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提高人民幣貸款利率對國家的經濟的影響
(轉貼)中國上調貸款利率對全球經濟的十大影響
(原文標題)中國上調貸款利率影響知多少
(編者註:看這樣的文章很有意思,感覺很多中國人不會想到的問題或方面,外國人都替我們想到了。難怪中國這幾年在學業上突飛猛進,也是拜此所賜。)
中國人民銀行(People's Bank of China)決定自2004年11月以來首次上調貸款基準利率,旨在給過熱的經濟降溫。央行將一年期貸款利率從5.58%上調至5.85%,這加大了大多數中國企業的借貸成本。此舉增加了對中國經濟大幅減速的擔憂,引發了周四全球金融市場的震盪。但本文著重說明的是投資者從長遠角度應該了解的事情。
世界其他國家為什麼關注?
中國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按一些人的統計甚至更靠前——並仍在高速發展,第一季度的增長率為10%左右。中國的快速增長令許多觀察人士擔心經濟過熱和硬著陸的風險,如果這樣,將會沖擊整個世界,尤其是亞洲地區的經濟。中國的增長還意味著對原油等各種大宗商品的龐大需求,此類商品的價格因此居高不下,也令美國駕車人感受到了汽油價格上漲的痛苦。
此舉將使中國經濟減速嗎?
僅是如此的話,不會;最多隻會產生微小的影響。但U.S. Global Investors旗下中國地區機會基金的投資組合經理羅密歐•達特(Romeo Dator)說,這可能是連續剎車舉動中的第一次。達特稱,央行官員已表示對把經濟增長率降至8%左右持相當認真的態度。不過,J.P. Morgan Private Client Services的首席經濟學家Anthony Chan說,中國經濟可能會自然減速。
但中國在上調貸款利率的同時卻維持銀行存款利率不變,這最終可能會改變中國增長的內部結構,如果中國繼續保持這種增長步伐的話。貸款利率上升可能降低中國的投資增長速度,而存款利率不變會遏制海外投資者利用高利率兌現的企圖,減緩海外游資流入中國的速度。較低的存款利率也可能鼓勵中國消費者減少存款,提高國內需求。不過,馬薩諸塞州經濟研究機構Global Insight旗下China Regional Service的高級分析師威廉姆•赫斯(William Hess)警告說,貸款成本的提高不利於中國消費者,就像此舉不受到美國消費者的歡迎一樣。
政治風險顧問及咨詢機構Eurasia Group的中國分析師詹森•金多普(Jason Kindopp)稱,中國缺乏明確的宏觀政策機制可能導致不同部委競相實現各自的政策目標,協調不一的反應將引發矯枉過正。金多普說,2004年就出現過這種情況,當時中國經歷了短暫但猛烈的經濟減速。
投資者應做何反應?
分析師表示,中國過熱的經濟小幅降溫不會打擊投資者對中國長遠發展潛力的樂觀看法。Lipper Inc.的高級研究分析師安德魯•克拉克(Andrew Clark)說,近年來中國採取了大量措施給經濟降溫,但都沒有真正奏效。克拉克稱,盡管中國正在採取措施提振國內消費,但現在看來要寄希望於中國消費者還為時尚早;消費者要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力軍可能還需20年的時間。
此舉會損害中國的銀行嗎?
中國的銀行短期內將會從中受益,因為它們可以從貸款中獲得更高的收入,但卻不必多支付存款利息。中國的許多銀行都倍受壞帳的困擾。晨星公司(Morningstar Inc.)亞洲(不含日本)分析師杜塔(Arijit Dutta)說,只要增長依然強勁,銀行的日子就不會難過。不過如果中國的小型民營企業——重要的貸款客戶——因為貸款利率提高或經濟減速而不再借貸,那麼銀行也會受到沖擊。
此舉會推高中國的匯率嗎?
通常,利率上升會推高匯率。但中國政府在人為壓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以增加出口,這也令美國官員和製造商大為不滿。不少分析師稱,此舉可能顯示出中國打算進一步重估人民幣匯率,這是給經濟降溫的另一個有效途徑。但分析師對中國提高人民幣匯率的意願持不同看法。去年6月,中國政府大張旗鼓地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提高了2%,但此後人民幣僅升值了1%,使市場機制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分析師認為,政策制定者很可能繼續非常緩慢地重估人民幣匯率。Brown Brothers Harriman的高級外匯策略師尼克•本尼布克(Nick Bennenbroek)說,我們不認為此次加息是有關部門想要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的反映。
此舉會影響其他貨幣嗎?
如果中國繼續採取步驟加息和提高人民幣估值,那麼日圓和其他亞洲貨幣兌美元和歐元很可能升值。
這會推動其它國家的利率走高嗎?
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不過目前美國等其他主要經濟體也在加息。但如果中國和其它經濟體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停止加息後還在繼續提高利率,那麼會給美元帶來進一步的壓力。
中國經濟減速會損害全球經濟嗎?
如果大幅減速,那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但目前尚未出現這種跡象。如果中國繼續採取措施提振國內需求,減少出口,則加息會使經濟更加平衡,降低全球貿易不平衡,可能使經濟更加健康持續地增長,同時減輕美國在巨額貿易逆差問題上給中國施加的壓力。
這會有助於降低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嗎?
作用不大。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商品便宜,中國的商品便宜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廉。盡管成本正在上升,但還不足以改變目前的貿易格局。與此同時,致力於保持社會穩定的中國政府會竭盡所能不讓數百萬出口行業的工人失業。
此舉將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產生何種影響?
如果中國央行成功實現了經濟的降溫,那麼部分大宗商品的價格將會下跌。新澤西州Advisors Capital Management的首席投資長查爾斯•利伯曼(Charles Lieberman)說,如果經濟增長減速,建築活動放緩,那麼銅等原材料的價格將受到更大,更直接的影響。另一方面,如果中國經濟最終實現了再平衡,消費者需求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那麼大宗商品價格則可能保持強勢,甚至繼續走高,因為中國的消費者仍需要大量的石油、黃金和其它大宗商品。
Mark Gongloff / Kirsti McCabe / David Gaffen / Matt Phillips / Worth Civils
香港時間2006年04月28日14:54更新
Ⅱ 汶川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
汶川地震經濟損失或達1900億
隨著詳細災情逐漸浮出水面,地震在短期內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正在不斷加大。據有關部分機構預測,本次汶川地震可能造成逾千億元的經濟損失,國內外各機構更擔心地震對中國經濟帶來的「餘震」。
注冊地在重慶的西南證券分析稱,此次地震災害造成的全部損失可能在1050億-1900億元之間;而據路透報道,風險評估公司AIRWorldwide表示,中國四川省發生的強烈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料將超過200億美元。
經濟增幅或減0.2%
根據昨日四川省領導公布的數字,截至15日16時,四川省地震已經造成死亡19500餘人。
幸運的是,此次強震未直接襲擊成都市,AIR預估成都的總資產價值為逾1150億美元,其中僅有很小一部分投了保險。
西南證券報告認為,人員和財產損失金額可能高達750億-1300億元。震災打亂了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生活,多數生產企業即便沒有遭受直接損失,也可能被迫進入停產或半停產狀態,持續時間可能在1-3個月之間。
西南證券認為,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13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受災情影響的各類生產企業,特別是煤礦、化工廠、油氣井等生產經營單位,立即停產撤人,在災情解除前不可貿然組織生產作業」,由此造成的間接損失目前還難以量化。
根據西南證券的初步估計,相關地區的間接經濟損失可能在300億-600億元之間。此次災害造成的全部損失可能在1050億-1900億元之間,可能造成2-4季度經濟增幅減少0.15-0.2個百分點。這其中未考慮到其他地區可能受到的間接影響(比如供貨、銷售環節影響和投資、財政支出方面的影響等)。
不過,摩根大通最新研究報告稱,地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限且短暫,遠不及年初發生的雪災。
經濟「餘震」尚難估
AIR警告稱,仍需數周才能計算出此次地震所造成的總損失。AIR稱,1933年四川省茂汶縣疊溪發生7.5級地震,導致大范圍山體滑坡,阻斷了河流。
而在汶川震區,有消息稱,由於天氣預報未來幾天將持續降雨,當地堤壩水位可能不斷上漲,並可能爆發泥石流。目前,茂縣的兩座水電站遭到「嚴重損毀」。當地政府警告稱,堤壩可能決口。
新華社報道稱,山體滑坡已經阻礙了北部青川縣的兩條江河,在當地形成一個巨大湖泊。當地已有1000人死亡,有700人被埋。此外,地震同時阻斷了綿竹境內的一條河流,迫使官員們疏散居民,並在下游泄洪。
「一旦水位上漲,可能造成山體崩塌。現在迫切需要地質災害專家到當地進行地質勘測,確定救援方案。」新華社援引青川縣委書記李浩生的話說。
而中國水利部在官方網站上稱,目前有關工作組已經在紫坪鋪水庫打通下泄通道以降低蓄水水位,並緩解裂縫大壩承壓。
「如果紫坪鋪水庫大壩出現重大安全問題,則下游的都江堰水利樞紐及都江堰市都將遭受損失。」水利部表示。
地震加大宏調難度
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四川本地生產總值(GDP)的20%源自農業,遠高於國內11%的平均水平。市場擔憂,地震會進一步加大中國食品價格的上漲壓力。
資料顯示,四川的農業及大米產量分別佔全國的6.1%及7.3%。同時,四川也是中國最大的生豬養殖基地,佔全國生豬產量的11.6%。
不過,摩根大通最新研究報告稱,盡管此次地震可能導致受災地區的物價出現短期波動,但一旦震災的影響消退,經濟活動將恢復正常,部分食品價格也將隨之回穩。即便是1999年發生的台灣9·21大地震,通脹也僅同比溫和增長0.5%(災前8個月已上揚0.2%),且持續時間不過兩個月。
高盛經濟學家梁紅也表示,四川省的經濟所佔份額不大,且受災嚴重的縣大多位於邊遠山區。因此地震引發的短期生產損失可能非常有限。她認為,地震引發的食品大漲價現象可能只是暫時的。
但中金認為,地震造成的損失將增加區域性物價上升的壓力,災後重建會推高固定資產投資。地震可能會在短期內負面影響經濟活動,因而降低央行近期加息概率和緊縮政策力度。
國金證券最新公布的名為「局部損失較大關注農產品(行情論壇)價格可能波動」的報告指出,由於目前救災工作仍在進行,具體的破壞程度還有待評估,但由於四川在糧食和豬肉產量上居全國前列,並且農業分布比較均勻,可能會對通貨膨脹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另外,地震對四川水利工程的破壞程度仍未可知。
國泰君安(行情 股吧)分析師認為,考慮到災後重建需要國家貸款支持,因此對央行目前實行的信貸緊縮政策會帶來一些變化。
外企投資將更謹慎
一些分析師認為,繼今年雪災造成運輸阻塞和電力供應不足後,此次地震可能會讓一些有意從富庶的沿海地區移至內陸的企業三思而後行。
資料顯示,在今年的頭四個月,中國的海外直接投資額較上年同期飆升逾59%,已達350億美元。根據四川省政府數據,該省去年的海外直接投資超過20億美元,而2006這個數字是14.7億美元,2005年只有10億美元。
據報道,北京GlobalInsight的大中華經理WilliamHess已表示,現在,很多企業可能會對內陸地區相對脆弱的基礎設施進行更為審慎的考量。
「盡管地震屬於異常事件,但依然有可能出現其他影響物流和運輸等環節的干擾,而這些環節顯然對製造企業極為重要。」Hess說。
不過,他同時承認這些地區將繼續吸引更多資金。另有分析師認為,這次地震災難也可能帶來好的方面:現在當地可能會更加重視建築的質量了。隨著建築標准和質量的提高,這些地區無疑具有投資機會。
Ⅲ IHS Global Insight是什麼
IHS Global Insight(www.ihsglobalinsight.com)是IHS旗下的一家公司,提供最全面的國家、地區和行業層面的經濟和金融資訊,在共同的分析框架下利用專業知識、模型,數據和軟體的獨特組合,支持規劃和決策。通過全球首創的當日內完成分析和風險評估的服務,IHS Global Insight提供對市場狀況和世界各地重要事件即時精闢的分析,並涵蓋了經濟、政治和運營因素。 IHS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IHS)是針對塑造了現今商業生態的關鍵領域提供資訊和見解的主要來源,這些領域包括:能源、經濟、地緣政治風險、可持續發展和供應鏈管理。全球各地的企業和政府依靠IHS全面的咨詢內容、專家的獨立分析和靈活的交付方式,快速自信地制定出影響巨大的決策和發展戰略。 IHS公司自1959年開業至今,並於2005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IHS總部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恩格爾伍德,公司在世界30多個國家擁有4,400多名雇員。
Ⅳ global insight是什麼意思
全球眼光,全球性的視野,例如,他具備全球化的眼光
Ⅳ ihs global insight提供什麼服務
global insight
環球透視;環球透視機構;全球透視;全球透視機構
網路釋義
global insight
1. 環球透視
2. 環球透視機構
3. 全球透視
4. 全球透視機構
Ⅵ 中國製造業
在次貸危機和金融風暴的全球背景下,我國製造業可謂是機會和挑戰並存。
一方面,從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機會看,美、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國家經濟將金融危機重創之後,2009年經濟將陷入衰退或衰退的邊緣,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將勢必向發展中國加速轉移以對沖本土經濟的不景氣帶來的不利影響,這將對中國製造業的成長和升級帶來歷史性契機。次貸危機後,發達國家製造業的前景將更加暗淡,迫於利潤與生存的壓力,發達市場的製造企業將向中國加速轉移生產,國內企業的產業結構升級也隨之迅速提升,這必然有助於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心」地位的提升。
另一方面,從我國製造業未來發展的挑戰看,中國製造業面臨產業升級和轉型等系列挑戰:
(1)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製造業相關部門的外部需求將有所減弱,部分行業產能面臨重新調整,從2008年1-9月份我國的製造業出口結構看,中國機電產品的出口仍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率,然而紡織等勞動密集型或初級加工部門的出口面臨嚴峻挑戰。
(2)目前,中國製造業生產技術特別是關鍵技術主要依靠國外的狀況仍未從根本上改變,部分行業勞動密集型為主,附加值不高。目前,盡管我國製造業的技術創新有所提高,但在自主開發能力仍較薄弱,研發投入總體不足,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缺乏世界一流的研發資源和技術知識,對國外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創新不足,基本上沒有掌握新產品開發的主動權。不但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與新興市場國家也有一定差距,根據韓國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07韓中公司在製造業領域的技術差距為3.8年,韓中製造公司技術差距最大的是鋼鐵和紡織業領域,韓國領先中國4.1年,而在電子領域,兩國公司之間的差距為3.4年。
(3)產業集中度不高,組織結構有待於優化。中國製造業企業小而散,經營規模和專業化協作和國際同行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整體實力較弱,缺少參與國際競爭的"航空母艦",使中國製造業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面臨著組織結構調整的艱巨任務。尤其是如集成電路製造裝備、轎車製造裝備、數據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等行業存在嚴重依賴外部進口行業的組織結構存在較大的調整空間。
(4)國際經營經驗仍存在較大不足,製造業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當前我國的製造業仍然處於粗放型管理狀態,與西方發達的製造業相比,我國製造業材料消耗、能源消耗高,人均生產率和設備利用率不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差。製造管理直接關繫到企業競爭力的高低,只有製造管理水平的領先,才能保證裝備製造產業的領先。要實現製造型企業的全面管理改進,必須解決製造管理這一關鍵性環節。即通過先進的內部生產計劃及控制技術,縮短生產製造周期和采購時間,實現外部供應鏈的協調與優化,降低庫存資金佔用,提高企業生產效率。
(5)劣勢(Weaknesses)。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靠低端產品競爭和頻遭技術侵權指控的表現實際上暴露了我國企業的競爭劣勢。在衡量國際競爭力的另一個關鍵指標「科學與技術」上,我國的排名是連續下降的:1994年是第23位,1995年是第27位,1996年是第28位,2001年是第35位,2002年是第33位。在「企業管理」指標中除「勞動成本」之外,其他指標排名都很落後,這也同樣說明我國在企業管理和技術創新水平方面的落後,而科學與技術又是決定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
在衡量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方面,研發投入是最基本的重要指標。按照國際慣例,企業要保持生存,其研究開發費用必須佔到企業銷售收入的2%左右;要保證領先地位,必須佔到5%以上。而在發達國家,工業企業的研究開發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一般是3%~5%,高科技企業可以達到20%。據統計,1995年我國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為0.18%;其中,大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分別為0.3%和0.02%。目前,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研發費用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2%,而「全球500強」中美國上榜企業是5%~20%。現在,約有2/3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沒有建立研發機構,新產品銷售額佔全部銷售額的比重平均只有8%。企業如此低的研究開發投入,顯然難以保證有效地開展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從而不利於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和內生增長能力。
我國不僅研發投入少,而且知識產權也少。從近幾年的發明專利數量看,國內外申請也差距懸殊:1997~2001年,國內向國外申請從299件增至1,027件,合計1,949件,而國外來華申請從20,953件增至26,401件,合計90,686件,是國內向國外申請的46.5倍。含專利權的使用和轉讓在內的「專利權使用費和特許費」,收支差距也不容樂觀。1997~2000年我國企業出口收入從5,500萬美元增至8,000萬美元,合計2.73億美元,而進口從5.43億美元增至12.8億美元,總計30.36億美元,高於出口10倍。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統計,2002年我國共有9萬多項專利獲得授權,但其中只有6%左右屬於發明專利,其他都是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而從國際知識產權的含金量來看,今天知識產權的保護主要集中在幾個發展前景看好的技術領域,如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等,在這些戰略性、前沿性和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產生重要影響的高技術領域中,美國、歐洲和日本擁有絕對優勢,如在生物技術領域,美國擁有專利佔59%,歐洲9%,日本17%。
(6)機會(Opportunities)。目前,盡管中國宏觀經濟同樣面臨周期性下滑趨勢,但製造業的景氣度還是保持在較高的水平,製造業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利潤率保持在20%左右的增幅水平,遠遠高於美國、歐洲等製造業大國水平。因此,在金融危機的產業格局調整中,中國將強化其製造業中心的地位,並在近期內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據華盛頓經濟咨詢機構GlobalInsight預測,中國將於2009年超越美國而成為全球最大製造中心,較預期提前四年。GlobalInsight稱,2008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輸出中所佔比例將達到17%,而美國將從2007年的20%下滑至2009年的16%。
美、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將金融危機重創之後,2009年經濟將陷入衰退或衰退的邊緣,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將勢必向發展中國加速轉移以對沖本土經濟的不景氣帶來的不利影響,這將對中國製造業的成長和升級帶來歷史性契機。次貸危機後,發達國家製造業的前景將更加暗淡,迫於利潤與生存壓力,發達市場的製造企業將向中國加速轉移生產,國內企業的產業結構升級也隨之迅速提升,這必然有助於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心」地位的提升。
(7)威脅(Threats)。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製造業相關部門的外部需求將有所減弱,部分行業產能面臨重新調整。從2008年1~9月份我國製造業出口結構看,中國機電產品的出口仍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率,而紡織等勞動密集型或初級加工部門的出口面臨嚴峻挑戰。製造業各部門受金融危機沖擊的程度不同,但總體上呈現外部需求減弱的趨勢。
(8)中國製造業發展前景
金融危機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製造業相關部門的外部需求將有所減弱,部分行業產能面臨重新調整;另一方面促使全球製造業的重新布局,在生存和利潤的壓力下,西方國家製造業將加速向亞太新興市場轉移,這勢必推進中國產業部門尤其是製造業結構的優化。
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集中在製造業領域,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的供給能力起了重要作用。當大量的跨國公司直接將生產環節轉移到中國市場,他們在分享中國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低的資源優勢時,我們卻很難在短期內學習到他們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效率優勢;相反,我們在製造領域的優勢在慢慢地消失。我們雖然具有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但並沒有形成總成本最低的優勢。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並存,應迅速做出戰略調整,進一步加大自主創新和優化管理;同時,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和國際產業轉移帶來的機遇,獲得拓展發展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