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郎咸平關於貿易大戰和匯率大戰具體是怎麼回事
樓主說的合作關系,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但是現在美國認為我們國家的出口已經限制並且影響到美國的很多公司的利益,畢竟中國的出口與日劇增,已成出口第一大國,美國的輪胎和零售業的很多本土公司都受到中國出口的影響,市場佔有率有很大的降低,這個時候美國想通過提高人民幣匯率和限制中國出口等手段削弱中國的經濟實力。就是所謂的貿易大戰和匯率大戰,這種無硝煙的經濟戰爭曾經導致日本等國家的經濟蕭條。
❷ 本幣匯率變動對本國貿易收支的影響是怎樣的
匯率變動對一國的對外貿易影響很大,我們來討論下其具體影響:
匯率穩定,有利於進出口貿易的成本及利潤的計算,有利於進出口貿易的安排,匯率變動頻繁,會增加對外貿易的風險,影響對外貿易的正常進行。如果本幣貶值,外匯匯率上升,而國內物價尚未變動或變動不大,則外幣對本國商品、勞務的購買力增強,一般會增加對本國商品的需求,從而可以擴大本國商品的出口規模。在這種情況下,本國出口商收入的外幣摺合成本幣的數額會增加,出口商有可能降低價格出售,以加強競爭,擴大銷路。所以,一般來說,本幣對外貶值具有擴大本國商品出口的作用,同時,本幣匯率下降,以本幣表示的進口商品
的價格將會提高,就會影響進口商品在本國的銷售,從而起到抑制進口的作用。 相反,本幣匯率上漲,會起到抑制出口,刺激進口的作用。例如石油進口,如果按照美國的要求將人民幣升值50%,你可以設想一下,國內汽油的價格或許也可以降低到3元一升。 當然也存在弊端,我們所持有的美國國債的價值會縮水,僅剩下一半的價值。最重要的將會導致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大幅上升,可能導致我們的出口產品無法出口,對於我國的外貿出口產業是致命的打擊。
人民幣升值必將改變我國現有進出口狀況,進而影響對進出口依存度大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及業績,尤其是以美元結算的商品影響較為突出;對於出口型企業也有一些負面影響。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但出口產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仍居主導,主要是以價格取勝,一旦人民幣升值,價格優勢將不復存在,從而出口將受到嚴重影響,目前1 300多家上市公司中與進出口直接相關的個股主要集中紡織、機電、從事外貿進出口的企業。同時,由於進口的增加,人民幣升值意味進口產品成本的降低,一些原料依靠進口的上市公司也會因成本降低受益,如:石化板塊、航空板塊的上市公司,因為飛機、汽油等進口物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盈利上升,總體表現為利多
❸ 人民幣意外貶值 新一輪匯率大戰誰是贏家
人民幣匯率繼續小幅貶值,從周線圖上看,已經是連續第五周小幅貶值了,這種走勢近年來罕見。截至12月8日收盤,在岸人民幣兌美元(CNY)下跌0.15%,報6.4179,創2011年來最低收盤水平。離岸人民幣也跌逾百點,跌幅0.19%,報6.4861。自8月11日人民幣一次性貶值2%後,全球媒體為之驚呼。那麼。美國是如何操作匯率這一國際戰略的最有力的武器呢?我在最新出版的《郎咸平說:你的投資機會在哪裡》一書中針對1971年至今的三次匯率大戰給予了全面的分析。
我們看看從2014 年到現在,主要國際貨幣相對美元的貶值幅度,我們反倒是最堅挺的,只貶值了5.5%,還有很大的貶值空間。
需要指出的是,大家不要從簡單的進出口數據看匯率,因為匯率從來不是由簡單的經濟數據決定的,它是最直接的政治!
舉例,1997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美國讓我們貶值,我們沒有聽,堅持匯率穩定,幫助東南亞國家度過危機。2003 年以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美國又逼迫我們升值。理由是中國向美國出口大量廉價商品,搶走了美國的就業機會,致使美國出現巨額貿易逆差。美國威脅稱若人民幣不升值30% ~ 40%,將通過立法徵收中國進口商品27.5% 的關稅。最終人民幣升值了。因此我們要清楚地知道,匯率是美國手中的一個工具,這個工具是配合它自己的國際戰略的。
從1973 年3 月開始編撰以來,美元指數就是反映美元匯率的晴雨表。下圖中可以看出,從1971 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美元經過了兩輪完整波動,現在是第三輪,美元指數正在沖高的過程中。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一條簡單的線,每一個周期的背後都是血淋淋的掠奪。下面我就為大家詳細分析這三輪匯率大戰是如何操作的。
第一輪匯率大戰(1971—1999 年),打擊拉美能源出口型國家
第一步(1971—1979 年),美元貶值27%,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美元利率保持低水平。
從1971 年8 月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到1979 年底,美元指數貶值了27%。大宗商品如石油、貴金屬、基礎原材料等價格飛漲。以石油為例,1970 年原油1.8 美元一桶,1974 年每桶10 美元,1979 年每桶20 美元,1980 年每桶突破30 美元。這個時期,拉美以出口原材料為主的經濟一片輝煌,以墨西哥為例,1970 年代墨西哥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了6.5%。
同時,美元利率保持低水平。1970 年初美元利率只有4%,1979 年達到11.2%。不要以為11.2% 的利率很高,1970 年美國通脹率最高達13.5%,同期美國國債利率為11%,這意味著即使購買債券每年也會損失2.5%。正是由於美元的低利率,以墨西哥為首的拉美國家大舉借入美元,墨西哥在這一時期債務總額增長近20 倍。
第二步(1979—1985 年),美元升值54%,利率大幅上升,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美元迴流。
1979 年底,美元指數從95 點一路上升,到1985 年的146 點,上升54%。1979 年,保羅·沃爾克任美聯儲主席以來,不斷提高利率,1981年6 月,聯邦基準利率調升到21.5%。一年後的1982 年7 月,美國通貨膨脹率從13% 下降到4%。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原油價格從原來的30 多美元一桶一路跌到1986 年的10 美元一桶。同時美元大規模迴流,原因是美股回報節節攀升。道瓊斯指數從1979 年底的850 點一路上升到1985年底的1500 點,1987 年達到2000 點。
美元迴流、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這給拉美國家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墨西哥首先爆發危機。1982 年8 月12 日,墨西哥因外匯儲備不足,無法償還到期的268.3 億美元的公共外債,宣布無限期關閉匯兌市場。墨西哥之後,巴西、委內瑞拉、阿根廷、秘魯、智利等國也相繼發生還債困難,紛紛宣布終止或推遲償還外債,這就是當時震驚世界金融業的拉美債務危機。1982 年底,整個拉美地區的外債余額超過3000 億美元,其中阿根廷就佔930 億美元。1983 年,阿根廷需要將貨物和勞務出口的54% 專用於支付外債利息;巴西需要40% ;墨西哥需要35% ;智利和秘魯大約各需要33%。拉美陷入了著名的「失去的十年」。
第三步(1985 —1999 年),開出私有化葯方,美元重新開始貶值。
1985 年10 月,以解決拉美債務危機為由,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在韓國漢城召開的IMF 和世界銀行第40 屆年會上提出了「貝克計劃」。該計劃要求,拉美國家必須私有化能源、鐵路、航空、通信等行業的國有企業,同時將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私有化,實行徹底的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1990 年,美國政府、IMF 和世界銀行聯手,利用貸款的附加條件落實了這一措施,強制拉美國家進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改革。
拉美國家大規模的私有化自此開始。1988 年,卡洛斯·薩利納斯當選墨西哥總統後首先掀起私有化浪潮,新政府拍賣酒店、航空、鋼鐵、製糖等國企。1990—1999 年,整個拉美500 強企業中,外資企業由1990年的149 家增加到1999 年的230 家。
我們以阿根廷為例。在1989 年改革前,阿根廷政府掌握著電信、石油、銀行等主要大企業。十年後,阿根廷政府幾乎賣光了戰略性行業的國有企業,包括開採油氣資源、通信、電力、公用事業以及核電站,甚至還有港口、碼頭、飛機場、火車站。國家掌握的僅剩下國家銀行、造幣局和電視台等少數企業。在1989—1999 年間,阿根廷 10 家最大企業中,有 7 家是跨國公司控股;全國 100 家大企業中,以阿資為主的企業僅剩 7 家。2000 年,跨國公司已控制阿根廷出口總額的 90.4% 和進口總額的 63.3%。1999 年阿根廷最大的國有企業——石油礦藏局 98.02% 的股份被賣給西班牙雷普索爾石油公司後,阿根廷90% 的燃料供應掌握在 4家外國公司手裡。
在私有化進程期間,拉美社會危機一再惡化。比如很多國家供水基礎設施私有化後,水價連續20 年上漲,超過一半的居民消費不起日用水。
❹ 匯率大戰 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人民幣升值-買外國商品就相對便宜了,經常出國出差,留學的個人得益。
相反出口貨物對於外國人來說就貴了。外資下訂單就少了,國內的廠家,特別是外貿廠家就苦了。
現在美國逼人民幣升值,是為了讓商家都買不起中國貨,轉而買自己美國人自己廠的貨,解決自己失業率,民族企業問題。
人民幣貶值就到過來
❺ 外匯匯率與本幣的關系
匯率是用來調節外匯儲備的工具,其高低與否一般與外匯多少無關,也就是外匯多的並不一定匯率就怎麼樣,少的匯率也不一定高。雙方有一定的相關性,由於絕大多數國家(除了貨幣是國際貨幣的如歐元日元美元)由於需要外匯儲備進口必要戰略物資,為不測做准備,因此當外匯儲備不足時,總希望匯率能發生變化,使之更容易得到外匯,一般來說就是降低匯率,當外匯不怎麼急迫時,往往看國際收支來平衡財富,需要升值。所以匯率下降是各國最重要的手段而非上升(美國絕對不會批評中國匯率長得太快而指責長得太慢太低)。匯率是用來調控外匯准備,其本身與實際購買力有關而非直接看外匯多寡(也就是說並不是外匯儲備越多,匯率越高,儲備越少,匯率越低)
❻ 關於中美在人民幣匯率上的紛爭,大家給點意見
1L,不知道在哪貼的吧。
如果是
宏觀的論文,就從匯率影響國內產業以及長期國民經濟的角度或者外匯儲備也行。宏觀模型和公式拆開往上套。
國經的論文,從匯率影響一國進出口的角度。什麼購買力平價的什麼的,用模型說,加點數據和中國特色。
產經的論文,就從產業結構和產業生命周期,保護幼稚產業啥啥的,具體點。
計量的論文,就就某一個產業,最好是對中美都重要的,人民幣升值,會造成的影響,數據說話,做個回歸函數,總結說明就行。
人民幣升值主要是影響貨幣在國外的購買力,對本國出口不利,會改變企業發展的長期產業環境。對於國際定價的產業,石油石化是沒什麼影響的。對於有外債的產業,航空啥的,一次性利好。對於出口導向的,有沖擊。對於原料進口的加工製作也是長期利好,比如高檔紙。
切入點小一點,結構嚴謹就行。祝你好運,
❼ 為什麼本幣匯率下浮要拋售外匯 收進本幣
拋售外幣來購進本幣,從而支持本幣的價格。假設央行的外匯儲備足夠多,可以一直以期望的價格購進本幣,本幣的價格也就不會下跌了。所以說拋售外幣可以支持本幣價格。
❽ 匯率是怎樣形成的
匯率又稱外匯利率,具體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
指的是兩種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亦可視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
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上升,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下降,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8)匯率大戰中收來的本幣擴展閱讀
經濟影響:
(一)對貿易收支的影響: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匯率上升(直接標價法),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外匯匯率上漲,本幣匯率下跌)
(二)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
1、對無形貿易收支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外幣購買力提高,本國商品和勞務低廉。本幣購買力降低,國外商品和勞務變貴,有利於該國旅遊與其他勞務收支狀況改善。
2、對單方轉移收入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如果國內價格不變或上漲相對緩慢,對該國單方轉移收支產生不利影響。
3、對資本流出入影響:匯率對長期資本流動影響較小。從短期來看,匯率貶值,資本流出;匯率升值,有利於資本流入。
4、對官方儲備的影響:
①本國貨幣變動通過資本轉移和進口貿易額的增減,直接影響本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或減少。
②儲備貨幣匯率下跌,使保持儲備貨幣國家的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遭受損失儲備國家因貨幣貶值減少債務負擔,從中獲利。
❾ 中美匯率大戰的實質是什麼
中美抄匯率大戰的實質是:襲
1,透過匯率和貿易戰打擊我們的製造業,;
2,徹底打跨潛在對手,中美貿易不平衡根本不是匯率的問題,而是結構性的問題。
3,美國自己本身才是全球最大的匯率操縱國,而我們的實力還遠不夠和美國抗衡 只有讓步 把8000E核能市場開放給美國為美國的新能源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