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杠桿原理是什麼
初中物理學中把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做杠桿。
② 化學里的杠桿原理怎麼來的該怎麼用 請把兩個問題分開講解,
在二組分系統相圖的應用中用杠桿原理計算兩相的組成.
已知兩組分A與B混合後的版A的摩權爾分數xA,以及混合後兩相中A與B總物質的量分別為n1與n2..T--x圖中的梭形區兩相平衡,在T軸上畫一條水平線(即給定一個溫度),水平線與梭形區相交於兩點(設為D點與E點),可以就此讀出組分A在兩相中的摩爾分數(即X1與x2),也由xA畫一條豎直線與DE相交於一點C.
就組分A來說,有以下的公式成立:n1(xA-x1)=n2(x2-xA)或者n1×CD=n2×DE
就是把圖中的DE比作一個以C點為支點的杠桿,一相的物質的量乘以CD等於另一相的物質的量乘以CE,這個關系就是杠桿原理
我沒有寫推理的過程,推理的原理就是混合前後各組分自己的物質的量不變,有興趣可以看看物理化學相平衡那一章.
③ 怎樣從數學的角度解釋杠桿原理最好有圖示
杠桿又分稱費力杠桿、省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杠桿原理也稱為「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力與力臂的乘積)大小必須相等。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要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阻力就是動力的幾倍。
中文名
杠桿原理
外文名
lever principle
別 稱
杠桿平衡條件
表達式
F1· L1=F2·L2.
提出者
阿基米德
提出時間
公元前245年左右
應用學科
物理科學
適用領域范圍
杠桿力學
適用領域范圍
建築,物理,機械
原理提出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流傳很久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這句話便是說杠桿原理。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
阿基米德
這些公理是:
(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
(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
(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 傾;
(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
(5)相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
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據說,他曾經藉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船隻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於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
這里還要順便提及的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早有關於杠桿的記載。戰國時代的墨子曾經總結過這方面的規律,在《墨經》中就有兩條專門記載杠桿原理的。這兩條對杠桿的平衡說得很全面。裡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變兩端重量使它偏動的,也有改變兩臂長度使它偏動的。這樣的記載,在世界物理學史上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概念分析
編輯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果想要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
杠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滿足下列三個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杠桿:支點、施力點、受力點。
其中公式這樣寫: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這樣就是一個杠桿。
動力臂延伸
杠桿也有省力杠桿跟費力的杠桿,兩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現不同。例如有一種用腳踩的打氣機,或是用手壓的榨汁機,就是省力杠桿 (動力臂 > 阻力臂);但是我們要壓下較大的距離,受力端只有較小的動作。另外有一種費力的杠桿。例如路邊的吊車,釣東西的鉤子在整個桿的尖端,尾端是支點、中間是油壓機 (力矩 > 力臂),這就是費力的杠桿,但費力換來的就是中間的施力點只要動小距離,尖端的掛勾就會移動相當大的距離。
兩種杠桿都有用處,只是要用的地方要去評估是要省力或是省下動作范圍。另外有種東西叫做輪軸,也可以當作是一種杠桿的應用,不過表現尚可能有時要加上轉動的計算。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假如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起地球"這句話不僅是催人奮進的警句,更是有著嚴格的科學根據的。
④ 杠桿原理是怎樣做出的
原理簡介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流傳很久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這句話有著阿基米德嚴格的科學根據。(阿基米德是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許多問題在阿基米德的頭腦下都解決了)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這些公理是:(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 傾;(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5)相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
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據說,他曾經藉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桅桿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於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
概念分析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果想要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杠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滿足下列三個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杠桿:支點、施力點、受力點。
其中公式這樣寫: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這樣就是一個杠桿。動力臂延伸杠桿也有省力杠桿跟費力的杠桿,兩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現不同。例如有一種用腳踩的打氣機,或是用手壓的榨汁機,就是省力杠桿 (力臂 > 力距);但是我們要壓下較大的距離,受力端只有較小的動作。另外有一種費力的杠桿。例如路邊的吊車,釣東西的鉤子在整個桿的尖端,尾端是支點、中間是油壓機 (力矩 > 力臂),這就是費力的杠桿,但費力換來的就是中間的施力點只要動小距離,尖端的掛勾就會移動相當大的距離。
兩種杠桿都有用處,只是要用的地方要去評估是要省力或是省下動作范圍。另外有種東西叫做輪軸,也可以當作是一種杠桿的應用,不過表現尚可能有時要加上轉動的計算。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假如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起地球"這句話不僅是催人奮進的警句,更是有著嚴格的科學根據的。
希望能幫到你,麻煩給「好評」
⑤ 杠桿原理的物理學基本原理是什麼
杠桿原理的物理學基本原理是[物理學】--[力學]--【靜力學】---【物體的平衡】---【帶固定轉動軸的物體的平衡】
力矩平衡:一個物體如果處於平衡狀態,那麼,它受到的外力的合力為0.外力的力矩的總和為0、(力矩的代數和為0.
順時針的力矩(為負)之和等於逆時針(為正)之和)
⑥ 經濟學中杠桿原理是什麼
濟學中也有杠桿原理這一說。分別是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復合杠桿.其中經回營杠桿是基答礎,財務杠桿最重要,復合杠桿是前兩者的和, 經營杠桿是由於固定成本的存在,導致銷售量增加一個較小的幅度時,EBIT增加一個較大的幅度。
財務杠桿是由於固定財務費用如利息的存在,經濟中的杠桿主要通過負債,用較少的本金支配更多的資產,撬動更大利潤。
具體的經濟杠桿有:政府杠桿、地方政府債務;宏觀杠桿、銀行資產對GDP佔比;
企業財務杠桿:企業負債。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有三種形式,
杠桿的本質是通過負債把社會閑散資源集中起來,投入到生產領域,獲取更大的回報,拉動經濟增長。
即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復合杠桿。在經濟學里,杠桿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指「財務杠桿」。一個企業在自有資金不足... 銀行的錢還是那麼多,只是多了兩層債務關系而已。 債是什麼,債就是錢。
財務杠桿是公司財務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公司管理層可以利用財務管理中的幾種杠桿,在投融資決策方面做好「度」的把握,並進行相應評估。
控制經營杠桿的途徑企業一般可以通過增加銷售金額、降低產品單位變動成本、降低固定成本比重等措施使經營杠桿率下降,降低經營風險。
⑦ 化學里的杠桿原理怎麼來的
化學里的杠桿原理怎麼來的
在二組分系統相圖的應用中用杠桿原理計算兩相的組成.
已知兩組分A與B混合後的A的摩爾分數xA,以及混合後兩相中A與B總物質的量分別為n1與n2..T--x圖中的梭形區兩相平衡,在T軸上畫一條水平線(即給定一個溫度),水平線與梭形區相交於兩點(設為D點與E點),可以就此讀出組分A在兩相中的摩爾分數(即X1與x2),也由xA畫一條豎直線與DE相交於一點C.
就組分A來說,有以下的公式成立:n1(xA-x1)=n2(x2-xA)或者n1×CD=n2×DE
就是把圖中的DE比作一個以C點為支點的杠桿,一相的物質的量乘以CD等於另一相的物質的量乘以CE,這個關系就是杠桿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