,石油是稀有的東西,水是不同的,幾乎無處不在。因此,中國石油價格相對較高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