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匯率變動對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1、 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收支的影響:
匯率變動會引起進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化,從而影響到一國的進出口貿易。一國貨幣的對外貶值有利於該國增加出口,抑制進口。反之,如果一國貨幣對外升值,即有利於進口,而不利於出口;匯率變動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如同其對貿易收支的影響。
2、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一是對貿易品價格的影響;二是對非貿易品價格的影響。
3、匯率變動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
匯率變化對資本流動的影響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本幣對外貶值後,單位外幣能摺合更多的本幣,這樣就會促使外國資本流入增加,國內資本流出減少;二是如果出現本幣對外價值將貶未貶、外匯匯價將升未升的情況,則會通過影響人們對匯率的預期,進而引起本國資本外逃。
4、匯率變化對外匯儲備的影響:貨幣貶值對一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影響;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動會影響一國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影響儲備貨幣的地位。
5、匯率變動對一國國內就業、國民收入及資源配置的影響:
當一國本幣匯率下降,外匯匯率上升,有利於促進該國出口增加而抑制進口,這就使得其出口工業和進口替代工業得以大力發展,從而使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國內就業機會因此增加,國民收入也隨之增加。
(1)國際貨幣匯率行情擴展閱讀
匯率的上浮與下浮是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變化的兩種形式,在該制度下貨幣匯率隨時常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當外匯求過於供時,其匯率會由下往上升高,稱為上浮,意味著該國貨幣升值。
當外匯供過於求時,其匯率就會由上往下降低,稱為下浮,意味著該國貨幣貶值。如果中國貨幣持續上漲就會影響匯率上浮的下浮
⑵ 外匯行情的外匯行情牌價
人民幣自誕生以後,一直屬於非自由兌換貨幣,其牌價由央行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僅作為調控進出口貿易和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的政策手段。人民幣牌價大致分為二個階段即改革開放前的匯率和改革開放後的匯率。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從1949年到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人民幣牌價不以黃金為基礎,實行管理浮動制,物價為確定匯率的依據;從1955年3月至1971年11月,布雷頓森林體系處於穩定時期,人民幣匯率在近16年時間內維持在2.4618元水平(1美元兌換);從1973年到1979年間,人民幣匯率只做過幾次調整,到1978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1.684元(1美元兌換)[1]。改革開放後,人民幣匯率經歷了掛牌價和調劑價的雙軌制階段、匯率並軌後的柔性盯住美元制階段、亞洲金融危機後的剛性盯住美元制階段、2005年7月21日的匯率制度改革。1979年至1994年匯率雙軌制階段是人民幣貶值幅度最大的時期,由1979年的1.555元(1美元兌換)貶至1994年的8.619元(年度均價),貶值幅度達4.5倍。匯率雙軌制期間,還存在表面上面額與人民幣等值的外匯兌換券。這期間存在被政府禁止的外匯黑市,初期以炒賣外匯兌換券為主,之後直接炒賣外幣,外匯(外匯兌換券與外幣)黑市價大大高於官方規定的匯率,前期最高相差近一倍,之後漸漸回落直至接近官方掛牌價;進入1990年以後,場外交易的(黑市價)外匯價格轉向弱低於官方掛牌價,與此同時,外匯兌換券漸漸淡出市場。從1994年開始到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以前,人民幣兌美元一直維持在8.27元以上(1美元兌換)。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以後,人民幣漸漸進入升值階段,人民幣從匯率改革前的8.2765元(1美元兌換)升值至2007年年末的7.3046元[2],升值幅度達到11.74%。
⑶ 國際經濟學的國際匯率
與商品市場一樣,外匯市場交易也有一定的行情和價格變動,所謂匯率即外匯買賣的價格,它等於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交換的比率,國際匯率問題在國際經濟學理論中一直處於較為重要的位置。從歷史上看,關於匯率的理論有匯率決定的貿易論或彈性論,匯率決定的購買力平價論、匯率決定的貨幣主義理論、匯率決定的資產組合平衡理論等。最近十幾年來,對匯率的模型與動態分析、匯率與購買力平價關系、資本帳戶研究分析等較為吸引經濟學界的關注。1976年,多恩布希提出了多恩布希模型。而多恩布希則假定:資產市場價格(如利率、匯率等)是瞬時調節的,而短期內商品市場價格是粘性的,即短期內購買力平價假定並不成立。但多恩布希模型保留了浮動價格的貨幣模型的長期均衡的基本決定因素。多恩布希認為,短期內產品市場僅僅是緩慢地調整,金融市場的調整似平要快得多,事實上瞬間完成的。金融市場為了彌補商品市場價格剛性,會對擾動作出過度的調整;而在長期內,則會慢慢趨向於回到其長期均衡水平。羅伯特.盧卡斯以及斯托克曼的一般均衡的匯率決定模型進入80年代,羅伯特.盧卡斯以及斯托克曼於1982年提出了一般均衡的匯率決定模型,從某種意義上說,一般均衡模型是浮動價格的貨幣模型的延伸和推廣。它把浮動價格的貨幣模型由兩個商品進行貿易推廣到充分多個商品在兩國間進行貿易。布蘭森認為個人會將其財富配置於各種可供選擇的資產,這其中最常見的是本國貨幣和外國貨幣,以及本國證券和外國證券。各國貨幣的比價決定於各種外幣資產的增減,各種外幣資產的增件源於投資者對資產組合比例的調整,這種調整會引起國際資本的流動,從而影響外匯供求和匯率的變化,資產組合模型將貨幣只當作人們可能選擇持有的一系列資產的一種,強調了不同的資產組合對匯率的決定以及影響作用。保羅.克魯格曼認為貿易流量對匯率變化反應遲緩,為進入一國市場,進口商和出口商必須承擔一定的沉沒成本,他們的未來收益採取一種貨幣形式,而成本則採取另一種貨幣形式,當匯率的未來變化不確定時,他們未來贏利也不確定。在短期內匯率對貿易流量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不確定性誘使貿易商繼續等待,但此後為回應基本沖擊,匯率必須發生大幅變動才能使市場出清,這樣,最初的波動就會對匯率變動產生放大的影響,在《目標區域與匯率動態》一文中,保羅.克魯格曼認為,當匯率接近區域上限時,由於預期未來匯率會下跌,投資者就會減少貨幣持有量,從而導致匯率迅速下降,在目標區域的下限,情況正好相反。
⑷ 怎樣查詢實時國際貨幣匯率換算
匯率更新在匯通行情和各公司的外匯軟體都可以看到。
⑸ 為什麼看到美元兌換人民幣匯率實時走勢與實際買到美元匯率不一樣
美元兌換人民幣匯率實時走勢與實際買到美元匯率不一樣,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前一營業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美元對人民幣的加權平均價,公布當日主要交易貨幣「美元、日元和港幣」對人民幣交易的基準匯率,參照國際外匯市場的行情,套算人民幣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匯價。各外匯指定銀行以此為依據,在規定的浮動范圍內,自行掛牌辦理外匯業務。各家銀行根據自身業務發展需求,對匯率的浮動比例也有所不同。
2、人民幣匯率波動頻繁,一天之內不同時段兌換人民幣的價差都可能是巨大的,因此兌換之前消費者需要更關注匯率變化,提前決定合適的匯率。除此之外,銀行為了轉移匯率風險,可能增大買入賣出貨幣的價差。
⑹ 受疫情影響,2020年 上半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如果人民幣和美元1比1,目前看來,後果很嚴重,美國經常用貨幣來壓制一個國家,日本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首先:進口對這個人來說,什麼都便宜了!出口的東西對國外來說將非常貴,中國製造不知道會倒閉多少,
先說進口,進口高檔汽車十幾萬,但是國產的也是十幾萬,你會選什麼車?肯定選進口高檔車,國產就賣不出去,就面臨倒閉,工人會面臨失業,有人會問,按美元比例,國產車也會便宜下去啊?其實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你現在工資6800,按美元1比1的換成1000你會做嗎?你現在買白菜2元1斤,就會因為美元比會變成幾分幾毛錢1斤嗎?不可能的,中國的任何商品都不會因為美元比而下降價格,比方我們現在吃的豬肉是10元1斤,進口3元一斤,你會選擇哪一個?
在說出口,比比方我們出口鞋子,68人民幣,摺合10美元,1比1以後,我們這個鞋還是出口價68元人民幣,那就變68美元,他們就不會從中國進口,轉向其他國家進口,中國一旦失去出口這條路,很多都會面臨倒閉,
每個國家都想貨幣的比例穩定,美國一直想人民幣升值,日本曾經被美國逼的日元對美元升值了100多,日本停頓了十年,
不要以為人民幣對美元一樣的比例手上的錢就值錢了,你去國外什麼東西都會感覺便宜了!但是國內將是一片狼藉,
現在的國際關系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魚和水的關系,如果一個國家突然貨幣貶值,這個國家會被其他國家拋棄,如果一個國家貨幣突然升值,這個國家會被自己的國民拋棄,
一個國家的貨幣穩定,說明這個國家,繁榮昌盛,前進不止,一個國家貨幣混亂,說明國家已經到了無可救葯的地步,
其實中國還有很多人會說,我們部進口,自給自足,就像朝鮮了!關閉國門,那麼中國會一直倒退,回到三國時代,這樣的想大有人在,
貨幣穩定,出口穩定,進口穩定,國民穩定,經濟穩定,
所以貨幣穩定對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現在的人民幣匯率和美元基本穩定在7比1的范圍內,上下浮動不大。有人說要我們的人民幣匯率和美元升值到1比1的水平,真不知道這些人是怎麼想的。首先美元是國際通用貨幣,人民幣還不是,第二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加上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他可以操縱國際經濟而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現在的美國人也是非常的想讓人民幣升值,想想如果升值對我們有好處美國他願意這樣做嗎?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在國內市場上就只有十斤大米,流通的人民幣也只有十元,好了,那麼大米的價值最高也就值一元錢一斤,如果人民幣升值到和美元一樣的幣值,就相當於一元人民幣能買七斤大米了,但是市場上就有十斤大米,後果會咋樣?肯定漲價呀!漲到七塊錢一斤呀!其他的東西呢?物價飛漲對我們有好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