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為什麼不實行匯率市場化
現在中國的匯率市場要實行匯率市場化的話是能夠成熟的,需要首先人民幣是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貨幣,這樣才能實現貨幣的市場化。
2. 匯率市場化的什麼是匯率市場化
如果說利率市場化是深化市場經濟改革在國內資金市場上的必然反應,匯率市場化則是我國主動參與國際范圍內資源配置的重要舉措。新中國成立後先是學習蘇聯採用了依靠要素投入,首先是資本要素(投資)驅動經濟的粗放增長模式,改革開放後是模仿日本的出口導向型模式,採取「出口導向」的國家對外經濟政策,用出口需求彌補由要素驅動造成的消費和內需不足,總體上是以投資和出口驅動的粗放增長方式。
要素價格的嚴重扭曲鼓勵高資源投入、低經濟效率項目的擴張。要素價格定得過低;為了支持出口導向的政策,本幣的匯率由進口替代時的本幣高估轉為低估。如果說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以偏離市場供求的匯率政策支持特定的經濟發展目標還可以理解的話,在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這種政策無論如何已經難以為繼。國際金融危機更是使我國的出口導向政策既不可能(需求限制),也缺乏吸引力(外匯儲備縮水)。
實際上我國的匯率市場化改革已經開始。2012年央行把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浮動幅度由5‰擴大至1%,並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已經累計升值超過30%,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率由2007年峰值的10%降至目前的不到3%的水平。
3. 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有什麼好處中國不市場化,擔心的是什麼若需要將兩率市場化,應該怎麼做
總的來說,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是充分發展金融產業,發揮金融服務經濟的重要舉措。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所以先從利率市場化說起。
利率市場化的好處具體體現在:
1、發展金融產業
1)、充分引入競爭,鼓勵銀行採用現代化的管理、技術等手段發展。
可以理解為提升銀行的綜合經營能力。
2)、豐富金融產品和產業
現代經濟的發展,決定了銀行並不僅僅是資金的提供者,還是金融解決方案的提供者,經濟的各個領域都需要銀行的支持,但由於需求方式的不同,決定了產品供給方式需要多樣化,因此利率市場化,銀行可以自主根據需求豐富產品。
金融的發展需要完善的產業鏈,那麼利率市場化,擴大市場金融產品的需求,因此配套產業如期貨、證券、保險、金融解決方案等市場主體隊伍會逐漸的擴大。
3)、完善中國人民銀行的利率調控體系。
總起來說,對於銀行來說,利率市場化,是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提升銀行的運營管理水平和效益。
2、服務經濟
1)、充分引入競爭,銀行間的競爭加劇,為了擴大市場,銀行可能採取降低貸款利率的手段,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相對降低。
2)、產品和產業的豐富,非銀行市場主體有更多產品選擇。
總的來說,為金融系統的完善,使得利率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從而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
3)、為財政政策提供幫助
比如,當經濟處在通縮和通脹周期的時候,利用利率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銀行根據風險,減少或者擴大對市場的資金注入,引導經濟趨向合理。比如,通脹,銀行可以提升利率,減少資金注入,遏制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不對等的狀態。
中國不是不利率市場化,而是採用一種漸進的利率市場化政策。因為利率市場化是有風險的。
主要擔心:過度競爭和系統性風險。
1、過度競爭
利率市場化後,銀行為了擴大市場,不惜降低貸款利率,提升存款利率來吸引客戶,容易出現的問題:
1)、大銀行越來越大,小銀行生存困難。
比如,大銀行不斷降低貸款利率,提升存款利率,利差進一步放大。利差收入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小銀行面對客戶的不斷流失,利差水平的不斷降低,而可能負債運營。
2)、資產質量下滑,增加債務違約風險。
2、系統性風險(債務危機)
銀行放債熱情高漲,導致債務過度膨脹。這種情況下,如果債務違約,將是對整個經濟的打擊,比如破產、對經濟未來發展悲觀預期等等,將使經濟處於惡性通縮的境地。
阿根廷曾經借希望於利率市場化,緩解國內通脹的經濟形勢和鼓勵金融市場發展,但是由於金融機構大幅度降低利率吸引客戶和資金需求者向利率較低的國際市場借款,導致外債過度膨脹,大批企業因為無法償還企業貸款而倒閉,最終導致債務危機。
由此可見,利率市場化是有條件的:
1、金融產業的完善,市場主體公開、充分的競爭。就是市場主體要多。
2、市場化運作的意識,意思就是按照規律運營,同時要有風險意識。
3、法律保障
4、技術保障
法律保障和技術保障是基礎,提供操作規范和便於宏觀調控、協調能力的,比如全國統一性平台。
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是上述四個條件逐步完善的過程。
同業拆借利率市場化:
1986 年1 月7 日,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
放開銀行間拆借利率的嘗試,《條例》明確規定專業銀行資金可以相互拆借,資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貸雙方協商議定。
關鍵詞:期限和利率雙方協定。
存在風險:市場主體風險意識薄弱。意思就是銀行主體單純為了追逐利潤而過度擴張業務而可能導致的債務違約、流動性等風險。
1990 年3 月出台了《同業拆借管理試行辦法》
首次系統地制訂了同業拆借市場運行規則,並確定了拆借利率實行上限管理的原則。
解讀:在法律法規上保障利率市場化工作有法可依,上限管理是為了擬制過度競爭可能產生的拆借利率過渡上升。
1995 年11 月30 日,國務院有關金融市場建設的指示
從1996 年1 月1
日起,所有同業拆借業務均通過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網路辦理,生成了中國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CHIBOR)。至此,銀行間拆借利率放開的制度、技術條件基本具備。
關鍵詞:全國統一拆借市場網路、同業拆借利率放開制度、技術條件
1996 年6 月1 日,人民銀行《關於取消同業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
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由拆借雙方根據市場資金供求自主確定。
解讀:在法律保障、全國運行平台技術條件成熟的條件下,同業拆借利率完全根據供求關系決定,標志著同業拆借利率市場化完成。
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化:
1991 年,國債發行開始採用承購包銷這種具有市場因素的發行方式。
1996 年,財政部通過證券交易所市場平台實現了國債的市場化發行。
方式:利率招標、收益率招標、劃款期招標等(市場因素),旨在提升發行效率和降低發行成本。
1997 年6 月5 日,人民銀行下發了《關於銀行間債券回購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決定利用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開辦銀行間債券回購業務。借鑒拆借利率市場化的經驗,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和現券交易價格同步放開,由交易雙方協商確定。
關鍵詞:全國統一拆借市場(技術條件),雙方協調確定(根據供求關系,自主決定)
存貸款利率市場化:
1999年存款利率改革初步嘗試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解讀:銀行主體根據供求關系,決定貸款的供求關系自助決定貸款利率,引入市場競爭。
自2015年5月1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
關鍵詞:1.5倍,被解讀為銀行自助決定存款利率的上限,超過1.5倍,根據存貸比,銀行可能負債運營。所以被解讀為市場化基本完成。
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放開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標志著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解讀:自此,銀行已經掌握根據供求關系自主決定存貸利率的主動權,市場化操作基本完成。
匯率市場化基於同樣的道理,在人民幣匯率的形成過程里發揮基礎性作用,更多地參照國際貨幣市場的供求情況,依據市場供求靈活確定人民幣與各種外幣的比價。需要市場主體的市場意識、法律和技術保障,中國正在推進。
4. 人民幣匯率將實行市場化改革了嗎
據報道,從經濟領域的對外開放來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認為有「三駕馬車」值得關注,其中之一就是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匯率之所以能夠維持相對均衡態勢,離不開背後的市場化改革。
專家表示,從目前經濟工作總基調來看,穩中求進是最基本的要求,包括了怎樣維持經濟穩定健康增長;改革方面則考慮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論從貨幣政策層面還是促進改革層面,深化匯率市場改革都是出於綜合考慮的結果。
希望人民幣的匯率可以早日實現市場化!
5. 一直在說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但搞不清一個根本問題:為什麼不從一開始就匯率市場化
答:穩定了匯率,就能基本鎖定進出口的成本。匯率的變動涉及到本國金融的穩定,如果匯率完全放開,會出現國際炒家利用該國的經濟弱點而操縱該國貨幣,造成巨大的金融動盪。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這樣發生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一直沒有開放資本項目的原因吧。
同時,匯率也是國際關系中的重要議題。美國壓迫中國讓人民幣升值,表面目的是減少中國出口對美國本土產業的沖擊,但將來有可能為做空人民幣埋下伏筆。
6. 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有什麼好處
總的來說,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是充分發展金融產業,發揮金融服務經濟的重要舉措。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所以先從利率市場化說起。
利率市場化的好處具體體現在:
1、發展金融產業
1)、充分引入競爭,鼓勵銀行採用現代化的管理、技術等手段發展。
可以理解為提升銀行的綜合經營能力。
2)、豐富金融產品和產業
現代經濟的發展,決定了銀行並不僅僅是資金的提供者,還是金融解決方案的提供者,經濟的各個領域都需要銀行的支持,但由於需求方式的不同,決定了產品供給方式需要多樣化,因此利率市場化,銀行可以自主根據需求豐富產品。
金融的發展需要完善的產業鏈,那麼利率市場化,擴大市場金融產品的需求,因此配套產業如期貨、證券、保險、金融解決方案等市場主體隊伍會逐漸的擴大。
3)、完善中國人民銀行的利率調控體系。
總起來說,對於銀行來說,利率市場化,是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提升銀行的運營管理水平和效益。
2、服務經濟
1)、充分引入競爭,銀行間的競爭加劇,為了擴大市場,銀行可能採取降低貸款利率的手段,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相對降低。
2)、產品和產業的豐富,非銀行市場主體有更多產品選擇。
總的來說,為金融系統的完善,使得利率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從而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
3)、為財政政策提供幫助
比如,當經濟處在通縮和通脹周期的時候,利用利率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銀行根據風險,減少或者擴大對市場的資金注入,引導經濟趨向合理。比如,通脹,銀行可以提升利率,減少資金注入,遏制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不對等的狀態。
7. 中國現在的匯率制度是什麼
中國截止到2018年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中國的匯率制度不同於浮動匯率,固定匯率,而是資本管制。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都是中央銀行接受你任何的買賣貨幣的請求,無論數額大小。而中國是不允許你自由兌換外幣的。
(7)中國匯率有無市場化擴展閱讀:
匯率制度的內容:
1.確定匯率的原則和依據。例如,以貨幣本身的價值為依據,還是以法定代表的價值為依據等。
2.維持與調整匯率的辦法。例如,是採用公開法定升值或貶值的辦法,還是採取任其浮動或官方有限度干預的辦法;
3.管理匯率的法令、體制和政策等。例如,各國外匯管制中有關匯率及其適用范圍的規定。
4.制定、維持與管理匯率的機構,如外匯管理局、外匯平準基金委員會等。
匯率制度的研究包括兩個基本視角:匯率制度是如何形成和決定的。如何選擇匯率制度。前者是實證問題,後者屬於規范分析。
匯率制度分類是研究匯率制度優劣性和匯率制度選擇的基礎,而對匯率制度與宏觀經濟關系的考察,首先在於對匯率制度如何分類。由於不同的分類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從而導致匯率制度的選擇成為宏觀經濟領域最具爭議性的問題。
參考鏈接:網路--中國匯率制度
8. 什麼是匯率市場化
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在利率市場化的前提下,將匯率浮動權交給市場,由市場自行決定匯率的過程,但央行有一定的浮動匯率管理制度
9. 既然中國的外匯沒有市場化,那麼為什麼美元兌人民幣的匯價會變化
沒市場化並不是說強制結算匯率,是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波動的。就如同在路上開車,可以左右變道,只要不開到路邊田地里去就不管他。就如同保姆看孩子,可以在視線范圍內活動但不能跑遠了,玩瘋了,中國現在正在推行人民幣國際化,但一步一步走的很謹慎。完全放開怕剎不住車,管的太嚴無法融入到國際貨幣大家庭。因此一點一點的放手。總有一天會宣布完全放開的。
10. 為什麼說「中國收集這么多美元,匯率不市場化,會加劇國內的通貨膨脹」
企業出口賺取外匯,由於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只能去商業銀行換成人民幣,而商業銀行也會把多餘的外匯拿到央行去兌換成人民幣,於是央行就變樣的發行了人民幣基礎貨幣,這些人民幣通過商業銀行貸給企業而流向市場,造成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增多,人民幣不是世界貨幣,只能留在國內市場,於是就進一步推高了國內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