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是什麼

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5-06 12:01:27

⑴ 經濟危機的實質是什麼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以下簡稱馬恩列斯)都認為經濟危機根源於資本主義制度,具體說根源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性與生產成果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它的表現是: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生產力發展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爆發經濟危機。因此在馬恩列斯那裡,經濟危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現象,要消滅經濟危機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可以說這是馬恩列斯對經濟危機根源的總概括。但是,他們又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經濟危機爆發的具體原因,盡管這些具體原因在他們看來可能直接或間接的可歸結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兩個表現上,但我們今天來研究這些具體原因的目的並不在此,而在於揭示經濟危機不是資本主義的特有經濟現象,而是市場經濟的「生理現象」,並試圖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馬恩列斯關於經濟危機具體原因的論述 第一,盲目的競爭導致經濟危機。恩格斯說:「大工業的必然後果——自由競爭很快就達到十分劇烈的地步」,「競爭的規律是:供和求總是力圖互相適應,但是正因為如此,就從來不會互相適應。雙方又重新脫節,並轉而成為尖銳的對立。供應總是緊跟著需求,然而從來沒有剛好滿足過需求;供應不是太多,就是太少,它和需求是永遠不相適應的。」(註:《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經濟危機》(文章摘編),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頁。 )又說:「經濟學家用他那絕妙的供求理論來證明『生產絕不會過多』,但是實踐卻用商業危機來駁斥他,這種危機就象彗星一樣有規律地反復出現,在我們這里現在是平均每五年到七年發生一次」,「這個規律是純自然的規律,而不是精神的規律」,「這是一個以當事人的盲目活動為基礎的自然規律」。恩格斯批評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不敢承認經濟危機是盲目競爭的自然結果。 第二,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引發經濟危機。馬克思認為剩餘價值生產使生產與消費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一方面工人是消費品的主要消費者,另一方面「每一個資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關系不是生產者同消費者的關系,並且希望盡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費,即限制工人的交換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資」,以便最大限度地增加剩餘價值。 這種關系決定了工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消費極其有限。馬克思指出:「構成現代生產過剩的基礎的,正是生產力的不可遏止的發展和由此產生的大規模的生產,這種大規模的生產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一方面,廣大的生產者的消費只限於必需品的范圍,另一方面,資本家的利潤成為生產的界限。」生產擴大與工人消費水平低並存,這樣,一旦生產普遍超過了主要來自工人的有限需求和消費,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第三,生產力發展與市場相對狹小導致經濟危機。馬克思說:「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其條件是創造出一個不斷擴大的流通范圍,不管是直接擴大這個范圍,還是在這個范圍內把更多的地點創造為生產地點。」擴大流通范圍不僅在國內,而且「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馬克思還說:「以提高和發展生產力為基礎來生產剩餘價值,要求生產出新的消費;要求在流通內部擴大消費范圍。」在這里, 「新的消費」和「擴大消費范圍」指的是增加消費,實際上也是指擴大市場的問題。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但在事實上,市場的擴大會受到很多限制,因而市場擴大不能與生產的擴大相適應,以致造成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在這方面馬恩列斯也有很多論述。馬克思在《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中曾說:「市場的擴大……趕不上不列顛工業的增長」,「必不可免地要引起新的危機」,「如果有一個大市場突然縮小,那麼危機的來臨必然加速,而目前中國的起義對英國正是會起這種影響。」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指出:「市場向廣度和深度方面擴張的能力首先是受完全不同的、力量弱得多的規律支配的。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沖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了。」馬克思還指出:生產的發展,「需要一個不斷擴大的市場,而生產比市場擴大得快」,「市場比生產擴大得慢;換句話說,在資本進行再生產時所經歷的周期中,——會出現市場對於生產顯得過於狹窄的時刻。」或者說,「新的市場——市場的不斷擴大——可能很快被生產超過」,必然造成商品充斥市場,生產過剩發生。列寧、斯大林也有類似的論述。 第四,批發商業和貨幣信用的危機導致經濟危機。馬克思指出:「危機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中暴露和爆發的,而是在批發商業和向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的。」就是說, 批發商業危機和貨幣信用危機導致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在大量生產中,直接購買者除個別的產業資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在一定的界限內,盡管再生產過程排出的商品還沒有實際進入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再生產過程還可以按相同的或擴大的規模進行。」這樣,商業和產業就會出現虛假的繁榮。而生產的極度擴張,又是藉助信用來實現的。信用和產業資本本身的規模一同增大。例如,信用使工廠主、商人等都可以大大超過他們的資本從事經營;信用使貨幣形式上的迴流不以實際迴流的時間為轉移,從而加速了資本在形式上的迴流速度;等等。因此,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必然引起信用的擴大,而信用的膨脹反過來又促進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張。這一切都會使產業和商業資本家通過各種信用形式,獲取追加資本,用以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同時,在繁榮階段,股票、債券等虛擬資本的巨大增長和各種投機活動的大量興起,又為進一步擴大信貸規模,提出了強烈的需求。信用的繁榮導致產業和商業的繁榮,產業的繁榮進一步加強商業的繁榮。但是,手中堆積著大量商品的批發商的資本迴流卻非常緩慢,數量非常少,「以致銀行催收貸款,或者為購買商品而開出的匯票在商品再賣出去以前已經到期,危機就會發生。……於是崩潰就爆發了,它一下子就結束了虛假的繁榮。」實際上, 信用是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加速了經濟危機爆發。 第五,主要消費品過剩導致經濟危機。以棉布為例,如果棉布充斥市場造成市場停滯,會使織布廠主的再生產遭到破壞。首先表現在織布廠的工人對棉布和原來他們消費的其它商品來說,「現在只在較小的程度上是消費者,或者根本不是消費者了。」除此以外,還影響別的生產者:紡紗者、棉花種植業者、紗錠和織機的生產者、鐵和煤的生產者等。所有這些人的再生產同樣要遭到破壞,因為棉布的再生產是它們再生產的條件。「即使在他們自己的生產領域里沒有生產過剩,就是說,即使那裡生產的數量沒有超過棉布工業銷路暢通時所確定的合理的數量,這種情況也會發生。」什麼原因呢?馬克思繼續分析說:「如果不僅棉布, 而且麻布,絲綢和呢絨都發生生產過剩,那麼不難理解,這些為數不多但居主導地位的物品的生產過剩就會在整個市場上引起多少帶普遍性的(相對的)生產過剩。」 第六,固定資本生產過剩導致經濟危機。馬克思曾舉例說,如果固定資本數量是既定的、不變的,由於原料 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而歉收,原料的量就會減少,價格增加,再生產就不能按原有規模繼續進行,一部分固定資本就要閑置下來,部分工人失業,利潤率下降。而事先確定的利息、地租仍舊不變,這樣就有一部分不能支付。「於是發生危機。勞動危機和資本危機。」總之, 這是原料不足引發的危機。馬克思說,撇開自然因素的影響不說,「原料不足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如果某個生產部門花費在機器等等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那部分追加資本過多,那麼,雖然按原來的生產規模原料是夠的,但按新的生產規模就不夠了。因此,這種情況是由於追加資本不按比例地轉化為資本的不同要素而產生的。這是固定資本生產過剩的情況,它所產生的現象正好同第一種情況(即原料歉收時)所產生的現象完全一樣」,「或者,它們(危機)是以固定資本的生產過剩,因而,是以流動資本的相對生產不足為基礎的。」

⑵ 問答題:1.試述借貸資本的特點。2.試分析信用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作用。3.信用在商品經濟中有哪些職能

1.借貸資本不同於職能資本的特點借貸資本不是職能資本,不是產業資本運動中貨幣資本職能的獨立化形式,而是從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等職能資本運動中游離出來的閑置貨幣資本轉化而來的。 借貸資本和利息 借貸資本具有不同於職能資本的特點:

⑶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是在何種情況下提出的.

一、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
早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便開始考察資本主義周期性普遍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現象。《資本論》的寫作並問世,標志著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完成。由於馬克思沒有在《資本論》中以專門的篇幅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行論述,而是將這個問題的闡述分散於《資本論》和《剩餘價值理論》的有關章節中,西方一些經濟學者便認為馬克思沒有創立一種完整連貫的經濟危機理論。例如,瓊·羅賓遜認為:「馬克思沒有建立關於商業循環或資本主義的長期運動的完整的學說。」[1] (P43)固然,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沒有採用完整系統的專著形式,但這並不能否定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體系的成熟性。如果我們將馬克思提出的經濟危機理論的各個重要論點加以綜合,就不難看出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是完整而且自成體系的。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體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馬克思認為,在物物交換形式下,買和賣是同時發生的,因此不存在產生危機的因素。危機作為生產和消費失調的現象,是隨著商品交換而產生和發展的。在貨幣執行購買職能的過程中,有的人只賣不買,這樣便潛伏了危機的可能性。隨著貨幣的支付手段的出現,只要有一個人不能如期支付,就會導致一大批人無法支付,從而進一步增大危機出現的可能性。但是,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危機只具有可能性,因為「這種可能性要發展為現實,必須有整整一系列的關系,從簡單商品流通的觀點來看,這些關系還根本不存在。」[2] (P158)只有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危機才能從可能轉變為現實。
(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也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更為具體提出的,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成本的資本主義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生產的社會性導致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但是巨大的生產力所生產出來的大量商品只是屬於少數佔有大量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如果這些商品不能順利賣出去,資本家就不能獲取剩餘價值,再生產活動就會受阻。於是發生了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成本資本主義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只要資本主義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三)信用制度是形成經濟危機的主要杠桿
在分析資本主義信用制度與經濟危機的關系時,馬克思認為貨幣經濟發展到信用經濟形式時,經濟危機隨時都會成為現實。信用不是危機爆發的原因,但它對於危機的發展起著促進和強化的作用,是「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3] (P498)。「信用制度加速了生產力的物質上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同時,信用加速了這種矛盾的暴力的爆發,即危機,因而加強了舊生產方式解體的各種要素」[3] (P499)。這就是說,信用一方面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大;另一方面,信用造成了一種虛假的需求,隱蔽了生產過剩的事實,促使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擴大和投機活動,最終必然導致生產的過剩,這個時候會出現債務償付危機,信用出現緊縮。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會突然作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價值存在,絕對地和商品相對立」[3] (P585)。人們對貨幣的追求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在「一個接一個的支付的鎖鏈的抵消支付的人為制度」[2] (P158)遭到破壞的時候,信用危機轉化為貨幣危機,經濟危機進入全面爆發的階段。
(四)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往往是在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才會發生,並且是隔一段時期發生一次。從一次經濟危機的發生到下一次經濟危機發生之間間隔可稱之為經濟周期。馬克思認為固定資本更新的平均時間(特別是大工業中最有決定意義的部門的固定資本的更新周期)決定了經濟周期的長短。馬克思說:「簡直可以毫無疑問,自從固定資本大規模發展以後,工業所經歷的大約以十年為期的循環周期是和這樣規定出來的整個資本再生產段落有密切聯系的。」[3] (P282)
馬克思認為經濟周期由危機、蕭條、復甦、繁榮四個階段組成。他在不少著作中描述了周期的各階段的循環交替的順序。在《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中,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的生產要經過一定的周期性循環。它要經過消沉、逐漸活躍、繁榮、生產過剩、危機和停滯等階段。」[4] (P162)在《資本論》第3卷中,他寫道:「如果我們考察一下現代工業在其中運動的周轉周期——沉寂狀態、逐漸活躍、繁榮、生產過剩、崩潰、停滯、沉寂狀態等等。」[3] (P404)
(五)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二重後果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爆發,具體表現為整個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遭到極大的破壞。但是對於經濟危機的影響,馬克思是辯證看待的。馬克思指出,危機一方面是舊的生產平衡破壞的結果,但另一方面,又反過來成為解決原有沖突的力量。他認為危機「永遠只是現有矛盾的暫時的暴力的解決,永遠只是使已經破壞的平衡得到瞬間恢復的暴力的爆發」

⑷ 經濟學中的信用

本主義信用制度是股份公司產生的主要基礎。
馬克思在分析信用對資本主義生產的作用時,指出「信用制度是資本主義的私人企業逐漸轉化為資本主義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礎」。而資本主義股份公司又使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在規模和形式上「生產規模驚人地擴大了,個別資本不可能建立的企業出現了。同時,這種以前由政府經營的企業,成了公司的企業」。其次,在企業的性質和內容上「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並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 的形式,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再次,在企業的管理上,資本所有權和執行職能的分離, 「實行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經理,即別人資本的管理人,而資本的所有者則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即單純的貨幣資本家。」基於以上的分析,馬克思進一步指出,股份公司的高度發展無論是從生產資料佔有形式還是從它的使用上,都構成了向未來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基礎,他說:「資本主義生產積極發展的這個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需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財產不再是各個互相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另一方面,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還和資本所有權結合在一起的再生產過程中的職能轉化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單純職能,轉化為社會職能的過渡點,」這些分析,對後來壟斷資本主義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對於我國的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有一定指導意義。
4、資本主義信用制度會助長過度投機的產生,加速資本主義危機的到來。
信用在促進資本主義生產規模擴大和加速流通運動的同時,也顯示了它的消極作用。人們早就認識到,在信用活動上,「一切便利營業的事情都會便利投機。營業和投機在很多情況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馬克思充分注意到信用對投機的作用,他指出,「信用又使買和賣的行為可以互相分離較長的時間,因而成為投機的基礎。」馬克思還分析了信用導致投機的基本條件,即「信用為單個資本家或被當作資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內絕對支配別人的資本、別人的資產、從而別人的勞動的權利。」因此,「進行投機的批發商人是拿社會的財產,而不是拿自己的財產來進行冒險的。」銀行資本家更具備投機的條件,因為「銀行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是由債權(匯票) 、國家證券(它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 構成」。「這種虛擬的銀行家資本,大部分並不是代表他自己的資本,而是代表公眾在他那裡存入的資本(不論有利息或者沒有利息)」。銀行資本就是靠這些虛擬資本和少量代表現實價值的資本,來反復進行投機和欺詐活動。同時,對於借方來說,也不惜拿著別人的貨幣去冒險。結果,信用制度就表現為生產規模過度擴張、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在分析信用導致投機的同時,馬克思還指出信用加速了資本主義矛盾的爆發,促使了資本主義危機的到來,因而「加強了舊生產方式解體的各種要素。」最後,馬克思指出了信用制度二重屬性:「一方面,把資本主義動力——用剝削別人勞動的辦法來發財致富——發展成為最純粹最巨大的賭博欺詐制度,並且使剝削社會財富的少數人的人數越來越減少;另一方面,又是轉到一種新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

⑸ 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經濟危機的固有矛盾是什麼

官方宣傳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這個理論論斷曾長期以來作為批判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強有力的依據。但是前段時間有一個經濟學家在我們學校搞講座時說,這一觀點已經被在邏輯學上證偽了, 老師講了很多,總結一下就是:如果我們以發生經濟危機前的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當作參考系,那麼,經濟危機結束後,經濟比以前更大規模水平向前發展時,這時的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要之間的矛盾比經濟危機前要大得多,是不是天天都要發生經濟危機。
當然還可以從其他方面去證明這個觀點的謬誤性。因為「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是市場經濟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矛盾了,這一點正是市場經濟賴以存在的基礎。難道人們必須在交換之前就規定價格,進而制定生產計劃,然後才能進行生產嗎?這是計劃經濟時代的觀點了。現在我國實行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是主導,而不是簡單的把危機歸結為私有制的緣故。
但是如果是考試的話就必須要寫官方宣傳的觀點了,說這么多隻想您可以真正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希望您能採納,謝謝。

⑹ 信用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的作用

到現在為止,我們關於信用制度所作的一般評述,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Ⅰ.信用制度的必然形成,以便對利潤率的平均化或這個平均化運動起中介作用,整個資本主義生產就是建立在這個運動的基礎上的。

Ⅱ.流通費用的減少。

1.主要流通費用之一是具有價值的貨幣本身。通過信用,貨幣以三種方式得到節約。

A.相當大的一部分交易完全用不著貨幣。

B.流通手段的流通加速了。這一點,和第2點中要說的,有部分共同之處。一方面,這種加速是技術性的;也就是說,在現實的、對消費起中介作用的商品流轉額保持不變時,較小量的貨幣或貨幣符號,可以完成同樣的服務。這是同銀行業務的技術聯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信用又會加速商品形態變化的速度,從而加速貨幣流通的速度。

C.金幣為紙幣所代替。

2.由於信用,流通或商品形態變化的各個階段,進而資本形態變化的各個階段加快了,整個再生產過程因而也加快了。(另一方面,信用又使買和賣的行為可以互相分離較長的時間,因而成為投機的基礎。)准備金縮小了,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一方面,流通手段減少了;另一方面,必須經常以貨幣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資本縮減了。

Ⅲ.股份公司的成立。由此:

1.生產規模驚人地擴大了,個別資本不可能建立的企業出現了。同時,這種以前由政府經營的企業,成了公司的企業。

2.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並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並且它的企業也表現為社會企業,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

3.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經理,即別人的資本的管理人,而資本所有者則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即單純的貨幣資本家。因此,即使後者所得的股息包括利息和企業主收入,也就是包括全部利潤(因為經理的薪金只是,或者應該只是某種熟練勞動的工資,這種勞動的價格,同任何別種勞動的價格一樣,是在勞動市場上調節的),這全部利潤仍然只是在利息的形式上,即作為資本所有權的報酬獲得的。而這個資本所有權這樣一來現在就同現實再生產過程中的職能完全分離,正象這種職能在經理身上同資本所有權完全分離一樣。因此,利潤(不再只是利潤的一部分,即從借入者獲得的利潤中理所當然地引出來的利息)表現為對別人的剩餘勞動的單純佔有,這種佔有之所以產生,是因為生產資料已經轉化為資本,也就是生產資料已經和實際的生產者相分離,生產資料已經作為別人的財產,而與一切在生產中實際進行活動的個人(從經理一直到最後一個短工)相對立。在股份公司內,職能已經同資本所有權相分離,因而勞動也已經完全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剩餘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資本主義生產極度發展的這個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需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財產不再是各個互相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另一方面,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還和資本所有權結合在一起的再生產過程中的職能轉化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單純職能,轉化為社會職能的過渡點。

在我們作進一步闡述以前,我們還要指出一個經濟上重要的事實:因為利潤在這里純粹採取利息的形式,所以那些僅僅提供利息的企業仍然可以存在;這是阻止一般利潤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因為這些不變資本比可變資本龐大得多的企業,不一定參加一般利潤率的平均化。

{自馬克思寫了上面這些話以來,大家知道,一些新的工業企業的形式發展起來了。這些形式代表著股份公司的二次方和三次方。在大工業的一切領域內,生產現在能以日益增長的速度增加,與此相反,這些增產的產品的市場的擴大卻日益變慢。大工業在幾個月中生產的東西,市場在幾年內未必吸收得了。此外,那種使每個工業國家同其他工業國家,特別是同英國隔絕的保護關稅政策,又人為地提高了本國的生產能力。結果是全面的經常的生產過剩,價格下跌,利潤下降甚至完全消失;總之,歷來受人稱贊的自由競爭已經日暮途窮,必然要自行宣告明顯的可恥破產。這種破產表現在:在每個國家裡,一定部門的大工業家會聯合成一個卡特爾,以便調節生產。一個委員會確定每個企業的產量,並最後分配接到的訂貨。在個別場合,甚至有時會成立國際卡特爾,例如英國和德國在鐵的生產方面成立的卡特爾。但是生產社會化的這個形式還嫌不足。各個公司的利益的對立,過於頻繁地破壞了它,並恢復了競爭。因此,在有些部門,只要生產發展的程度允許的話,就把該工業部門的全部生產,集中成為一個大股份公司,實行統一領導。在美國,這個辦法已經多次實行;在歐洲,到現在為止,最大的一個實例是聯合制鹼托拉斯。這個托拉斯把英國的全部鹼的生產集中到唯一的一家公司手裡。單個工廠——超過三十家——原來的所有者,以股票的形式取得他們的全部投資的估定價值,共約500萬鎊,代表該托拉斯的固定資本。技術方面的管理,仍然留在原來的人手中,但是營業方面的領導則已集中在總管理處手中。約100萬鎊的流動資本是向公眾籌集的。所以,總資本共有600萬鎊。因此,在英國,在這個構成整個化學工業的基礎的部門,競爭已經為壟斷所代替,並且已經最令人鼓舞地為將來由整個社會即全民族來實行剝奪做好了准備。——弗·恩·}〔492—495〕

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因而是一個自行揚棄的矛盾,這個矛盾首先表現為通向一種新的生產形式的單純過渡點。它作為這樣的矛盾在現象上也會表現出來。它在一定部門中造成了壟斷,因而要求國家的干涉。它再生產出了一種新的金融貴族,一種新的寄生蟲,——發起人、創業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並在創立公司、發行股票和進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產出了一整套投機和欺詐活動。這是一種沒有私有財產控制的私人生產。

Ⅳ.把股份制度——它是在資本主義體系本身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的私人產業的揚棄;它越是擴大,越是侵入新的生產部門,它就越會消滅私人產業——撇開不說,信用為單個資本家或被當作資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內絕對支配別人的資本,別人的財產,從而別人的勞動的權利。對社會資本而不是對自己資本的支配權,使他取得了對社會勞動的支配權。因此,一個人實際擁有的或公眾認為他擁有的資本本身,只是成為信用這個上層建築的基礎。以上所述特別適用於絕大部分社會產品要經過的批發商業。在這里,一切尺度,一切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多少還可以站得住腳的辯護理由都消失了。進行投機的批發商人是拿社會的財產,而不是拿自己的財產來進行冒險的。資本起源於節約的說法,也是荒唐的,因為那種人正是要求別人為他而節約。{如不久前整個法國為巴拿馬運河的騙子總共節約了15億法郎。巴拿馬運河的全部騙局在它發生整整二十年之前,就已經在這里多麼准確地描繪出來了。——弗·恩·}他的奢侈——奢侈本身現在也成為獲得信用的手段——正好給了另一種關於禁慾的說法一記耳光。在資本主義生產不很發達的階段還有某種意義的各種觀念,在這里變得完全沒有意義了。在這里,成功和失敗同時導致資本的集中,從而導致最大規模的剝奪。在這里,剝奪已經從直接生產者擴展到中小資本家自身。這種剝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發點;實行這種剝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目的,而且最後是要剝奪一切個人的生產資料,這些生產資料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已不再是私人生產的資料和私人生產的產品,它們只有在聯合起來的生產者手中還能是生產資料,因而還能是他們的社會財產,正如它們是他們的社會產品一樣。但是,這種剝奪在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內,以對立的形態表現出來,即社會財產為少數人所佔有;而信用使這少數人越來越具有純粹冒險家的性質。因為財產在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運動和轉移就純粹變成了交易所賭博的結果;在這種賭博中,小魚為鯊魚所吞掉,羊為交易所的狼所吞掉。在股份制度內,已經存在著社會生產資料藉以表現為個人財產的舊形式的對立面;但是,這種向股份形式的轉化本身,還是局限在資本主義界限之內;因此,這種轉化並沒有克服財富作為社會財富的性質和作為私人財富的性質之間的對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態上發展了這種對立。

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廠,是在舊形式內對舊形式打開的第一個缺口,雖然它在自己的實際組織中,當然到處都再生產出並且必然會再生產出現存制度的一切缺點。但是,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對立在這種工廠內已經被揚棄,雖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揚棄,即工人作為聯合體是他們自己的資本家,也就是說,他們利用生產資料來使他們自己的勞動增殖。這種工廠表明,在物質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形式的一定的發展階段上,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怎樣會自然而然地從一種生產方式中發展並形成起來。沒有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產生的工廠制度,合作工廠就不可能發展起來;同樣,沒有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產生的信用制度,合作工廠也不可能發展起來。信用制度是資本主義的私人企業逐漸轉化為資本主義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礎,同樣,它又是按或大或小的國家規模逐漸擴大合作企業的手段。資本主義的股份企業,也和合作工廠一樣,應當被看作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只不過在前者那裡,對立是消極地揚棄的,而在後者那裡,對立是積極地揚棄的。

以上,我們主要是和產業資本相聯系來考察信用制度的發展以及在這一制度中包含的資本所有權的潛在的揚棄。以下幾章,我們將要和生息資本本身相聯系來考察信用,考察信用對這種資本的影響和信用在這里所採取的形式;同時,我們還要提出一些專門屬於經濟學方面的意見。

在此之前,先談談下面這點:

如果說信用制度表現為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那隻是因為按性質來說可以伸縮的再生產過程,在這里被強化到了極限。它所以會被強化,是因為很大一部分社會資本為社會資本的非所有者所使用,這種人辦起事來和那種親自執行職能、小心謹慎地權衡其私人資本的界限的所有者完全不同。這不過表明: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對立性質基礎上的資本增殖,只容許現實的自由的發展達到一定的限度,因而,它事實上為生產造成了一種內在的但不斷被信用制度打破的束縛和限制。因此,信用制度加速了生產力的物質上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這二者作為新生產形式的物質基礎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使命。同時,信用加速了這種矛盾的暴力的爆發,即危機,因而加強了舊生產方式解體的各種要素。

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質是:一方面,把資本主義生產的動力——用剝削別人勞動的辦法來發財致富——發展成為最純粹最巨大的賭博欺詐制度,並且使剝削社會財富的少數人的人數越來越減少;另一方面,又是轉到一種新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

⑺ 經濟學里「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是什麼意思

去庫存化分成兩類,即狹義庫存和廣義庫存。狹義去庫存化僅指降低產品庫存水平,譬如企業降低原材料庫存,這一點可能較快實現。廣義去庫存化,即消化過剩產能的過程不會很快結束,投資過度和消費不足,使得消化過剩產能要比狹義的去庫存化更長期、更痛苦。

去產能,即化解產能過剩,是指為了解決產品供過於求而引起產品惡性競爭的不利局面,尋求對生產設備及產品進行轉型和升級的方法。

「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7)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是什麼擴展閱讀:

去產能的重要性

1、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國內需求增速趨緩,我國部分產業供過於求矛盾日益凸顯,傳統製造業產能普遍過剩,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尤為突出。

2、當前,我國出現產能嚴重過剩主要受發展階段、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3、產能嚴重過剩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

對於中央提出的化解產能過剩的要求,發改委將從五個方堅定不移地落實:

1、加強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嚴禁建設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

2、更加註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來化解產能過剩;

3、要加大政策力度引導產能主動退出;

4、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

5、以鋼鐵、煤炭等行業為重點對地方和企業化解產能過剩進行獎補。

閱讀全文

與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利股東劉春海 瀏覽:590
青島銀行理財到期後幾天到賬 瀏覽:635
銀行匯率有關的實證論文 瀏覽:645
建華科技股票 瀏覽:922
光大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怎麼樣 瀏覽:152
未來金融服務行業 瀏覽:509
ndf與即期匯率之差 瀏覽:261
貴金屬icp檢測機 瀏覽:240
6月23日英鎊匯率 瀏覽:487
銷售貴金屬經驗分享 瀏覽:343
杠桿收購融資財務模式 瀏覽:871
傭金和技術服務 瀏覽:96
湖北融資租賃管理辦吧 瀏覽:208
信託銀監會證監會 瀏覽:752
微店分銷傭金 瀏覽:970
美國期貨指數杠桿率 瀏覽:801
報一淘設置多少傭金 瀏覽:553
廣東貴金屬交易是期貨嗎 瀏覽:40
貴金屬延期保證金賬戶明細 瀏覽:697
期貨連續漲跌停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