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物理老師利用杠桿的原理,僅用了一個量程是0~300N的彈簧測力計就測出了一頭大象的質量.測量時,利用
(1)拉力F1作用在B點上,先畫出力的作用線,再畫出力臂L1,
『貳』 不用稱怎樣測量大象的重量
根據杠桿原理,你和大象站在木頭兩端,根據木頭長度比就可以,前提是知道你自己的體重
『叄』 運用杠桿原理稱大象時,若彈簧測力計的量程不夠,該怎麼稱大象
不屬於吧,杠桿需要有支點,動力臂,阻力臂,動力,阻力
看看彈簧測力計符合不符合就好了
絕對不符合
『肆』 怎樣稱大象重量
1、用大型的電子地磅。
2、讓大象上船做標記,然後將石頭換成人,再將每個人的體重相加,便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
3、做一個大象翹翹板,利用杠桿原理,讓大象站在一端,另一端站上人,等人和大象重量相同時,再將人的重量相加,便可算出大象的重量。
4、將大象用鋼索綁好,利用吊車的滑輪,在鋼索的另一頭繫上大筐,在筐內放入重物,重量相等時,就會平衡。
『伍』 用彈簧測力計稱出大象重,算出大象和鐵籠有多少噸初三物理,杠桿內容!跪求!
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1=196N;
動力臂l1=0.06m;
阻力臂l2=9.54m;
大象和鐵籠的重力為G=F2;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
F1*l1=F2*l2
196N*0.06m=G*9.54m
G=196N*159=31164N;
g=9.8N/kg
由G=mg得m=G/g
所以大象和鐵籠的質量:m=G/g=31164N/9.8N/kg=3180kg=3.18t.
『陸』 利用杠桿原理可以用一根頭發吊起大象嗎只用一根。
理論上當然能夠實現,但事實上肯定沒法做到。
頭發絲承受的力量並非固定值,取中間值 約1牛,大象重量取5噸,那比值就是 :
1:50000
也就是說,假設固定大象的點距離支點 1米,那支點就需要距離綁頭發絲的力點 5萬米。
但是實際上杠桿都是有重量的,5萬米的杠桿,即使有這么高強度的材料能製作出來,自身的重量以及風力造成的影響都就足以讓實驗失敗。
『柒』 曹沖稱象典故除了曹沖的辦法,以當時的條件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稱大象的體重
利用杠桿原理。
早在戰國後期,墨家的著作《墨經》中就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杠桿的原理。書中講述的內容既包括了等臂杠桿和不等臂杠桿,也包括了杠桿轉動的原理。
把大象驅趕到杠桿一端,然後再在另外一端放上籮筐往裡面裝石子。在杠桿有大象的那一頭恰好剛剛離地時將石子卸下。這時的石子重量就基本等於大象的重量。
這個辦法道理很簡單,就是利用杠桿平衡時,兩端物體質量相等的原理。因為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到兩端平衡,所以在大象恰好被翹起時,可以認為石頭的質量只比大象多一點,這個誤差是可以忽略的。
(7)利用杠桿測大象重擴展閱讀:
「曹沖稱象」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故事。年僅六歲的曹沖,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等於水對物體的浮力這一物理原理,解決了一個連許多有學問的成年人都一籌莫展的大難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實際上,聰明的曹沖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換法」。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劃記號,讓大象與石頭產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稱出石頭的重量,使「大」轉化為「小」,分而治之,這一難題就得到圓滿的解決。
『捌』 杠桿的研究:(1)據報道,在杭州動物園,一位物理老師用一隻彈簧測力計「稱」出了一頭大象重,如圖所示
(1)題中硬棒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大於阻力,是省力杠桿.
生活中省力杠桿有:撬棒、鋼絲鉗.
動力臂L1及阻力F2的示意圖如圖所示:
②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G1L1=G2L2→m1gL1=m2gL2→m1L1=m2L2
所以將物體掛在0刻線上,支點定在1毫米線上,鉤碼掛在2毫米線上就是100g,掛在3毫米線上是200g,掛在4毫米線上是300g,掛在5毫米線上是400g…以此類推,掛在10厘米線上是9800g.
③將物體掛於左端繩上,右端掛鉤碼移動使桿秤水平平衡,讀出鉤碼掛線對應的刻度即是物體的質量.
故答案為:(1)省力、撬棒、鋼絲鉗、20000N.
(2)①裝置圖如圖;
②②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G1L1=G2L2→m1gL1=m2gL2→m1L1=m2L2
所以將物體掛在0刻線上,支點定在1毫米線上,鉤碼掛在2毫米線上就是100g,掛在3毫米線上是200g,掛在4毫米線上是300g,掛在5毫米線上是400g…以此類推,掛在10厘米線上是9800g.
③將物體掛於左端繩上,右端掛鉤碼移動使桿秤水平平衡,讀出鉤碼掛線對應的刻度即是物體的質量.
『玖』 在曹沖稱象的時候,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可以知道大象的體重
三國時期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雖然有一些戰爭,包括赤壁之戰,巨鹿之戰等等,也包括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但是正是因為歷史的原因,也形成了很多典故。一些成語典故,也走入今天每一位同學的教科書中。
曹沖稱象的典故,想必各位都非常的熟悉。但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事實,如果曹沖不使用當時的稱象方法,還有沒有別的方法能夠使用,並且能夠准確的稱出大象的體重呢?
放在今天的課本里,曹沖稱象的這一典故用來告訴每一位孩子,要充分利用智慧這一道理,學會利用矛盾,解決矛盾。遇到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學會觀察,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問題。當然這一典故也是每一位孩子很好的啟蒙故事。
當然,如果把這頭大象放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可以供我們採取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大型的電子地磅,這很容易就能稱出大象的重量。但是畢竟當時是在古代,我們可以利用的條件非常的有限。只有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智慧,才能得到大象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