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投資銀行如何利用高杠桿的
這跟金融產品的交易結構設計有關系,比如期貨,要求10%的保證金,意味著1萬元自有專資金可以撬動10萬元的期貨合約屬。
發達國家金融市場高度市場化,沒有限制投資上限。他們通過使用多種金融工具,實現多個杠桿疊加的效果,當然控制的資產就多了。雖然這樣盈利巨大,但是損失起來,可能瞬間蝕本。
❷ 投資銀行都有哪些部門各部門主要負責什麼工作
很多的部門,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 ,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自己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❸ 什麼是投資銀行的杠桿
在20倍的高杠桿放大作用下,各大金融集團在次貸危機中的投資損失率達到18%至66%,平均損失約% 次貸危機席捲了整個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除了美國的Countrywide、新世紀金融公司以及英國的諾森羅克銀行、北岩銀行等業務相對集中於抵押貸款領域的機構遭受重挫外,美林證券、花旗集團、瑞士銀行等大型綜合銀行或投資銀行也未能倖免。 盡管美林有大量相對穩定的經紀業務,盡管花旗有大量的零售銀行業務和全球化的分散投資,盡管瑞士銀行因其低風險的財富管理業務一貫享受著最高的信用評級;盡管房地產抵押貸款只是它們眾多利潤源中的一個,而且貢獻並不大——但正是這個不起眼的業務讓這些金融巨頭們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金融集團希望通過復雜的業務結構來分散風險,用精細化的測算來撥備風險,但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垃圾債危機、到1987年黑色星期五中的組合投資保險策略隱患、90年代末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套利危機、再到此次次貸危機,大型金融集團在歷次金融創新產品危機面前不堪一擊,「風險分散」和「流動性撥備」都變得毫無意義。 雖然在此次次貸危機中,中資企業損失較小,但在中國的金融發展過程中,到處都需要創新,到處都可能是創新的「地雷」,美國的次貸危機也許能給我們更多啟示。 多收益源不能分散風險美林證券與貝爾斯登是次貸危機中損失較大的兩大投資銀行,但從他們的業務結構看,包括了股權、固定收益、投資銀行、交易清算、私人客戶理財和資產管理等多個部門,涉及代客交易、交易清算、結構化產品設計銷售、做市商、自營交易、風險套利(套利並購重組事件)、傳統套利(套利價差)、證券出借、證券化產品發行和投資、融資、並購重組、私人股權投資、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等多項業務。 除了抵押貸款證券(MBS或ABS)外,他們的業務還涵蓋了國內股票、國際股票、國債、市政債、公司債、垃圾債、可轉換證券、股票衍生工具、利率互換產品、外匯互換產品、商品期貨、對沖基金等多種產品。 雷曼兄弟等亦是如此,其業務結構是一個極其龐雜的體系,每個結點都充斥著風險,他們希望通過多結點來分散這種風險。 現實中,他們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一般來說,美國大型投資銀行的收益來自於五方面:自營(Principal Transations)、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ing)、抵押貸款服務權收益(MortgageServicingFees)、傭金收益(Commissions)和資產管理收益(Asset Management)。而花旗、瑞銀等以銀行業務為主的大型金融機構,其業務結構就更加復雜,收益源也更加廣泛。 但問題是,金融機構的高杠桿可能會完全對沖掉多收益源的風險分散作用。 大機構次貸損失30%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歐美的金融機構都建立了一套嚴格的流動性和資本金管理體系,其核心是:集團根據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計算出在發生危機事件時所需要的最大流動性,這個流動性需求將主要通過資本金來滿足。 即,公司的資本金應該可以保障公司在發生極端事件、且不能進行外部融資情況下,不用變賣資產就能夠滿足正常的債務償還需求、法定資本金需求和一定概率下或有負債的發生額(擔保、資本承諾等),並可滿足危機發生時抵押品價值貶損所導致的抵押融資額減少、甚至無法獲得抵押融資時的資金需求,以及公司長期債被降低一級時衍生品交易中所產生的追加保證金要求。 為了保守起見,金融集團一般都會要求其現金資本和其他備用流動性所構成的流動性池應該大於危機發生時的最大資金需求——貝爾斯登和美林都要求其流動性資源應是短期無抵押融資的1.1倍以上,而雷曼兄弟則要求其流動性池裡至少要保持20億美元的富餘流動性。此外,美林還要求它的長期資本資源至少要比長期資產需求多出150億美元,這一原則也同樣被用於新巴塞爾協議中對銀行風險的監管。 精確的數量化管理似乎給公司穩健經營提供了足夠的保障,而它的一個現實結果就是各家金融機構都放心大膽地使用較低的撥備和較高的財務杠桿。美國證券公司平均的總財務杠桿(總資產/股東權益)大於20倍,而凈財務杠桿((總資產-低風險資產)/有形股東權益)在15倍左右,商業銀行平均的總財務杠桿則在12倍左右。高杠桿雖然提高了資本回報率,卻也對風險的估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公司低估了風險,導致撥備額不足,將使單一業務的風險在20倍的杠桿作用下,放大至整個集團。 以貝爾斯登為例,總杠桿率、凈杠桿率分別為30倍、16倍,只要總資產中的3%、風險資產中的6%發生凈損失,就會產生致命後果——公司現有130億美元的有形股權資本、正常情況下每年可產生20億美元的稅前利潤,即,可承受的最大虧損就是150億美元,而公司在抵押貸款上的投資達到560億美元,其中的20%發生問題就將是致命打擊。 而對於美林來說,表外風險頭寸則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其一年內抵押貸款證券化的表外承諾額就高達470億美元,一年內如發生降級等特殊事件所導致的追加保證金或回購承諾要求達到630億美元,兩項相加就達到1100億美元,而公司的有形資本金不到400億美元,即使加上其他備用流動性,最多也只有630億美元。實際上,公司總財務杠桿率、凈財務杠桿率分別為20倍、13.8倍,如果總資產損失5%以上,風險資產損失7%以上,就將導致破產危機。 實際上,正是高杠桿讓金融控股集團在金融創新過程中變得異常脆弱——如果金融集團將總資產平均分布在20項業務上,那麼,在20倍杠桿下,每類資產50%的損失將導致集團資本金損失一半,而在次貸危機中,各大金融集團的投資損失率在18%至66%之間,平均損失30%左右。 貝爾斯登賣股權給中信真實原因在成熟業務上,經過多年的數據、經驗積累,歐美市場上的成熟金融機構對於風險的估算確實已經比較准確,足以支持其低撥備下的高杠桿運作,並成為其在收益率上戰勝新興市場金融機構的有力武器。 但在金融創新過程中,由於歷史數據較短,風險的估算常常發生偏差——這種偏差不是一兩家金融機構的偏差,而很可能是系統性的偏差,比如次貸危機,AAA的次貸最終被證明是整個金融系統在房地產牛市行情中的整體估價錯誤。 其結果是,當危機真實發生時,實際的流動性需求可能遠遠超過公司的估算:抵押品價值的貶損程度可能超過預期,從而要求更多的保證金支持——沒有一個機構會為AAA級的債券撥備出30%的貶值空間(真實的撥備額不到2%),為AA級債券撥備出60%的下跌空間。 實際上,當危機到來時,所有次級貸款的價值都發生了大幅貶損,AAA級債券目前已累計下跌30%以上,AA級下跌60%,A級跌幅超過70%,直追BBB及BBB-80%左右的累計跌幅。盡管各大金融集團都以AAA及AA級次貸為主,但各大金融集團在次貸中的投資損失率都達到20%以上。 此外,或有負債可能在某一時刻被要求全部兌現——次貸危機中的回購協議成為許多金融機構的致命傷,按照歷史的估算,售出的次貸被要求回購的概率僅為1%至2%,但當危機發生時,幾乎所有次貸的違約率都上升到10%、甚至20%以上,從而被要求全面回購;抵押融資渠道可能大幅萎縮,目前新的次貸發行幾乎成為不可能;而公司信用評級可能被連降幾級,從而在次貸以外其他衍生品的交易上被要求大額追加保證金......總之,針對金融創新產品的撥備可能完全不夠,它將吃掉所有的富餘流動性和公司計劃用以擴張的資金,甚至會消耗其他業務的撥備額,並引發全面裁員。 寧選高風險不選高杠桿金融創新過程中風險的估價通常是不準確的,金融集團希望用復雜的業務和分散的收益點來降低單一事件的沖擊力,但金融企業的高杠桿放大了單一事件的沖擊力,使單一業務的風險可能會感染其他業務,並危機整個集團的安全——實際上,在投資銀行平均15倍左右的凈財務杠桿和20倍以上的總財務杠桿下,5%以上的風險資產虧損將給公司帶來致命打擊。不僅如此,危機還對股價產生了長遠的影響,限制了企業在其他高速成長領域上的擴張速度。 如果把金融機構的三要素繪成一個三維圖,波動性、收益率和杠桿率。那麼,對於金融集團來說,在新業務上杠桿率的控制尤其重要,因為此時波動率的數據變得不那麼可信了,一旦風險失控,低杠桿的集團能夠將風險控制在局部,從而可以發揮真正的金融集團多收益源分散風險的作用,在低谷中趁機收購其他企業;與之相對,高杠桿的集團將使風險擴大至整個集團,從而成為低谷中的被獵食者。 在金融創新中,唯一安全的是現實的撥備,而不是信用評級或其他基於歷史數據的模擬測算。 金融創新過程中,控制杠桿是分散業務風險的前提,是控制創新業務風險范圍的必須。「可以承受高風險,絕不承受高杠桿」的原則,不僅適用於新產品的拓展,也同樣適用於跨地域的擴張,在新地理市場上,當風險不可測時,控制杠桿比控制風險更重要。
❹ 投資銀行如何構建組織結構
投資銀行的組織結構 第一節 投資銀行的組織結構理論 現代組織理論與組織結構設計 投資銀行組織結構的一般原理 管理組織結構最基本的原理主要有: 統一指揮的原理 以工作為中心的原理 管理幅度原理 管理層次的原理 專業化原理 權責對等原理 才職相稱原理 現代組織理論 ——權變組織理論 集權與分權是現代管理體制與組織機構的重大課題。 權變的組織理論是西方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形成的一種企業管理理論。 權變理論在企業組織結構方面的觀點是:把企業看作一個開放的系統,並把企業分成不同的結構模式 按照現代組織理論,不同的組織結構有以下幾種 高度集權式。這種形式就是指將管理權集中在上層管理 直線式。所謂直線式,也叫條條組織或軍隊式組織 職能式。這種組織體制是使各個部門分擔經營各種職能,各部門按照各自的專門職能,指揮其他部門並發布命令的組織。 直線職能式。即按投資銀行經營的特點,對象和區域,劃分出層次,建立指揮系統 矩陣式 事業部制。就是按業務范圍(或按地區)組成一個組織單位 (把這個組織單位稱為事業部),並給予那個單位一整套完成事業的責任公司內體制。 組織結構設計 組織結構設計的內容 職能的分析和職位的設計 部門設計 管理層次與管理幅度設計 經營決策系統的設計 橫向聯系的設計、控制系統的設計、組織行為規范的設計、組織變革與發展規劃的設計 組織結構設計 組織結構設計的原則 按預期成果分權的原則 功能分明的原則 職權階層原則 指揮統一原則 責任絕對性原則 權責相稱原則 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原則 組織結構設計 組織結構設計的策略 功能性組織結構。是指將同一部門或單位中從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人集中在一起而構成的組織結構 矩陣型組織結構。這是一種包含前兩種組織策略的混合型組織結構 目標導向的組織結構。它是指將為實現同一目標的各方面成員集中在一起而構成的組織結構 組織結構設計 組織結構設計的類型 直線組織結構與扁平組織結構 機械式組織結構和有機式組織結構 權變的組織結構 權變的組織結構著眼於任務、組織及人員的相互配合,研究組織的職能如何滿足成員的需要以及怎樣面對外來壓力 幾種可選擇的組織結構設計 由國際部統一制定政策,會降低各子公司的經營靈活性; 信息傳遞路線長、效率低,易造成決策遲緩,降低管理效能; 國際部分有自己專門的研發人員,不得不依靠國內各業務部,容易產生利益沖突和矛盾。 可以加強子公司之間的信息聯系與溝通; 可由國際部來劃分各子公司市場,避免內部肓目競爭; 由國際部統籌資金,可比各子公司各自籌資減輕利息負擔,可以更好地開拓國際業務,實現公司整體利益最大化 國際部結構 各子公司容易只考慮自身利益而忽視公司整體利益 各國子公司經營的自由度大,自主性強,能靈活調整經營戰略; 有利於吸收當地資本和人力資源,以降低成本; 母子公司關系規范、穩定 超事業部制 各事業部往往容易追求短期收益目標而忽視長遠目標; 事業部往往注意利潤目標,而忽視投資銀行的社會責任,難以實現非經濟性的其他方面的目標。 向多數高級經理人員灌輸利潤動機就會有成效; 決策過程也就更加單純; 事業部制比直線一職能制更易於達到企業經營的總體目標。 事業部制 高層管理人員需事無巨細親自過問,常淹沒於日常事務中 適用於早期小規模企業 直線制 缺點 優點 第二節 投資銀行組織結構的歷史演進 投資銀行的產生 投資銀行的初步發展 現代投資銀行的組織結構 投資銀行的產生 早期的投資銀行在成立之初都是家族企業,採取合夥制的組織形式。 在此階段,投資銀行的業務十分單一,規模很小,重要職員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家族成員,遇有經營決策問題時,通常通過家族會議來解決;由於業務單一,幾乎沒有分支機構,所以也無須劃分和設置部門。這個時期的投資銀行甚至談不上有成型而完整的組織結構,只是一些個體的家族性商號。 投資銀行的初步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投資銀行的組織結構通常是直線集權式或母子公司式的 家族合夥制所有形式及集權的直線式組織結構,在當時的條件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 然而,這種合夥家族制和集權的直線式組織結構也有明顯的弱點 因此,企業組織結構也相應地從傳統結構開始向現代結構過渡 現代投資銀行的組織結構 投資銀行組織結構設計的總要求 廣泛地授權 保持暢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投資銀行內部必須建立有效的崗位制約機制 組織形式的特點及投資銀行可能的選擇 合夥人制。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合夥人擁有公司並對分享公司利潤的形式。 混合公司制。所謂混合公司就是指各不同部門在職能上沒有什麼聯系的資本或企業合並而成的規模很大的資本或企業。 現代公司制。 第一,公司的集資功能。 第二,公司的法人功能和優點 第三,公司管理現代化的優點 股份公司 股東大會 董事會 監事會 職能部門 (內部控制與核算中心) 功能部門 (利潤中心) 現代投資銀行多數採用股份公司的組織形式: 投資銀行分支機構的設立 投資銀行分支機構的設立形式 代理行(Correspondent Bank) 辦事處(Representation Office) 附屬行(Subsidiary) 分行(Branch) 埃奇法公司和協定公司 (Edge Act and Agreement Cooperations) 設立分支機構的影響因素 所在國環境 母國環境 業務類型 第三節 投資銀行組織結構的現實模式 投資銀行的主要組織 建立我國投資銀行的組織體制 投資銀行的主要組織 資本市場部 包括:公司財務部門、證券承銷部門、並購部門、商人銀行部門、杠桿收購部門、私募證券部門、貨幣市場工具部門、優先股部門、高收益債券部門、風險管理部門、掉期交易部門、交易與套利部門、機構的資產管理部門、創新證券部、資產擔保融資部門、不動產融資部門、證券化部門、項目融資部門、產品融資部門、銷售/回租部門、風險資本部門、公眾/市政融資部門、行業部門、私有化部門、公司重組部門、第三世界債務一產權掉期交易部門 消費者市場部 研究部 其他 例如,商品交易和信息管理產品方面的業務 我國投資銀行的組織體制 董事會 執行委員會 總經理 計劃部門和內部審計部門 管理部門 業務部門 本章小結 本章從投資銀行的組織結構理論出發,對投資銀行組織結構的組織演進進行了描述。
❺ 投資銀行中有哪些部門阿
你可以看看國際兩家頂級投行的結構:國內也是學國外,只不過業務收入來源比重不一樣,國外的投行業務(比如上市承銷和兼並重組顧問)比重大,
另外兩大項:經紀/代客理財業務也比國內做得好,自營中(股票和債券),債券業務比國內大。
國內主要靠經紀業務和投行(僅上市承銷)。
http://www.morganstanley.com/about/company/governance/orgchart.html
http://www2.goldmansachs.com/our_firm/corporate_information/business_overview/index.html
研究是獨立的,一般是送給大客戶的,不收錢。也有賣報告的,但是不是收入主要來源。
每個業務的強度都比較大,相對而言,投行業務的波動性大,忙的時候連軸轉,而其他業務比較平穩的壓力。
上投摩根是和JPMorgan的資產管理部門合資的,屬於代客理財的部門。
http://www.51fund.com/front/about/backgrounds.htm
❻ 投資銀行有哪些職位
行一般來說分會計,核算中心,後督,核規,零售,公司,信貸,科技等和生產有關的部門.每個部門基本都分設總經理,副總經理,總經理助理,科長,一般職員等.
非生產部門一般有什麼人事,資產管理,保衛等.職位設置和上面差不多.
這些大概是一般城市商業銀行規模的職位設置.
❼ 銀行的投資銀行部主要是做什麼的
投資銀行部主要從事投資理財。
投資銀行業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行業。在金融領域內,投資銀行業這一術語的含義十分寬泛,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包括了范圍寬泛的金融業務;而從狹義的角度來看,包括的業務范圍則較為傳統。
狹義的投資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的狹義含義只限於某些資本市場,著重指一級市場上的承銷、並購和融資業務的財務顧問。
廣義的投資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的廣義含義包括眾多的資本市場活動,即包括公司融資、兼並收購顧問、股票的銷售和交易、資產管理、投資研究和風險投資業務。
❽ 建設銀行投資銀行部屬於哪個部門的下屬部門,主要做什麼
應該屬於計劃財務部或者是公司部,還有可能是支行籌備組,即營銷部。
具體得看什麼職能,根據職能判斷屬於什麼的下屬部門。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❾ 投資銀行的ECM, ED, CMD, 和IBD分別指的是什麼部門或職務 大概職責是什麼
1、ECM=Equity Capital Market 資本市場部門
為投資銀行部及其客戶提供市場分析,為客戶融資過程中的決策提供多種金融衍生產品的專業建議
2、CMD=Capital Market Department 資本市場部門,叫法不同
協助IBD的證券承銷業務,評估和控制承銷風險,設計股票或者債券的發行結構,組織承銷團,協調市場推介路演,主導定價和配售,以及管理項目收入。
3、IBD=Investment Banking Department 投資銀行部門
投資銀行部主要從事投資理財,也就是皮包銀行。是銀行發展的高級階段,也是食物鏈的頂層。這個業務主要在譜銀行業務基礎上進行包裝整合,以效率或者效益的形式整合銀行傳統產品。因此很多成為金融衍生產品。
4、ED=Executive Director,執行董事
指規模較小的有限公司在不設立董事會的情況下設立的負責公司經營管理的職務,它本身作為一個董事是參與企業的經營董事會成員中至少有一人擔任執行董事,負有積極地履行董事會職能責任或指定的職能責任。
投資銀行:
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s)是與商業銀行相對應的一類金融機構,主要從事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投資分析、風險投資、項目融資等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資本市場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投資銀行是金融市場主要的服務提供者。
投資銀行是指傳統商業銀行以外的金融服務機構,區別於商業銀行的特徵是風險不隔離;
在美國,投資銀行往往有兩個來源:一是由綜合性銀行分拆而來,典型的例子如摩根士丹利;二是由證券經紀人發展而來,典型的例子如美林證券。
投資銀行的類型:
1、商人銀行
這種形式的投資銀行主要是商業銀行對現存的投資銀行通過兼並、收購、參股或建立自己的附屬公司形式從事商人銀行及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形式的投資銀行在英、德等國非常典型。
2、全能型銀行
這種類型的投資銀行主要在歐洲大陸,他們在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同時也從事一般的商業銀行業務。
3、跨國財務公司
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美林、雷曼倒台,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轉型為金融控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