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銀行杠桿比率,具體計算公式是什麼
銀行杠桿率是一個衡量銀行負債風險的指標。
銀行杠桿率的計算方式為一級資本除以總資產,包括表內和表外資產。公式:一級資本/總資產。
表內資產按名義金額確定,表外資產則存在換算的問題。其中對於非衍生品表外資產按照100%的信用風險轉換系數轉入表內,而對於金融衍生品交易採用現期風險暴露法計算風險暴露。
(1)銀行是高杠桿行業擴展閱讀:
雖然杠桿率指標計算簡單,但其有效性也依賴於其在金融體系中應用的廣泛性。由於銀行混業經營的趨勢不斷深入,金融機構擁有越來越多復雜的表外結構,更加復雜的衍生產品交易等使杠桿率的准確計算存在相當的困難。
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映出公司的還款能力。杠桿率的倒數為杠桿倍數,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倍數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為33倍。
『貳』 金融機構的高杠桿運作是什麼意思
杠桿,是在炒外匯中,所用的外匯保證金的杠桿比例。杠桿越大,風險也越大,當然利潤內也越大!
高杠桿運作容本身具有無法克服的先天缺陷:
首先,投資銀行等機構自有資金有限,主要靠貨幣市場上的大宗借款來放大資產倍數;
其次,這些機構投資的衍生產品具有高杠桿屬性,保證金交易制度使衍生產品投資的杠桿效應倍數放大;
最後,無節制地開發過度打包的基礎產品,導致產品的風險程度不透明,鏈條層次過長使得高杠桿運作的風險放大,不易被投資者察覺,加劇高杠桿產品風險的蔓延。
『叄』 商業銀行為何加杠桿,現如何去杠桿
商業銀行加杠桿的大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大規模信貸投放結束後,2009年開始信貸收緊,不少項版目後續資金權緊缺,銀行為規避監管指標考核,通過銀信合作變相拓展信貸業務。
從2010年至2013年期間,一些商業銀行為規避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通過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藉助銀信、銀保、買入返售等通道,通過受益權轉讓方式實現資產出表。
2013年,中國銀監會出台8號文限制非標資產投向,同業和理財業務出現三新變化:一是資金開始由非標類資產轉向債券等標准化資產,通過拉久期、降信用、加杠桿實現套利。二是理財資金通過配資進入二級市場,這一業務在2015年上半年達到頂峰。
2015年下半年股災後規模略有下降,但至今仍是銀行理財資金的重要投向。三是隨著地方政府融資模式改變,大量政府引導基金、政府平台基金和PPP項目出現。銀行理財產品進入政府引導基金、政府平台和PPP項目等。銀行業從單純的債權融資逐步股權融資或者類股權融資。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已突破原有商業銀行業務范圍,進入更廣闊市場。客觀上,造成金融體系的復雜性、多樣性明顯提高,風險管理和監管的難度也隨之升高。
『肆』 什麼是高杠桿融資
高杠桿復
杠桿是在炒外匯制中,所用的外匯保證金的杠桿比例。杠桿越大,風險也越大,當然利潤也越大。
高杠桿對股票投資是一把「雙刃劍」:其在短期內能把股指和股價急速炒上去,也能讓股指和股價暴跌。國內外資本市場的長期實踐表明,大起大伏的股市行情是不可持續的,只是在特定時期和特別環境下的短期現象。
杠桿優勢
在市場經濟尤其資本市場發展趨於成熟的過程中,加大資金杠桿是一種市場行為,是一種正常的市場創新。事實上我國證券市場上所進行的多項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圍繞加杠桿進行的,如2010年以來開展的融資融券,還有質押式回購和約定式購回等,都是對股市投資的加杠桿行為。又如,備受推崇的分級基金,其實也是一種杠桿產品,它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聚集起大量的資金投放到某個板塊之中推升行情;股指期貨也有明顯的杠桿效應,它最容易受到投資者的認可,而且一旦股指期貨起來以後,又會對現貨產生拉動作用。
『伍』 銀行業去杠桿化 是什麼意思
去杠桿化」是從「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開始的。金融創新繁榮時期,在眾多證券化的資產基礎上,產生了大量衍生結構性金融產品,如CDO、CDS等,這就是「金融產品的杠桿化」。當美國房地產價格開始下行、房貸違約率上升時,其影響首先體現在各種建立在次級按揭房貸基礎上的衍生產品的價格上。這是由於杠桿化操作,衍生產品能夠放大內在資產價值的變化。「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就是此類衍生性金融產品市場灰飛煙滅的過程。
「去杠桿化」的第二階段,是「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一段時間以來,不僅投資銀行,連商業銀行都購買了大量杠桿化的金融產品。這些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包括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和投資銀行在短期資金市場(如票據)上的融資。低利率和充裕的流動性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然而,由於投資衍生產品造成的巨大損失,迫使銀行減記不良資產,並大幅減少其資產負債表整體對風險類資產的暴露。這就是「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大大消弱了金融機構的中介功能。具體表現在信貸成本大幅上升,借貸條件變得異常苛刻。這使那些長期依賴金融機構,獲得部分短期資金來源的各類機構投資者(如對沖基金),成了無源之水,從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資產(尤其是風險較高的資產)來保持足夠的現金水平,以備不時之需(如投資者的贖回)。這就是「去杠桿化」的第三階段——「投資者的去杠桿化」。
「去杠桿化」的第四階段,是「消費者的去杠桿化」。投資者出售資產,加劇了各類資產(尤其是房地產)價格的縮水並產生負財富效應,這使以英美家庭部門為代表的消費者所能做的惟一選擇,就是增加凈儲蓄,以緩沖家庭凈財富的萎縮,而這只能通過減少舉債或提高儲蓄率來實現。以消費的放緩為代價的儲蓄增加,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基本面惡化的速度和程度。
面臨經濟基本面的惡化,各國政府紛紛出台刺激經濟的政策方案。政策的效果不僅是政府主導的支出規模的函數,而且也取決於其「乘數效應」的大小。如果要放大「乘數效應」,則要求有關政府的支出,盡量用於購買在本國製造的產品。否則,刺激效應會通過進口而「漏出」到本國經濟系統之外,不能使本國經濟受益。這就為貿易保護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各國政府「各掃門前雪」的結果,就是導致「去杠桿化」的第五階段,也是其最高階段:「全球經濟的去杠桿化」,或稱之為「去全球化」。
『陸』 什麼是高杠桿交易機構
保證金和杠桿是一個意思,是指銀行或其它機構為客戶提供一定的信用額度內,可以以小博大.比如外容匯的保證金交易比例有1:50,1:100,1:200等,具體地說,如果你做一手(單位,固定100000萬美元的交易為一手)如果你採用1:200的保證金模式進行交易,你做一手只需扣除500美元(500*200=100000)的保證金,而贏利或虧損的金額相當於100000美元的贏利或虧損.
對於看漲和看跌都可以獲利,我不太清楚你具體的是哪裡不懂.首先糾正一下,應該是都有獲利的機會,呵呵(有點咬文嚼字了),就是你可以買漲,也可以買跌,即市場是雙向的,你的操作可以是任一方向,當買跌時,市場方向向下時你就獲利了.
『柒』 什麼是金融機構高杠桿經營怎樣理解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
杠桿來操作應該不難理解,一般人都可自以。
比如甲某隻有本金100元,投資一項目預期能回報20%,利潤預期有20元。甲的回報率是20%,杠桿率是零。項目如此好,不如借他人的錢來投資?甲某從乙某借入100元,年利率5%,並將此100元也投入於該項目。扣除5元利息,甲獲得利潤=20+20-5=35元,回報率現在是35%!當然,如果項目失敗,甲將虧得更多,這就是利用杠桿將風險報酬放大。日常常見的有外匯保證金買賣,股票有融資融券業務等。
「持有證券債券和復雜的信貸產品,以高杠桿投資方式將利潤急劇放大」原因就是證券化的風險分層效果。證券化分為多種優先檔次,最低檔次的承擔最多風險獲得最多報酬,就如同優先檔是乙某給最低檔甲某借錢一樣。乙某不要高回報,要安全。甲某要高回報,不在乎風險。
去杠桿化就是要減低負債,減低杠桿。最常見的只能是變賣家當了。因此,在美國機構去杠桿化的時候,往往也是其他國家機構購入資產的時機。
『捌』 為什麼銀行的利潤遠超製造業領域
這個原因很復雜,關鍵在於金融行業的壟斷和國家對不同企業的政策不同。 造成了金融市場的兩分現狀,官方的金融市場上,資金價格低,但是國家的經濟刺激計劃擴大了銀行信貸規模,加上銀行本身穩定利差收益,銀行自然賺的就多。這方面來看,銀行賺的比製造業多就很容易理解了,一個沒啥業務,一個業務驟增,當然賺的多多啦. 如果比較只有五家就比200多家賺的多,這個就要考慮到銀行都是很大的商業組織,中國這五大行規模那是相當大啊.在民間市場上,因為政策沒放開,融資很難,融資風險大,製造業本身困難,資金鏈緊,所以需求也比較多,導致在這里資金需求大,而供給相對小。所以民間借貸利率要高的多,這樣的利率差別必然導致佔有大量官方信貸資源的銀行從中也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分到自己的一大份。
還有一點忘記說了,銀行在全球都是受益較高的行業,因為銀行還有一個天然的特點就是銀行的高負債率,高負債率就擁高的財務杠桿,就可以自己出一分錢干一毛錢的事。 比如我國之前的銀行的法定最低自有資產只佔其全部資產的4%,現在也只有8%,有一些達到了10%以上,可見銀行開門做生意用的基本都是儲戶的錢,這樣做的壞處在於風險很大,一旦出現問題無法給付存款,可能引發擠兌,嚴重的會導致銀行破產;但是好處也很明顯,銀行可以在獲得更高的自有資本收益率。所以銀行的收益一般要高於製造業行業,這從某種程度上也是自然的,因為高風險總是會對應著高收益的。
『玖』 銀行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
「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
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9)銀行是高杠桿行業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當國際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去杠桿化時,一般不會對中國產生顯著的負面效應。在這一問題上,中國經濟目前受到的最嚴重的影響表現在,國際商業銀行在縮減其資產負債表規模的過程中,貿易信貸也受到了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