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近期美元對人民幣匯率變化趨勢及原因
近期消息面仍舊平淡,美元指數反彈乏力,人民幣貶值壓力繼續淡化。短期市場料延續窄幅整理行情,關注晚間美聯儲利率決議。
由於近期銀行間流動性整體緊張,美元/人民幣短端掉期略有上升,並小幅推升長端掉期至1,300點附近,但預計進一步上升空間有限。
人民幣兌美元即期上日收報6.8965,夜盤終報6.8965。今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8892,上日為6.8956。人民幣兌美元即期成交額為143.5億美元,上日半日為112.2億美元。
海外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市場上,美元/人民幣一年期品種報在7.082,上日尾盤為7.0955。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報在6.8885,與在岸即期價差倒掛35點,上一交易日尾盤報6.8895。
全球匯市方面,美元/日元周三亞盤交投於6周高點下方。市場等待美聯儲政策聲明,以期望從中尋找利率前景線索。
B. 2000年至2009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
羅列如下:
2000年 8.2784
2001年 8.2770
2002年 8.2770
2003年 8.2770
2004年 8.2768
2005年 8.1917
2006年 7.9718
2007年 7.6040
2008年 6.9451
2009年 6.8310
(2)近20年人民幣與美元匯率的變動情況擴展閱讀:
匯率走勢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未來我國勞動生產率持續較快提升、國際收支保持順差格局、貨幣政策以穩健偏緊為主、外匯儲備總量高以及中外投資收益差和利差的存在,必將導致人民幣升值,但不會大幅升值,中長期基本穩定、雙向波動、小幅升值的可能性較大。
國際清算銀行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109.64,較10月份微升1.58%。11月份,人民幣中間價震盪走高,當月6.3017開盤,收於6.2892.
由於美元指數持續上升和去年年底國內經濟數據不盡如人意,人民幣匯率新年開局疲軟。2015年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1248,較前一交易日下跌58個基點,即期匯率創半個月來最大單日跌幅。
展望新的一年,在美元強勢回歸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將何去何從?影響人民幣走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綜合各方觀點來看,人民幣短期貶值壓力存在,但從經濟基本面和國際收支等方面看,人民幣匯率總體將保持穩定。
2016年11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再度低開,八連跌之後越過6.83關口,創下近年來新低。新低不斷被刷新,一些普通民眾甚至考慮或者已經將手裡部分人民幣存款兌換成美元保值 。
C. 90年代至今人民幣匯率變化歷程
下表列出了1971年至2015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
注:年平均值,1美元兌換人民幣金額。特別說明:1949年-1952年採用浮動匯率換算,53-71年都是2.462。
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影響匯率變化因素:
(1)國際收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增加,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大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對外升值;如果為逆差,反之。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不斷增加,但美元卻保持長期的強勢,這是很特殊的情況,也是許多專業人士正在研討的課題。
(2)通貨膨脹率。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當然利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
D. 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近幾年怎麼降這么快是根據什麼、哪個部門來調整的求專業解釋。。
匯率變動(fluctuations in exchange)是指貨幣對外價值的上下波動,包括貨幣貶值和貨幣升值。匯率是一個國家的貨幣可以被轉換成其他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是指匯率發生變化,或某貨幣相對於另一個貨幣價值的改變。引起匯率變動的因素很多,如貿易、通貨膨脹等。2001/12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2003美國參議員Schumer首次向國會提出人民幣匯率問題。
2004中國銀行(2.62,0.04,1.55%)壟斷外匯業務的年代成為歷史,金融機構被允許從事外匯交易。
2005/7/21中國啟動匯改,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人民幣立即升值2.1%。
2006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上升到創紀錄的2,330億美元,兩位美國參議員聯合向國會提交提案,若中國不允許人民幣升值,將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課以重稅。
2007美元兌人民幣的即期匯率波動幅度擴大到0.5%。
2008人民幣自2005年匯改以來已經升值了19%,但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人民幣停止了升值走勢。中國央行與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香港、白俄羅斯和阿根廷簽署貨幣互換協議
2009人民幣依然是只能在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由於中國擔心資本的跨國流動會沖擊到金融體系,資本項目下的兌換仍然受限,人民幣離完全的自由兌換的目標似乎還遙不可及。
2010中國穩定人民幣幣值的策略,遭遇到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巨大壓力。
(一)國際收支狀況。在間接標價法下:當一國對外經常項目收支處於順差時,在外匯市場上則表現為外匯(幣)的供應大於需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外國貨幣匯率下降;反之,當一國國際支出大於收入時,該國即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在外匯市場上則表示為外匯(幣)的供應小於需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下降,外國貨幣匯率上升。
(二)通貨膨脹率的差異。當一國出現通貨膨脹時,其商品成本加大,出口商品以外幣表示的價格必然上漲,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就會削弱,引起出口減少,同時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競爭力,造成進口增加,從而改變經常賬戶收支。此外,通貨膨脹率差異還會通過影響人們對匯率的預期,作用於資本與金融賬戶收支。反之,相對通貨膨脹率較低的國家其貨幣匯率則會趨於升值。
(三)利率差異。當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時,表示使用本國貨幣資金的成本上升,由此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供應相對減少;另一方面也表示放棄使用資金的收益上升,國際短期資本由此趨利而入,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應相對增加。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導致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反之,當一國利率水平低於其他國家時,外匯市場上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則會降低本國貨幣的匯率。
(四)財政、貨幣政策。一般來說,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造成的巨額財政收支逆差和通貨膨脹,會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會減少財政支出,穩定通貨,而使本國貨幣對外升值。
(五)匯率預期。對匯率的心理預期正日益成為影響短期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心理因素只有在一定的市場條件下才會產生並起作用。
(六)外匯投機力量。投機者如果預期某種貨幣將升值,就會大量購進該種貨幣,從而造成該種貨幣匯價的上升;反之,投機者若預期某種貨幣將貶值,就會大量拋售該種貨幣,從而造成該種貨幣匯價的即刻下跌。投機因素是外匯市場匯價短期波動的重要力量。
(七)政府的市場干預
(八)經濟增長率。一般來講,高經濟增長率在短期內不利於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行市,但從長期看,卻有力支持著本幣的強勁勢頭。
(九)宏觀經濟政策。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對匯率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各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松與緊的搭配上。
E. 近兩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發生了什麼變化
近兩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總的趨勢沒有出現改變,仍處於持續下跌之中。只不過去年人民幣對美元是單邊升值,今年人民幣匯率在央行的打壓下,對美元走出了雙向波動的走勢,先跌後升。在前期美元指數走得比較弱時,人民幣對美元出現大幅下跌,而近期美元指數出現大幅上漲,但人民幣對美元仍在升值。
因此,從近兩年的基本面看,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市場邏輯沒有發生改變,國際收支雙順差是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的主要影響因素,而央行對人民幣匯率的控制,減緩了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但大幅延長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持續的時間,也正是央行的過度干預,我們認為接下去美元對人民幣的基本面雖然出現變化,但未來一兩年人民幣對美元走勢不會發生趨勢性改變。
F. 近三個月,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的變化情況,速求=====!!!!
應該可以從中國銀行官網上查到吧
G. 近三十年來,美元兌換人民幣的情況
人民幣升值 這是近30年的情況 你要是要詳細信息太多了
H. 近幾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下降,中國老百姓的人民幣是在貶值還是在升值
這個要看對內還是對外。
如果是對外,是升值了,用人民幣換成美元後,可以購買到更多的國外商品。
對內的話,由於這些年持續的通脹,商品價格飆升,人民幣實際購買力在不停下降,是在不停貶值的。
總體來說,對於老百姓而言,基本都是在拿手裡的人民幣來買國內的商品,所以手裡的錢實際上是在不停貶值的。
I.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歷史演變
1、人民幣從1949年到1952年用浮動匯率制度。從1953年到1973年,以計劃經濟制度,人民幣與美金有正式的掛鉤,匯率保持在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水平上。但是在這時代中國大陸的外國貿易很少,所以人民幣匯率意義不是很大。
2、1973年,由於石油危機,世界物價水平上漲,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頻繁。
為了適應國際匯率制度的這種轉變與現實中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有利於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便於貿易,為國外貿易所接受的原則,人民幣匯率參照西方國家貨幣匯率浮動狀況,採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方法進行調整。
為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1973年的1美元兌換2.46元逐步調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對人民幣貶值了39.2%。
3、從1980年到1994年,中國大陸有雙重匯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實行雙重匯率制度,即除官方匯率外,另行規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格,該價格根據當時的出口換匯成本確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人民幣官方匯率因內外兩個因素的影響,其對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調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53.3%。
4、1991年4月至1993年底。這一階段對人民幣匯率實行微調。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度調低,但仍趕不上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的變化。到199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分別為5.7和 8.7。
5、2005年7月21日,人民銀行突然宣布,經國務院批准,人民幣匯率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改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變相升值2%,並且不再與美元掛鉤。
6、2007年5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自21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
受隔夜美元大漲影響,2010年8月12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及即期匯價雙雙創下一個半月的新低。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12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8015元,即期市場開盤報6.7958元。
7、2015年11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154,較前一交易日(10月30日)中間價6.3495升值341點,創2005年7月以來最大百分比升幅。
2015年12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設於6.4236元,較前一日下調96基點,並再度刷新2011年8月以來最低水平。
8、2016年2月15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5118,較前一交易日上漲196個基點,漲幅達0.30%。與此同時,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當日收盤價報報6.4944,較上個交易日收盤價大漲751基點,創下2005年7月匯改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