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今金融業有那些新聞
宏觀經濟降溫 金融業賺錢越來越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日 03:24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方俊 今年上半年,隨著次貸危機的逐步演化,全球金融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而在環球同此涼熱的當今市場,中國也很難獨善其身。在A股上市的金融企業在此次危機中也有輕重不等的損失,更可怕的是,次貸危機現在還沒有結束,誰也不知道,這個「地獄」還要下到多少層。 我國經濟也面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同時要在保持增長和控制通脹之間尋求平衡。作為上半年宏觀調控的重點行業之一,金融業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在此背景之下,今年上半年,金融行業的三大子行業受到市場大環境的影響,股價均出現了大幅下跌,但從已發布的中報來看,他們各自的表現可說是冷暖不均:銀行業還保持著強勁的增長,暫時處在春天;而股市的迅速降溫讓證券業的業績急劇縮水,已經開始過冬;投資渠道缺乏的保險業也受到波及,與季節同步感受著秋意。 仔細分析這三大子行業各自面臨的風險和機遇,或許可以為投資者把握下半年的機會起到參考作用。 銀行:盈利接近頂峰狀態 隨著中國銀行(601988,收盤價3.70元)周五發布了2008年半年報,銀行股中報披露塵埃落定。今年上半年各家銀行雖然面臨貨幣緊縮政策、實體經濟增速放緩、自然災害等各方面不利因素,但是在規模、資產質量和經濟效益方面依然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利息凈收入和中間業務同時增長 所有上市銀行董事會在解釋業績大增的原因時幾乎眾口一詞:生息資產穩步增長,凈利差和凈息差繼續擴大使凈利息收入快速提高;受信用卡、託管、咨詢顧問等手續費快速提升影響,中間業務收入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所得稅稅率下調。 利息凈收入仍然是銀行營業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被稱為全世界最賺錢銀行的工商銀行(601988,收盤價4.93元)1~6月貸款利息總收入高達1484.17億元,占利息總收入的69.0%。其中,對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的貸款利息收入分別為1126.33億元和277.69億元,同比增長了34.35%和42.19%。 浦發銀行(600000,收盤價21.97元)利息凈收入更是佔到了其營業總收入的90%以上。 新增貸款多投向基建、能源行業 比貸款規模和利息收入增長更值得關注的是各家銀行貸款結構的變化。在國家宏觀調控趨緊的情況下,各家銀行也「見風使舵」,將貸款更多的投向能源、交通、基建等受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的行業;而對房貸則採取了謹慎態度,這方面大型國有銀行一般比中小股份制銀行更為謹慎。 今年上半年建設銀行(601939,收盤價5.48元)新投放的1779.48億元公司類貸款中,基礎設施貸款新增1036.26億元,占公司類貸款新增額的58.23%。 浦發銀行則對地質勘查與水利管理業、交通運輸與倉儲及郵電通信業、電力與煤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以及採掘業進行了大力扶持。這幾類貸款占貸款總額的比例明顯上升,分別較年初上升了0.26、0.27、0.76和0.34個百分點,達到了6.74%、6.78%、6.17%和2.21%;合計在貸款總額中的比重已經超過20%。 多數銀行房貸增速放緩 房貸業務仍然是各家銀行的重要收入來源,但是各家銀行對待房貸的態度明顯出現了分化。 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個人住房貸款銀行之一,建行的房貸業務一直引人關注。截至6月30日,建行個人住房貸款較上年末增加394.15億元至5673.03億元,增幅為7.47%,低於其貸款總額8.11%的增速。而對房地產業貸款為3331.77億元,占貸款總額的比例由年初的9.71%下降至9.42%。 而交行對於房貸更是採取了明顯的收縮政策。二季度末交行對房地產業貸款為767.81億元,較年初減少了8.38億元,在貸款總額中的比例也由7.03%降至6.18%。 下半年凈息差可能收窄 另外,值得投資者關注的是,由於A股市場長期處於低迷狀態,許多資金開始從股市向銀行迴流。但是與此同時,定期存款增速過快也為上市銀行資金成本上升埋下了隱憂。有不少機構和券商都在銀行業研究報告中指出,下半年凈息差有可能收窄,從而影響銀行業績未來的提升。 深發展存款定期化最為明顯。6月30日,深發展存款余額3431.40億元,較年初增長22.0%。其中定期存款金額為2354.83億元,佔全部存款總額的68.63%。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的定期存款比年初分別增加了31.40%和47.00%;而同期活期存款分別只增加了1.80%和6.70%。 近期公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金融機構貸款的平均實際利率在6月份出現了今年以來單月數據的首次下降。1~3年期貸款利率由11.99%降至8.41%,6個月~1年期貸款利率由9.72%降至8.47%,6個月以下則由7.66%降至7.28%。銀行業自2006年以來享受的息差上升盛宴或許已告終結。 保險:暴利時代或已終結 受資本市場深幅調整影響,三大保險公司中國平安 (601318,收盤價45.93)、中國人壽(601628,收盤價26.35元)、中國太保(601601,收盤價18.84元)的中報表現並不理想。 除了太保半年報業績同比增長44.2%外,平安和人壽業績都出現了一定程度下滑。平安上半年凈利潤71.02億元,同比下降11.9%;人壽凈利潤107.72億元,同比減少了36.16%。 保費收入較快增長 保費收入來看,三家公司都有較快增長,特別是壽險業務增幅明顯。平安上半年保費收入達到692.2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8.5%;而其中壽險收入達到545.57億元,同比上升29.14%;為公司貢獻凈利潤61.81億元。 平安將壽險業務具體劃分為個人壽險、銀行保險和團體保險三大類。今年上半年,壽險行業銀行保險渠道銷售增長迅猛。平安也加大了銀行保險渠道的開拓,1~6月公司銀行保險業務保費收入達到68.5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6.5%。但是有不少分析師指出,因為銀行渠道銷售的產品結構期限短,中間費用高昂,產品利潤價值相對個險要低很多。 投資收益率出現下滑 在今年A股市場大幅下跌的背景下,三家保險公司都加強了穩健型品種的配置,降低了股票投資比例。 截至6月30日,平安投資資產合計4485.29億元。其中,定期存款、債券投資在公司投資組合中的比例明顯上升,金額為496.22億元和2351.84億元,占投資資產總額的11.1%和52.4%;而2007年12月31日,公司定期存款和債券投資的比重分別為7.0%和40.2%。但是即使如此,權益類資產對業績拖累仍然顯而易見。1~6月公司實現投資收益234.45億元,比去年291.08億元下降19.46%;而同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更是高達-187.59億元,這一數據在上年同期是30.94億元。同時,公司還對部分計入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股票以及其它權益類投資計提了15.85億元減值准備。經估算1~6月,公司投資資產共計給公司帶來31.01億元收益,而上年同期這一數據為322.02億元。平安董事會指出,由於股票市場出現波動、壽險業務證券投資、基金分紅收益減少等影響,公司壽險業務總投資收益率由上年同期的8.9%下降至4.2%,盈利能力出現一定程度下滑。 中金公司認為,由於加息以及競爭的白熱化,保單資金成本逐漸上升將是各保險公司業績增長面臨的主要難題。而且目前來看國債遭遇了資金的瘋狂搶購,其收益率自去年來成明顯下滑趨勢,這使得像中國平安這種壽險類公司目前不但面臨由於股市暴跌造成的投資收益萎縮,更重要的是資金成本持續上漲的保單無法在債券市場上找到合理的利潤空間。 券商:業績分化將加劇 上半年以來,受市場持續調整因素影響,券商的經紀、投行和自營業務都受到較大影響。根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上半年8家已上市券商凈利潤同比下降20%。其中,國金證券和中信證券凈利潤同比增長175.26%和13.33%,太平洋證券由於證券投資業務巨虧5.45億元,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降275.22%,下降幅度最大。 業績整體下降2成經紀、投行業務整體下滑 根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上半年8家上市券商的合計凈利潤同比下降20%。而業績出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受股市的持續低迷影響,經紀、投行、自營等各項業務收入下滑。 資料顯示,上半年股票等總成交量為21.17萬億,同比下降25.33%,而傭金率也由2007年末的0.16%下降到0.135%,受成交量和傭金率雙重打壓,券商經紀業務收入都出現了下降。另外,券商上半年保薦承銷業務明顯收縮,據wind統計,上半年A股市場有62個公司完成IPO,共募集資金1255億元,同比發行數量增加13個,但募集資金額卻下降51%,因此也造成了券商投行業務收入的下降。 不過在不利的市場環境下,仍有小部分券商的利潤實現同比增長,而那些自營業務收入佔比較高,投資風格激進的券商同比下降幅度較大。其中,行業龍頭中信證券以47.69億元凈利潤位於榜首,同比增長13.33%,海通證券以20.72億元凈利潤位居第三位,同比下降0.22%,國金證券則同比大幅增長175.26%,三家券商跑贏了行業平均水平;而其他5家上市券商同比下降幅度均超過40%,其中太平洋證券由於證券投資業務虧損5.45億元,導致上半年公司繼續虧損4.47億元,同比下降幅度最大。 自營業務分化嚴重 股指的大幅下滑使得券商自營業務遭受重創,成為上半年拖累業績的最大負面因素。據WIND資訊統計,上半年8家上市券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全部為負數,合計浮虧達到73.39億元,但是,由於各券商投資風格不同,自營業務分化也比較嚴重。 上半年太平洋自營業務出現虧損5.45億元,同比下降351.53%,而證券投資巨額虧損也是造成上半年凈利潤虧損4.4億元的罪魁禍首。不過,行業龍頭中信證券表現較為穩健,上半年自營業務凈收益為24.19億元,投資收益高達59.23億元。其中,權證注銷和變現證券投資是公司投資收益的主要來源,1-6月公司注銷權證 (交易性金融負債)獲利34.53億元,占投資收益58.30%;出售原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證券投資獲利17.29億元,占投資收益29.19%。 行業資源將逐步向龍頭集中 從經紀業務市場份額來看,行業集中度正在逐步提高。公司半年報顯示,中信證券市場份額增長0.38個百分點至8.26%;上半年公司債券的配置比例明顯上升,股票資產大幅萎縮。分析人士指出,這反映出公司在整個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投資理念趨於謹慎,自營業務表現更為穩健。 天相投顧行業分析師張春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半年受市場持續回調影響,券商的經紀、投行和自營業務的確都受到較大影響,但是由於各個券商規模、抗風險能力不同因此受的影響也不一樣,不過未來業績分化肯定會加劇,這不僅體現在不同券商之間經紀、自營等業務水平上,還體現為業務多元化的程度上。因此行業資源將逐步向優質券商集中。國泰君安分析師董樂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⑵ 太平洋保單貸款到期可不可以先還利息不還本金
一般不允許先還利息,不還本金的。
如果貸款機構起訴到法院勝訴之後,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決,會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法院在受理強制執行時,會依法查詢貸款人名下的房產、車輛、證券和存款;
貸款人名下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而又拒絕履行法院的生效判決,則有逾期還款等負面信息記錄在個人的信用報告中並被限制高消費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會被司法拘留。
中國太平洋保險(上交所:601601、港交所:2601),又稱太平洋保險,簡稱中國太保或太保,前身是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立於1991年5月13日,是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保險公司。
⑶ 太平洋保單貸款到期可不可以先還利息不還本金
可以。但是要辦理相關手續。
⑷ 6家銀行上半年業績如何
截至目前,已有杭州銀行、上海銀行、招商銀行、寧波銀行、吳江銀行和南京銀行等6家A股上市銀行陸續公布了上半年業績快報。數據顯示,上述銀行主要經營指標向好,盈利增速超出預期;同時,6家銀行資產質量也較2017年末有所改善,不良貸款率進一步下降,撥備覆蓋率有所提升。
興業證券分析師傅慧芳預計,銀行業盈利改善持續,整體歸母凈利潤增速較一季度繼續提升。其中凈息差在資產端定價提升的拉動下走高,規模增速將隨著信貸投放和前期基數效應減弱而邊際改善,非息及成本收入比維持穩定。
⑸ 王益案的王益案始末
6400萬咨詢費
今年2月,國家審計署在審計國開行對河南鄭東新區的貸款項目時,發現王益的秘書孟濤在其中有4萬元非法收入。知情人士透露,該4萬元為證據確鑿部分。之後,孟濤被有關部門「雙規」。
王氏兄弟大案由此慢慢推進。
由於孟濤的「雙規」,另外四個關鍵人物被牽出,石德義、李濤、魏東及另一位副部級官員的弟弟。
石德義的身份尚無法確認,魏東則是4月底辭世的九芝堂集團董事、湖南涌金集團董事長,李濤為利聯實業發展(深圳)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上述接近王益案調查的人士稱,魏東在出國時被邊境控制。此時從李濤身上牽出王氏兄弟在鄭東新區項目貸款中有6400萬元的利益。
2007年3月上旬,國開行副行長王益曾到鄭州市考察縣域經濟和鄭東新區建設。隨後,國開行為鄭州基礎設施建設及文化產業發展提供25億元信貸資金支持。這筆貸款主要用來支持河南登封市打造中嶽嵩山、少林禪宗、武術聖地的旅遊事業發展。
知情人士透露,正是這筆資金,令王益的弟弟王磊在該項目中以「財務咨詢費」的名義獲得6400萬元收入。經調查,25億貸款中,少林寺和嵩山中學只用了2億多,其餘款項去向不明。
據了解,這筆去向不明的巨額信貸資金與王磊獲得的巨額灰色收入,成為王益案發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在整個王益案件鏈條中,李濤成為關鍵人物,其與王益關系頗深。李濤的另一個身份是深圳市利聯太陽百貨法人代表與實際控制人。
2007年4月22日,李濤所屬的利聯實業主辦的由王益主創的《神州頌-太陽夜》交響音樂會在深圳大劇院上演,太陽百貨作為利聯旗下的公司還向顧客送出了幾百張音樂會贈票活動。據悉,李濤還為王益女友買了兩處房產。
利聯實業發展(深圳)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房地產開發經營。1999年,公司斥資6億元建成位於深圳東門步行街的利聯太陽廣場,並將其全部作為自有物業,通過成立子公司——太陽百貨,從事百貨經營。值得關注的是,李濤所在的利聯實業發展(深圳)有限公司曾屢屢涉足股票市場,其曾於2007年3季報出現在深賽格B的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也從去年三季報至今年一季報現身於中關村的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
深圳知情人士告訴本報,李濤同王益、魏東、魏鋒(魏東的哥哥)等人關系密切,李濤出巨資贊助並擔任《神州頌》王益作品交響音樂會的總策劃,而魏鋒等人擔任了策劃。據悉,王益的弟妹王磊和王薇持有天津市順盈科技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該公司也成為王磊收受巨額灰色收入的平台。但有消息稱,作為天津順盈「元老」的王磊和王薇已經退出。
與太平洋證券關聯不大
目前亦有消息稱王益案牽涉太平洋證券上市與廣發證券借殼。引人關注的是,網上頻傳王益案牽涉者眾多,且有其他官員和企業涉及,更有甚者將此次金融監管風暴與本輪股市大跌相互聯系。多位金融界人士向本報表示,現在整個業界對此事有眾多傳言,而且王益案似乎在進一步擴大,甚至引發金融監管風暴。不過,對於本輪大跌與此有關則被認為是市場曲解。知情人士指出,太平洋證券的上市雖然復雜,但與王益關聯並不大。
6月17日,有人士向數家媒體遞送舉報材料,直指王益案與廣發證券牽涉。不過該材料顯示的大多為公開資料,並無更新內容,僅是有指向地將王益案與廣發借殼案聯系。
據悉,廣發證券因董正青涉嫌內幕交易案原定於6月中旬開庭審理,不過現又被延期至6月下旬或7月初開審,延期的原因是法院「准備還不充分」。
一個被普遍提及的是,51歲的廣發證券代總裁李建勇與52歲的王益是同門師兄弟,都是著名經濟學家,也同是原西南財經大學校長劉詩白教授的經濟學博士。同時,李建勇與王益私交甚篤。
廣發證券新聞發言人表示,關於董正青涉嫌內幕交易案公司完全不知情,並且公司也與董正青毫無瓜葛。但有知情人士向本報表示,延期原因或與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證監會前副主席王益被「雙規」有關,也與董正青在接受調查期間坦白了「相關人士」有關。
⑹ 批發銀行的業務現狀
以美國為代表,美、日、英等國30年代以後實行了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分業經營的模式。其商業銀行中的批發銀行和批發業務、證券業的批發銀行和批發業務都分別限制在各自的業務領域之內。
1933年以前,美國實力強大的銀行集團集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以及一般類別的保險職能於一身。1933年美國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將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分離,禁止商業銀行包銷股票和公司債券(但可參與包銷聯邦和市政債券),禁止銀行擔任證券經紀人。主要經營商業銀行批發業務的批發銀行有J.P.摩根公司和信孚銀行等,提供商業銀行全方位服務的批發/零售銀行有花旗銀行、美洲銀行、大通曼哈頓銀行等。摩根銀行的業務對象集中在藍籌公司和各國政府,以及組織大額信貸、發行證券、買賣外匯和其他金融工具。美國主要經營證券批發業務的批發銀行有摩根斯坦利公司、高盛公司、雷曼兄弟公司、美林公司、第一波士頓公司等。例如,美林公司是美國一家國際性的最大的投資銀行,其主要業務有兩方面:一是為大型交通公司、工業公司以及能源電信工程籌資;二是為世界各大企業、大公司提供經濟咨詢、研究和有價證券管理。第一波士頓公司等則是主要為機構投資者提供經紀業務為主,在辛迪加包銷證券、安排私募債券及安排公司收購兼並方面享有很高的聲譽。高盛公司除上述業務外,還經營美國的商業票據發行業務。所羅門兄弟公司是以證券零售業務為主的證券公司,是最大的政府債券交易商,主營證券交易,擁有十分完美的分銷系統。
美國的批發銀行及批發銀行業務經歷了一個由混業經營到分業經營再回到混業經營的發展變化過程。根據1956年的銀行控股公司法案,一家公司如果擁有和控制了一家或幾家銀行25%以上的表決股份,或者控制了它們的董事會,它就必須在聯邦儲備委員會注冊。而到了1970年12月,美國就不再禁止銀行持股公司控制與銀行業務無關的子公司了。集團持股公司銀行可以通過子公司從事與銀行業務不同但又「密切聯系」的各種活動,包括發行商業股票、長期票據、次級無擔保品債券,開展貸款業務、投資和財務評審、私人資產管理、計算機出租和數據處理服務、授權保險、甚至股票經紀人業務等。在此過程中,尤其是80年代以後,各大銀行都採用專家投資管理,採取靈活的證券投資策略,越來越多地參與有價證券投資,以實現最大的投資收益。小銀行則較為保守,側重於依賴於投資服務機構的咨詢建議進行高質量證券的投資,如聯邦及其所屬機構的證券、AAa和AA級市政債券。
多年來,一些美國最主要的銀行,尤其是像J.P.摩根公司、信孚銀行這樣的批發銀行,一直努力爭取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和保險業務,他們認為銀行的加入會增加證券承銷權和保險市場的競爭,給予借款人更多的服務選擇,還可以降低借款成本。最早沖破分業經營界限、在證券承銷業務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這些批發銀行。80年代以後,美國幾家大銀行就已設法從聯邦儲備委員會得到了有限的證券承銷權。1986年12月,信孚銀行獲准可以通過一個子公司承銷和出售其公司客戶發行的商業票據;1987年花旗銀行、J.P.摩根公司和信孚銀行被授權承銷和經營市政收入債券、商業票據和由抵押貸款組合和消費貸款支持的債券。1989年1 月,J.P.摩根公司、信孚銀行、花旗銀行、大通曼哈頓銀行和太平洋證券都重新獲得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批准,可通過其附屬公司從事債券承銷和交易業務。1990年9月,J.P. 摩根公司成為半個世紀以來被允許承銷公司股票的第一家美國銀行。1991年2月,喬治·布希總統任職時期的財政部提出一攬子銀行改革計劃,其中要求撤銷《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提出可以在財政部的監管下由同一家銀行控股公司內各自獨立的公司從事證券銷售、保險銷售、共同基金承銷和其他創新服務。銀行繼續由聯邦管理機構進行監管,經營證券交易和出售共同基金股份的下屬機構由證券與交易委員會負責監管。這項建議沒有獲得國會通過。
90 年代中期以後美國有幾個州(如特拉華和印第安納州)已允許他們監管的銀行提供保險服務。雖然美國國會一直沒有將提供保險服務的權力賦予銀行,90年代中期許多大的商業銀行已經能夠有效地開展投資銀行業務了;但許多商業銀行因缺乏經驗,仍主要從事於商業銀行批發業務和零售信貸業務。1999年11月,美國總統柯林頓簽署了國會通過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正式廢除了66年以來一直捆綁著美國金融界「手腳」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允許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互相滲透並參與彼此的市場競爭,從而打破了過去幾十年美國金融業分業經營的局面,被美國金融界譽為「劃時代的突破」。這項法案於中旬正式生效施行, 意味著以批發業務為主的批發銀行將從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出發實行改革,保證自己的客戶能夠獲得一系列全方位的服務。 在歐洲大陸,特別是德國,實力強大的銀行集團往往都集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職能於一身,為他們的公司大客戶提供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業務服務,而且限制很少。只有那些以吸收個人存款和發放房地產貸款等零售業務為主的儲蓄銀行被禁止投資股票。歐洲著名的以批發業務為主的銀行主要有: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西德意志州銀行、法國巴黎巴銀行、歐洲聯合工商銀行、里昂信貸銀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公司、瑞士聯合銀行、荷蘭銀行等。許多銀行還擁有自己的保險公司,如德意志銀行擁有一家下屬保險機構。由於競爭的需要,全能銀行實際上在開展的業務中有所側重,有的側重於商業銀行業務,有的側重於投資銀行業務;一般都充當證券交易的經紀商,代替客戶參與證券買賣。
德國銀行法規對「全能」劃定的范圍是:存貸款業務、貼現業務、證券業務、證券信託業務、匯兌業務、融資及財務顧問業務、租賃及其他業務等,但投資於不動產、建築物、船舶和對其他企業的參股等持久性投資的賬面總額不得超過其自有資本。例如,德意志銀行作為一家全能銀行,在世界范圍內為個人、公司、政府和公共機構從事包括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在內的一系列現代金融服務,包括吸收存款、借款、銀團貸款、證券交易、外匯買賣和衍生金融工具,辦理結算,發行證券,處理信用證、保函、投標和履約保函、開展國際貿易融資。在項目融資方面,德意志銀行對通訊、交通、能源和基礎設施項目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而且其證券發行業務十分發達,已成為當今世界最主要的證券發行行之一,參與了德國和世界市場上很多重要的債券和股票的發行,經常作為牽頭行和共同牽頭行。德、法等國的批發銀行及經營批發業務的其他銀行,由於長期混合經營,無論在資本實力、市場拓展和經營策略方面都比美國等過去曾經實行分業經營的國家的金融機構有更多的靈活性和更強的競爭實力。70年代中期以來,在歐洲債券承銷市場中,美國的投資銀行一直面臨著資本遠為雄厚、國際經驗更為豐富的德國和瑞士的全能銀行的激烈競爭。德國和瑞士的全能銀行的優勢很大程度上歸之於它們籌集和供應用於承銷活動的大額資金的能力,因此而獲得了良好的經營成果,反過來又鞏固了其較高的聲譽,受到承銷委託人的信賴。在1999年度《銀行家》雜志推出的「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歐洲有401 家銀行進入1000家之列,其中歐盟成員國317家,分別佔一級資本總額和資產總額的39%和46%,僅德國就有87家銀行進入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且資本利潤率達到14.5%,高於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銀行業合並浪潮中,歐洲批發銀行通過收購和兼並,實力進一步壯大。1998年11月30日,德意志銀行協議收購了信孚銀行(美國第8大銀行持股公司,其資產管理業務在美國排名第六,世界排名第十),此後又與慕尼黑銀行合並。德意志銀行不僅在歐洲,而且在美國具有了相應的令人矚目的顯著地位,成為全球貨幣和資本市場、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以及資產管理業務中的佼佼者。1999年4月,法國經營全能銀行業務的巴黎國民銀行與具有世界大投資銀行地位的巴黎巴銀行合並,形成了法國資本和凈利潤最大的銀行集團,其股票市場投資位居歐洲銀行業第二位。此外,還有德累斯頓銀行與德國聯盟銀行進行了合並。瑞士聯合銀行和荷蘭國際集團也積極拓展全球銀行網路,致力於業務重組,使其在保持較高的資本利潤率和資產收益率的基礎上, 資產規模迅速擴張,走在全球銀行業的前列。
⑺ 求問太平洋證券可以投資融資融券嗎
可以的,只要符合融資融券資格,開立賬戶就可以,不過在實際操作中,融資比較好辦,融券一般都融不到。具體的操作中的問題,可以咨詢開戶的證券公司,每個公司不一樣,融券的標的也不同,但融資幾乎都是一樣的。
融資融券交易(securities margin trading)又稱「證券信用交易」或保證金交易,是指投資者向具有融資融券業務資格的證券公司提供擔保物,借入資金買入證券(融資交易)或借入證券並賣出(融券交易)的行為。包括券商對投資者的融資、融券和金融機構對券商的融資、融券。從世界范圍來看,融資融券制度是一項基本的信用交易制度。