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率,資產與銀行資本的比率。「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1)金融去杠桿債市危機擴展閱讀
金融機構去杠桿對中國的影響:
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對中國影響很小。
由於實行資本賬戶的管制,中國絕大多數的對外金融投資都是以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投資的形式進行。這類投資一向穩健保守,基本不會涉足高度杠桿化的金融產品,即使有所損失,也不能與其他類型投資者的損失相提並論。
其次,「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和「投資者的去杠桿化」對中國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❷ 債券與金融危機的關系
債券(Bonds / debenture)是一種金融契約,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同時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或投資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債券購買者)即債權人 。
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政府債券是國庫券。人們對債券不恰當的投機行為,例如無貨沽空,可導致金融市場的動盪。
金融危機指的是金融資產或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
❸ 什麼是金融危機和美國的金融危機是如何形成的拜託各位了 3Q
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指的是金融資產或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美國的金融危機如何形成:
1、美國房地產泡沫泛起。2000年底科技股泡沫破滅和2001年9·11事件後,美聯儲大幅降息,從2000年底的6.5%降到2003年中旬的1%,這刺激了美國的房地產泡沫。美國的房貸有很多創新形式。比如"無本金貸款"、"2-28 可調利率分期付款"(貸款人在前兩年為30年的貸款付很低的利率和月供,利率突然在第三年提高)、"循環貸"(如果房產增值,就可以用增值部分作抵押貸出更多的錢"。在這種低利率環境和"創新"手段的刺激下,誰都願意貸款買房,無論有沒有還款能力。房產價格從平均家庭收入的2.8倍-3倍增長到4.1倍,而這個高價位是不可持續的。
2、房產泡沫破滅。從2004年6月開始,為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苗頭,美聯儲連續17次升息。房貸負擔加重,房價開始下跌,很多無力償還貸款的購房者開始斷供。即使有還貸能力的購房者發現貸款額已經超過房產當前的價格,也選擇退房。貸款拖欠率和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率大幅飆升。2006年第四季度次級貸款的違約率上升至13.3%。
3、房貸證券化產品減值讓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遭重創。美國的房貸資產普遍進行證券化,初衷是為了讓非流動性資產在未來產生穩定的現金流,後來演變成投機炒作的工具。其中以MB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CDO(抵押債券憑證)最流行。此類品種是風險偏好高的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的最愛,他們可以用高達50-60倍的杠桿對投資這些衍生金融產品獲利。而一旦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MBS和CDO等產品的市場價值就縮水,惡化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的資產負債表。貝爾斯登旗下的兩只對沖基金就死在這上面,直到整體被摩根大通賤價收購。房利美和房地美也因此陷入困境,最終被政府接管。
4、CDS引爆全球金融危機。貝爾斯登被收購後市場暫歸平靜,但房產和衍生品泡沫一旦被刺破,就很難癒合。投資銀行的杠桿操作風險高,就拿去做"保險",這種針對債券違約的保險叫CDS(信用違約掉期),美國CDS市場從2001年的9千多億發展到2007年底的62萬億美元的恐怖量級。顯然,這種保險並不"保險",AIG手中持有大量的CDS合約(占這個市場的80%以上份額),當與次貸相關的CDS產生巨大損失,美國政府毫不猶豫的國有化AIG。CDS還是對沖基金、投資銀行用於對賭某家公司未來是否會破產的工具。雷曼兄弟破產前,CDS的價格(1000萬美元債務損失的五年保險成本)就大幅飆升。而華爾街也就是通過CDS將MBS和CDO賣給全球的投資機構和個人。所以美國遭殃、全球受罪。
5、去杠桿化導致全球流動性緊縮,各國政府救市忙。近年來一系列的金融創新,藉助杠桿工具向資本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同時M2又監測不出貨幣供應失控,造成資產價格泡沫。當泡沫破滅出現金融危機,金融杠桿迅速下降,去杠桿的結果使得貨幣供應量大幅下降。同時風險偏好度減弱,也使貨幣流通速度降低。簡單的理解就是以前10萬資金可以做100萬的事(杠桿化),但現在做不了那麼多了(比如只能50萬),而且連那40萬可能也貸不出來(整個社會信心不足),這必然導致資產價格的更大幅度縮水,並沖擊到實體經濟。
❹ 中國的金融去杠桿對股市的影響有多大
你好,准確影響多大誰也說不清,但肯定非常大,這才剛剛開始去杠桿,1800多股票已經跌破16年初融斷低點了
❺ 股市去杠桿引發崩盤 債市去杠桿會重蹈覆轍嗎
如果是指單純的金融債券市場的話,是沒有去杠桿這一說法的,因為債券交易本身就帶有杠桿的。
❻ 金融去杠桿對股市的影響有哪些
你好,金融去杠桿影響股市主要通過三條路徑:一是銀行委外業務收縮,雖然目前出台的文件中並未明確限制委外投資股票的規模和比例,但近期市場已開始擔心後續監管加碼;二是金融去杠桿將影響無風險利率和風險偏好;三是如果金融去杠桿導致債券等金融資產出現集中調整,則可能引發流動性風險,造成市場波動。
去杠桿對股市的影響:
中國金融去杠桿的首要波及場所是貨幣市場,從余額寶的收益上,數億計投資者已經親身體會到了去杠桿產生的威力。但對貨幣市場的沖擊影響,人們感知到的是金融去杠桿的廣度,在深度上的體會還是要回歸到股市中。
從最近的中國股市來看,特別是滬深300指數最近承受的拋售壓力,已經明顯顯示出中國金融去杠桿的影響正從貨幣市場逐步擴散到股市中。在滬深300指數中銀行類板塊的承壓更為顯著,從K線的形態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頂部大陰線,這是股價對這一輪金融去杠桿、資金逐漸昂貴的直接表現。為什麼在股市中首當其沖的會是銀行類的板塊呢?銀行類股票是在上一輪的央行降准降息中收益最為顯著的股票,每當市場利率下降時,銀行股票往往會得到支撐走強,這是對行業的基本面體現。同樣,在這一輪的金融去杠桿過程中,曾經的最大收益者將輪回為最大的壓力承受者。
目前市場主流預期,中國股市將會面臨一波預期之中的、可控的有效回調。這一波的回調將會是後期健康穩步增長的蓄力過程。伴隨著整個金融去杠桿的有效推進,資金將會從龐大的影子銀行、金融市場逐步流向有競爭優勢、具備強大增長前景的企業中去,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有具備競爭力的企業和行業才能夠有效生存,而浪費型、產能過剩的行業將會面臨淘汰出局的結果。當然,這是通過市場的力量來引導實體經濟的發展,比此前採用行政力量去主導要聰明的多。
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
❼ 金融去杠桿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通俗的講就是借錢炒股的現在要還錢了,比如股票配資,銀行委外資金,說白了就是央行內放水下屬銀行是容讓你投資實業發展經濟的,但是目前大環境不好,搞實業不賺錢,大家的生產積極性不高,那這大量閑置資金不能有效利用怎麼辦?那就投入股市,房地產來炒股炒房了,但是這些不產生勞動價值,反而使股市動盪,房價暴漲,影響經濟穩定,現在去杠桿就是要收回這些資金,那就只能賣房賣股還回去了,所以就出現了股市,房市,債市,全部下跌的情形!
❽ 去杠桿對股市的影響有多大
杠桿對股市的影響:
中國金融去杠桿的首要波及場所是貨幣市場,從余額寶的收益上,數億計投資者已經親身體會到了去杠桿產生的威力。但對貨幣市場的沖擊影響,人們感知到的是金融去杠桿的廣度,在深度上的體會還是要回歸到股市中。
從最近的中國股市來看,特別是滬深300指數最近承受的拋售壓力,已經明顯顯示出中國金融去杠桿的影響正從貨幣市場逐步擴散到股市中。在滬深300指數中銀行類板塊的承壓更為顯著,從K線的形態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頂部大陰線,這是股價對這一輪金融去杠桿、資金逐漸昂貴的直接表現。為什麼在股市中首當其沖的會是銀行類的板塊呢?銀行類股票是在上一輪的央行降准降息中收益最為顯著的股票,每當市場利率下降時,銀行股票往往會得到支撐走強,這是對行業的基本面體現。同樣,在這一輪的金融去杠桿過程中,曾經的最大受益者將輪回為最大的壓力承受者。
目前市場主流預期,中國股市將會面臨一波預期之中的、可控的有效回調。這一波的回調將會是後期健康穩步增長的蓄力過程。伴隨著整個金融去杠桿的有效推進,資金將會從龐大的影子銀行、金融市場逐步流向有競爭優勢、具備強大增長前景的企業中去,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有具備競爭力的企業和行業才能夠有效生存,而浪費型、產能過剩的行業將會面臨淘汰出局的結果。當然,這是通過市場的力量來引導實體經濟的發展,比此前採用行政力量去主導要聰明得多。
❾ 美國在金融危機中去杠桿化有哪些措施
世界經濟和金融的三個要素:
一,真實的物質和文化財富;(資產和商品)
二,美元等信用紙幣;(貨幣和信貸)
三,金融衍生品。(杠桿)
這次金融危機,起因是第三個要素——杠桿:
整個以房地產(資產)為核心的信貸體系中,金融機構使用了超過風險承受能力的杠桿;
起因雖然是第三個要素,但是根源卻在第二個要素:美元和信貸的泛濫。
可是,第三要素(杠桿)是建立在信貸基礎之上的,信貸則是建立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之上——而所有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最初的抵押品——當前資本經濟中的最大資產,房地產。
美國信貸市場聚集的巨大泡沫終於在2007年底破滅,已引發了戰後全球性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展望未來,如果說目前的信貸泡沫起始於80年代,那麼在泡沫積累了近30年後的去杠桿化進程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期,其調整的深度亦將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產生極大的破壞力。因此確認次貸危機中信貸泡沫的起始時間及美國經濟增長率中的泡沫成分對判斷去杠桿化進程及未來經濟走向意義重大。
全球經濟正面臨非常困難的一年,其中美國面臨的挑戰之一,則是需要進一步去杠桿化。
去杠桿化可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是產品和銀行的去杠桿化,後兩個階段中由於是投資者和消費者將去杠桿化,就非常值得重視了。因為以前投資者喜歡借低息貨幣來投高息貨幣,包括股市等風險資產,這些都是杠桿化,但是隨著全球避險情況的出現,投資者必須把放大的倍數減下來。
為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在貝爾斯登倒閉後,美聯儲先後採取了降息、短期貸款拍賣、向金融系統注資、允許投資銀行直接向其借款等多種措施,以增加市場流動性,緩解信貸危機引發的流動性緊縮。這些措施起到一定的作用,金融市場的部分領域確實有所改善。
在私人部門去杠桿化對經濟造成的廣泛沖擊之際,美聯儲近期推出多項杠桿手段以增加私人部門信貸,包括透過創新工具TALF及直接購買住房抵押貸款債券刺激信貸市場和房市,採取購買國債等方式實現數量型放鬆的貨幣政策:盡管美聯儲釋放了大量的基礎貨幣,資產負債表急劇擴張,銀行業拆借市場已有所企穩,但由於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嚴重受損,銀行借貸意願不足,信貸標准趨緊,信貸市場在零售層面上仍處於緊縮狀態,貨幣乘數缺乏顯著改善。因此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修復是信貸市場復甦的關鍵。而美國財政部於總規模1萬億美元的「公私聯合投資項目」引入私有資本建立對問題資產估價的市場機制,減小金融機構進一步沖減資產壓力,將有助於解凍信貸市場,重塑市場對銀行體系的信心。
基於美國信貸泡沫起始於90年代末而非80年代初的判斷,我們認為其去杠桿化進程所需時間可能不如市場所預計的那樣長,美國亦不會重演大蕭條以及陷入日本式流動性陷阱的局面。但是去杠桿化對美國私人消費影響十分可觀:一方面去杠桿化促使資產價格暴跌,美國家庭部門財富嚴重縮水,2008年居民凈資產萎縮近五分之一,直接導致了儲蓄率的顯著反彈。另一方面,房產價值縮水對私人消費的影響較股價更為顯著,而本次房市調整深度較以往更加劇烈,對私人消費的負面影響亦更大。
但考慮到美聯儲數量型放鬆政策力度超過市場預期,對通縮風險將起到抑製作用,亦將壓低長期利率及房貸利率,而美國銀行間市場及房貸利率不斷下滑,奧巴馬新政府的刺激經濟的四大措施除金融救助計劃缺乏細節外均已按計劃推出。總體來講,我們基本維持此前美國經濟今年前低後高(季度環比)、明年低增長的判斷。我們現在預測2009年前兩季度經濟分別下降5%和2%,四季度才恢復增長,全年萎縮2.6%,是美國經濟戰後萎縮最為嚴重的一年,同時保持對2010年1%-1.5%的判斷。
盡管次貸危機及去杠桿化引發了美國經濟的深度結構性調整,世界經濟亦面臨大蕭條以來最嚴峻的考驗,但基於以下三個原因,我們認為其去杠桿化進程所需時間可能不如市場所預計的那樣長:我們判斷本次信貸泡沫起始於90年代末,而市場上流行的觀點認為信貸泡沫始自80年代初;隨著資產價格的暴跌,衍生產品、房產及股票價格中的泡沫成分已大大降低,各部門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已經相當劇烈,居民凈資產佔GDP比重已接近長期均衡值,且已低於2002年低位。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去杠桿化進程可能已經過半,時間上仍取決於房市調整的進度;盡管實體經濟部門仍處於去杠桿化過程中,但美聯儲及財政部正通過杠桿化的手段推進私人部門的再杠桿化,其政策力度超過戰後任何時候.
西方國家消費者去杠桿化的結果,就是減少進口、增加出口,這就會使中國面臨嚴峻的出口壓力,所以必須找到一個新的增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