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在絕對購買力平價成立的條件下,實際匯率始終為1
首先要明確絕對購買力平價是純粹理論上的概念,他的結論就是名義利率由兩國貨幣購買力的比率決定。(e=p1/p2)
實際匯率是用本國商品數量來直接表示的外國商品的相對比率,更確切的說,是一國商品或勞務與另一國的商品或勞務交易的比率。
你是如何得到這個比率的呢,方法就是用名義利率乘以外幣再去除以本幣,把先前的公式代進去就正好是倒數關系...
要理解也很簡單,按照絕對購買力平價的理論,名義利率就是由購買力之比決定的,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影響,那麼它就會自動調整到正確的位置,你在任何時點對他進行測量都不會有偏差...這其實是驗證的關系
如果還不明白的話我們就打比方好了,如果甲乙兩人,同時做運動,規定甲動一下乙也要動一下,那你無論什麼時候去測量他們當然始終是一樣多的。
② 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定義
1.絕對購買力平價說
認為均衡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亦即由兩國一般物價水準的相對比率來決定。假設e代表匯率,pd及pf分別代表本國及外國的物價水準,則匯率決定於:e=pd/pf
也就是home
country
price
level
/
foreign
country
price
level
只是代號不同
2.相對購買力平價說
相對購買力平價認為,匯率應隨著兩國物價水準的變動而調整。
相對購買力平價能夠用來計算一個貨幣是否實際升值或貶值,只有當該貨幣在基準期處在均衡水準時才能幫助我們確定該貨幣在中止期是否低估。如果該貨幣在基準期已經大幅偏離均衡水準,僅僅根據相對購買力的計算很難斷定該貨幣在中止期是否被低估。
以用變動率的方式,將上式改為:
匯率變動率=本國物價上漲率-外國物價上漲率
st
=s
0
*
(1+inflation
rate
home
)^t
/
(1+
inflation
rate
foreign)^t
這應該是還沒取微分前的計算式
絕對購買力平價與相對購買力平價的關系:
如果絕對購買力平價成立,相對購買力平價一定成立,因為物價指數就是兩個時點物價絕對水平之比,反過來,如果相對購買力平價成立,絕對購買力平價不一定成立,例如,基期和報告期的匯率都等於絕對購買力平價的二分之一,這時相對購買力平價成立,但是絕對購買力平價不成立。
③ 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匯率偏離
最早對中國經濟實力進行購買力平價分析的是美國的克拉維斯教授。他估計1975年中國購買力平價為1美元等於0.46人民幣。中國學者首先系統研究此問題的是任若恩教授。他估計1991年中國購買力平價為1美元等於1.13元人民幣。易綱和范敏估計的1995年中國購買力平價1美元等於4.2人民幣。可以看出,絕對購買力平價對匯率的預測往往與實際匯率偏差較大。
雖然各種測算結果都不一致,但一個共同之處是: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人民幣存在被低估的情況,因此匯率應升值。這也是目前國內外主張人民幣升值的學者所持理論依據之一。不過,人民幣是否被低估如此之多,我們是不是應該完全按照所得到的PPP數值對匯率進行如此大幅度的調整,是個值得進一步分析的問題。
④ 絕對購買力平價的關系
如果絕對購買力平價成立,相對購買力平價一定成立,因為物價指數就是兩個時點物價絕對水平之比,反過來,如果相對購買力平價成立,絕對購買力平價不一定成立,例如,基期和報告期的匯率都等於絕對購買力平價的二分之一,這時相對購買力平價成立,但是絕對購買力平價不成立。
⑤ 購買力平價(ppp)與 匯率的區別
購買力平價理論有絕對的和相對之分!絕對購買力平價說明了匯率和兩國的物價水平有關;相對平價則說明匯率和兩國通脹率有關!購買力平價理論是用來預測長期匯率趨勢的!而匯率是指一國貨幣的外幣價格,由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匯率放開)決定,有即期和遠期匯率之分!
⑥ 絕對購買力平價為名義匯率計算,相對購買力平價為實際匯率計算,可以這樣理解不,求解釋
絕對沒得算,相對算的是名義。
絕對是指,law of one price適用於每個國家的「一籃子」商品的平均價格,但由於各國商品的「一籃子」內商品比重不同,所以常常無法成立。
相對就是在絕對不成立的情況下,引入inflation而構成的另一種平價。
⑦ 測算絕對購買力評價時數據應該用實際匯率還是名義匯率
名義利率一般指的是央行發布的那個利率。如果當前國家存在通貨膨脹,那麼本幣就會貶值,存在銀行里的錢在一年後就不值本應得到的那麼多。比方說,我有100,在名義利率為10%的時候存入銀行一年,本來應得到110快。但由於通脹的存在,物價普遍上漲了,拿到手的錢雖然還是110快,但就購買力而言已經沒有那麼多了,也許只能買相當於以前價值103塊錢的東西。那麼我們就說,實際利率為3%,而通脹率為7%。
絕對是指,law of one price適用於每個國家的「一籃子」商品的平均價格,但由於各國商品的「一籃子」內商品比重不同,所以常常無法成立。
相對就是在絕對不成立的情況下,引入inflation而構成的另一種平價。
⑧ 絕對購買力平價下匯率決定
絕對購買力平價下匯率,決定於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由於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因此兩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
⑨ 國際金融簡答題 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的異同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
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強調,即期與遠期之間的通貨膨脹率差別必須等同於這個期限內匯率的差別。如果不一致,就會出現套利情況,直到匯率調整到兩者一致為止。在實際應用中,計算購買力平價可以用消費者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或GNP縮減指數表示物價水平。
⑩ 名詞解釋。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
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等於本國與外國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間的比率。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
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
是卡塞爾在1918年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通貨膨脹率和匯率變動關系時提出的一個經濟學理論。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強調,即期與遠期之間的通貨膨脹率差別必須等同於這個期限內匯率的差別。
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的關系:
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各有其使用的范圍: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用來說明匯率的決定,相對購買力平價用來解釋匯率的波動。
(10)絕對購買力和匯率擴展閱讀:
購買力平價的釋義:
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根據這一關系式,本國物價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
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從總體上看,購買力平價理論較為合理地解釋了匯率的決定基礎,雖然它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對匯率的影響,但該學說至今仍受到西方經濟學者的重視,在基礎分析中被廣泛地應用於預測匯率走勢的數學模型。
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等於本國與外國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間的比率。
公式表示:Ra=Pa/Pb或Pa=Pb×Ra
Ra:代表外國貨幣兌換本國貨幣的匯率
Pa:代表本國物價指數
Pb:代表外國物價指數
它說明的是在某一時點上匯率的決定,決定的主要因素即為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相對購買力平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絕對購買力平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