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現在採取的是固定匯率制還是浮動匯率制
中國是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都不適合我國的國情,因此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應當考慮介於兩者之間的、較有彈性的匯率制度。
從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1994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2005年7月實行參考籃子貨幣,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為所謂「單一的」是指把改革前的官定匯率和外匯調劑市場匯率合而為一。
1985年以後我國實行的是官定匯率和外匯調劑價並存的雙重匯率制,1994年的改革將兩種匯率並軌,形成了單一匯率。所謂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
(1)固定匯率制度抑制國內擴展閱讀:
優缺點:
它具有自發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它有助於遏制大規模的外匯投機風潮;它使各國政府擺脫了固定匯率制對經濟政策自主權的約束;它有更強的適應世界經濟環境的生命力;它有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浮動匯率制的缺陷:匯率波動給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活動帶來外匯風險,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它們的順利發展。它削弱了固定匯率制下的貨幣紀律,助長了貨幣政策中的通貨膨脹傾向,各國政府無需通過抑制通貨膨脹來履行維持固定匯率的義務。
㈡ 中國現在為什麼要放棄固定匯率制度而去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這兩種制度各自有什麼優勢
固定匯率可以保持咱們國家的對外貿易優勢,保持較低的匯率可以讓產品具有價格優勢,發展國內企業。浮動匯率是入世談判時規定的條件之一,迫於國際壓力,中國要逐漸施行浮動匯率。但是固定匯率下貨幣政策會失效或效果不大。浮動匯率則可以保證比較有效的貨幣政策。蒙代爾的三角形表明,匯率穩定,貨幣政策獨立和資本管制之間是三角形的關系,只可得到兩個結果,不可能三個同時實現,也就是說中國選擇的是放棄固定匯率追求資本管制和貨幣政策獨立性。貨幣政策獨立可以抑制國內通貨膨脹,而資本管制就是控制外匯流入流出,即對資本賬戶進行管制。
但是浮動匯率可能產生潛在的經濟風險,當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緣於資本大鱷利用浮動匯率從中套利。中國在98年以前本來已經有了施行浮動匯率的打算,但是遇到金融危機果斷的選擇人民幣匯率不變,不但保證中國沒有卷進這場危機,還為緩解東南亞金融危機做出貢獻。這樣一拖就是8年,直到迫於世貿和國際壓力(主要來自美國)不得不逐漸浮動匯率。目前還算是政府指導下的浮動匯率制。日本當年就是迫於美國壓力將匯率一升再升,利率進入了凱恩斯陷阱,加上房地產股市泡沫,銀行信貸出現嚴重問題,石油危機,以及政局動盪,最後造成了十年復合經濟危機。
㈢ 為什麼固定匯率制度容易引起國外通貨膨脹輸入本國
實行固定匯率制度 ,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 , 不能及時地通過匯率變動使國際收支自動達到平衡 , 而往往引起該國大量黃金外匯外流 , 國際儲備大大下降。此外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會在國際間傳導通貨膨脹。因為價格一律是商品交換的普遍規律 , 當一國發生通貨膨脹時 , 該國貨幣對內貶值而由於實行固定匯率制度不能及時調整匯率 ,必然因國內物價上漲引起其他國家向該國大量出口 , 導致出口國出現貿易順差 , 這樣出口國貨幣供給量因外匯收入增加而增加。出口國一方面商品供應減少, 另一方面貨幣供給增加 , 極容易引發通貨膨脹。
㈣ 固定匯率制的固定匯率制度的利弊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匯率具有相對穩定性,匯率的波動范圍或自發地維持、 或人為地維持,這使進出口品的價格確定、國際貿易成本計算和控制、國際債權債務的清償都能比較穩定地進行,減少了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此外,匯率比較穩定, 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匯投機活動。因此固定匯率制度對世界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⑴有利於經濟穩定發展
⑵有利於國際貿易、國際信貸和國際投資的經濟主體進行成本利潤的核算,避免了匯率波動風險。 在固定匯率條件下,要維持匯率不變,必須處理好內外平衡問題:即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以便能夠使匯率維持不變和控制總需求以便接近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的狀態。實行真正的固定匯率制度需要各國付出很大的調整代價。
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不能及時地通過匯率變動使國際收支自動達到平衡,而往往引起該國大量黃金外匯外流,國際儲備大大下降。此外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會在國際間傳導通貨膨脹。因為價格一律是商品交換的普遍規律,當一國發生通貨膨脹時,該國貨幣對內貶值而由於實行固定匯率制度不能及時調整匯率,必然因國內物價上漲引起其他國家向該國大量出口,導致出口國出現貿易順差,這樣出口國貨幣供給量因外匯收入增加而增加。出口國一方面商品供應減少,另一方面貨幣供給增加,極容易引發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與固定匯率制度密切相關。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法定平價及匯率波動的上下限都是確定的,因此匯率並不能總是正確反映兩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通過干預來維持固定匯率制度必然使貨幣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脫節,影響到幣值對內和對外的同時均衡。
⑴匯率基本不能發揮調節國際收支的經濟杠桿作用
⑵為維護固定匯率制將破壞內部經濟平衡。比如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時,本幣匯率將下跌,成為軟幣,為不使本幣貶值,就需要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但這種會使國內經濟增長受到抑制、失業增加。
⑶引起國際匯率制度的動盪和混亂。東南亞貨幣金融危機就是一例。
㈤ 固定匯率的優缺點
固定匯率制的優點
1、有利於經濟穩定發展,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匯率具有相對穩定性,匯率的波動范圍或自發地維持、或人為地維持,這使進出口品的價格確定、國際貿易成本計算和控制、國際債權債務的清償都能比較穩定地進行,減少了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
2、有利於國際貿易、國際信貸和國際投資的經濟主體進行成本利潤的核算,避免了匯率波動風險,對世界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固定匯率制的缺點
1、實行真正的固定匯率制度需要各國付出很大的調整代價。
2、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不能及時地通過匯率變動使國際收支自動達到平衡,而往往引起該國大量黃金外匯外流,國際儲備大大下降。
3、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會在國際間傳導通貨膨脹,因為價格一律是商品交換的普遍規律,當一國發生通貨膨脹時,該國貨幣對內貶值而由於實行固定匯率制度不能及時調整匯率,必然因國內物價上漲引起其他國家向該國大量出口,導致出口國出現貿易順差,這樣出口國貨幣供給量因外匯收入增加而增加。出口國一方面商品供應減少,另一方面貨幣供給增加,極容易引發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與固定匯率制度密切相關。
4、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法定平價及匯率波動的上下限都是確定的,匯率並不能總是正確反映兩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通過干預來維持固定匯率制度必然使貨幣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脫節,影響到幣值對內和對外的同時均衡。
5、不能發揮調節國際收支的經濟杠桿作用,為維護固定匯率制將破壞內部經濟平衡,引起國際匯率制度的動盪和混亂。
㈥ 現在中國現在為什麼要放棄固定匯率制度而去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這兩種制度各自有什麼優勢
固定匯率不是按照市場調節的,是人為控制的,會使得匯率與實際相差較大,造成貿易順差或者逆差。如果匯率低於實際,那麼等於本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面值低於實際價值,於是可以使得出口貨物價格低,有利於出口,造成貿易順差。反之則造成貿易逆差。大的貿易順差或者逆差都是不正常的。
中國原本是固定與美元的匯率比值,實際匯率較低,1$兌換8.2RMB,有利於出口,於是造成了一定的貿易順差。美國政府迫於國內貿易逆差的壓力,要求中國實行浮動匯率,這樣不再與美元掛鉤,可以使得匯率提高實際情況,從而逆轉美國貿易逆差的壓力。現在的匯率已經是1$兌換7.9RMB,這樣中國出口美國的貨物實際價格升高,從而不利於出口。
浮動匯率制度,是按照市場調節的,反映市場需求。但是由於各國經濟基礎的懸殊,在同一個市場中進行貿易,顯然是有利於強者的,因此浮動匯率實際上可能對發達國家有利。因此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經濟,促進出口,於是降低匯率,這樣有利於出口產品,獲取外匯,否則難以在市場上競爭。
此外固定貨幣政策,例如與美元掛鉤也是有風險的,因為實際上等於放棄了本國貨幣的調節功能,而依靠美國的國際貨幣政策。此時如果美元升值,那麼人民幣也會喪失原來的出口競爭力。比如98年東南亞經濟危機時,人民幣沒有「貶值」(也就是與美元相比的匯率),實際上是由中國承擔了東南亞的負擔,使得東南亞可以增強出口能力,而中國出口受阻,所以那幾年不少出口企業比較艱難。如果情況嚴重的,出口減弱,經濟衰退,大量失業,就會阻礙本國經濟發展。此時也會放棄固定貨幣政策。
浮動貨幣政策,由市場調節,也會有市場風險。這就需要大量的外匯儲備來防止投機倒把行為,造成匯率大幅度變化而造成本國經濟發展問題。東南亞經濟危機就是由於本國經濟泡沫和國際風險基金的投機倒把而造成的,造成巨大危害。
匯率政策是本國貨幣與國際市場之間的經濟政策,用來調節經濟運行情況。
㈦ 為什麼固定匯率制度能抑制通貨膨脹
比如說信用擴張,那麼這個時候貨幣供應是過量的,本幣有貶值的趨勢,為了維護固定匯率制,需要動用外匯儲備買入本國貨幣,這時候本幣供給減少,從而抑制了通貨膨脹。
㈧ 固定匯率制度會抑制出口嗎為什麼
1:國與國貨幣是不同等 ,如人民幣1:6.35美元
2:國與國之間發展等級不同
3:地球是一個生意平台,國與國是商家,都在競爭找買家,自然價格就會有變動。
請採納
㈨ 為什麼固定匯率有利於抑制啟動通貨膨脹的政府行為
固定匯率也就是央行在外匯市場上規定了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交換比率。eg:1$=8¥ 那麼在外匯市場上美元對人民幣的兌價只能是1:8或者有小幅波動。然後各國在從事對外貿易時,自然會出現貿易順差或逆差,這樣就導致外匯市場的本國貨幣有升值或者貶值的壓力,這個時候央行就要通過在外匯市場上的買入和賣出外匯和本國貨幣,作反向操作,來穩定官方的固定匯率。固定匯率導致的結果是:1.當本國利率=國際匯率時,外國游資就不會進入,從而解決了外部性通脹。2.當本國利率>國際匯率時,國外游資進入,導致本國貨幣升值壓力,那麼央行就要維護貨幣固定匯率,作反向操作,這就要求本國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但是總的來說國內貨幣供給M=D+R(本國貨幣供給+國外貨幣供給),此消彼漲,所以固定匯率下,國內的貨幣供給是穩定的,就不會出現供給型通貨膨脹,也就是你說的政府行為型通貨膨脹。
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泰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里就不多說,你去查查就知道了。索羅斯之所以沒把香港經濟搞垮,就是因為97年香港剛好回歸,有大陸在後面撐著,這也是在2005年之前,我國實行固定匯率時,一直要求出口創匯的原因。
草,打了半天的字,才發現才給5分,不採納太對不起我了,有什麼疑問,接著問,要加點分啊!
㈩ 誰能告訴我固定匯率制度的利和弊(可以任挑幾點回答哦)
固定與浮動匯率只是兩種不同的匯率制度,無所謂對錯或優劣之分。在某個階段、相對某個經濟結構,固定匯率可能比浮動匯率更適合。但在另一個階段、另一種經濟結構下,浮動匯率可能更合適
有關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爭論持續了多年,總體上有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及分析。因研究國際金融而獲諾貝爾獎的蒙代爾教授與斯坦福大學專門研究日本及中國匯率制度的麥金農教授認為:現階段最好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是與美元掛鉤。而幾乎所有其他的具有國際影響的經濟學家,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投資銀行界,及國際學術圈的經濟學家,都認為人民幣應該浮動。
其實,固定與浮動匯率只是兩種不同的匯率制度,無所謂對或錯,只是在兩種制度下個人、企業及宏觀經濟的行為及調整方式不一樣。在某個階段、相對某個經濟結構,固定匯率可能比浮動匯率更適合。但在另一個階段,另一種經濟結構下,浮動匯率可能更合適。因此,在比較固定與浮動匯率制度的利弊時,需要對兩種匯率制度的本質及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及結構有透徹的理解。
固定匯率制度的最大好處是政府幫助個人及企業消除了匯率風險,降低了國際貿易及投資的交易成本。二次大戰後,由凱恩斯等經濟學家設計的國際貨幣體系,包括監督執行這一體系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是一個固定匯率制度。由蒙代爾倡導的歐元體系在歐盟各國之間也是一個固定匯率制度。港幣與美元的掛鉤及人民幣與美元在1994-2005年期間的掛鉤,也屬於固定匯率制度。顯然,固定匯率制度對促進國際貿易與投資功不可沒,中國的外貿及外商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主要發生在1994年實行人民幣與美元掛鉤之後。
對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國家,固定匯率還有一個特殊的功能——幫助建立一個更符合市場規律的相對價格體系。在計劃經濟里,工資及吃、住、行、教育、醫療等的相對價格並不真實地反映商品及服務的成本與效益,改革初期中國城市居民收入的一半以上都是花在吃上面,而住與醫療幾乎不花錢。這樣的相對價格體系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各種商品及服務的相對價格體系很不一樣,顯然需要調整。固定匯率使得中國各行各業相對價格的調整更容易、也更順利。
固定匯率的另一個好處是對本國的貨幣政策加以限制,使得本幣的利率及通脹與國際主要貨幣的利率與通脹不會無緣無故地相差太多。對於像香港這樣的開放型、以國際貿易及資本市場為主的經濟體,固定匯率有利於營造一個相對穩定及容易預測的宏觀經濟環境。對於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當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制定及執行能力還不成熟時,固定匯率也有利於穩定通脹預期及宏觀經濟環境。1994年人民幣與美元掛鉤之後,中國的通脹預期很快就得到控制,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甚至出現輕微的通縮。
但是,固定匯率對貨幣政策的限制也可能成為一個問題。當中國由於製造業等行業勞動生產率迅速增長而導致住房、醫療、教育及服務業成本及價格上漲過快時,央行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就無法通過人民幣升值來減緩通脹壓力。因此,在中國沒有出現嚴重的由於勞動生產率迅速增長而產生的非貿易商品價格高漲之前,固定匯率制度對中國是基本適用的。但是,一旦持續的生產率增長導致較明顯的通脹,特別是非貿易商品(如住房)價格的上漲,浮動匯率下的人民幣升值就有必要,也比較容易被社會接受。特別是在通脹環境下,人民幣升值不會導致通縮的風險。
固定匯率能夠成功實行的前提是政府有能力守住固定的匯率,這對日本、中國及香港特區這些擁有大量外匯儲備及貿易順差的經濟體不是一個問題,但對拉丁美洲及亞洲一些常年擁有貿易逆差的國家就是一個很難實現的條件。阿根廷、韓國、泰國、印尼等國家在金融危機時無法守住官方匯率,就是因為它們持續的貿易逆差導致外匯儲備流失,不得已只能讓匯率浮動。
浮動匯率的主要好處是為央行提供了一個獨立的貨幣政策工具來控制通脹,但成本是個人、企業、銀行必須承擔匯率風險,包括市場投機人民幣升值的風險。
斯坦福大學麥金農教授對日本及中國實行浮動匯率的風險研究得最透徹。他提出了一個道德矛盾及沖突(conflictedvirtue)的理論。日本及中國都持續多年擁有大量貿易順差,也就是不斷積累美元凈資產,這本來是一種勤儉儲蓄的美德。可是,當日元與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形成並實現時,本國居民將普遍不願意持有不斷貶值的美元而更願意持有不斷升值的本幣,這就形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及沖突:本國居民通過貿易順差不斷積累凈美元資產但卻不願持有美元資產!結果是官方外匯儲備大升,並導致本幣發行量大增,本幣利率下降,甚至開創零利率時代,也稱為「貨幣流動性陷阱」。
麥金農的道德矛盾及沖突理論的一個基本經濟學原理是:在市場環境下,投資不同貨幣資產的回報在調整風險之後應該相同。比如,給定同樣的風險,投資人民幣資產的回報主要體現在人民幣名義利率(=人民幣實質利率+中國通脹率),而投資美元資產的回報則體現在美元名義利率(=美元實質利率+美國通脹率)。但在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時,人民幣資產的投資回報還包括人民幣的升值率,因此:人民幣名義利率+人民幣升值率=美元名義利率。
如果美元名義利率是6%,而人民幣每年升值率達6%,在中國開放資本流動的條件下,人民幣名義利率就可能被壓至零。這就是為什麼麥金農教授不希望人民幣採取浮動匯率制度的原因。
在沒有通脹時(如日本在1990年代),麥金農的分析完全正確。可是,一旦有了通脹,人民幣名義匯率(人民幣實質利率+中國通脹率)就可以比零高很多。而一旦有了通脹,由於通脹與升值的替代關系,人民幣升值壓力及升值率也必將相應減小,人民幣名義利率跌至零的風險,即落入「貨幣流動性陷阱」的風險,也會減小。可見,維持一個適當的由生產率快速增長導致的通脹率,可以降低人民幣升值導致零利率的風險,也可以減低升值的壓力。
因此,我認為中國今後的通脹率應該至少高於美國目前的通脹率(大致2%-3%)但低於日本1950-1970年間的平均通脹率(大致5%-6%),低通脹對工薪階層及退休職工的影響則可以通過工資/退休金與通脹指數掛鉤等方式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