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急急!!在線等!論述題:如何應用購買力平價理論和利率平價理論來預測匯率的變化。
購買力平價說(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稱PPP理論,起源較早,後來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Cassel)於1922年在《1914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書中加以系統闡述,是匯率理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一價定律是購買力平價說的基本假設前提。
該理論認為,貨幣的價值在於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其購買力之比。也就是說,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購買力平價有兩種形式,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從靜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說明的是某一時點上的匯率取決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從動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及變動,說明的是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取決於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的變動率之比。實際上,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考慮了兩國貨幣的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
利率平價說,又稱遠期匯率論或利率裁定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M·Keynes)於1923年提出,後由其他的經濟學家如愛因齊格(Einzig)等發展而形成。
該理論認為,在兩國間利率存在差異的情況下,資金將從低利率國流向高利率國去獲取較高的收益。但是投資者在比較金融資產的收益率的時候,不僅考慮兩種資產利率提供的收益率,還要考慮兩種資產由於匯率變動所造成的收益變動。套利者為了規避匯率風險,往往將套利業務與掉期業務同時進行。即投資者將資金調往高利國獲取利差的同時,賣出遠期高利率國貨幣,買進遠期低利率國貨幣。結果造成遠期外匯市場上高利率貨幣貼水,而低利率貨幣遠期升水。隨著這種套利活動的不斷進行,遠期價差就會不斷擴大,直到兩種資產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同,這時遠期匯差正好等於兩國利差,利率平價成立。利率平價說在描述匯率與利率之間的關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忽視了外匯管制、交易成本、投機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按照利率平價去預測遠期匯率往往與實際情況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貳』 市場匯率的購買力平價理論
該理論認為,任何兩種貨幣的匯率變動都應當反映兩國物價水平的變化。購買力平價理論是一價定律在國內物價水平而非單個商品價格上的簡單應用。假定相對於美國鋼材的價格(仍然為100美元),日本鋼材的日元價格上升10%(1.1萬日元)。按照一價定律的觀點,匯率必須上升為110日元/美元,即美元升值10%。將一價定律應用於兩國的物價水平,可以得到購買力平價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日本的物價水平相對於美國上漲了10%,美元必須升值10%。
『叄』 關於匯率和購買力平價的問題
這個感覺不難理解啊。匯率是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購買力平價是用來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的。西方國家生活水平高,彼此也比較接近,因此匯率和購買力平價差距不大。而我國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人民生活質量也和西方國家有差距。因此在人民幣升值,匯率上升之後,購買力平價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因此差距依然很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差距講有待縮小。
『肆』 簡述購買力平價理論和利率平價理論的核心思想
購買力平價理論:貨幣的價值在於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其購買力之比。也就是說,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購買力平價有兩種形式,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從靜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說明的是某一時點上的匯率取決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從動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及變動,說明的是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取決於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的變動率之比。實際上,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考慮了兩國貨幣的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購買力平價說的假設前提是一價定律成立。
利率平價理論:在兩國間利率存在差異的情況下,資金將從低利率國流向高利率國去獲取較高的收益。但是投資者在比較金融資產的收益率的時候,不僅考慮兩種資產利率提供的收益率,還要考慮兩種資產由於匯率變動所造成的收益變動。套利者為了規避匯率風險,往往將套利業務與掉期業務進行。即投資者將資金調往高利國獲取利差的同時,賣出遠期高利率國貨幣,買進遠期低利率國貨幣。結果造成遠期外匯市場上高利率貨幣貼水,而低利率貨幣遠期升水。隨著這種套利活動的不斷進行,遠期價差就會不斷擴大,直到兩種資產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同,這時遠期匯差正好等於兩國利差,利率平價成立。利率平價說在描述匯率與利率之間的關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忽視了外匯管制、交易成本、投機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按照利率平價去預測遠期匯率往往與實際情況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伍』 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各國的匯率應該是多少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關於匯率決定的一種理論。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桑頓在1802年提出,其後成為李嘉圖的古典經濟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最後由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G·Cassel , 1866~1945)加以發展和充實 ,並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一書中作了詳細論述。這一理論的要點是:人們所以願意買進外幣,是由於這種貨幣在該國對商品和勞務擁有購買力。而本國貨幣則對本國的商品和勞務具有購買力。因此,兩國貨幣的匯率取決於兩種貨幣在這兩國的購買力之比。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名義匯率將等於原先的匯率乘以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雖然可能出現背離這個新的名義匯率的情況,但匯率的變動趨勢始終是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因此,必須把用上述方式計算出來的匯率,看作是兩種貨幣之間新的平價。這一平價即購買力平價。這一理論看到了紙幣的購買力同紙幣所代表的價值之間存在著一定聯系,並進而認為通貨膨脹的變化影響了匯率的變化。但其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忽視了物價和匯率之間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關系。
『陸』 簡述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主要內容
36.簡述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主要觀點。
答:(1)本國人需要外國貨幣,是因為該外國貨幣在發行國有購買力;外國人需要本國貨幣,則是因為本國貨幣在本國有購買力。
(2)按一定比率用本幣購買外幣,也就是購進了外幣購買力,所以,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之商。
(3)購買力平價理論包括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考試在吧?我也幫同學在 你要名詞解釋不?
『柒』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評價
該理論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期,是世界經濟動盪不安的產物。當時各國相繼從金本位制改行紙幣流通制度,隨之而來的就是通貨膨脹。此時提出該理論是適時並有一定道理的。具體表現在:
該理論較令人滿意地解釋了長期匯率變動的原因。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在物價劇烈波動、通貨膨脹嚴重時期具有相當的意義。因為它是根據兩國貨幣各自對一般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力比率,作為匯率決定的基礎,能相對合理地體現兩國貨幣的對外價值;另外,從統計驗證來看,相對購買力平價很接近均衡匯率。 該理論有可能在兩國貿易關系新建或恢復時,提供一個可參考的均衡匯率。 它是西方國家最重要的、唯一的傳統匯率決定理論。為金本位制崩潰後各種貨幣定值和比較提供了共同的基礎。 70多年來在匯率決定理論中一直保持著重要的地位,對當今西方國家的外匯理論和政策仍發生重大影響。今天,許多西方經濟學家仍然把其作為預測長期匯率趨勢的重要理論之一。但是,在許多方面仍受到批評,具體表現在:
理論基礎的錯誤:其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但貨幣數量論與貨幣的基本職能是不相符合的。 把匯率的變動完全歸之於購買力的變化,忽視了其他因素。如國民收入、國際資本流動、生產成本、貿易條件、政治經濟局勢等對匯率變動的影響,也忽視了匯率變動對購買力的反作用。 該理論在計算具體匯率時,存在許多困難。主要表現在物價指數的選擇上,是以參加國際交換的貿易商品物價為指標,還是以國內全部商品的價格即一般物價為指標,很難確定。絕對購買力平價方面的「一價定律」失去意義。因為諸如運費、關稅、商品不完全流動、產業結構變動以及技術進步等會引起國內價格的變化從而使一價定律與現實狀況不符。
『捌』 什麼是購買力平價理論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關於匯率決定的一種理論。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桑頓在1802年提出,其後成為李嘉圖的古典經濟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
最後由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加以發展和充實 ,並在《1914 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一書中作了詳細論述。它已成為當今匯率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在這種背景下,以克里斯蒂爾尼為代表的非官方經濟學家提出了匯率貶值是因貨幣購買力下降所致的觀點。這是購買力平價的早期觀點。
(8)論述匯率購買力的平價學說擴展閱讀
影響:購買力平價理論具有很強的合理性。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可以決定兩國貨幣匯率,這實際上是從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這個層次上去分析匯率決定的。這抓住了匯率決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確的。
購買力平價決定了匯率的長期趨勢。不考慮短期內影響匯率波動的各種短期因素,從長期來看,匯率的走勢與購買力平價的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購買力平價為長期匯率走勢的預測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方法。
『玖』 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主要評價有哪些
該理論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期,是世界經濟動盪不安的產物。當時各國相繼從金本位制改行紙幣流通制度,隨之而來的就是通貨膨脹。此時提出該理論是適時並有一定道理的。具體表現在:
該理論較令人滿意地解釋了長期匯率變動的原因。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在物價劇烈波動、通貨膨脹嚴重時期具有相當的意義。因為它是根據兩國貨幣各自對一般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力比率,作為匯率決定的基礎,能相對合理地體現兩國貨幣的對外價值;另外,從統計驗證來看,相對購買力平價很接近均衡匯率。 該理論有可能在兩國貿易關系新建或恢復時,提供一個可參考的均衡匯率。 它是西方國家最重要的、唯一的傳統匯率決定理論。為金本位制崩潰後各種貨幣定值和比較提供了共同的基礎。 70多年來在匯率決定理論中一直保持著重要的地位,對當今西方國家的外匯理論和政策仍發生重大影響。今天,許多西方經濟學家仍然把其作為預測長期匯率趨勢的重要理論之一。但是,在許多方面仍受到批評,具體表現在:
理論基礎的錯誤:其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但貨幣數量論與貨幣的基本職能是不相符合的。 把匯率的變動完全歸之於購買力的變化,忽視了其他因素。如國民收入、國際資本流動、生產成本、貿易條件、政治經濟局勢等對匯率變動的影響,也忽視了匯率變動對購買力的反作用。 該理論在計算具體匯率時,存在許多困難。主要表現在物價指數的選擇上,是以參加國際交換的貿易商品物價為指標,還是以國內全部商品的價格即一般物價為指標,很難確定。絕對購買力平價方面的「一價定律」失去意義。因為諸如運費、關稅、商品不完全流動、產業結構變動以及技術進步等會引起國內價格的變化從而使一價定律與現實狀況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