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帑兌人民幣現鈔匯率
上圖是2016年1月6日新台幣兌換人民幣匯率,100新台幣=19.67人民幣元
⑵ 帑的意思
帑的基本釋義
一、[ tǎng ]
古代指收藏錢財的府庫或錢財:帑藏(zàng)(指國庫)。府帑(府庫里的錢財)。重(zhòng)帑(大量的錢財)。
二、[ nú ]
1、古同「孥」,兒女。
2、鳥尾:鳥帑。
帑的筆順:
(2)人民帑對台帑匯率擴展閱讀:
相關組詞
1、國帑[guó tǎng]
國家的公款。帑(tǎng):古指銀庫和庫里的錢財。
2、帑金[tǎng jīn]
錢幣。多指國庫所藏。
3、倉帑[cāng tǎng]
糧倉和錢庫的合稱。
4、正帑[zhèng tǎng]
謂國庫里的錢財。
5、帑帛[tǎng bó]
庫藏的絲織品。
6、帑錢[tǎng qián]
指儲藏之財物。
⑶ 二百元人民帑換多少台帑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⑷ 人民帑對港幣
100人民幣=87港幣
⑸ 俯帑虧絀,目不暇給是什麼意思
「俯」應該是「府」,全句的意思是"各地國庫虧空,用眼看都看不過來「。以此形容現象的普遍。
⑹ 外國企業從中國賺到的人民幣是如何拿回自己國家的
國家外管規定,只要外資企業贏利後,按中國法律繳納了所得稅,即可全額匯回本國母公司。
現在問題是,外資企業普遍不願意這樣做。原因有三:
1、人民幣有升值預期,推遲匯回,可以同等人民幣換更多本國貨幣;
2、中國賺錢機會多,資本利潤率更高,留更多的錢在中國,賺更多的錢;
3、目前我國外匯儲備超多,人民幣壓力很大,國家採取嚴厲限制限制外資入境。因此,利潤出去了要再進來比較難。
一般美金佔到總的80%。直接換成本國錢幣。或者美金。或者在中國買原材料回國。或者換成黃金。
⑺ 什麼是帑
一、[ tǎng ]古代指收藏錢財的府庫或錢財。
二、[ nú ]
1、古同「孥」,兒女。
2、鳥尾。
引證:先秦·佚名《常棣》:宜爾室家,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
翻譯:井然有序地安排家庭關系,把老婆孩子打發歡歡喜喜,前前後後認真考慮究根底,仔細想想是不是這么個理?
組詞:國帑 、公帑 、禁帑 、帑屋 、倉帑、 正帑、 收帑、 帑金 、府帑 、寄帑。
1、國帑[guó tǎng] 國家的公款。帑(tǎng):古指銀庫和庫里的錢財。
2、帑金[tǎng jīn] 錢幣。多指國庫所藏。
3、帑藏[tǎng cáng] 亦作「帑臧」。國庫。
4、官帑[guān tǎng] 國庫;國庫里的錢財。
5、私帑[sī tǎng] 舊稱君主的私有財物。
6、妻帑[qī tǎng] 亦作「妻孥」。妻子和兒女。
7、中帑[zhōng tǎng] 國庫的錢財。
8、帑項[tǎng xiàng] 國庫里的錢財;款項。
⑻ 公帑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公款,公共資產。
讀音:gōng tǎng。
解析:帑:貯藏錢財的府庫。
引證:當代·鄒韜奮《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幹部間的互相愛護》:「從好意揣測起來,某些同事肉痛旅費之大,未嘗不可以說是為著愛護公帑而說的,原亦未可厚非。」
示例:圖書館之類的其他科學和學術團體,還是需要以公帑支付費用給學術出版市,才能使用這些學術出版品。
(8)人民帑對台帑匯率擴展閱讀
近義詞
公款
讀音:gōng kuǎn
釋義:公有款,即國有或勞動群眾集體所有款。
解析:在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集體企業和人民團體管理、使用或者運輸中的私人財產,以公共財產論。
示例:一名政府官員可能希望將其婚外情的詳情保密,但是,如果在婚外情中動用了公款或其他資源,那麼,這就成為一個合理的值得公眾關心的問題。
⑼ 「公帑」中的「帑」怎麼讀
帑
tǎng
◎ 古代指收藏錢財的府庫或錢財:~藏(zàng )(指國庫)。府~(府庫里的錢財)。重(zhòng )~(大量的錢財)。
nú
1. 古同「孥」,兒女。
2. 鳥尾:鳥~。
⑽ 三元里人民抗英
三元里抗英斗爭故事
三元里抗英斗爭是指鴉片戰爭時期廣州人民自發的武裝抗英斗爭。三元里位於廣州城北,離城約五里。1841年5月,廣州戰役開始後,英軍的暴行,清朝的投降丑態,早已激起三元里一帶人民的義憤。5月26日,即奕山與英軍訂立《廣州和約》的前一天,廣州城北各鄉義勇首領齊集牛欄岡,議定聯防抗英,相約"一鄉鑼響,眾鄉皆出"。29日,一小股英軍竄到三元里一帶騷擾,菜農韋紹光等當場打死幾名英軍。為了迎擊英軍的報復,三元里人民在村北北帝廟集會,並用神座前面的一面三星黑旗作指揮,約定"旗進人進,旗退人退"。三元里附近103鄉人民聞訊後"義憤同赴"。這支隊伍中有貧苦農民,有絲織、打石和燒炭工人,有漁民,有秘密會黨成員,也有愛國士紳。他們利用"社學"組成一支反侵略的武裝力量。30日晨,幾千義勇逼近英軍司令部所在地四方炮台。英軍司令卧烏古率2000人迎戰,義勇們按計劃後退,誘敵深入至牛欄岡,將英軍團團圍住,截斷歸路,展開肉搏。經過一天激戰,打死英軍少校畢霞等多人,生俘十餘人,英軍余眾逃回四方炮台。義勇跟蹤追擊,將四方炮台層層包圍。31日,番禺、南海、花縣、增城、從化等縣400餘鄉義勇也聞訊趕來。"老弱饋食,丁壯赴戰","不呼而集者數萬人"。面對武裝的群眾,侵略軍無法沖出重圍。英國全權代表義律只得向廣東官吏告急,並威脅說:"再有義勇相擾,則將打破議和,大舉進攻"。奕山大駭,急令廣州知府余保純等出城,"步向三元里紳民揖勸,代夷乞求",由於"士紳潛避",斗爭被破壞,英軍才得以逃命。6月7日義律竟恬不知恥地出告示要中國人民"後毋再犯"。廣州人民針鋒相對地出示反駁,並庄嚴宣告:"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即可殺盡侵略者。廣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敢於同敵人進行斗爭的偉大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