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貨幣匯率的決定基礎是
金本位的制度是從1945年開始的(樓上的同學你說的那個年代的紙幣都是聯繫到黃金,但是金本位的時候(1934年以後)是各國的紙幣聯繫到美金,美金再聯繫到黃金),當時35美元等於一盎司黃金,然後所有的貨幣以固定匯率聯繫到美元,一切的匯率由IMF來管,所以在那個特殊環境下,美元取代的黃金然後慢慢的開始被大家接受,最後成為大宗商品結算貨幣.
⑵ 金本位制的疑惑金本位制下金幣與銀幣的貨幣價值比例怎麼算求金融高手解答
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本位貨幣。比如 1717年英國立法規定1個基尼金幣等同於21個先令銀幣等值,既金銀間價格比為15.2∶1。但在充當貨幣商品方面,黃金遠勝於白銀。西方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銀本位制先是過渡到金銀復本位制,19世紀20年代後又為金本位制所取代。到了19世紀末,隨著白銀采鑄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白銀價值不斷降低,金銀之間的比價大幅度波動,呈長期下跌趨勢。白銀價格的起伏不穩,加之體重價低不適合巨額支付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隨著19世紀70年代世界銀價暴跌時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出現,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實行跛行本位制。在該制度下,雖然金幣與銀幣在法律上擁有同樣的地位,但是銀幣事實上被禁止自由鑄造。美國、法國、比利時、瑞士、義大利等都曾實行過這一制度。可以說她是金銀復本位制向金本位制的過渡。除了中國以外,各國先後放棄了銀本位制。如你所說假設當時中國商人把賺到的銀幣都去兌換黃金,英國政府與銀行的黃金豈不是要被吸干?那麼英國的金本位制豈不是要破產?當時銀幣就如同一種國家的法定貨幣只有銀行可以鑄造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等於本位制經歷了三個階段:銀本位制、金銀復本位制、金本位制。這方面擴展知識挺多的看個一兩天估計就能看明白了。望採納~謝謝
⑶ 金本位制和紙幣本位制下決定匯率的基礎是什麼
金本位制下,各國都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兩國單位貨幣含金量之比稱為鑄幣平價,它是決定匯率的基礎。實際經濟中的匯率則因供求關系而圍繞鑄幣平價上下波動,但其波動的幅度受限於黃金輸送點,即黃金輸出點和黃金輸入點。
一般就是考這兩點~
⑷ 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的決定因素是什麼匯率的變動具有哪些特徵
金幣本位制是以黃金作為貨幣金屬進行流通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乾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來決定。
金幣本位制下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實施,實施國貨幣必須具有較為穩定的含金量支撐,能夠在國際上獲得良好的聲譽,保持幣值的堅挺。在實施金本位的同時,如果該國的經濟體具備一定的規模,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交往,那麼該國的貨幣就能夠逐步提高或穩固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被其他國家儲備持有,從而成為流通范圍廣,幣值堅挺的國際貨幣。
金本位制下國際貨幣體系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黃金充當世界貨幣;二是兩種貨幣兌換以鑄幣平價為;三是外匯收支具有自動調節機制;四是匯率波動以黃金輸送點為限。
⑸ 試述金本位制下匯率決定的一般原理
金幣本位制下,各國均規定了本國金幣的重量和成色,即含金量。兩國間的貨幣比價要用各自的含金量來折算,兩種貨幣的含金量之比稱為鑄幣平價(Mint Par)。鑄幣平價是決定兩國貨幣匯率的基礎。在金幣本位制下,匯率的波動不會漫無邊際,其波動幅度受到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s)的限制。這是因為在金本位制下,國際結算可以有兩種選擇:黃金直接結算和匯票結算。黃金可以自由輸出入,當匯率對一國不利時,它就不用匯票結算,而是改用運輸黃金的辦法來結算,從而改變了外匯的供求關系。所謂的黃金輸送點是指兩國間的鑄幣平價加減兩國間的運金費用。其中,鑄幣平價加上運金費用為黃金輸出點,是匯率波動的上限;鑄幣平價減去運金費用為黃金輸入點。
⑹ 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的決定因素是什麼匯率的變動具有哪些特徵
金本位制度是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貨幣制度。典型金本位制度的特點有:各國貨幣均以黃金鑄成,金鑄幣有一定重量和成色,有法定含金量;金幣可以自由流通、自由鑄造、自由輸出入,具有無限清償能力;輔幣和銀行券可以按其票面價值自由兌換為金幣。
金本位制度下,兩種貨幣之間的含金量之比,即鑄幣平價,是決定兩只貨幣匯率的基礎。一般而言,法定的含金量一經確定,一般是不會輕易改動的,因此,作為匯率基礎的鑄幣平價是比較穩定的。
金本位制度下,匯率也會波動,波動的特徵體現為:(1)影響匯率波動的因素是外匯供求關系。當某種貨幣供不應求時,即出口增加,貿易順差累積時,其匯率會上漲,超過鑄幣平價;當某種貨幣供大於求時,即進口增加,出口減少,有大量的貿易逆差時,其匯率會下跌,低於鑄幣平價。(2)金本位制度下,匯率變動是有限的,被界定在鑄幣平價上下各一地能否界限內,這個界限就是黃金輸送點。金本位制度下黃金可以自由溶化、自由鑄造和自由輸出入,使得黃金可以代替貨幣、外匯匯票等支付手段用於國際間的債務清償。具體而言,一方面,當外匯匯率上漲達到或超過某一界限時,本國債務人用本幣購買外匯的成本(匯率)會超過直接輸出黃金支付的成本(輸出黃金的運輸費、保險費、包裝費以及改鑄費等),於是引起黃金輸出,引起黃金輸出的這一匯率界限就是「黃金輸出點」。黃金輸出點所處的匯率等於鑄幣平價加上兩國之間輸送黃金所需要的運輸費、保險費、包裝費以及改鑄費等額外費用;另一方面,當外匯匯率下跌,達到或低於某一界限時,本國擁有外匯債權者用外匯兌換本幣所得會少於用外匯在國外購買黃金再輸送回國內所得,從而引起黃金輸入,引起黃金輸入的這一匯率界限就是「黃金輸入點」。黃金輸入點所處的匯率等於鑄幣平價減去兩國之間運輸黃金所需要的運輸費、保險費、包裝費以及改鑄費等額外費用。
⑺ 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乾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金本位制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狹義來說,金本位制即指該種貨幣制度。
金本位制的形式
1、金幣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
這是金本位貨幣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稱為古典的或純粹的金本位制,盛行於1880一1914年間。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黃金自由輸出入是該貨幣制度的三大特點。在該制度下,各國政府以法律形式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兩國貨幣含金量的對比即為決定匯率基礎的鑄幣平價。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國境,並在輸出入過程形成鑄幣一物價流動機制,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作用。這種制度下的匯率,因鑄幣平價的作用和受黃金輸送點的限制,波動幅度不大。
2、金塊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
這是一種以金塊辦理國際結算的變相金本位制,亦稱金條本位制。在該制度下,由國家儲存金塊,作為儲備;流通中各種貨幣與黃金的兌換關系受到限制,不再實行自由兌換,但在需要時,可按規定的限制數量以紙幣向本國中央銀行無限制兌換金塊。可見,這種貨幣制度實際上是一種附有限制條件的金本位制。
3、金匯兌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這是一種在金塊本位制或金幣本位制國家保持外匯,准許本國貨幣無限制地兌換外匯的金本位制。在該制度下,國內只流通銀行券,銀行券不能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實行金塊或金本位制國家的貨幣,國際儲備除黃金外,還有一定比重的外匯,外匯在國外才可兌換黃金,黃金是最後的支付手段。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要使其貨幣與另一實行金塊或金幣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率,通過無限制地買賣外匯來維持本國貨幣幣值的穩定。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這兩種貨幣制度在1970年代基本消失。
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徵
1、金幣本位制
以一定量的黃金為貨幣單位鑄造金幣,作為本位幣;
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限制其它鑄幣的鑄造和償付能力;
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黃金;
黃金可以自由出入國境;
以黃金為唯一準備金。
金幣本位制消除了復本位制下存在的價格混亂和貨幣流通不穩的弊病,保證了流通中貨幣對本位幣金屬黃金不發生貶值,保證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
2、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穩定性因素受到破壞後出現的兩種不健全的金本位制。這兩種制度下,雖然都規定以黃金為貨幣本位,但只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而不鑄造金幣,實行銀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塊本位制下,銀行券可按規定的含金量在國內兌換金塊,但有數額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國 1925年規定在1700英鎊以上,法國1928年規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兌換),黃金集中存儲於本國政府。而在金匯兌本位制下,銀行券在國內不兌換金塊,只規定其與實行金本位制國家貨幣的兌換比率,先兌換外匯,再以外匯兌換黃金,並將准備金存於該國。
金本位制的實行歷史
在歷史上,自從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制以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為了籌集龐大的軍費,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隨之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1924-1928年,資本主義世界曾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先後恢復到大戰前的水平,並有所發展。各國企圖恢復金本位制。但是,由於金鑄幣流通的基礎已經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復典型的金本位制。當時除美國以外,其他大多數國家只能實行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這就是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由於不具備金幣本位制的一系列特點,因此,也稱為不完全或殘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該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也逐漸被各國放棄,都紛紛實行了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實際上是一種金匯兌本位制,美國國內不流通金幣,但允許其他國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兌換黃金,美元是其他國家的主要儲備資產。但其後受美元危機的影響,該制度也逐漸開始動搖,至1971年8月美國政府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並先後兩次將美元貶值後,這個殘缺不全的金匯兌本位制也崩潰了。
金本位制崩潰的主要原因
金本位制通行了約100年,其崩潰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黃金生產量的增長幅度遠遠低於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黃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這就極大地削弱了金鑄幣流通的基礎。
第二,黃金存量在各國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國佔有世界黃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黃金存量大部分為少數強國所掌握,必然導致金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壞,削弱其他國家金幣流通的基礎。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黃金被參戰國集中用於購買軍火,並停止自由輸出和銀行券兌現,從而最終導致金本位制的崩潰。
金本位制崩潰的影響
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對國際金融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為各國普遍貨幣貶值、推行通貨膨脹政策打開了方便之門。
這是因為廢除金本位制後,各國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或擴軍備戰,會濫發不兌換的紙幣,加速經常性的通貨膨脹,不僅使各國貸幣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壞,而且加劇了各國出口貿易的萎縮及國際收支的惡化。
(2)導致匯價的劇烈波動,沖擊著世界匯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大體上是一致的,貨幣之間的比價比較穩定,匯率制度也有較為堅實的基礎。但各國流通紙幣後,匯率的決定過程變得復雜了,國際收支狀況和通貨膨脹引起的供求變化,對匯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影響了匯率制度,影響了國際貨幣金融關系。
⑻ 金本位制下什麼是決定匯率的基礎
金本位制下決定匯率的基礎是鑄幣平價。
金本位制度泛指以黃金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制度,包括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金幣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盛行於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期,屬於完全的金本位制度。後兩種金本位制出現於由金鑄幣流通向紙幣流通過渡和第二次大戰後對黃金與貨幣兌換實行限制的時期,而且存在的時間較短,屬於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度。通常,金本位制度主要是指金幣本位制。
1、金本位制度,外匯市場供求:
當外匯供不應求時,實際匯率就會超過鑄幣平價;當外匯供過於求時,實際匯率就會低於鑄幣平價。
2、在金幣本位制下,匯率波動的規則:
匯率圍繞鑄幣平價,根據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在黃金輸出點與輸入點之間上下波動。當匯率高於黃金輸出點或低於黃金輸入點時,就會引起黃金的跨國流動,從而自動地把匯率穩定在黃金輸送點所規定的幅度之內。
⑼ 在金本位制下,各國貨幣的匯率固定,不會發生波動。是對是錯求分析:
錯 1、金幣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
這是金本位貨幣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稱為古典的或純粹的金本位制,盛行於1880一1914年間。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黃金自由輸出入是該貨幣制度的三大特點。在該制度下,各國政府以法律形式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兩國貨幣含金量的對比即為決定匯率基礎的鑄幣平價。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國境,並在輸出入過程形成鑄幣一物價流動機制,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作用。這種制度下的匯率,因鑄幣平價的作用和受黃金輸送點的限制,波動幅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