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表外理財降杠桿

表外理財降杠桿

發布時間:2021-05-07 18:47:06

A. 金融降杠桿什麼意思

即金融去杠桿,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而賣資產無論回如何不會答降低銀行的杠桿水平的。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不過,如果C其能夠常規化、可盈利,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

B. 理財資產新規如何去杠桿

資管新規中的「去杠桿」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明確規定公募產內品和容開放式的私募產品不得進行份額分級;

二是規定了不同性質的資管產品所能夠採取的杠桿比例上限;

三是禁止各類資管產品的多層嵌套。也就是說,資管新規限制了杠桿的使用范圍、降低了杠桿比例,並且不允許杠桿之上再套杠桿。

C. "股票市場會繼續降杠桿"什麼意思

你好,去杠桿」是指避免企業負債經營或盡量降低企業負債率,簡單說也是一種控制風險的操作。

D. 國家規定金融理財產品合法的杠桿是多少

依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第四十二條 第3款的規定:「商業銀行每隻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的杠桿水平不得超過140%,每隻封閉式公募理財產品、每隻私募理財產品的杠桿水平不得超過200%。」

E. 信託產品降杠桿是什麼意思

表面的意思自然是提高風控標准。比如提高對抵押物的審核標准,降低抵押率等。

但是中國版式信託的核心風險權是由於絕大多數信託產品,投資的多是地方政府主導基建類的項目。有此產生的結構性風險是比較危險的。這一不平衡不被打破,單純的降杠桿無異於飲鴆止渴,治標不治本。

網頁鏈接

F. 什麼是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什麼是表外理財業務

2015年12月29日央行宣布從2016年起將現有的差別准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為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範系統性風險,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這除了表明中央將加強對宏觀金融風險的評估管理外,也似乎預示著以央行為中心建立綜合監管體制的方向更加明確。
MPA體系的主要構成:重點考慮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balance sheet))、流動性、定價行為(pricing behavior)、資產質量(asset quality)、外債風險(foreign debt risk)、信貸政策執行等七大方面,其中資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是評估體系的核心。
MPA關注廣義信貸,將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等納入其中,以引導金融機構減少各類騰挪資產、規避信貸調控的做法。同時利率定價行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約束非理性定價行為。
MPA按每季度的數據進行事後評估,同時按月進行事中事後監測和引導。

G. 為什麼說表外融資降低財務杠桿比率

財務杠桿是指企業利用負債來調節權益資本收益的手段。財務杠桿比率指反映公司通過債務籌資的比率。財務杠桿比率總類(1)產權比率。反映由債權人提供的負債資金與所有者提供的權益資金的相對關系,以及公司基本財務結構是否穩定。其計算公式為:...

H. 去杠桿是指降低財務杠桿嗎如果不是,那是指降低什麼

首先定義杠桿一詞,個人理解來自於「財務杠桿」概念.當企業負債經營時,用較小的權益資產支持起了比較大的經營規模,由此產生「杠桿效應」.按這個邏輯,我理解的「去杠桿」就是指企業或經營主體主動降低資產負債率.如果這個理解從根本上就錯了,請用力拍磚.
去杠桿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政府去杠桿,二是金融去杠桿,三是企業去杠桿.
一、政府去杠桿政府去杠桿,就是削減政府債務,對中國而言重點是地方政府債務.其實中國政府整體債務佔GDP比重與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相比,還不算高,去杠桿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問題是不透明,讓中央領導、銀行心裡沒底.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政府去杠桿,不如說是調結構更合適.
第一個問題經濟界討論的很多,見仁見智吧.我沒有具體數據不做判斷,但有一點很明確.
現存債務已是既成事實,投資項目有清償能力還得上最好,還不上就從全國財政大盤子里找錢,實在還不上,就只能債務重組.
當然債務重組最好的辦法不是像早先那樣,再剝離幾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這樣等於全國人民集體買單,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對銀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相關不良貸款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CLO),吸引投資者來買.悲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優先順序,低風險低收益.樂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劣後級,高風險高收益.這樣就把地方債務風險從銀行體系轉移到了廣泛的投資人身上,也就盤活了債務存量.
關於第二個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明確政府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規范的地方債、資產支持證券(注意,這里指狹義ABS!不是CLO)發行機制,讓真正用錢的和投錢的直接見面,是為用好增量.這一點對承銷商,如銀行、券商們,是利好.
具體到銀行,去杠桿不可能是減少存款,現在看來也只能壓縮同業業務、表外業務了.銀行是整個社會最大的資金來源,同業不讓做,表外業務受限於資本壓力短期內不可能全回到表內,這樣看來全社會資金成本會上升.對銀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難判定,因為我不清楚同業、表外業務給銀行帶來的收益大還是風險大,請大家指教.但對依賴理財產品、同業業務等籌集資金的企業,短期內則是大利空.
有人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為了金融去杠桿,個人認為理解有誤,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而賣資產無論如何不會降低銀行的杠桿水平的.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不過,如果CLO能夠常規化、可盈利,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需要說明的是,CLO的開展,給銀行帶來信貸額度,如果不對這部分信貸流向進行指導控制,很可能資金又會流向政府融資平台.這樣的話,反而不利於政府去杠桿了.

I. 怎樣理解將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

銀行不僅承擔著居民存款、取款、貸款等業務,還會不定期推出一些理財產品,並成為銀行的一個重要負債來源。一部分理財產品會體現在資產負債表裡,而一部分則不體現在資產負債表裡。是否體現為銀行負債,取決於銀行是否承擔風險。簡單地說,就是要看銀行是否對該筆理財保本。如果實施保本,無論是保本固定收益型還是保本浮動收益型,銀行均承擔了理財產品的風險,需要歸入資產負債表內。當然,這些內容具體體現在表內的哪個科目,不同的銀行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而非保本理財產品,理論上說,銀行則是不需要承擔理財本息風險的,銀行只是收取代理費或手續費等中間收入,無需計入銀行資產負債表。因此,就被稱為「表外理財」。
MPA是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的簡稱,是一套綜合的打分體系,從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情況、定價行為、資產質量情況、外債風險情況、信貸政策執行情況等方面對金融機構的行為進行多維度引導。MPA評估的對象,包括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外資銀行、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當然,主要還是針對銀行。
為全面准確衡量風險,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MPA是必要的,有助於表外業務健康有序發展。人民銀行會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引導和風險提示,保證相關工作的平穩過渡,不斷健全、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閱讀全文

與表外理財降杠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利股東劉春海 瀏覽:590
青島銀行理財到期後幾天到賬 瀏覽:635
銀行匯率有關的實證論文 瀏覽:645
建華科技股票 瀏覽:922
光大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怎麼樣 瀏覽:152
未來金融服務行業 瀏覽:509
ndf與即期匯率之差 瀏覽:261
貴金屬icp檢測機 瀏覽:240
6月23日英鎊匯率 瀏覽:487
銷售貴金屬經驗分享 瀏覽:343
杠桿收購融資財務模式 瀏覽:871
傭金和技術服務 瀏覽:96
湖北融資租賃管理辦吧 瀏覽:208
信託銀監會證監會 瀏覽:752
微店分銷傭金 瀏覽:970
美國期貨指數杠桿率 瀏覽:801
報一淘設置多少傭金 瀏覽:553
廣東貴金屬交易是期貨嗎 瀏覽:40
貴金屬延期保證金賬戶明細 瀏覽:697
期貨連續漲跌停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