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百美元摺合人民幣是多少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百美元摺合人民幣是246.2元
1949年-1952年採用浮動匯率換算,1953年到197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維持在2.462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而在1972-1980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更是大幅升值到1.50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
進入1980年代之後,人民幣才逐漸貶值,在1985年降到2.937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在1994年降到8.619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的最低水平。
(1)80年代法郎匯率擴展閱讀:
一、表示方法
匯率通常有兩種表示方法,即本幣匯率和外幣匯率。本幣匯率和外幣匯率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它們的升降所產生的經濟現象正好相反。
1、本幣匯率
以單位數量的本國貨幣所能兌換的外幣數量來表示,稱為本幣匯率。在我國稱之為人民幣匯率,即用外幣表示的人民幣價格,其公式為100¥=x外幣。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單位數量的人民幣能兌換更多的某種外幣,則表示人民幣匯率上升,人民幣相對於某種外幣升值,而外幣貶值,外匯匯率下跌,此時有利於我國的進口不利於出口;
反之,單位數量的人民幣若能兌換較少的某種外幣,則表示人民幣匯率下降,人民幣相對於某種外幣貶值,而外幣升值,外匯匯率上升,此時有利於我國的出口不利於進口。
2、外匯匯率
以單位數量的外幣所能兌換的本國貨幣數量來表示,稱為外匯匯率。我國通常採用100單位外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即用人民幣表示某種外幣的價格,其公式為100單位外幣=x¥。
當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更多的人民幣時,外匯匯率上升,外幣相對於人民幣升值,而人民幣貶值,即用人民幣表示的外幣價格上漲,此時有利於我國的出口不利於進口;反之,則說明外匯匯率跌落,外幣相對於人民幣貶值,而人民幣升值,此時有利於我國的進口不利於出口。
綜上所述,如果人民幣貶值,外幣升值,那麼人民幣匯率就會下降,而外匯匯率則會上升;反之,如果人民幣升值,外幣貶值,那麼人民幣匯率就會上升,而外匯匯率相應下降。
二、匯率計算
1、直接標價法:
匯率升貶值率=(舊匯率/新匯率-1)*100
2、間接標價法:
匯率升貶值率=(新匯率/舊匯率-1)*100
結果是正值表示本幣升值,負值表示本幣貶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匯率
2. 1980年2FRANCS法郎值多少人民幣
你好,如果是法國的兩法郎硬幣的話,也就是兩三塊錢一個。
3. .法郎和人民幣的匯率
法郎是N年前的說復法了
現在只有歐制元
2002年1月1日歐元發行之後,法郎已逐漸的停止流通,法國的國家銀行,法蘭西銀行在2002年已停止兌換某些法郎舊鈔,而2005年後,舊鈔中的(Corneille)系列(有5法郎、100法郎)或10法郎(Berlioz)系列的鈔票也不能再換歐元。
下列舊鈔則可用到2009年
500法郎的「帕斯卡爾」(Pascal,1969年1月發行),
200法郎的「孟德斯鳩」 (Montesquieu,1982年7月發行),
100法郎的「德拉克羅瓦」(Delacroix,1979年8月發行)
50法郎的「康坦·德·拉圖爾」 (Quentin de La Tour,1977年4月發行)
如果你是指瑞士法郎的話,美元兌瑞士法郎的匯率為1美元兌換1.6525瑞士法郎
4.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歷史演變
1、人民幣從1949年到1952年用浮動匯率制度。從1953年到1973年,以計劃經濟制度,人民幣與美金有正式的掛鉤,匯率保持在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水平上。但是在這時代中國大陸的外國貿易很少,所以人民幣匯率意義不是很大。
2、1973年,由於石油危機,世界物價水平上漲,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頻繁。
為了適應國際匯率制度的這種轉變與現實中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有利於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便於貿易,為國外貿易所接受的原則,人民幣匯率參照西方國家貨幣匯率浮動狀況,採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方法進行調整。
為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1973年的1美元兌換2.46元逐步調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對人民幣貶值了39.2%。
3、從1980年到1994年,中國大陸有雙重匯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實行雙重匯率制度,即除官方匯率外,另行規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格,該價格根據當時的出口換匯成本確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人民幣官方匯率因內外兩個因素的影響,其對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調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53.3%。
4、1991年4月至1993年底。這一階段對人民幣匯率實行微調。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度調低,但仍趕不上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的變化。到199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分別為5.7和 8.7。
5、2005年7月21日,人民銀行突然宣布,經國務院批准,人民幣匯率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改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變相升值2%,並且不再與美元掛鉤。
6、2007年5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自21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
受隔夜美元大漲影響,2010年8月12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及即期匯價雙雙創下一個半月的新低。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12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8015元,即期市場開盤報6.7958元。
7、2015年11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154,較前一交易日(10月30日)中間價6.3495升值341點,創2005年7月以來最大百分比升幅。
2015年12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設於6.4236元,較前一日下調96基點,並再度刷新2011年8月以來最低水平。
8、2016年2月15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5118,較前一交易日上漲196個基點,漲幅達0.30%。與此同時,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當日收盤價報報6.4944,較上個交易日收盤價大漲751基點,創下2005年7月匯改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5. 八零年美元兌換人民幣是幾比幾
匯率是:1美元=1.5人民幣
人民幣匯率經歷發展階段
1.1949—1953:1949年1月18日天津第一次對外發布人民幣對美元外匯牌價,到1953年調整了幾十次,從1$=80¥舊人民幣到26170元舊幣(1952年12月)最低時為42000元舊幣(1950年4月),以人民幣對美元出口商品比價,進口商品比價和華僑日用品費比價三者加權平均數確定。
2.1953—1970:人民幣匯率基本不變,與國際上採用固定匯率有關,對外貿易國家壟斷, 1統一核算,進口補貼出口。1 $=2.4618¥人民幣,匯率不起調節進出口作用。
3.1970—1985:一攬子貨幣方法的人民幣匯價。71、73二次美元貶值,固定匯率制崩潰,我們開始頻繁調整人民幣匯價,釘住「籃子貨幣」隨籃子貨幣變化而調整,美元、馬克、日元、英鎊、瑞士法郎始終占籃子主導地位。
1972年,1 $=2.2¥;80年,1$=1.5¥,幣值上升不利於外匯收支。81年起公開牌價,非貿易1$=1.5¥,內部結算價1$=2.8¥。
6. 1987年人民幣和港幣匯率
那時是固定匯率,100港幣兌33人民幣
但黑市就不是那樣,金融風暴前後變化巨大,在55到20多之間
7. 瑞士 法郎 法國 法郎 都是一個意思嗎 一樣價值為什麼
以前比利時用的比利時法郎,現在時歐元了。
以前法屬非洲的國家~全部用的法郎~不是法國法郎~是自己國家發行的本國法郎~如西非法郎~奈及利亞法郎等~~
匯率不一樣~~價值也不一樣~
除了法國之外,原拉丁貨幣同盟中的瑞士和比利時均使用法郎作為貨幣單位。列支敦斯登使用瑞士法郎。幾內亞法郎盧森堡獨立後也使用法郎(比利時和盧森堡現改用歐元)。
下列曾經屬於法國和比利時殖民地的國家,其官方貨幣也叫法郎:幾內亞、吉布地、盧安達、蒲隆地、剛果、葛摩。
另外,貝南、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幾內亞比索、馬里、尼日、塞內加爾和多哥8國統一使用西非法郎,喀麥隆、中非、查德、剛果共和國、赤道幾內亞和加彭6國通一使用中非法郎,兩者等值但互不流通,常合稱非洲法郎(「非洲法郎區」共15國,除上述14國外還包括葛摩)。
馬達加斯加原來的法定貨幣是馬達加斯加法郎,2005年1月1日起,轉用阿里亞里(Malagasy ariary)。
1795年法郎正式代替利佛爾(livre)成為法國的本位貨幣單位,1834年其他貨幣全部退出流通領域,法郎成為法國唯一的貨幣。1803年法國實行金銀復本位制,規定1法郎含金量為0.2903225克,含銀量為4.5克。但由於金銀比價在19世紀後期不斷跳動,導致金銀復本位制度的崩潰。1876年實行金本位制。廢止5法郎銀幣的流通,並規定法郎含金量為0.2903225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郎幣值與黃金脫鉤。1928年6月法國制訂新貨幣法,正式實行金塊本位制,規定1法郎含金量為0.05895克,比1803年貶值79.69%。1936年被迫放棄金塊本位制。次年6月取消法郎含金量,法郎成為不能兌現的紙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郎先後5次貶值,貶值幅度達到90%。1958年,戴高樂總統當政後,決定推出新法郎(Nouveau Franc),取代不斷貶值的舊法郎。1960年1月1日,法國實行貨幣改革,發行新法郎(Nouveau Franc),1個新法郎等於100個舊法郎,含金量為0.1802克。60年代以後,法郎不斷受到猛烈沖擊,1969年8月再次貶值11.11%。1971年8月,法國建立雙重外匯市場,將法郎匯率分為貿易法郎和金融法郎。後來又於1973年3月取消匯率區分。1972年4月,法郎參加西歐的「蛇形浮動」,並於次年3月參加西歐聯合浮動。80年代以後,法郎又先後3次貶值。美元與法郎的比價一度跌至1:10。
8. 90年代至今人民幣匯率變化歷程
下表列出了1971年至2015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
注:年平均值,1美元兌換人民幣金額。特別說明:1949年-1952年採用浮動匯率換算,53-71年都是2.462。
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影響匯率變化因素:
(1)國際收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增加,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大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對外升值;如果為逆差,反之。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不斷增加,但美元卻保持長期的強勢,這是很特殊的情況,也是許多專業人士正在研討的課題。
(2)通貨膨脹率。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當然利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
9. 80年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是多少
1美元=1.5人民幣
人民幣匯率經歷發展階段
1.1949—1953:1949年1月18日天津第一次對外發布人民幣對美元外匯牌價,到1953年調整了幾十次,從1$=80¥舊人民幣到26170元舊幣(1952年12月)最低時為42000元舊幣(1950年4月),以人民幣對美元出口商品比價,進口商品比價和華僑日用品費比價三者加權平均數確定。
2.1953—1970:人民幣匯率基本不變,與國際上採用固定匯率有關,對外貿易國家壟斷, 1統一核算,進口補貼出口。1 $=2.4618¥人民幣,匯率不起調節進出口作用。
3.1970—1985:一攬子貨幣方法的人民幣匯價。71、73二次美元貶值,固定匯率制崩潰,我們開始頻繁調整人民幣匯價,釘住「籃子貨幣」隨籃子貨幣變化而調整,美元、馬克、日元、英鎊、瑞士法郎始終占籃子主導地位。
1972年,1 $=2.2¥;80年,1$=1.5¥,幣值上升不利於外匯收支。81年起公開牌價,非貿易1$=1.5¥,內部結算價1$=2.8¥。
4.1986年後,以美元為基準為有限彈性匯率,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1991年,1$=5.4423¥,有意識下調有利於出口換匯。【第一次:85年1--9月,1$=2.8調至3.20貶值12.5%;第二次:86年7月5日1$=3.7036貶值13.6%;第三次:1989年12月16日,1$=4.7221貶值21.2%;第四次:1990年11月17日,1$=5.2221.1985年後,調劑價放開,最低1$=5.5最高突破10元,93年底1$=8.7元人民幣】
5.1994年1月1日,匯率並軌,人民幣為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10. 瑞士 匯率制度演變
費了好幾天的功夫,終於找到一些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樓主排憂解難!
瑞士法郎:匯率演變發展過程
瑞士聯邦本位貨幣的名稱和單位。輔幣單位是生丁(centime),1瑞士法郎等於100生丁。流通的紙幣面額有5、10、20、50、100、1000瑞士法郎;硬幣面額有5、10、20生丁和1/2、1、2、5瑞士法郎。
根據1850年5月7日生效的《鑄幣法》規定,瑞士實行銀本位制,貨幣名稱定為法郎,屬無限法償貨幣。此前,瑞士境內流通各種國內外鑄幣。1860年前後,只有法國金幣被允許流通。1865年12月23日,瑞士、法國、比利時和義大利4國組成拉丁貨幣同盟,規定在各成員國內部金、銀鑄幣可自由流通,均具有無限法償性質,各成員國貨幣之間有固定的官方匯率。因此,瑞士境內又有數種貨幣同時流通。1925年同盟解散,瑞士政府禁止外國鑄幣流通,瑞士法郎成為境內唯一的流通貨幣。
瑞士法郎出現後,瑞士貨幣制度發生了多次變革。1860年實行金銀復本位制;1880年禁止私人自由鑄造銀幣,從而使白銀在瑞士失去了貨幣的作用;1931年6月3日,瑞士實行新鑄幣法,規定新鑄幣脫離白銀,改與黃金掛鉤;1936年,在世界各國紛紛放棄金本位制的形勢下,瑞士法郎被迫宣告貶值,並放棄金本位制。1936年10月,瑞士國家銀行確定瑞士法郎對美元的比價為 4.37282瑞士法郎兌 1美元。
1952年12月17日,瑞士確定其法郎含金量為 0.2032258克,並重新確定對美元的官方匯率為4.37282。此後十餘年,瑞士法郎對美元的匯率基本上維持這一水平。70年代,美元危機日益嚴重,國際金融市場出現搶購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的風潮,從而使瑞士法郎匯價不斷上升。
1971年5月10日,瑞士法郎升值7.07%,含金量提高到0.2175926克,對美元的官方匯率為4.0841,同年12月18日美元貶值7.89%,瑞士法郎對美元官價調整為3.84法郎兌1美元。為了阻止美元游資大量流入瑞士,1973年1月23日,瑞士國家銀行宣布停止按官價上下限買賣美元,實行全面的浮動匯率。
瑞士法郎同年3月19日,西歐7種貨幣實行聯合浮動,而瑞士法郎仍單獨浮動,且匯價不斷上漲。到80年代初才有所回落。在瑞士的國際收支持續順差,黃金外匯儲備不斷增長情況下,瑞士法郎信譽日益提高,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地位逐漸加強,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之一。
瑞士法郎之所以能長期堅挺,還因為瑞士一向保持中立,國內政治和經濟局勢穩定,極少受到戰爭的影響。此外,瑞士對外國人在境內存款採取嚴格保密措施,使瑞士成為國際游資的「庇護所」,有利於吸引大量外國資金,加強瑞士法郎的地位。
瑞士不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但以觀察員身份參加各種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