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衍生金融產品包括哪些
衍生產品是英文(Derivatives)的中文意譯。其原意是派生物、衍生物的意思。金融衍生產品通常是指從原生資產(Underlying Assets)派生出來的金融工具。由於許多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在資產負債表上沒有相應科目,因而也被稱為「資產負債表外交易(簡稱表外交易)」。金融衍生產品的共同特徵是保證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進行全額交易,不需實際上的本金轉移,合約的了結一般也採用現金差價結算的方式進行,只有在滿期日以實物交割方式履約的合約才需要買方交足貸款。因此,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具有杠桿效應。
保證金越低,杠桿效應越大,風險也就越大。國際上金融衍生產品種類繁多,活躍的金融創新活動接連不斷地推出新的衍生產品。金融衍生產品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1)根據產品形態。可以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四大類。
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都是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數量和質量資產的交易形式。期貨合約是期貨交易所制定的標准化合約,對合約到期日及其買賣的資產的種類、數量、質量作出了統一規定。遠期合約是根據買賣雙方的特殊需求由買賣雙方自行簽訂的合約。因此,期貨交易流動性較高,遠期交易流動性較低。
掉期合約是一種為交易雙方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時期相互交換某種資產的合約。更為准確地說,掉期合約是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期間內相互交換他們認為具有相等經濟價值的現金流(Cash Flow)的合約。較為常見的是利率掉期合約和貨幣掉期合約。掉期合約中規定的交換貨幣是同種貨幣,則為利率掉期;是異種貨幣,則為貨幣掉期。
期權交易是買賣權利的交易。期權合約規定了在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種類、數量、質量原生資產的權利。期權合同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標准化合同,也有在櫃台交易的非標准化合同。
(2)根據原生資產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即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如果再加以細分,股票類中又包括具體的股票和由股票組合形成的股票指數;利率類中又可分為以短期存款利率為代表的短期利率和以長期債券利率為代表的長期利率;貨幣類中包括各種不同幣種之間的比值:商品類中包括各類大宗實物商品。
(3)根據交易方法,可分為場內交易和場外文易。
場內交易,又稱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進行競價交易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具有交易所向交易參與者收取保證金、同時負責進行清算和承擔履約擔保責任的特點。此外,由於每個投資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交易所事先設計出標准化的金融合同,由投資者選擇與自身需求最接近的合同和數量進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集中在一個場所進行交易,這就增加了交易的密度,一般可以形成流動性較高的市場。期貨交易和部分標准化期權合同交易都屬於這種交易方式。
場外交易,又稱櫃台交易,指交易雙方直接成為交易對手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有許多形態,可以根據每個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設計出不同內容的產品。同時,為了滿足客戶的具體要求、出售衍生產品的金融機構需要有高超的金融技術和風險管理能力。場外交易不斷產生金融創新。但是,由於每個交易的清算是由交易雙方相互負責進行的,交易參與者僅限於信用程度高的客戶。掉期交易和遠期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櫃台交易的衍生產品。
據統計,在金融衍生產品的持倉量中,按交易形態分類,遠期交易的持倉量最大,占整體持倉量的42%,以下依次是掉期(27%)、期貨(18%)和期權(13%)。按交易對象分類,以利率掉期、利率遠期交易等為代表的有關利率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占市場份額最大,為62%,以下依次是貨幣衍生產品(37%)和股票、商品衍生產品(1%)。1989年到1995年的6年間,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規模擴大了5.7倍。各種交易形態和各種交易對象之間的差距並不大,整體上呈高速擴大的趨勢。
參考資料:http://gov.finance.sina.com.cn/chanquan/2005-08-11/1499.html
在網路知道輸入「金融衍生」,有很多資料可供參考。我上面借鑒的也是網路知道的朋友的回答
B. 杠桿化的金融衍生是什麼
是指利用杠桿效應的金融衍生產品,就是本來你沒有那麼多的錢,但是你用保證金的形式,然後金融公司或者股票機構借貸給你,比如你的杠桿式1.5倍,你用10w的保證金,可以買到15W的產品,
C. 高杠桿的金融衍生品有哪些
金融衍生產品(derivatives)是指其價值依賴於基礎資產(underlyings)價值變動的合約(contracts).
這種合約可以是標准化的,也可以是非標准化的.
標准化合約是指其標的物(基礎資產)的交易價格,交易時間,資產特徵,交易方式等都是事先標准化的,因此次類合約大多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如期貨.
非標准化合約是指以上各項由交易的雙方自行約定,因此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比如遠期協議.
金融衍生產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零和博弈.即合約交易的雙方(在標准化合約中由於可以交易是不確定的)盈虧完全負相關,並且凈損益為零,因此稱"零和".
2.高杠桿性.衍生產品的交易採用保證金(margin)制度.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資金只需滿足基礎資產價值的某個百分比.保證金可以分為初始保證金(initial margin),維持保證金(maintains margin),並且在交易所交易時採取盯市(marking to market)制度,如果交易過程中的保證金比例低於維持保證金比例,那麼將收到追加保證金通知(margin call),如果投資者沒有及時追加保證金,其將被強行平倉.可見,衍生品交易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
金融衍生產品的作用有規避風險,價格發現,它是對沖資產風險的好方法.但是,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風險規避了一定是有人去承擔了,衍生產品的高杠桿性就是將巨大的風險轉移給了願意承擔的人手中,這類交易者稱為投機者(speculator),而規避風險的一方稱為套期保值者(hedger),另外一類交易者被稱為套利者(arbitrager)這三類交易者共同維護了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上述功能的發揮.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不當將導致巨大的風險,有的甚至是災難性的,國外的有巴林銀行事件,寶潔事件,LTCM事件,信孚銀行,國內的有國儲銅事件,中航油事件.
(1)根據產品形態。可以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四大類。
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都是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數量和質量資產的交易形式。期貨合約是期貨交易所制定的標准化合約,對合約到期日及其買賣的資產的種類、數量、質量作出了統一規定。遠期合約是根據買賣雙方的特殊需求由買賣雙方自行簽訂的合約。因此,期貨交易流動性較高,遠期交易流動性較低。
掉期合約是一種內交易雙方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時期相互交換某種資產的合約。更為准確他說,掉期合約是當事人之間簽討的在未來某一期間內相互交換他們認為具有相等經濟價值的現金流(Cash Flow)的合約。較為常見的是利率掉期合約和貨幣掉期合約。掉期合約中規定的交換貨幣是同種貨幣,則為利率掉期;是異種貨幣,則為貨幣掉期。
期權交易是買賣權利的交易。期權合約規定了在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種類、數量、質量原生資產的權利。期權合同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標准化合同,也有在櫃台交易的非標准化合同。
(2)根據原生資產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即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如果再加以細分,股票類中又包括具體的股票和由股票組合形成的股票指數;利率類中又可分為以短期存款利率為代表的短期利率和以長期債券利率為代表的長期利率;貨幣類中包括各種不同幣種之間的比值:商品類中包括各類大宗實物商品。具體見表3—1
表3—1 根據原生資產對金融衍生產品的分類
對象|原生資產| 金融衍生產品
利率|短期存款| 利率期貨、利率遠期、利率期權、利率掉期合約等
|長期債券| 債券期貨、債券期權合約等
股票|股票 | 股票期貨、股票期權合約等
|股票指數| 股票指數期貨、股票指數期權合約等
貨幣|各類現匯| 貨幣遠期、貨幣期、貨幣期權、貨幣掉期合約等
商品|各類實物商品|商品遠期、商品期貨,商品期權、商品掉期合約等
(3)根據交易方法,可分為場內交易和場外文易。
場內交易,又稱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進行競價交易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具有交易所向交易參與者收取保證金、同時負責進行清算和承擔履約擔保責任的特點。此外,由於每個投資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交易所事先設計出標准化的金融合同,由投資者選擇與自身需求最接近的合同和數量進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集中在一個場所進行交易,這就增加了交易的密度,一般可以形成流動性較高的市場。期貨交易和部分標准化期權合同交易都屬於這種交易方式。
場外交易,又稱櫃台交易,指交易雙方直接成為交易對手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有許多形態,可以根據每個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設計出不同內容的產品。同時,為了滿足客戶的具體要求、出售衍生產品的金融機構需要有高超的金融技術和風險管理能力。場外交易不斷產生金融創新。但是,由於每個交易的清算是由交易雙方相互負責進行的,交易參與者僅限於信用程度高的客戶。掉期交易和遠期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櫃台交易的衍生產品。
據統計,在金融衍生產品的持倉量中,按交易形態分類,遠期交易的持倉量最大,占整體持倉量的42%,以下依次是掉期(27%)、期貨(18%)和期權(13%)。按交易對象分類,以利率掉期、利率遠期交易等為代表的有關利率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占市場份額最大,為62%,以下依次是貨幣衍生產品(37%)和股票、商品衍生產品(1%),1989年到1995年的6年間,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規模擴大了5.7倍。各種交易形態和各種交易對象之間的差距並不大,整體上呈高速擴大的趨勢。
D. 金融衍生產品中所說的杠桿性是什麼意思
當購買股票時,實際上是在一家公司購買一部分股權。股票作為個人股票出售,擁有的股票越多,你獲得的公司股份就越大。脫冷先生對歐也納先生說:
E. 金融衍生產品是什麼
金融衍生產品,從字面上理解自然是與金融相關的派生物,通常是指從原生資產(英文為Underlying Assets)派生出來的金融工具。其共同特徵是保證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進行全額交易,不需實際上的本金轉移,合約的了結一般也採用現金差價結算的方式進行,只有在滿期日以實物交割方式履約的合約才需要買方交足貨款。因此,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具有杠桿效應:保證金越低,杠桿誑應越大,風險也就越大。
至於金融衍生產品的種類,在國際上是非常多的,而且由於金融創新活動的不斷推出新品種,屬於這個范疇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從目前的基本分類來看,則主要有以下三種分類:
(1)根據產品形態,可以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四大類。
(2)根據原生資產分類,即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如果再加以細分,股票類中又包括具體的股票(股票期貨、股票期權合約)和由股票組合形成的股票指數期貨和期權合約等;利率類中又可分為以短期存款利率為代表的短期利率(如利率期貨、利率遠期、利率期權、利率掉期合約)和以長期債券利率為代表的長期利率(如債券期貨、債券期權合約);貨幣類中包括各種不同幣種之間的比值;商品類中包括各類大宗實物商品。
(3)根據交易方法,可分為場內交易和場外交易。場內交易即是通常所指的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進行競價交易的交易方式。場外交易即是櫃台交易,指交易雙方直接成為交易對手的交易方式,其參與者僅限於信用度高的客戶。
F. 什麼是金融衍生產品它包括哪些種類
金融衍生產品的概述
一、 金融衍生產品的淵源
1. 國際貿易和商品交易產生出遠期和期權交易。商品期貨和期權最早:古希臘文獻記載
2. 現代國際貿易的發展,推動了國際金融的發展,國際金融成為一門單獨的學科。帶動了國際 金融的研究。
3. 金融衍生產品的出現,並不是伴隨著國際金融的產生而出現的。國際金融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了幾種變化。這些變化逐漸演變,成為金融衍生產品出現的前提。
二、金融衍生產品出現的前提
1、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
A:雙掛鉤、一固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通過黃金平價與美元掛鉤,各國匯率固定。
B:60-70年代,多次美元危機,最終導致美國政府於71、73年兩次宣布美元貶值,並停止以美元兌換黃金。最終導致固定匯率制的瓦解,浮動匯率制的產生。
C:浮動匯率制使外匯市場的風險加大。到80年代出現了金融自由化浪潮。表現在:放鬆投資、放鬆資本輸出入管制、放鬆利率管制、放鬆匯率管制。導致利率、匯率波動劇烈。
D:客觀要求出現一些規避風險的金融工具。
2、信息、電子技術的革命推動了金融全球統一大市場的發展,使各個獨立的市場連接成一個整體。金融創新成為現實可能性。
3、國際金融競爭的加劇
A:新技術的應用,信息傳播效率得到極大提高,國際金融傳統業務領域競爭更加激烈,全球的平均收益率降低,金融機構為得到更高的利潤,開始尋求並設計更能滿足客戶需要的產品。
B:融資政券化的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各種方式進入原先銀行的市場,開展各種商人銀行業務,促進了銀行業的改革。
C:巴塞爾協議的簽定,要求銀行保持8%的資本充足率。金融衍生產品大多屬於表外業務,不會因此增加資產,從而與資本沒有聯系或聯系不夠。但這種業務的利潤較高,發展非常迅速。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種類
1、業務上分為三大類
A:金融遠期:合約雙方同意在未來一定日期按一定價格交換金融資產的合約。
B:金融期貨:買賣雙方在有組織的交易所內以公開競價形式達成的 ,在將來某一特定時間交割標准數量特定金融工具的合約。
C:金融期權:合約雙方按約定價格在約定日期內就是否買賣某種金融工具達成協議。 D:金融互換:兩個或兩個以上當事人按共同商定的條件,在約定時間交換一定支付款項的金融交易。
2、交易形式劃分
A:場內交易:又叫店頭交易,絕大多數的期貨和期權交易屬於場內交易,擁有標准化的合約。可以對沖平倉,是一輛可以中途下車的火車。
B:場外交易:遠期和互換屬於場外交易,雙方單獨協商,簽定協議。必須交割,是一架不可以在中途下來的飛機。
G. 高杠桿率金融衍生產品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高杠桿衍生品主要是期權。期權顧名思義就是到期行使權力。這個權力就是事先約定好的買賣的權利,你也可以放棄這個權力。
就拿一樓的例子,黃金現貨的杠桿比例是100:1。
1月1日,黃金現貨價格為1克95元,你看漲黃金現貨交易,按照100元/克的預約購買至3月31日到期交割的黃金1克,這時你不需要立刻付出100元,而是只需要付1元購買期權。
到了3月31日。
如果黃金價格跌了,變成90元/克,你可以放棄權利,一般都會這么做,你虧損了1元。
如果黃金價格真的漲到了100元/克,你持平。
如果黃金價格漲到了105元/克,你有2個選擇,如果你有錢就行權,買下1克黃金,然後立刻轉售,你賺5元,如果你沒錢,可以按照3元的價格出售期權,有人肯定會買,這樣你賺3元,下家賺2元。
H. 金融衍生品里的杠桿效應什麼意思
中國有句古話『四兩撥千斤」 就是為什麼一斤的秤砣可以稱100的東西 這就是所謂的杠桿效應
一般買100的東西賣出去120元 賺了20 元利潤率20%
現在我和貨主商量 用5元先定好100的貨(一般要有信用擔保)但不交貨 然後我又把它賣給別人120 ,讓貨主把貨直接發往買主我賺了20元利潤率是400% 比原來高了8倍
金融衍生品里的杠桿效應是
1指利用很少的錢就能控制很多的貨
2 用很少的錢獲得很多的利潤
3 高利潤必然有高風險 上面如果我的貨忽然行情不好,買不出去 我有沒有跟多的錢支付 那我只好破產
綜合來說就是樓上的是將盈利或虧損放大
I. 什麼叫做金融衍生產品
其原意是派生物、衍生物的意思。金融衍生產品通常是指從原生資產(Underlying Assets)派生出來的金融工具。由於許多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在資產負債表上沒有相應科目,因而也被稱為「資產負債表外交易(簡稱表外交易)」。金融衍生產品的共同特徵是保證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進行全額交易,不需實際上的本金轉移,合約的了結一般也採用現金差價結算的方式進行,只有在滿期日以實物交割方式履約的合約才需要買方交足貸款。因此,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具有杠桿效應。保證金越低,杠桿效應越大,風險也就越大。國際上金融衍生產品種類繁多,活躍的金融創新活動接連不斷地推出新的衍生產品。金融衍生產品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1)根據產品形態。可以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四大類。
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都是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數量和質量資產的交易形式。期貨合約是期貨交易所制定的標准化合約,對合約到期日及其買賣的資產的種類、數量、質量作出了統一規定。遠期合約是根據買賣雙方的特殊需求由買賣雙方自行簽訂的合約。因此,期貨交易流動性較高,遠期交易流動性較低。
掉期合約是一種為交易雙方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時期相互交換某種資產的合約。更為准確地說,掉期合約是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期間內相互交換他們認為具有相等經濟價值的現金流(Cash Flow)的合約。較為常見的是利率掉期合約和貨幣掉期合約。掉期合約中規定的交換貨幣是同種貨幣,則為利率掉期;是異種貨幣,則為貨幣掉期。
期權交易是買賣權利的交易。期權合約規定了在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種類、數量、質量原生資產的權利。期權合同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標准化合同,也有在櫃台交易的非標准化合同。
(2)根據原生資產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即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如果再加以細分,股票類中又包括具體的股票和由股票組合形成的股票指數;利率類中又可分為以短期存款利率為代表的短期利率和以長期債券利率為代表的長期利率;貨幣類中包括各種不同幣種之間的比值:商品類中包括各類大宗實物商品。
(3)根據交易方法,可分為場內交易和場外文易。
場內交易,又稱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進行競價交易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具有交易所向交易參與者收取保證金、同時負責進行清算和承擔履約擔保責任的特點。此外,由於每個投資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交易所事先設計出標准化的金融合同,由投資者選擇與自身需求最接近的合同和數量進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集中在一個場所進行交易,這就增加了交易的密度,一般可以形成流動性較高的市場。期貨交易和部分標准化期權合同交易都屬於這種交易方式。
場外交易,又稱櫃台交易,指交易雙方直接成為交易對手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有許多形態,可以根據每個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設計出不同內容的產品。同時,為了滿足客戶的具體要求、出售衍生產品的金融機構需要有高超的金融技術和風險管理能力。場外交易不斷產生金融創新。但是,由於每個交易的清算是由交易雙方相互負責進行的,交易參與者僅限於信用程度高的客戶。掉期交易和遠期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櫃台交易的衍生產品。
據統計,在金融衍生產品的持倉量中,按交易形態分類,遠期交易的持倉量最大,占整體持倉量的42%,以下依次是掉期(27%)、期貨(18%)和期權(13%)。按交易對象分類,以利率掉期、利率遠期交易等為代表的有關利率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占市場份額最大,為62%,以下依次是貨幣衍生產品(37%)和股票、商品衍生產品(1%)。1989年到1995年的6年間,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規模擴大了5.7倍。各種交易形態和各種交易對象之間的差距並不大,整體上呈高速擴大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