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民幣匯率的大事記
焦點:人民幣匯率漲跌有跡可循市場化波動反令投資者變冷靜
路透香港5月27日 - 市場從瘋狂到理性,只需一個811匯改的洗禮。是的,盡管目前美元加息預期再起、人民幣貶值壓力仍在,但在人民幣兌美元逼近前期低點的當下,整個市場卻表現冷靜,不得不令人感嘆:811匯改驚險一跳的人民幣,目前已沖過險灘步入市場化波動的另一重天地。
恰如一位中資大行交易員所描繪的:人民幣目前可謂輕舟已過萬重山。匯改前的人民幣,只是圍著美元這顆恆星旋轉的行星;現在,已經變成與美元、歐元等保持相對平衡狀態的恆星了。
而這種變化,則令市場對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預期更依賴於宏觀基本面,從而使投資者保持更多理性,大幅減弱了匯改之前的迷茫與匯改伊始的情緒化影響因素。
「說實話,境外的貶值預期並沒有消退,但更加理性了。因為市場是可預期的,至少預測人民幣中間價更精準了。」華僑銀行資深人民幣投資分析專家謝棟銘就表示。
花旗銀行中國區資金交易部主管姚振華則指出,811匯改以後,該行對人民幣中間價的每日測算跟央行公布的實際值吻合度很高,而市場價與中間價的偏離也很小。
「今年以來,央行確實是根據與市場溝通的規則,要求報價行來計算和發布中間價的。」他稱。
「這表明了中間價對即期價格的聯動和指導效應。」姚振華稱。
央行在本月公布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稱,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
**市場化反而更利人民幣匯率的穩定預期**
另有美資投行的交易員也表示,目前的人民幣市場相當淡靜,在整個市場弄清楚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後,海外市場的瘋狂炒作熱情反而偃旗息鼓了。
「兌美元的單邊不太好炒了...,一籃子匯率里有美元、歐元、日圓,以及新興市場貨幣,中間價的變化顯得更復雜,市場化程度太高了。」他稱。
在中間價符合央行提出的形成邏輯後,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與即期匯率的相關性就成為市場關注的另一個問題。簡單說,即期價格與中間價的偏離度,就變成中間價是否有效的重要衡量因素。
根據花旗銀行的數據紀錄,自3月份至今的61個交易日中,有35個交易日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處於當日即期交易價格區間內;有59個交易日中間價不偏離當日即期交易價格區間0.1%。
「這足以證明中間價對即期價格的聯動和指導效應。」姚振華稱。
**兌美元貶值幅度溫和**
在人民幣匯率的漲跌有跡可循之後,市場對其未來的走勢則更多地集中在了基本面的分析上。特別是對美元的走勢分析,則成為金融市場重點關注的對象。
「現在市場不再會像1月份那次,覺得人民幣會大幅貶值或者一次性貶值,比較接受目前這種兌美元溫和貶值。」謝棟銘稱。
他稱,人民幣和其他亞洲貨幣沒啥區別,屬於跟著美元大趨勢變化。目前總體還是看多美元,所以今年相對應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可能會到6.6-6.7之間。
對於美元未來的走勢,香港中文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前美聯儲達拉斯高級經濟學家王健在接受路透專訪時則表示,美元目前處在第三個升值周期,已經達到上一個周期的高位,也算是歷史高位,而且美元升值的影響已經傳導到實體經濟,所以繼續大幅升值的動能不足。
「我上周在美國很很多海外基金經理聊過,他們認為中國經濟雖然放緩,但是即便增速下滑到5%-6%,依然高於世界大多數國家,美國近幾年的經濟增速只有2%左右。」他稱,「所以他們認為,如果此時撤出中國,會喪失比較好的機會。」
而對於人民幣匯率今年波動引發的換匯潮,王健認為,目前人民幣是從固定匯率向浮動匯率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可能還不習慣波動,稍微貶值一點,就導致國內很多人把人民幣換成美元。
「但像美國和加拿大,匯率波動非常大,人們並沒有頻繁的把資產從一種貨幣換成另一種貨幣,因為他們都習慣了。」他稱。(完)
『貳』 人民幣保衛戰開打 中國能撐多久,中國保衛戰已經打響
、歷史真相。估計看蘇聯革命輸出的書太多了,那美元就是廢紙一張了,決定軍事力量的是經濟基礎、擴軍、山外山?
4。
8,美國國會會腦殘同意拿美國人民的福祉去迫害一個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們嗎。美國假如想打垮人民幣、中國保衛戰!
2、德。動搖不定的騎牆派。
講故事,蘇聯占盡先手。
9、俄羅斯,已經實際控制了亞歐大陸的戰略主導權,不忍就是自取其辱(白登之圍)。
7。德國曾經發動了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咬人。1975年,但美國沒有發動戰爭。只是英,最後結果如何,美國的財權不在政府手裡。一個崇拜亨利八世以前英國政治的莽夫?愚不可及的既視感、法、美元、日本。
5。管仲曾經說過,那要先擊跨歐盟,等美國擊垮這些國家的經濟、敵人、軍事、局部戰爭,中國經濟已經開始下行,假如還不發動戰爭就晚了,預防性的做好了戰爭准備,假如可以遏制美國還和中國建什麼交,兩大陣營尖銳對決。雷蒙有一句名言。
3。
6、俄等大國。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別動隊。敵強我弱,下半句是戰爭也未必能發生,因為誰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叫的狗:上半句是和平不可能到來。大陸國家不可遏制
『叄』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是人民幣內部結算價與官方匯率並存時期(1981~1984年)。改革以前,人民幣匯率長期低於出口創匯成本,但高於國內外消費物價之比。為了擴大出口,人民幣需要貶值,不過人民幣貶值對非貿易外匯收入不利。從兼顧貿易和非貿易兩方面的需要出發,1979年8月政府決定自1981年1月1日起在官方匯率之外實行貿易內部結算匯率,它以全國出口平均換匯成本加一定幅度的利潤計算出來,明顯低於官方匯率。
第二階段是取消內部結算匯率,進入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存時期(1985~1993年)。雙重匯率體制明顯調動了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國家外匯儲備也有所增加。但是這種安排存在明顯的問題:第一,從對外關系來看,IMF將雙重匯率看作是政府對出口的補貼,發達國家威脅要對我國出口商品徵收補貼稅。第二,從國內角度來看,雙重匯率造成外匯管理工作中的混亂,而且它在外貿部門仍然吃大鍋飯的情況下不能有效抑制進口。所以,從1985年1月1日起取消了內部結算價,人民幣又恢復到單一匯價。
為了配合外貿改革和推行承包制,我國逐步取消財政補貼,從1988年起增加外匯留成比例,普遍設立外匯調劑中心,放開調劑市場匯率,形成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局面。 第一階段
匯率並軌與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時期(1994~2005年7月)。1994年國家外匯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的貨幣」。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4年1月1日實行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並軌。第二,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第三,建立全國統一的、規范的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央行通過參與該市場交易管理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對外公布的匯率即為該市場所形成的匯率。1996年12月我國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從而實現了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重要一步。
1994年以後,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但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除了在1994年1月到1995年8月期間小幅度升值外,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狀態。亞洲金融危機以後,由於人民幣與美元脫鉤可能導致人民幣升值,不利於出口增長,中國政府進一步收窄了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1999年,IMF對中國匯率制度的劃分也從「管理浮動」轉為「釘住單一貨幣的固定釘住制」。
第二階段
2005年7月21日,我國對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改革。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人民幣總體小幅升值。
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中國人民銀行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個工作日上午9時15分對外公布當日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作為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銀行櫃台交易匯率的中間價。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新人民幣匯率制度平穩實施充分證明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我國匯制改革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要求。人民幣匯率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肆』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歷程
匯改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近期事件:
2010年4月13日,第四次胡奧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態度強硬,超出國際市場的預期。他強調中國致力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但只會根據自身經濟發展需要而進行,不會屈服於外部壓力。
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並在下一步推進匯改安排中提出加快外匯市場發展,豐富外匯產品,推動外匯市場對外開放,延長外匯交易時間,引入合格境外主體,促進形成境內外一致的人民幣匯率。
『伍』 人民幣的發展歷史過程
我國貨幣歷史悠久,種類豐富。人民幣在我國貨幣文化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
1、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12種面額62種版別。
統一發行人民幣是為迎接全國解放採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通貨膨脹,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5)人民幣匯率保衛戰開始擴展閱讀:
人民幣從1948年發行算起來,也67年了,67年期間,從解放初的恢復時期、五六十年代的大生產時期、國家建設時期、到8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
2000年以後走向世界時期,這五套人民幣完整記錄了新中國發展的歷程,現在看起來,如果你有完整的一到五套人民幣,它實際上就是新中國的典型的革命史
已發行的五套人民幣,五套人民幣中每套都有幾張龍頭鈔,第一套人民幣完整的、品相好的價值在500萬元以上。
但其中面值為一萬元的牧馬圖、面值為五千元的蒙古包和面值為五百元的瞻德城價值佔到全套比重的60%,三張品相好的基本上都在100萬以上。
而第二套中國的大拾元,全品項的價值15萬,三元鈔也在3萬以上,第三套中的紅一毛和背綠一毛因為顏色不同價值也較高。
第四套中80版的50元因為發行較少,價值在2000-3000元左右,目前的第五套人民幣中的部分鈔票也已經有了收藏價值。
人民幣的價值跟當時的發行量有很大關系,部分幣種因為特殊時期或者科技因素等銷毀很快,因此也比較稀有,一般這種幣市場價、收藏價值都比較高,也比較難得。
『陸』 每日一推:人民幣保衛戰要開始打響了嗎
根據近來許多媒體的報道,中國政府正准備採取更多的手段來防止資金流出國境。這可是一件大事。
背後有說道!
在過去的15個月里,人民幣兌美元貶值超過10%,現在人民幣的匯率處於8年來最低水平。許多的個人或者公司都希望能夠將資金轉出中國。為了防止人民幣過快地貶值,中國直接在外匯市場買入人民幣,這樣的做法消耗了大量的外匯儲備。
且聽小編淺析
縱觀大局:限制資金離開中國對於許多的國際投資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近年,許多的中國資本都在投資海外的資產,比如溫哥華的房產。另外,2016年也是中國公司並購海外公司資金額度創下紀錄的一年。海外並購也是資本外流的一種形式。未來中國在資本管制上是否會趨嚴值得觀察。
市場觀察:人民幣的兌換是不是開始變難了
人民幣入籃SDR的時候,中國曾承諾讓人民幣的兌換更加方便。但加強資本管制對於人民幣的可兌換性並不是一個有利因素。
『柒』 《鴻觀》之人民幣匯率保衛戰心得體會
根根今日北京時間12:05分更新的外匯牌價:1美元=6.9064人民幣元,1人民幣元=0.1448美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請採納!
『捌』 人民幣的匯率改革歷程
2005年7月21號,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專進行調屬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2%,為8.11:1。此後,人民幣對美元每天在0.3%的范圍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匯率每天浮動幅度在1.5%以內。從此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逐漸形成更富彈性的匯率機制。
2005年9月23號,央行宣布,從當日起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浮動幅度擴大到3%。
2006年1月4號,我國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做市商制度。
2006年5月15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8:1的心理關口。
2007年1月11號,人民幣對美元突破7.8關口,同時13年來第一次貴過港幣。
2007年5月21號, 央行擴大人民幣兌美元日波動區間的上限至0.5%。
『玖』 人民幣匯率哪一年第一次並軌
1994年匯率制度改革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扭轉了人民幣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單邊貶值的趨勢,人民幣由弱轉強。1994年匯改之後,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所以是中國開始建立浮動匯率制度的重要一步。本階段人民幣匯率的一個特點是硬盯住美元,長期被維持在1美元兌8.28元人民幣的水平上,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隨美元有效匯率指數(名義與真實)同步波動。
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需要,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為鼓勵外貿企業出口的積極性,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時期。其中,以外匯留成制為基礎的外匯調劑市場的發展,對促進企業出口創匯、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收支平衡和中央銀行調節貨幣流通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人民幣雙軌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多種匯率的並存,造成了外匯市場秩序混亂,助長了投機;另一方面,長期外匯黑市的存在不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人民幣的信譽。外匯體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1994~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改革外匯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並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1997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但此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防止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使危機深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減弱,近幾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取得了新的進展,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外匯市場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條件。
黨中央、國務院於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改革的內容是,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兩個多月來,人民幣匯率制度有序過渡,平穩運行
『拾』 匯率保衛戰如何操作
這個需要專業的人士了,想要保住匯率,必須要國家出面,畢竟是幾千億,上萬億才能支撐得住。
簡單的來說,就是當別人做空人民幣的時候,自己大量做多人民幣,讓多空博弈,維持均衡。
建議你看看90年代索羅斯做空泰銖,泰國政府的操作,雖說泰國損失了幾百億美金,但保匯率的操作模式還是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